第三单元 古代诗文山水情韵 基础巩固A卷(含答案+答题卡)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古代诗文山水情韵 基础巩固A卷(含答案+答题卡)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52.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5 10:40:37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古代诗文山水情韵 基础巩固A卷
(时间:100分钟 总分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1题;共12分)
1.(12分【情境化试题】)胜日寻芳景,皖山皖水情。请你完成下面题目。
(1)(4分)为了让同学们有更好的研学体验,夏令营负责人决定在活动前就“研学手册”向同学们征求意见。请根据情境将对话补充完整。
负责人:①   ,希望大家积极建言献策。
李华:我觉得可以编写更具体的研学任务,让同学们明确知道我们研学都需要做些什么。
张亮:除此之外,“研学手册”中还应该有“研学须知”,明确②   ,保障研学旅行活动能顺利进行。
负责人:这些建议都非常好,我们接下来具体策划一下每个模块的内容……
(2)(2分)李华同学在活动中拍摄了照片,并撰写了下面的活动感悟,请你帮他修改。
安徽的春,是北油坊巷的一米阳光,是包河之畔的鹅黄迎春花,也是蒙洼湿地怒放的油菜花;【甲】安徽的夏,是一枚果园中的娇艳樱桃,是马仁奇峰上的火热山歌,也是塘西河旁的欢声笑语;安徽的秋,是官亭林海的璀璨水稻,是汤池的梦幻粉黛乱子草,也是【乙】   ;安徽的冬,是植物园中的枝枝梅花,是升金湖上的轻盈候鸟,也是黄山上银装素裹的一石一松。
①【甲】处画线句有语病,请你提出修改建议。
②在【乙】处横线上填写一个句子,使之与画波浪线的句子构成排比。
(3)(3分)下面是“研学手册”封面上的旅游标识,请你向同学们介绍该标识。
(4)(3分)为了了解同学们对此次活动的期望,策划小组成员张亮同学准备对同学们进行采访。请你帮他拟写一个采访问题。
二、【任务驱动型试题】(共1题;共6分)
2.(6分)班级开展《红星照耀中国》读书活动,小明打算以电影《哪吒》中的台词“我命由我不由天”为主题,写一段人物评说。请你帮他从下列备选人物中选择一位,并结合其相关故事写一段文字,不超过100字。
备选人物:毛泽东 徐海东 彭德怀
三、综合性学习(共1题;共12分)
3.(12分)古诗像一朵奇葩绽放在文坛上,散发着迷人的芬芳,吸引着我们前去观赏。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曾经吟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确,中国古诗之路也是漫长而修远的,现在让我们一起漫步古诗苑,完成下面的题目。
(1)(2分)请你为这次活动拟写一段富有诗意的开场白。
(2)(4分)请根据下面两幅图片的内容,分别配上相关诗句。
①诗句:   
②诗句:   
(3)(6分)“飞花令”本为古人行酒令的一种,即按顺序吟诵带“花”的诗词句,答不上则罚酒。《中国诗词大会》则简化为两人依次吟诵带主题字的诗词句。假如你参加了诗词大会,主题字为“江”,请你写出带“江”字的诗词句。
四、语段阅读(共3题;共6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2分)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四时俱备 四时:四季
B.晓雾将歇 歇:歇息
C.夕日欲颓 颓:坠落
D.沉鳞竞跃 沉鳞:水中潜游的鱼
5.(2分)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自康乐以来 不以疾也
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相与步于中庭
C.欲界之仙都 春冬之时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其一犬坐于前
6.(2分)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言山之高,水之净,运用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
B.选文语言凝练丰富,结构精巧,作者以独特的艺术感受,创造了优美的意境。
C.选文写景由静转动,由朝到夕,突出了山川的生机勃勃。
D.选文传达出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暗含着作者对世人要及时行乐的规劝。
五、现代文阅读(共4题;共1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范蜀公呼我卜邻①
苏 轼
范蜀公呼我卜邻许下,许下多公卿,而我蓑衣箬笠,放荡于东坡之上,岂复能事公卿哉?居②人久放浪,不觉有病,或然持养,百病皆作。如州县久不治因循苟简亦曰无事忽遇能吏百弊纷然非数月不能清净也。要且坚忍不退,所谓一劳永逸也。
(选自《东坡志林》)
【注】①本文为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范蜀公:即范镇,北宋名臣。他比苏轼大二十多岁,一直对苏轼关爱有加,是苏轼的忘年之交。②居:在这里表示“处于某种状态之中”。
7.(3分)下面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理解或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纪年方法主要包括干支纪年法、年号纪年法等。“元丰六年”是干支纪年法。
B.“卜”字有“占卜”“选择(处所)”“赐予”等义项,“范蜀公呼我卜邻”中“卜”的含义,应为“选择(处所)”。
C.“而我蓑衣箬笠”中的“而”字,与“华而不实”中的“而”字用法一致。
D.“岂复能事公卿”中的“事”,根据语境推测,是“侍奉”的意思。
8.(3分)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如州县久不治/因循苟简/亦曰/无事忽遇能吏/百弊纷然/非数月不能清净也。
B.如州县/久不治/因循苟简/亦曰无事/忽遇能吏/百弊纷然/非数月不能清净也。
C.如州县久不治/因循苟简/亦曰无事/忽遇能吏/百弊纷然/非数月不能清净也。
D.如州县/久不治/因循苟简/亦曰/无事忽遇能吏/百弊纷然/非数月不能清净也。
9.(4分)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居人久放浪,不觉有病,或然持养,百病皆作。
10.(4分)甲、乙两文都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甲文中,苏轼“寻”好友赏月;乙文中,苏轼“拒”好友之邀。试从这一“寻”一“拒”之中,分析苏轼的择友之道。
六、写作题(共1题;共50分)
11.(50分)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可能都有过旅游的经历。旅途中,我们不仅观赏自然风光,了解民风民俗,同时也会有许多新奇的感受,产生很多思考和遐想。选择一处自己游览过的景点,写一篇游记。
提示:
①先在草稿纸上画出当时的游览路线图,按游览顺序拟出写作提纲。
②回想游览时最深的印象及总体感受,据此确定材料取舍,叙述详略得当。
③在记叙或描写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也可以适当加入一些人文景观的介绍或引用他人的描写、评价等,以丰富文章内容。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内容健康积极;③不得套写、抄袭;④不少于600字;⑤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同学们,夏令营准备编制“研学手册”;本次研学的注意事项、出行前的物品准备清单等
(2)①将“一枚果园中的娇艳樱桃”改为“果园中的一枚娇艳樱桃”。②示例:太平湖畔的秋水映红杉
(3)示例:这个标识由图案和文字组成,图案部分含有(黄)山、迎客松、祥云、徽派建筑等元素,而这些元素融合在了变形的“An hui”中,既体现了安徽的特色,又富有创意。隶书所写“安徽”二字,显示出安徽的文化底蕴深厚;旁边带有“旅游”字样的印章还显示出标识的旅游主题。整个标识兼顾了传统美和现代美。
(4)示例:同学你好,在这次研学旅行活动中你希望有哪些收获呢?
【解析】(1)本题考查补写语句。第一处:结合题干“为了让同学们有更好的研学体验校团委决定在活动前编制研学旅行手册”和语境“希望大家积极建言献策”可知,团委书记首先发言,应是提出活动目的,征求大家的意见。据此分析可补写为同学们,我们校团委决定在活动前编制研学旅行手册、为了让同学们有更好的研学体验,把研学旅行手册编辑的更好。第二处:根据横线处前文“研学旅行手册中还应该有'研学须知”和后文“保障研学旅行能顺利进行”,可知这里应是:研学旅行需携带的必备物品和需遵守的各项规定等.
(2)①本题考查语病的辨析与修改。画线句“安徽的夏,是一枚果园中的娇艳樱桃”语序不当,应将“一枚”放到“娇艳”之前。②本题考查仿写句子。解答时,选择一处安徽的地点(或景点),突出秋的特点即可。句式为“地点+的+景色”的形式。如:万佛湖的醉人湖光秋色。
(3)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可知,标识由图案和文字组成。标识的最上面是古建筑的屋顶,呈“品”字形排列,颜色是黑色。中间是“Anhui”英文美术体,其中“n”字上面有小体的手写体“AmAzing”字样,字体为彩色。下面靠左是横排汉字“安徽”黑体字,靠右是写有“旅游”二字的竖排印章,字体红色。据此作答即可。
(4)本题考查采访问题设计。根据“胜日寻芳景,皖山皖水情”研学旅行活动主题,从研学体验的角度设计即可。如:请问,哪个研学景点给你的印象最深刻
故答案为:(1)同学们,夏令营准备编制“研学手册”;本次研学的注意事项、出行前的物品准备清单等 。(2) ①将“一枚果园中的娇艳樱桃”改为“果园中的一枚娇艳樱桃”。②示例:太平湖畔的秋水映红杉 。(3) 示例:这个标识由图案和文字组成,图案部分含有(黄)山、迎客松、祥云、徽派建筑等元素,而这些元素融合在了变形的“An hui”中,既体现了安徽的特色,又富有创意。隶书所写“安徽”二字,显示出安徽的文化底蕴深厚;旁边带有“旅游”字样的印章还显示出标识的旅游主题。整个标识兼顾了传统美和现代美。 (4) 示例:同学你好,在这次研学旅行活动中你希望有哪些收获呢?
(1)本题考查补写。解答此题首先要把握内容上的前后联系,其次要注意语句在结构上的一致性,最后还要注意是否有字数上的限制。
(2)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辨析并修改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3)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也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真观察图表,找到关键信息,然后进行归纳,从而得出答案。
(4)本题考查新闻采访。解答此题,要明确采访对象的身份,针对身份设计问题,问题应该是受访者工作或生活领域的范围,围绕中心话题即可。
2.【答案】【示例1】毛泽东不服父亲粗暴的管教,与父亲进行“辩证的斗争”,并引经据典进行反驳;同情“造反的饥民”,为他们遭受迫害深感不平;不顾父亲的反对,要去新式学堂就学,等等,可见毛泽东从小就有反抗精神和斗争意识,为己抗争,为民抗争,为国抗争。
【示例2】彭德怀用摔凳子的方式反抗私塾老师的暴力;踢掉专制的祖母的烟盘,离家出走;看到大地主不肯帮助穷人,就带领饥民砸他的米店,等等,可见彭德怀勇于抗争的精神,为己抗争,为民抗争,为国抗争。
【示例3】徐海东少年时就疾恶如仇,与辱骂他的地主子弟打架;认为穷人孩子得不到公平,就逃学不肯再去;不服厂主克扣工资办酒席,要罢工反抗等,可见徐海东的反抗精神,为己抗争,为民抗争,为国抗争。
【解析】结合人物具体事件分析即可。
毛泽东,青年时与父亲矛盾对抗树立反抗意识。参军后南京虽然悬赏25万元要他的首级,可是他依旧毫不介意地和旁的行人一起在走。命运在自己手里,坚持领导红军抗战,保家卫国。
彭德怀,童年时在私塾奋起反抗欺负他的地主孩子、老师,将祖母的鸦片踢开。青年时带领农民攻打囤粮的大地主。将国民党的悬赏通缉传单收集起来印刷红军宣传品。有强烈反抗精神,不向恶势力低头。
徐海东当了窑工,参加反对克扣工资的罢工,敢于反抗。参军后又加入共产党,组织窑工成为湖北省第一支“工农军队”,为国战斗,敢于反抗。
故答案为:【示例1】毛泽东不服父亲粗暴的管教,与父亲进行“辩证的斗争”,并引经据典进行反驳;同情“造反的饥民”,为他们遭受迫害深感不平;不顾父亲的反对,要去新式学堂就学,等等,可见毛泽东从小就有反抗精神和斗争意识,为己抗争,为民抗争,为国抗争。
【示例2】彭德怀用摔凳子的方式反抗私塾老师的暴力;踢掉专制的祖母的烟盘,离家出走;看到大地主不肯帮助穷人,就带领饥民砸他的米店,等等,可见彭德怀勇于抗争的精神,为己抗争,为民抗争,为国抗争。
【示例3】徐海东少年时就疾恶如仇,与辱骂他的地主子弟打架;认为穷人孩子得不到公平,就逃学不肯再去;不服厂主克扣工资办酒席,要罢工反抗等,可见徐海东的反抗精神,为己抗争,为民抗争,为国抗争。
本题考查名著人物。读懂名著内容,理解名著大意。掌握人物形象特点及具体情节,分析人物反抗的一面,根据题目要求答题即可。
3.【答案】(1)示例: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华诗词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一朵瑰丽的文学奇葩。今天,就让我们漫步在这个色彩缤纷的世界,在鸟语花香中,品味古人的闲情逸致;在诗情画意中,感受古人的旷达胸襟吧。
(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示例:①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②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解析】(1)漫步古诗苑,写开场白。语言简洁明了,有逻辑,突出重点即可。如:同学们,大家好!中国是诗的国度,历来名家辈出。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有豁达乐观的李白,有忧国忧民的杜甫,有冠绝一时的李清照。他们为后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今天,让我们一同漫步古诗苑,感悟诗的韵味。
(2)图①是一只蜻蜓在荷的花骨朵上,对应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图②是茫茫黄沙,一轮暖阳落下,对应诗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 带江字的诗词句: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唐·李白《望天门山》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白居易《忆江南》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唐·白居易《琵琶行 / 琵琶引》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
故答案为:(1)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华诗词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一朵瑰丽的文学奇葩。今天,就让我们漫步在这个色彩缤纷的世界,在鸟语花香中,品味古人的闲情逸致;在诗情画意中,感受古人的旷达胸襟吧。
(2)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①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②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根据题目要求,漫步古诗苑,写开场白。语言简洁明了,有逻辑,突出重点即可。语言表达题要注意说话分寸,语言得体,避免因语言不当产生冲突。
(2)(3)这两题考查古诗理解性理解。要求学生背熟古诗,理解古诗每句话含义,根据题目要求答题即可。默写时不写错别字,不漏字。
【答案】4.B
5.C
6.D
【解析】⑴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⑶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4.ACD.正确。
B.有误,句意:早上的雾气将要消散。歇,消散。
故答案为: B
5.A.句意: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以,连词,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或范围。\不如这样快。以,动词,认为;
B.句意: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与,动词,参与,这里指欣赏。\-起在庭院散步。与,副词,一起;
C.句意: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之,助词, .的。\春天和冬天的季节。之,助词,的;
D.句意: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其,代词,它的\。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其,代词,其中;
故答案为: C
6.ABC.正确。
D.有误,“暗含着作者对世人要及时行乐的规劝”有误,根据“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可知,应为:暗含着作者能与古代先贤比肩的自得之意。
故答案为: D
【答案】7.A
8.C
9.一个人放浪形骸久了,(自己)不觉得有什么病痛,如果忽然要保养起来,(反而)各种疾病都会发作。
10.苏轼选择朋友,不重对方的身份地位,而注重对方是否和自己志趣相投(志同道合)。甲文中的张怀民与苏轼一样被贬,经历相似、心境亦有相似之处,两人夜赏月色,都热爱自然;乙文中,苏轼虽然有与公卿们交友的机会,但他认为自己与“公卿”志趣不同,因而拒绝了好友的邀请。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要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还要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现象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碰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主谓之间要停顿,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时,既要注意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还注意落实一些重点词语。特别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翻译的句式要和原文一致。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在读懂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从文中筛选出相关信息进行回答,回答要点要全面,注意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经历等。
【参考译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乙】范蜀公招呼我在许州选择住处与他为邻,许州有很多达官贵人,然而我穿着蓑衣戴着箬笠,在东坡上自由自在地生活,又怎么能够再去侍奉那些达官贵人呢?人长期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活,不觉得有什么毛病,倘若忽然开始刻意保养身体,各种毛病就都出现了。就好像州县长时间没有得到有效治理,因循守旧、敷衍了事,也号称无事,忽然遇到有能力的官吏,各种弊病就纷纷显露出来,没有几个月的时间是不能清理整顿好的。关键是要坚忍而不退缩,这就是所说的一次辛劳而能换来永远安逸呀。
7.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A.有错误,“元丰六年”,元丰是宋神宗赵顼的一个年号,是年号纪年法,不是干支纪年法。干支纪年法是用天干和地支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依次循环纪年。
故答案为:A。
8.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本句句意:就好像州县长时间没有得到有效治理,因循守旧、敷衍了事,也号称无事,忽然遇到有能力的官吏,各种弊病就纷纷显露出来,没有几个月的时间是不能清理整顿好的。“如州县久不治”表意完整,是比喻;“因循苟简”描绘了州县治理不善的状态,是一个独立的四字词语,所以断开;“亦曰无事”承接前面的状态,单独成句;“忽遇能吏”转换情境,讲遇到有能力的官吏,需要断开;“百弊纷然”描述出现的状况,最后“非数月不能清净也”是对解决这些问题所需时间的说明。
所以断句为:如州县久不治/因循苟简/亦曰无事/忽遇能吏/百弊纷然/非数月不能清净也。
故答案为: C。
9.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的翻译:居:处于;放浪:指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或然:倘若,假如,表示假设的情况;持养:这里指刻意保养身体的意思;作:发作,这里指身体(疾病)出现的意思。
故答案为: 一个人放浪形骸久了,(自己)不觉得有什么病痛,如果忽然要保养起来,(反而)各种疾病都会发作。
1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甲文“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等内容可知,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境遇下,夜不能寐而起行赏月。他“念无与为乐者”,便寻张怀民。张怀民此时亦未寝,二人同为被贬之人,有着相似的坎坷经历。他们在中庭漫步,欣赏那如积水空明般的月色,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能看出二人都有着超脱世俗的闲情雅致,对自然之美有着共同的热爱。
根据乙文“范蜀公呼我卜邻许下,许下多公卿,而我蓑衣箬笠,放荡于东坡之上,岂复能事公卿哉”可知,在《范蜀公呼我卜邻》中,范蜀公邀苏轼在许州与公卿为邻。许州公卿众多,但苏轼却拒绝,因为他身着蓑衣箬笠,放荡于东坡之上,追求的是自由随性的生活。他认为自己与那些公卿志趣不同,不愿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去迎合,可见苏轼交朋友重在志趣相投,而不是身份地位。
故答案为: 苏轼选择朋友,不重对方的身份地位,而注重对方是否和自己志趣相投(志同道合)。甲文中的张怀民与苏轼一样被贬,经历相似、心境亦有相似之处,两人夜赏月色,都热爱自然;乙文中,苏轼虽然有与公卿们交友的机会,但他认为自己与“公卿”志趣不同,因而拒绝了好友的邀请。
11.【答案】黄山游记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带着对黄山的憧憬,我踏上了这片神奇的土地。
在出发前,我在草稿纸上画出了大致的游览路线图:从云谷寺乘坐缆车到白鹅岭,然后依次游览黑虎松、梦笔生花、猴子观海、光明顶等景点,最后从玉屏楼乘坐缆车下山。根据这个路线,我拟出了写作提纲,明确了各个景点的描写重点和情感表达。
乘坐缆车缓缓上升,我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脚下是郁郁葱葱的山林,远处是连绵起伏的山峦,云雾在山间缭绕,如梦如幻。走出缆车,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让人神清气爽。我沿着山路前行,首先来到了黑虎松。黑虎松高大挺拔,枝干粗壮,犹如一只威风凛凛的黑虎,守护着黄山的这片山林。站在黑虎松前,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生命的顽强。
继续前行,不一会儿就来到了梦笔生花。一块巨石形如笔尖,石缝中长出一棵松树,恰似笔尖上开出的一朵花。这一奇景让我惊叹不已,仿佛看到了古代文人墨客在此挥毫泼墨,留下了无数传世佳作。我不禁想起李白的诗句:“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
接着,我来到了猴子观海。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一块巨石酷似一只猴子,蹲在那里,望着云海。云海翻腾,猴子仿佛在沉思,又仿佛在等待着什么。这一景象让我陷入了沉思,人生何尝不是如此,我们都在等待着属于自己的那片云海。
经过一番努力,我终于登上了光明顶。站在光明顶上,俯瞰四周,黄山的美景尽收眼底。群峰耸立,云雾缭绕,宛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我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开阔和豁达,心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最后,我来到了玉屏楼,这里有著名的迎客松。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它伸出一只手臂,仿佛在欢迎着每一位游客的到来。迎客松已经成为了黄山的象征,它代表着黄山人民的热情好客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我在迎客松前久久伫立,不愿离去。
这次黄山之旅,让我领略了大自然的壮美和神奇,也让我感受到了人类的渺小和伟大。黄山的美景将永远留在我的心中,成为我人生中一段美好的回忆。
【解析】材料围绕旅游经历展开,关键词为 “旅游”“景点”“游记”。材料明确了游记的写作方向,即通过回忆自己的旅游经历,描写游览过的景点,表达在旅途中的感受、思考和遐想。体裁为游记,形式上要求按照提示进行写作。
①具体分析每一则材料的意义:“旅途中,我们不仅观赏自然风光,了解民风民俗”:指出旅游的内容包括欣赏自然景观和了解人文风俗,强调游记可以从这两个方面进行描写。“同时也会有许多新奇的感受,产生很多思考和遐想”:说明旅游能带来独特的感受和思考,提示在游记中要融入个人的情感和感悟。“选择一处自己游览过的景点,写一篇游记”:明确了写作任务,即选择一个熟悉的景点进行游记创作。②阐述写作思路:写作中心可以围绕旅游景点的特色、个人的感受以及从中获得的启示来确定。角度可以从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来考虑。“是什么”:明确所写景点是什么,描述其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等特点。“为什么”:分析为什么这个景点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可能是因为景色美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等。“怎么做”:可以思考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宣传这些景点,或者从旅游经历中总结出对生活的启示。写作误区:避免详略不当,对于景点的主要特色和自己的深刻感受要详细描写,而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可以略写。作文开头可以通过回忆旅游的起因或者描述对景点的第一印象来引入,事例素材可以选取旅途中的有趣故事、与当地人的互动等。结尾可以总结旅游的收获,表达对景点的留恋之情或者对未来旅游的期待。
1.烟雨西湖,诗意之旅;
2.古城韵味,时光之旅
例文:
黄山游记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带着对黄山的憧憬,我踏上了这片神奇的土地。
在出发前,我在草稿纸上画出了大致的游览路线图:从云谷寺乘坐缆车到白鹅岭,然后依次游览黑虎松、梦笔生花、猴子观海、光明顶等景点,最后从玉屏楼乘坐缆车下山。根据这个路线,我拟出了写作提纲,明确了各个景点的描写重点和情感表达。
乘坐缆车缓缓上升,我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脚下是郁郁葱葱的山林,远处是连绵起伏的山峦,云雾在山间缭绕,如梦如幻。走出缆车,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让人神清气爽。我沿着山路前行,首先来到了黑虎松。黑虎松高大挺拔,枝干粗壮,犹如一只威风凛凛的黑虎,守护着黄山的这片山林。站在黑虎松前,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生命的顽强。
继续前行,不一会儿就来到了梦笔生花。一块巨石形如笔尖,石缝中长出一棵松树,恰似笔尖上开出的一朵花。这一奇景让我惊叹不已,仿佛看到了古代文人墨客在此挥毫泼墨,留下了无数传世佳作。我不禁想起李白的诗句:“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
接着,我来到了猴子观海。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一块巨石酷似一只猴子,蹲在那里,望着云海。云海翻腾,猴子仿佛在沉思,又仿佛在等待着什么。这一景象让我陷入了沉思,人生何尝不是如此,我们都在等待着属于自己的那片云海。
经过一番努力,我终于登上了光明顶。站在光明顶上,俯瞰四周,黄山的美景尽收眼底。群峰耸立,云雾缭绕,宛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我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开阔和豁达,心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最后,我来到了玉屏楼,这里有著名的迎客松。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它伸出一只手臂,仿佛在欢迎着每一位游客的到来。迎客松已经成为了黄山的象征,它代表着黄山人民的热情好客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我在迎客松前久久伫立,不愿离去。
这次黄山之旅,让我领略了大自然的壮美和神奇,也让我感受到了人类的渺小和伟大。黄山的美景将永远留在我的心中,成为我人生中一段美好的回忆
这篇游记以作者游览黄山的经历为线索,按照游览顺序依次描写了黑虎松、梦笔生花、猴子观海、光明顶和迎客松等景点,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在描写景点时,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 “黑虎松高大挺拔,枝干粗壮,犹如一只威风凛凛的黑虎”“一块巨石酷似一只猴子,蹲在那里,望着云海”,使景物更加生动形象。同时,作者还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如 “站在黑虎松前,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生命的顽强”“这一景象让我陷入了沉思,人生何尝不是如此,我们都在等待着属于自己的那片云海”,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此外,作者还适当引用了李白的诗句,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添了文化底蕴。在叙述上,作者详略得当,对重点景点进行了详细描写,对一些次要景点则一笔带过,使文章更加简洁明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古代诗文山水情韵 基础巩固A卷 答题卡
试卷类型:A
姓名: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
准考证号
选择题(请用2B铅笔填涂)
4. [A][B][C][D] 5. [A][B][C][D] 6. [A][B][C][D] 7. [A][B][C][D] 8. [A][B][C][D]
非选择题(请在各试题的答题区内作答)
1.1.答:
1.2.答:
1.3.答:
1.4.答:
2.答:
3.1.答:
3.2.答:
3.3.答:
9.答:
10.答:
11.答:
条 码 粘 贴 处
(正面朝上贴在此虚线框内)
缺考标记
考生禁止填涂缺考标记 !只能由监考老师负责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涂。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
2、请将准考证条码粘贴在右侧的[条码粘贴处]的方框内
3、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字体工整
4、请按题号顺序在各题的答题区内作答,超出范围的答案无效,在草纸、试卷上作答无效。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刮纸刀。
6、填涂样例 正确 [■] 错误 [--][√]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