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文言经典与传统传承 基础巩固A卷 基础巩固A卷(含答案+答题卡)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文言经典与传统传承 基础巩固A卷 基础巩固A卷(含答案+答题卡)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7.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5 10:47:54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六单元:文言经典与传统传承 基础巩固A卷 答题卡
试卷类型:A
姓名: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
准考证号
选择题(请用2B铅笔填涂)
9. [A][B][C][D]
非选择题(请在各试题的答题区内作答)
1.答:
2.答:
3.答:
4.答:
5.答:
6.答:
7.答:
8.1.答:
8.2.答:
8.3.答:
10.答:
11.答:
12.答:
13.答:
14.答:
15.答:
条 码 粘 贴 处
(正面朝上贴在此虚线框内)
缺考标记
考生禁止填涂缺考标记 !只能由监考老师负责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涂。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
2、请将准考证条码粘贴在右侧的[条码粘贴处]的方框内
3、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字体工整
4、请按题号顺序在各题的答题区内作答,超出范围的答案无效,在草纸、试卷上作答无效。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刮纸刀。
6、填涂样例 正确 [■] 错误 [--][√]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六单元:文言经典与传统传承 基础巩固A卷
(时间:100分钟 总分100分)
一、【任务驱动型试题】(共3题;共9分)
某班开展“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3分)[故事大盘点]孔、孟及其弟子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故事,如“孟母三迁”等。请你再写出两个与孔、孟或者其弟子有关的故事名称。
2.(3分)[成语大搜集]《论语》《孟子》语言精练,含义丰富,有不少语句已经成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里。下面是同学们搜集的一组成语,其中有两个不是出自《论语》《孟子》,请你找出来。(只填序号)
①温故知新 ②舍生取义 ③愚公移山 ④择善而从
⑤任重道远 ⑥诲人不倦 ⑦一鼓作气 ⑧见贤思齐
3.(3分)[观点大讨论] 当今有不少家长效仿古代“孟母三迁”的做法,争先恐后地购买名校周边的“学区房”,请你用简明的语言阐述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二、【情境化试题】(共4题;共16分)
读书卡片,完成孟子与《孟子》
4.(4分)“子”在古代有时是对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的尊称,如   、孟子、荀子、墨子、   、庄子、列子、韩非子等。
5.(6分)孟子,名   ,战国时期思想家,   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为“仁政”思想。被后世称为“   ”,与孔子并称“孔孟”。
6.(4分)孟子的故事、文章广为人知。请列举两个与孟子有关的故事或成语:   、   。
7.(2分)《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长于雄辩,极富感染力,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孟子》与《   》《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三、【情境化试题】(共1题;共9分)
8.(9分)导学三阅读《富贵不能淫》,完成”大丈夫之辨”主题读书活动。
(1)(3分) 孟子笔下的”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中,针对景春提出的问题,孟子针锋相对地提出真正的“大丈夫”之道应该是:   。
(2)(3分)读故事,辨”大丈夫”。
[甲]公孙衍的故事
公孙衍在秦国效力时,为秦国攻打魏国献计献策,使秦国得到了魏国的河西地带。后来,公孙衍到魏国效力。但是,当时的魏国因为受到秦国的攻打已经千疮百孔。因此,公孙衍想要联合各诸侯国来对付强大的秦国,这正是公孙衍的”合纵”思想。
[乙]张仪的故事
张仪年纪轻轻便掌握了纵横家的看家本领,几经辗转后,来到秦国,得到了秦惠王的赏识,被封为相。后来张仪出使各国,凭三寸之舌游说天下诸侯,说服各国诸侯”连横”亲秦。这样,最后六国”合纵”联盟终于被张仪拆散。秦惠王因为张仪功劳卓著,就封他做了”武信君”,并赐封给他五座城邑。张仪的连横之术成为后来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基本战略。秦惠王死后,因为即位的秦武王从当太子的时候起就不喜欢张仪,张仪出逃魏国,并出任魏相,一年后去世。
孟子认为公孙衍和张仪是”大丈夫”吗?请结合文意说明理由。
(3)(3分)*以今人的眼光看”大丈夫”之说。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日:”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孟子在关于”大丈夫”的论述中,说了上面这番话。在今天看来,这番话是否正确?请发表你的见解。
四、诗歌鉴赏(共2题;共4分)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9.(2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写了诗人困居长安时的所见所感,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
B.首联写“望”中所见,写出沦陷后的长安草木丛生的景象,虽是写景,却也传情。
C.颈联中的“抵万金”运用夸张写出战乱时家书的珍贵,表达出诗人的思亲之切。
D.尾联中,诗人通过想象自己“白发”“不胜簪”的情形,翔实地写出自己的苍老之态。
10.(2分)本诗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与《钱塘湖春行》中的“几处早莺争暖树”“乱花渐欲迷人眼”都写到了花与鸟,但两位诗人表达的情感却不同。请简要说说有何不同。
五、现代文阅读(共4题;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节选自《愚公移山》)
【乙】
沧州有轿夫田某,母患臌①将殆②。闻景和镇一医有奇药,相距百余里。昧爽③狂奔去,薄暮已狂奔归,气息仅属。然是夕卫河暴涨,舟不敢渡。乃仰天大号,泪随声下。众虽哀之,而无如何。忽一舟子解缆呼曰:“苟有神理,此人不溺,来来,吾渡尔。”奋然鼓楫,横冲白浪而行。一弹指顷,已抵东岸。
(节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臌(ɡǔ):鼓胀,中医病名。②殆:危险。③昧爽:拂晓;黎明。
11.(8分)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虽:   
薄暮已狂奔归,气息仅属。 薄暮:    
苟有神理。 苟:   
12.(1分)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②一弹指顷,已抵东岸。
13.(1分)从全文来看,你认为愚公“愚”吗?为什么?
14.(2分)【甲】、【乙】两文的结尾有什么相同之处?说说这样的结尾有什么作用?
六、写作题(共1题;共50分)
15.(50分)“花红虽好,需得绿叶扶持。”这可以看出是对侧面描写(衬托)的生动解释。清代刘熙载指出:“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这是教我们通过侧面描写来达到表达效果。请展开联想,在下面对人物描写的描写中,加进对外面的大雨和车上的肥胖乘客的侧面描写,来表现人力车夫劳作的艰辛和和内心的酸楚。可选“以景衬人、以物衬人、以人衬人、以物衬物”中的两种。
三轮车夫皱着眉头,咬紧下唇,弓着背脊,在风雨中艰难地跋涉。那破旧不堪的衣衫,那青筋突起的手臂,那因过度用力而扭曲的脖颈,全都浸湿在雨帘中,与汗水混成一片。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示例:孟母断杼、韦编三绝、曾子杀猪、颜回好学等。
2.③⑦
3.示例一:我认为这种做法不可取。因为一个人的成长关键在于自己。
示例二:我认为这种做法可取。因为好的环境有利于成才成长。
【解析】(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文学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包括各种常见文体、史书体例、作家作品等。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2)本题考查成语的积累,其实也是考查文学常识。文学作品的考查包括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溢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等内容。本题根据平时积累答题。
(3)本题考查表达观点的能力,其实也是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这种语文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平时的学习与实践中,要不断地进行积累,语文课堂中的独立思考,参加平时的实践活动,积累实战经验等,都是至关重要的。
1.解答时,根据平时的学习和阅读举出两个与孔,孟或其弟子有关的故事名称即可。如::孟子休妻、始作俑者、五十步笑百步、两小儿辩日等。
故答案为:示例:孟母断杼、韦编三绝、曾子杀猪、颜回好学等。
2.解答时,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平时积累作答即可。“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一鼓作气”出自《左传·庄公十年》,故“愚公移山”一鼓作气”,即③⑦不是出自《论语》《孟子》。
故答案为:③⑦
3.解答时,结合孟母三迁的故事,联系自身生活实际,对当今许多家长争先购买学区房的现象给出自己的意见,亮明观点,言之有理即可。此题答案不唯一,关键在于表述的理由要充分。如:我认为这种作答可取,但要量力而行。望子成龙是每个父母的心愿,学校周边文化气息比较浓重,人文环境比较好,家长希望让孩子在好的环境中受到熏陶,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效仿孟母三迁,想要给孩子一个好的环境学习,希望将来能有一番作为,但是也要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范围内,我一般都会忽视掉孩子,环境固然重要但是过多的给孩子压力就会活得其反。正确的合适的住所加上好的教育就是最好的学区房。
故答案为:示例一:我认为这种做法不可取。因为一个人的成长关键在于自己。
示例二:我认为这种做法可取。因为好的环境有利于成才成长。
【答案】4.孔子;老子
5.轲;儒家;亚圣
6.孟母三迁;以五十步笑百步
7.论语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的积累。所学课文重要的作家作品一般课文下面的注释都比较详细(少部分除外,平时学习时需要补充笔记),特别是文言诗文,记住作家、作品、朝代、作家身份、重要(主要)贡献、代表作品、与人物相关的成语、格言、俗语、标题含义要记牢,历史知识、 地理知识、 文学素养、 科学原理、 数学能力、 政治与公民意识、 艺术欣赏、 外语学习、 信息技术等多个方面,平时要多阅读进行有意识的积累。
4.“子”是古代对有德行和学识的人的尊称,如老子、孔子、孟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等。亦用于称呼老师。后世由于儒家独大,孔子和《论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一般说到“子曰”指的就是孔子。被称为“子”的人通常具有极高的品格和学问,有教化之功。“子”也可用于第二人称的敬称:你,如: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故答案为:孔子;老子
5.孟子名轲,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他和孔子并成为“孔孟”,他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仁政”,被后世成为“亚圣”。
故答案为:轲;儒家;亚圣
6.与孟子相关的成语或故事有很多,比如:孟母三迁、始作俑者、一暴十寒、孟母断织、浩然之气、专心致志、五十步笑百步、缘木求鱼、明察秋毫等等,列举两个则可,注意不写错别字。
故答案为:孟母三迁; 以五十步笑百步
7.我们平常口头说到的四书五经是中国儒家经典的重要著作,是历代儒客学子研学的核心书经 。四书包括《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五经包括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故答案为:论语
8.【答案】(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奉行的是”妾妇之道”,谈不上是”大丈夫”。
(3)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结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可知,真正的“大丈夫”之道应该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结合“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可知,孟子认为公孙衍和张仪不是”大丈夫”。根据“’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可知,孟子认为公孙衍和张仪奉行不问是非,一味顺从的“妾妇之道”,没有遵行仁礼义的准则,所以不能算“大丈夫”。
(3)孟子认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即不辨是非、一味顺从上命,迎合上意的仁都是“小女子”而非“大丈夫”。“大丈夫”应该奉行仁、礼、义之道,保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即坚守本心,不为外界所惑,不因困难而动摇、屈服。这个人生态度,放在今天也是通行的。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先明确概括对象,然后阅读全文,理解文言文大意,并把握文章主题和作者情感态度;最后在文中定位相关内容,提取关键词句分析作答。
(2)本题考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先通读文章,理解文言文内容;再提点全文中心论点,梳理文章的论据与论证思路;最后根据全文结构与论点来确定作者的观点态度。
(3)本题考查根据文言文内容谈观点。先明确讨论的话题;然后阅读全文,理解文言文大意,把握文章主题和作者情感态度;最后联系全文与自身实际分析作答。
【答案】9.D
10.本诗中,杜甫通过描写花和鸟,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情怀;《钱塘湖春行》中,白居易通过描绘早莺争暖树、乱花迷人眼等早春景象,表达了对春天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9.ABC.正确
D. 尾联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并不是诗人的想象,而是写实,诗人通过描写自己因忧国忧民、思念亲人而不断搔首,使得白发越来越短,稀疏得几乎插不住簪子,真实地展现了自己在战乱中的苍老之态,该选项说 “想象” 错误。
故答案为:D
10.在《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是在国家破碎、战乱纷飞的背景下,看到花和鸟,将自己感时伤世、忧国忧民以及与亲人离散的悲痛之情移情于花和鸟,花仿佛在流泪,鸟似乎也在惊心,花和鸟成为了诗人抒发痛苦情感的载体,表达的是一种深沉的哀伤和对时代的感慨。《钱塘湖春行》中花与鸟的情感解析:在《钱塘湖春行》里,“几处早莺争暖树”“乱花渐欲迷人眼”,描绘的是西湖早春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景象,早莺在争着栖息暖树,野花渐渐开放让人眼花缭乱,诗人通过对这些花和鸟等景象的细腻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美好与生机,表达出的是对西湖早春美景的由衷喜爱和赞美之情,充满了愉悦和欢快的情绪。
故答案为: 本诗中,杜甫通过描写花和鸟,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情怀;《钱塘湖春行》中,白居易通过描绘早莺争暖树、乱花迷人眼等早春景象,表达了对春天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答案】11.肩负,扛;即使;黄昏;如果,假使
12.①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②弹指间,船就驶到了对岸。
13.不愚。因为从全文可以看出愚公具有不怕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而且具有长远、发展的眼光,尽管凭他个人能力不能实现目标,但他坚信只要后代子孙坚持奋斗,总有一天会移掉大山。
14.都用神话结尾。【甲】文借天帝被感动赞美了愚公的坚持不懈的精神;【乙】文田某借神力相助顺利渡河,突显他的孝心。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描写人物的关键语句来分析。
(4) 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文言文要点的分析概括,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附参考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九十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 ”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 ”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也太不聪明了吧!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 ”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乙】沧州轿夫田某的妈妈患水臌奄奄一息。田某听说相距百里的景和镇一医生有治疗水臌的异方,天明狂奔而去,黄昏狂奔而归,然而这天下午卫河河水暴涨,船只无法通行。田某仰天大哭,泪随声下。旁人非常同情,却又无之奈何。突然,一个船家跳上船,解缆大呼:“苍天有理,田某不溺!来!来!来!我渡你过河!”奋然摆楫,破浪而行,弹指间,船就驶到了对岸。
1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①句意为: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②句意为: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③句意为:黄昏狂奔而归。④句意为:如果上天有眼。
故答案为: 肩负,扛;即使;黄昏;如果,假使。
1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①重点词:易,交换。节,季节。反,同“返”往返。焉,语气助词。②重点词:弹指,比喻时光的短暂。抵,到达。
故答案为: ①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②弹指间,船就驶到了对岸。
13.本题考查人物评价。本文的主旨就是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所以愚公不“愚”,理由可以根据文中愚公的语言“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分析,围绕愚公的长远的发展的眼光和不怕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作答。
故答案为: 不愚。因为从全文可以看出愚公具有不怕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而且具有长远、发展的眼光,尽管凭他个人能力不能实现目标,但他坚信只要后代子孙坚持奋斗,总有一天会移掉大山。
14.本题考查比较性阅读。甲文写借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展的情况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顽强毅力,表达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乙文借助神力帮助去为母亲求药的孝子迅速渡河,反映了人们对忠孝这种高尚品质的推崇,寄予了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甲文中,结尾借助神力搬山,突出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乙文“闻景和镇一医有奇药,相距百余里。昧爽狂奔去,薄暮已狂奔归,气息仅属”“乃仰天大号,泪随声下”这两句写出了田某为救母亲的焦急,借助神力安全渡河,突出田某的孝心。两文都借神奇的结尾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甲文从“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可以看出,作者非常认同愚公的行为,借神力帮助愚公完成心愿;乙文从“一弹指顷,已抵东岸”可以看出作者认同田某的孝心,借助神力帮助田某。两文都体现了作者的情感态度。
故答案为: 都用神话结尾。【甲】文借天帝被感动赞美了愚公的坚持不懈的精神;【乙】文田某借神力相助顺利渡河,突显他的孝心。
15.【答案】夏日,一场滂沱大雨铺天盖地地倾泻而下,雨雾模糊了三轮车夫的视线。只见他皱着眉头,咬紧下唇,弓着背脊,在风雨中艰难地跋涉。脚下生锈的踏板,发出刺耳的嘎吱声。那破旧不堪的衣衫,那青筋突起的手臂,那因过度用力而扭曲的脖颈,全都浸湿在雨帘中,与汗水混成一片。车上的女乘客紧紧缩在一旁,肥胖的身体竟让那车微微向右倾斜,车夫用尽全力保持车身的平衡,奋力前行。
【解析】审好题干。注意要表现的主题是“表现人力车夫劳作的艰辛和和内心的酸楚”,手法是“加进对外面的大雨和车上的肥胖乘客的侧面描写”。当然不能喧宾夺主地过多运用侧面描写。侧面描写的事物,要选择能起烘托作用或产生对比效果的事物。介入其他写作技巧,如修辞、各种人物描写方法等。且描写要细腻生动。
本题考查运用侧面描写的微写作。答题时应注意,所给材料属于对人物的外貌、动作、细节、神态描写,要求对所给材料进行改写扩写,加上侧面烘托的内容。“以景衬人、以物衬人、以人衬人、以物衬物”是侧面描写的具体要求,注意从人、物的角度侧重进行细节描写来烘托人物。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