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六单元:文言经典与传统传承 能力提优B卷 答题卡
试卷类型:B
姓名: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
准考证号
选择题(请用2B铅笔填涂)
1. [A][B][C][D]
非选择题(请在各试题的答题区内作答)
2.答:
3.答:
4.答:
5.答:
6.答:
7.答:
8.答:
9.答:
10.答:
11.答:
12.答:
13.答:
14.答:
15.答:
16.答:
17.答:
18.答:
条 码 粘 贴 处
(正面朝上贴在此虚线框内)
缺考标记
考生禁止填涂缺考标记 !只能由监考老师负责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涂。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
2、请将准考证条码粘贴在右侧的[条码粘贴处]的方框内
3、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字体工整
4、请按题号顺序在各题的答题区内作答,超出范围的答案无效,在草纸、试卷上作答无效。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刮纸刀。
6、填涂样例 正确 [■] 错误 [--][√]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六单元:文言经典与传统传承 能力提优B卷
(时间:100分钟 总分100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5题;共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朕每思此,不敢纵逸。”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蔽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忘。朕既在九重,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
(节选自《贞观政要》)
1.(2分)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舜发于畎亩之中/发于声
B.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
C.人恒过/及鲁肃过寻阳
D.百里奚举于市/东市买骏马
2.(2分)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6分)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文言词句 方法提示 解释
必须先存百姓 【查阅字典法】存:①抚恤;②思念;③止息。(《古代汉语词典》) ① (只填序号)
犹割股以啖腹 【诗句联想法】由耳熟能详的诗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以及语境推测。 ②
既妨政事 【组词释义法】示例:“行拂乱其所为”中的“乱”为“扰乱”之意。 ③
4.(2分)请用三划”/”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其 耳 目 皆 为 蔽 不 知 时 政 得 失 亦 不 见 过 以 是 灭 亡
5.(2分)【甲】文论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请结合【乙】文说明这一忧患意识在唐太宗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二、语言表达(共1题;共6分)
6.(6分)假设李贺生活在现代社会,他写完《雁门太守行》后发布到朋友圈。陆游点赞并留言:“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请结合诗句内容,说说你对这个评价的理解。
三、综合性学习(共2题;共8分)
班级要开展以“走近陶渊明”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完成下面的任务。
7.(4分)参照示例,策划学习内容、学习任务。
示例:学习内容:渊明与酒
学习任务:搜集阅读陶渊明与酒相关的诗文,探究“酒”与陶渊明文化性格的关系以及“酒”在陶渊明生命中的意义。
学习内容:
学习任务:
8.(4分)有个小组在活动中发现刘禹锡与陶渊明在安贫乐道方面有相似之处,就用拟写对联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理解,请帮他们将下面的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刘禹锡陋室读经,苔痕上阶绿。
下联:陶渊明 , 。
四、语段阅读(共4题;共12分)
课文探究
9.(2分)翻译句子
①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②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③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10.(6分)从文中可以看出霸上及棘门驻军的军纪 ,而细柳军的军纪 (各用一个词语概括),两军对比反映了__ 。
11.(2分)文中的文帝是怎样评价周亚夫的?你觉得文帝是一位怎样的君主?
12.(2分)本文的标题是《周亚夫军细柳》,写刘礼军霸上、徐厉军棘门是否离题?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五、现代文阅读(共5题;共10分)
现代文阅读
老师!老师!
阎连科
①我又见着我的老师了,如朝山进香的人见到他自幼就心存感念的一位应愿之神。在今年正月的阳光里,我回家奔赴我三叔的喜丧事,也去赴我大伯三周年的庄重纪念。在这闲空间,张老师到了我家里,坐在我家堂屋的凳子上。乡间室内的空旷和凌乱,纠缠分隔着我与老师的距离与清寂。相向而坐,喝着白水,削了苹果,说了很多忆旧的伤感和喜悦。
②这个世界,对于有的人荒冷到寸草不生;对于有的人,却是繁华热闹到天热地烫,每一说话行走,都会有草木开花,果实飘香。然对于我的老师张梦庚,却是清寂中夹缠暖意,暖意里藏裹着刺骨的寒凉。
③老师生于上世纪的20年代末,老师读书辍学,辍学读书,反反复复,走在田埂与人生的夹道中,经历了来自日本的刀光枪影,经历了国共拉锯征战的炮火硝烟,之后有了1949年的红旗飘扬。记忆中从来都是饥饿辛劳,土改时家里却忽然成了地主,这样的命运,大凡中国人都可想见其经历与结果的曲折变形,荒冷怪异。可是好在,他终归识字,厚有文化,国家的乡村,也最为洞明文化的斤两,虽然文化不一定就是尊严富贵,可让孩子们认字读书,能写自己的名姓和粗通算术计量,也原是生活的一部分。于是,老师就成了老师。43个春秋的草木枯荣,都在布满土尘、青草蓬生的学校里荣枯衰落,青丝白染。
④不知道老师对他的人生有何样的感想与感慨,从他写的一本《我这一生﹣﹣张梦庚自传》的简朴小册里,读下来却是让人心酸胃涩,想到世事的强大和人的弱小,想到命运和生命多么近乎流水在干涸沙地的蜒蜿涓涓,奔袭挣脱,流着可谓流着,可终归却是无法挣脱干涸与强大的吞没。最后的结局,是我们毕业了,老师白发了;我们中年了,老师枯衰了。我们成家者成家,立业者立业,而老师却在寂静的人生中,望着他曾经管教训斥抚疼过的那些学生们,过着回顾和忆旧的生活,想着那些他依然记得、可他的学生们怕早已忘却的过往。
⑤还记得,初一时节,他是我的班主任,又主教语文,那年酷暑,我家棉花地里蚜虫遍布,多得兵荒马乱,人心恐惧,一日上语文课时,我邀了班里十几个相好的男生同学,都去帮我母亲捕捉蚜虫。自然而然,教室里那一天是空落落,学生寥寥,老师无法授课而只能让大家捧书阅读。从棉花地里回校的来日上午,老师质问我为什么带着同学逃课,我竟振振有词说,是带着同学去棉花地捉了半天蚜虫;又反问老师道,地里蚜虫遍布,我该不该去帮我母亲捕捉半天蚜虫?说蚜虫三天内不除掉去净,棉花就会一季无果,时间这样急迫,我家人手不够,我请同学们去帮忙,又有什么错?
⑥事情的结果,似乎我带着同学们逃课正合了校规宪法,适合了人情事律,反让老师一时在讲台上呒言。回忆少时的无理取闹,强辞与拙倔,也许正是自己今天把写作中那种敢于生搬硬套,努力把不可能转化为可能的创作法的开始。可是,在这次见着老师时,面对耄耋(mào dié,指年纪八九十岁)老人,给我一生养育呵护的父辈尊者,我心里三十几年不曾有的内疚,忽然如泉水般汩汩地冒了出来。
⑦我们就那样坐着喝水聊天,说闲忆旧,直至夕阳西下,老师执意要走,不无快意地说他的子女们都在外工作,孝顺无比。真是天应人愿,让一生坎坷、教书认真的老师,年老时,子女有成,学生有成,仿佛曲折的枯藤根须,终于也繁漫出了一片森林。
⑧老师从我家离去时,是我扶他站起;离开院子时,是我扶他过的门槛;送至门口远去时,是我扶他过的一片不平不整的地面。我的父亲离开人世太早,扶着老师的时候,我就像扶着我年迈的父亲。望着村头远去的父亲般的老师,落日中他如在大地上移动的一棵年迈的树,直至他在村头缓缓消失,我还看见他在我心里走动的身影和慢慢起落的脚步,如同宁静里我在听我的心跳一样。
⑨说不出老师哪儿伟大,可就是觉得他伟大。也许这个世界,凡人才是真正的伟大,而伟大本身,其实正是一种被遮蔽的大庸大俗吧。
(摘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一个人的三条河》,有删改)
13.(2分)结合语境,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及其作用。
①望着他曾经管教、训斥、抚疼过的学生们,过着忆旧的生活。
②也许正是自己今天把写作中那种敢于生搬硬套,努力把不可能转化为可能的创作法的开始。
14.(2分)请分析开头第一项在文章中的作用。
15.(2分)请从人物描写或修辞运用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6.(2分)张梦庚老师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
17.(2分)这篇文章中的老师和“我“给了你哪些启示?请任选一个说一说。
六、写作题(共1题;共50分)
18.(50分)《富贵不能淫》一文,作者用含蓄、幽默的语言指出公孙衍、张仪不是大丈夫,表明了自己的观点。请你也用含蓄、幽默的语言来写一个小片段吧。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D
2.①(通过这些)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增加他所没有的才干。
②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3.①;吃;妨害
4.其耳目皆为蔽/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
5.唐太宗认为君主必须首先抚恤百姓,不能沉溺于享乐之中,否则就会影响政务,妨害百姓,损害巨大;他还认识到蒙蔽圣听的严重性,把大臣们当作自己的耳目,帮助自己体察民情,了解政治得失,告诫他们不能因国家太平、边疆安宁就不用心操劳国事。这些都体现了他的忧患意识。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根据句意解释词语含义。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3)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另外还要掌握一些常用实词含义推断的方法,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
(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方法:①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②抓住“曰”“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③根据虚词进行断句;④根据固定句式进行断句。
(5)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内容,然后再从中筛选出符合题意要求的答案即可。【参考译文】
【乙】
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臣们说:“做国君所应遵循的原则是必须首先抚恤百姓。如果用损害百姓的办法来满足自身,就像从自己大腿上割肉来充饥一样,肚子填饱了(但)人也就死了。我常常想,使人身体受到损害的不是外界的事物,都是由于自己的贪欲而酿成的灾祸。如果一味沉溺于吃喝,沉湎于声色,所贪求的欲望越多,所受到的损害也就越大,这样既妨害国家大事,又扰乱百姓。我每每想到此处,都不敢放纵享乐。”贞观六年,唐太宗对侍臣们说:“古代的昏君,他们的耳目都受到蒙蔽,弄不清哪些政策是成功的,哪些政策是失败的,也不知道自己有哪些过错,于是导致国灭身亡。我既然住在深宫之内,不可能完全知道天下所有的事情,所以把这些任务交给你们,把你们当作我的耳目。不要以为国家太平无事,边疆安宁,就不用心操劳国事。”
1.A.被任用/显露、流露;B.违背/同“弼”,辅佐;C.犯错误/经过;D.均译为:集市;故选D。
故答案为:D
2.①句中注意重点字词“所以(通过这些来),动(使……受到震撼),曾(同“增”)”要理解正确;
②句中注意重点字词“衡(同“横”,梗塞、不顺),困(忧困),作(有所作为)”要理解正确。
故答案为:①(通过这些)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增加他所没有的才干。
②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3.句意:必须首先关心百姓。存:抚恤。故选①。
日啖荔枝三百颗:每天吃三百颗荔枝。“犹割股以啖腹”句意:那就像从自己腿上割肉来充饥一样。啖:吃。
既妨政事:妨害国家大事。组词释义法,妨:妨害。
故答案为:第1空、①
第2空、吃
第3空、妨害
4.结合“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分析, “其耳目皆为敝”中“其耳目”是主语,“皆为”是谓语,“敝”是宾语,故在“敝”后断句;“不知时政得失”是动宾短语,“不知”是谓语,“时政得失”是宾语,故在“失”后断句;“亦不见过”是动宾短语,“不见”是谓语,“过”是宾语,故在“过”后断句;再结合句意“他们的耳目都受到蒙蔽,弄不清哪些政策是成功的,哪些政策是失败的,帝王不知道自己有哪些过错,于是渐渐导致国灭身亡”;可断句为: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
故答案为:其耳目皆为蔽/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
5.【乙】文,结合“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可知,唐太宗认为君主必须首先抚恤百姓,不能沉溺于享乐之中,否则就会影响政务,妨害百姓,损害巨大;结合“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蔽,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忘”“朕既在九重,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可知,他还认识到蒙蔽圣听的严重性,把大臣们当作自己的耳目,帮助自己体察民情,了解政治得失,告诫他们不能因国家太平、边疆安宁就不用心操劳国事。这些都体现了他的忧患意识。
故答案为:唐太宗认为君主必须首先抚恤百姓,不能沉溺于享乐之中,否则就会影响政务,妨害百姓,损害巨大;他还认识到蒙蔽圣听的严重性,把大臣们当作自己的耳目,帮助自己体察民情,了解政治得失,告诫他们不能因国家太平、边疆安宁就不用心操劳国事。这些都体现了他的忧患意识。
6.【答案】示例:诗中用“黑”字写出了敌军黑压压一片,又用“金”字写出了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的情景,用表色彩的词语写出了敌军的来势凶猛,我军战士严阵以待的场面。
【解析】本题将古代诗人李贺置于现代社会情境中,想象他在朋友圈发布《雁门太守行》后得到陆游的点赞和留言评价。这种创意性的设定既增添了趣味性,又将古代文学与现代社交方式巧妙结合,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熟悉这首诗中对战争场面、人物形象等的描写,尤其关注色彩词汇的运用,如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中的 “黑” 与 “金”;“塞上燕脂凝夜紫” 中的 “紫” 等。理解诗句所营造的意境和氛围,如紧张的战争气氛、将士们的英勇无畏等。色彩可以增强诗歌的画面感,使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诗歌所描绘的场景。不同的色彩往往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能够传达出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故答案为:示例:诗中用“黑”字写出了敌军黑压压一片,又用“金”字写出了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的情景,用表色彩的词语写出了敌军的来势凶猛,我军战士严阵以待的场面。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答案】7.渊明与菊花;搜集阅读陶渊明与菊花相关的诗文,探究“菊花”与陶渊明文化性格的关系以及“菊花”在陶渊明生命中的意义。
8.东篱采菊;悠然见南山
【解析】(1)本题考查活动设计。注意活动设计主题是“走近陶渊明”,学习内容和任务要与陶渊明相关,同时注意给到的示例格式,根据格式答题。
(2)本题考查补写对联。注意对联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当;平仄和谐(上下联平仄相反或者平仄交替);结构相衬(语法结构一致);节奏相应(停顿的地方一致);内容相关(上下联内容相关)。注意上联最后一个字读音三四声,下联最后一个字读音一二声。补写注意揣摩语境,选择合适的内容补写即可。
7.活动注意格式要求。格式是:学习内容:渊明与什么。学习任务:搜集阅读陶渊明与什么相关的诗文,探究“什么”与陶渊明文化性格的关系以及“什么”在陶渊明生命中的意义。与陶渊明相关的是酒、菊。这里可以写菊。
故答案为:渊明与菊花;搜集阅读陶渊明与菊花相关的诗文,探究“菊花”与陶渊明文化性格的关系以及“菊花”在陶渊明生命中的意义。
8.对联注意:字数相等;词性相当;平仄和谐;结构相衬;节奏相应;内容相关。陶渊明安贫乐道的诗句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里可写陶渊明东篱采菊,悠然见南山。
故答案为:东篱采菊、悠然见南山
【答案】9.①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诏令。
②于是文帝就派使者手持符节告知周将军。
③不久,(皇上的车队)到了细柳军营,军中官兵都身穿铠甲,刀出鞘,张开弓弩,把弓拉满。
④先前(看到的)霸上、棘门的驻军,像儿戏一样,那里的将军一定可以被偷袭并俘虏。
10.涣散;严明;周亚夫令行禁止、恪尽职守、治军有方
11.文帝评价周亚夫是“真将军”。我觉得文帝是一个深明大义、贤明的君主。
12.不离题。文中写刘礼军霸上、徐厉军棘门是为了与周亚夫军细柳形成对比,从而突出周亚夫“真将军”的风范。
【解析】(1)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注意重点词的解释。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关键语句进行作答。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倒理解和人物形象的概括。解答时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关键语进行归纳概括。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写作手法的理解。解答时要求学生理解文意,把握文章的主旨,结合内容进行分析和理解。
9.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注意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句式的流畅和重点词语的理解。 ①重点词语:闻:听从,服从;令:命令;之:的。
②重点词语:乃:于是,就;使:派;使:使者;
③重点词语:已而:不久;之:到;被:同“披”穿;
④重点词语:囊:从前,先前;若:像;固:本来;
1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理解文本意思的基础上,结合语句进行归纳概括。根据“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可知霸上及棘门驻军的军纪涣散,而到细柳营时“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可见细柳营的军纪严明,通过对比,反映周亚夫令行禁止、恪尽职守、治军有方。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人物的概括。根据“"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几句,可见文帝先赞叹“此真将军矣”,然后把周亚夫和霸上、棘门军做了对比。
把握好文言文的人物精神品质,概括人物的性格的特点,我们可以分析具体事件,因为事件可以反映人物的品格;分析各种描写,因为通过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如从汉文帝在细柳营中接连受到非礼”(特别是周亚夫不顾皇帝的威严,让皇帝遵守军营的规矩)并没有发龙威,反而“称善者久之"等情节,可以分析出汉文帝是一个爱才、识才、任才的君主。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此文写汉文帝慰劳守军的故事,汉文帝到霸上和棘门军营的情况,与后面写汉文帝在细柳军营遇到的情况作对比,表现细柳军营军纪严明。天子到霸上和棘门军营时,“将以下骑送迎”,众将士受宠若惊,竭尽逢迎之能事以讨好汉文帝;而在细柳营中,“将军令日·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形象地勾勒出亚夫不媚俗、不阿谀奉承的耿直个性,结合"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可知,与前文棘门与霸上唯天子是从的军事统帅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周亚夫与众不同“真将军”的人格。据此理解作答。不离题。文中写刘礼军霸上、徐厉军棘门是为了与周亚夫军细柳形成对比,从而突出周亚夫“真将军”的风范。
【答案】13.①悉心呵护和关爱,表现了老师对学生发自内心的质朴趋势的父亲般的爱。;②大胆借鉴、模仿,这是作者自谦自嘲的说法,体现出他与众不同的语言。
14.①开篇点题;②领起下文;③表明自己对老师的敬仰和爱慕之情;④突出“我“激动、高兴的心情。
15.人物描写角度:“望着…年迈的老树”中“望着”这一动作写出了对老师恋恋不舍之情。“我还看见……听自己的心跳一样”,心理描写表现出老师带给作者心灵的震撼,也表明作者对老师的尊敬、爱戴之情早已渗入到灵魂深处。修辞运用角度:“望着……年迈的老树”以树喻人,人树合一,写出老师那平凡而伟大、年迈而充满生命力的形象及对自己一生的呵护荫庇。“如同宁静里我在听自己的心跳一样”以夸张的手法写出对老师的尊敬、爱戴之情早已渗入到灵魂深处。
16.①人生坎坷,善良乐观;②厚有文化,甘于寂寞;③献身教育,关爱学生
17.从老师得到的启示示例:要善良宽容地对待人和事,要热爱生活,乐于奉献,做人做事要认真负责。从“我“的角度得到的启示示例:对老师、对父辈尊者应心怀感激,做事要勤奋努力,要敢于善于自我反省。
【解析】(1)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词语的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理清思路,揣摩概括义。(2)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指代义。(3)瞻前顾后,揣摩特殊意义。(4)把握词语的感彩。除此以外,还要联系文章的主题、作着的思想感情,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等来理解词语的含义。
(2)记叙文首段的作用一般有:①总领全文,点明主旨;②为下文作铺垫;③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④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5)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与观点的表达。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阐述出充足的理由就可以。
13.①“抚疼” 原指身体疼痛的抚慰,文中指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如同父亲般细致入微。从第四段老师 “管教训斥抚疼” 学生可见,既有严格管教,又有贴心关怀,“抚疼” 二字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②“生搬硬套” 本含贬义,但结合前文作者年少时 “强辞与拙倔” 的经历,这里用作自嘲,以反语形式表现创作时突破常规的尝试,体现语言风格的创新性。
故答案为:①悉心呵护和关爱,表现了老师对学生发自内心的质朴趋势的父亲般的爱。②大胆借鉴、模仿,这是作者自谦自嘲的说法,体现出他与众不同的语言。
14.首段作用可从结构和情感两方面切入。结构上:“我又见着我的老师了” 直接点题,“如朝山进香” 的比喻引出下文回忆;情感上:通过 “心存感念”“应愿之神” 的宗教意象,奠定崇敬基调。“堂屋的凳子上” 等细节描写暗示乡村教师清贫形象,与后文 “清寂中夹缠暖意” 形成呼应。
故答案为:①开篇点题;②领起下文;③表明自己对老师的敬仰和爱慕之情;④突出“我“激动、高兴的心情。
15.人物描写角度:“扶” 字连续出现三次(第⑧段),形成动作复沓,既照应前文 “父亲离开人世太早”,又将对老师的敬爱具象化为肢体语言。修辞角度:“移动的年迈的树” 比喻有三重意蕴 —— 年轮的沧桑感、树荫的庇护象征、静默的奉献精神;“听心跳” 的夸张将抽象情感转化为可感知的生理反应。
故答案为:人物描写角度:“望着…年迈的老树”中“望着”这一动作写出了对老师恋恋不舍之情。“我还看见……听自己的心跳一样”,心理描写表现出老师带给作者心灵的震撼,也表明作者对老师的尊敬、爱戴之情早已渗入到灵魂深处。修辞运用角度:“望着……年迈的老树”以树喻人,人树合一,写出老师那平凡而伟大、年迈而充满生命力的形象及对自己一生的呵护荫庇。“如同宁静里我在听自己的心跳一样”以夸张的手法写出对老师的尊敬、爱戴之情早已渗入到灵魂深处。
16.概括人物需多维度:①从“经历了国共拉锯”“土改成地主”可见人生坎坷;“子女有成”显乐观。②“厚有文化”对应 43 年教龄,“布满土尘的学校”显甘于寂寞。③“管教训斥抚疼”体现教育热忱,“捉蚜虫”事件处理显教育智慧。注意要筛选典型事件,避免笼统。
故答案为:①人生坎坷,善良乐观;②厚有文化,甘于寂寞;③献身教育,关爱学生
17.启示需建立文本关联:选择老师角度时,要联系 “一生坎坷却教书认真”(第③段)与 “子女学生双成”(第⑦段)的因果关系;选择 “我” 的角度,则要抓住 “三十几年内疚”(第⑥段)与 “扶如父亲”(第⑧段)的情感转变,体现感恩与自省的成长主题。
故答案为:从老师得到的启示示例:要善良宽容地对待人和事,要热爱生活,乐于奉献,做人做事要认真负责。从“我“的角度得到的启示示例:对老师、对父辈尊者应心怀感激,做事要勤奋努力,要敢于善于自我反省。
18.【答案】不会说普通话,有口难言,我就不去见领导,见女人,见生人,慢慢乏于社交,越发瓜呆。但我会骂人,用家乡的土话骂,很觉畅美。我这么说的时候,其实心里很悲哀,恨自己太不行,自己就又给自己鼓劲,所以在许多文章中,我写我的出生地绝不写是贫困的山地,而写“出生的地方如同韶山”,写不会说普通话时偏写道:普通话是普通人说的话嘛!
【解析】这是一个片段作文。要求用含蓄、幽默的语言来写作。比如用正话反说,它是一种幽默的说话方式,提意见、表达不满、对人批评时,可以委婉地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意思,不仅使话语含蓄风趣,跌宕多姿,产生出人意料的“笑果”,更能使听者悟其意却不反感,顺耳心悦。
本题考查片段写作。答题时应注意,要求用含蓄、幽默的语言写一个小故事,可以是自己经历的 趣事,也可以是书上看来的,从语言、故事情节、出人意料等角度体现幽默风趣。注意表述要清楚,吸引人,语句通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