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第1节
免疫系统的组成
第4章 免疫调节
2
1
概述免疫系统的基本组成
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1. 医生为什么要检查患者的扁桃体?扁桃体肿大意味着什么?
2. 扁桃体肿大对机体的健康是有利还是有害的?
一方面,肿大后可以起到指示机体是否被病原体感染的作用,能用于判断疾病状况。
另一方面,扁桃体充血肿大后易形成脓肿,表现出吞咽食物时有疼痛感等症状,同时引发其他并发症状。
扁桃体肿大意味着扁桃体有炎症,患者可能被病原体感染了。
讨论:
扁桃体具有免疫功能,同时它作为易被观察的免疫器官,
课 堂 小 结
免疫系统的功能
免疫系统的组成
目标一
目标二
目标三
资料
扁桃体
胸腺
淋巴结
脾
骨髓
(1)组成:
(2)作用:
主要由淋巴组织构成,并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相互联系。
骨 髓胸 腺
脾
淋巴结
扁桃体
是免疫细胞产生并发育成熟的地方,
就像部队的大本营和训练基地。
是免疫细胞集中分布的场所,
也是它们“作战”的战场。
相互关系
血液循环淋巴循环
中枢免疫器官
外周免疫器官
免疫器官
免疫器官包括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
1
免疫器官
2
免疫细胞
(1)概念:
(3)类型:
(2)起源:
执行 的细胞。
包括各种类型的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
免疫细胞来自_______的______________。
免疫功能
骨髓
造血干细胞
白细胞
淋巴细胞
树突状细胞
巨噬细胞
胸腺
迁移至
淋巴器官
B细胞
增殖、分化、发育
增殖、分化、发育
T细胞
骨髓中
淋巴干细胞
T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
表面有Y型结构 (细胞表面受体)
表面有许多小突起
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在机体的免疫反应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2
免疫细胞
—淋巴细胞
2
免疫细胞
—吞噬细胞
树突状细胞
巨噬细胞
分布:
特征:
功能:
皮肤、消化道、呼吸道等上皮组织及淋巴器官内
具有强大的吞噬、呈递抗原的功能
成熟时具有分支
几乎分布于机体的各种组织中
具有吞噬消化、抗原处理和呈递功能。
1.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吞噬抗原的方式是什么?
吞——细胞膜的结构特性: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噬——细胞器:发达的溶酶体
2.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有吞噬的功能,“吞”和“噬”的结构基础分别是什么?
胞吞,需要消耗能量。
思考: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都能吞噬、处理和呈递抗原,那什么是抗原?
抗原呈递细胞(APC)
摄取
加工处理呈递
其他免疫细胞
分类
B细胞
树突状细胞
巨噬细胞
大多数抗原是蛋白质(还有多糖、脂类等)
异物性;大分子性;特异性。
抗原
概 念
能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从而引发免疫反应的物质。
化学本质
特点
“敌人”
摄取、 加工处理抗原,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
吞噬细胞
淋巴细胞
其它白细胞
造血干细胞(骨髓中)
造血干细胞
分裂
T细胞
B细胞
(骨 髓中)
(胸 腺中)
浆细胞
记忆
B细胞
树突状细胞
巨噬细胞
红细胞
血小板
白细胞
分化
辅助性
T细胞
记忆
T细胞
细胞毒性T细胞
抗原刺激
2
免疫细胞
—小结
3
免疫活性物质
与之合成、加工、分泌有关的细胞器
概 念
分 类
实 质
抗体、溶菌酶、细胞因子(有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
分泌蛋白,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方式是胞吞胞吐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①抗体:
②细胞因子:
③溶菌酶:
特异性:
一种抗体只能与一种抗原结合
机体产生的专门应对抗原的蛋白质
概念:
分布:随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达到身体的各个部位。
主要分布于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如乳汁中。
辅助性T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
一种能水解细菌细胞壁的酶,导致细菌细胞壁破裂,内容物逸出,使细菌溶解。
分布:血浆、唾液、泪液、乳汁等
分泌细胞:
唾液腺细胞、泪腺细胞等
溶酶体和溶菌酶的区别
一种动物细胞器,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细菌。
溶酶体:
溶菌酶:
一种免疫活性物质,能溶解细菌的细胞壁,有抗菌消炎的作用。
抗原一定是外来的吗?
思考:
不一定;体内衰老,癌变的细胞也是抗原
抗体一定是自身产生的吗?
不一定;也可以通过免疫治疗输入
抗体一定分布在内环境中吗?
不一定;也可以分布在外分泌液(如乳汁)中
免疫系统
免疫细胞
免疫活性物质
免疫器官
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等
(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
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
(发挥免疫作用的细胞)
(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
(在骨髓中成熟)
(迁移到胸腺成熟)
(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
军事基地
战士
武器
护卫队
任务一:分析病原体、抗原和抗体之间的数量关系
根据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资料1:病原体指能引起人或动植物感染疾病、传播疾病的微生物、寄生虫或其他媒介总称,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病原体表面有一些特定的蛋白质等物质,能够与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从而引发免疫反应,称为抗原。每种抗原表面都有特定的化学集团,称之为抗原决定簇。
资料2:流感病毒康复者的血清中含有针对流感病毒的抗体,提取这样的血清输给临床病人,其中的抗体可以与流感病毒结合,使病毒失活,有助于病人的康复。
(1)根据图1所示,说明病原体和抗原之间的数量关系。
图1所示流感病毒表面所携带的蛋白质:神经氨酸酶(NA)、血凝素(HA)都属于抗原,由此说明一种病原体可以携带多种抗原。
图1 新型冠状病毒模式图
图3 抗原和抗体相结合模式图
图2 抗体的结构模式图
(2)根据图2、3所示,说明抗原和抗体之间的数量关系。
结合图2可知,一种抗体只能和一种抗原结合,但是一种抗体可以结合两个相同的抗原。
图3所示抗原表面有三种抗原决定簇,每种抗原决定簇可以结合一种抗体,所以一种抗原可以结合多种抗体。
(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免疫系统
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
免疫活性物质
骨髓、胸腺、扁桃体、脾、淋巴结等
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
淋巴细胞
T细胞
B细胞
迁移到胸腺中成熟
在骨髓中成熟
细胞因子、 抗体、 溶菌酶等
主要由淋巴细胞产生
由浆细胞产生
造血干细胞
既是免疫器官,又是内分泌腺
(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训练基地、作战战场)
不产生
免疫细胞
战士
武器、书信
护卫队
军事基地
—小结
能水解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的碱性酶
1.(2024·吉林辽源高二期末)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组成的叙述,错误的是
A.骨髓、胸腺、脾、扁桃体、淋巴结都是免疫器官
B.T细胞、B细胞、吞噬细胞都是免疫细胞
C.细胞因子、抗体、溶菌酶是免疫活性物质
D.胸腺和骨髓分别是B细胞和T细胞成熟的场所
√
T细胞迁移至胸腺中发育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D错误。
2.下列有关人体免疫调节的叙述,合理的是
A.若病原体不具有细胞结构,就不会使人体产生抗体
B.病原体裂解后再注射到人体,就不会使人体产生抗体
C.病原体表面若不存在蛋白质分子,就不会使人体产生抗体
D.病原体经吞噬细胞处理后暴露出的抗原可使人体产生抗体
√
课 堂 小 结
免疫系统的功能
免疫系统的组成
目标一
目标二
目标三
一个正常的健康个体在其生命中的每一天都会接触大量的微生物,但偶尔才会出现有症状的疾病,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我们人体有三道防线在保卫我们!
(1)上述资料中属于第一道防线的是 ;属于第二道防线的
是 ;属于第三道防线的是 。
(2)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是 ,属于特异性免疫的
是 。
资料1、资料2、资料3
资料4
资料5
资料1、资料2、资料3、资料4
资料5
资料1 有人把一种致病的链球菌涂在健康人的清洁皮肤上,2小时后再检查,发现90%以上的链球菌都被消灭了。
资料2 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的纤毛运动、口腔唾液的吞咽和肠蠕动等,可将停留在黏膜表面的病原体驱赶出体外。
资料3 当狗发生意外创伤的时候,会用自己的舌头吮舐伤口。
资料4 皮肤破损后,往往引起局部的炎症反应,如疼痛、发红、肿胀等,一段时间后可能还会流脓。
资料5 接种卡介苗可以预防结核病,但对其他传染病不起作用。
任务二:分析免疫系统的类型
1
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
第二道防线
第三道防线
非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皮肤、黏膜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如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
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主要针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
2
免疫系统的三大基本功能
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
正常:
异常:
机体抵抗病原体的入侵
导致组织损伤或易被病原体感染
正常:
异常:
正常:
异常:
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
对自身的抗原物质不产生免疫反应
容易发生自身免疫病
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
可识别这些突变的肿瘤细胞并消除
会有肿瘤发生或持续的病毒感染
免疫防御
免疫自稳
免疫监视
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比较
项目 种类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区别 来源 遗传而来,人人都有的先天性免疫 出生后与病原体在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后天性免疫,并非人人都有
对象 对多种病原体起作用 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
特点 无特异性、作用弱、时间短 有特异性、作用强、时间长
区别 基础 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发挥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联系 起主导作用的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两者共同担负着机体的免疫 3.(2024·辽宁鞍山高二联考)人体免疫系统的概念模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甲对多种病原体有防御作用
B.乙针对的是特定的抗原
C.丙包括白细胞介素和B细胞等
D.三道防线共同实现对机体的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
√
4.(2024·重庆两江育才中学高二月考)下列关于免疫系统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免疫防御是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该功能过强可能会导致自身免
疫病
B.免疫自稳是机体清除突变的细胞,进行自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的
功能
C.免疫监视是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该功能过强会导致组织损伤
D.免疫功能的实现要依靠保卫人体的三道防线,并非全都是通过先天遗
传获得的
√
免疫系统
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
免疫活性物质
中枢免疫器官:
骨髓、胸腺
功能
免疫细胞集中分布的场所
外周免疫器官:
脾、淋巴结、扁桃体
T淋巴细胞
组成
免疫细胞生成、成熟的场所
功能
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功能
组成
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
淋巴细胞
分类
B淋巴细胞
功能
发挥免疫作用的细胞
组成
抗体
细胞因子
溶菌酶
来源
免疫细胞(如B细胞、T细胞)
来源
其他细胞(例如唾液腺细胞可分泌溶菌酶)
功能
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
迁移到胸腺成熟
迁移到骨髓成熟
一、概念检测
1.依据免疫系统组成和功能的知识判断下列表述是否正确。
(1)细胞因子可以由免疫细胞合成并分泌。( )
(2)人体内的白细胞可以抗击多种细菌,因此属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 )
2.被免疫细胞识别的外来分子是( )
A.抗体 B.抗原 C.细胞因子 D.溶菌酶
3.某患者被确诊为肿瘤,这与该患者免疫系统某功能低下有关。这项功能是( )
A.免疫防御 B.免疫自稳 C.免疫监视 D.免疫识别
√
×
B
C
二、拓展应用
1.某人不慎右足底被刺伤,因伤口小,不以为意,未作任何处理。3天后伤口有轻度肿痛,第5天开始发高热,右侧腹股沟疼痛、行走明显感觉不便。经医生诊断,此人为右足底外伤性感染并发右侧腹股沟淋巴结炎及菌血症。从免疫学的角度考虑,该人右足底被刺伤后,局部感染,为什么右侧腹股沟淋巴结会出现肿大、疼痛?
2.某同学的扁桃体经常反复发炎,医生建议他将扁桃体切除。请你判断分析:医生为什么给出这样的建议?这样做对身体是有利还是有害呢?
淋巴结等免疫器官主要由淋巴细胞构成,并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互相联系。该人右足底被刺伤后,病原体进人体内,不断繁殖,并通过循环系统到达机体的其他部位,如腹股沟等处,产生免疫反应,诱发淋巴结发炎等;右侧腹股沟与右足底相对较近,因此,该人右足底被刺伤后,局部感染也能引发右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疼痛。
医生给出切除扁桃体的建议是基于该同学的扁桃体经常反复发炎。扁桃体经常反复发炎,有可能引起邻近器官的感染,产生中耳炎、鼻窦炎、支气管炎等,也有可能引起机体其他系统产生病变,如心肌炎、关节炎、肾炎等。反复发炎的扁桃体已经不能作为正常工作的免疫器官,而是成为病灶了,因此需要手术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