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消息二则
我三十万大军
胜利南渡长江
作者:毛泽东
介
绍
作
者
毛泽东(1893—1976)
字润之,湖南湘潭人。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理论家、诗人、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及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主要作品有《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等论文,《沁园春·雪》《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等诗词。
创
作
背
景
1949年,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派政府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领人民解放军该日凌晨发起渡江战役。
文体知识
新闻六要素
标题:包括主标题,引标题和副标题。可 以三个标题齐全,也可以只有其中一部分。它是对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
导语:一般为消息开头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它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
主体:是消息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背景:指的是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是消息的结尾。
识
记
生
字
芜湖( ) 摧枯拉朽 ( ) 荻港 ( )
wú kū dí
理
解
词
语
经营:
溃退:
摧枯拉朽:
筹划、组织、管理。
溃败后退。
枯指枯草,朽指烂了的木头,比喻腐朽势力很容易打垮,这里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
1.速读消息,找出导语、主体和结语。
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主体: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结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2.仔细阅读课文,找出这则消息的要素。
何时:(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午夜到二十一日不到二十四小时;何地:芜湖、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
何人:人民解放军,三十万之众;
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何故:国民党反动政府拒签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毛主 席朱总司令命令。
思考:“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电”属于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起什么作用?
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小组讨论:这则新闻的导语是哪一句?有什么作用?
正文的第一句是导语,这句话包括四个新闻要素:何日(二十一日)、何人(解放军)、何事(渡江)、何果(渡过长江)。
简洁明了地介绍了渡江战役的情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语言赏析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已”和“大约”能否去掉?
不能去掉,“已”是“已经”,表明解放军三十万人已经渡过长江;“大约”表明三十万人是一个概数,不是确数。
语言赏析
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从用词角度赏析)
“不到、即已、正向”,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和“突破、占领、进击”这些表示行为的词语的恰当地配合,把我军攻势迅猛、锐不可挡的态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语言赏析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已”和“大约”能否去掉?
不能去掉,“已”是“已经”,表明解放军三十万人已经渡过长江;“大约”表明有三十万人是一个概数,不是确数。
讨论交流:
文章最后一句有什么作用?
此处为消息的结语,概括前文的内容。
“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突出了解放军将士一如既往以英勇的气概取得更大的胜利。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导语
主体
结语
概括主要内容:胜利渡江
时间地点
敌军溃败
我军速胜
发出坚定号召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以极其简练的语言报道了我军胜利渡江的事实,赞扬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英雄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