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选自《百年好文章——路透社新闻佳作》
“全世界爱好科学并愿意献身科学的朋友们:生命对于我来说已经快要走到尽头了。在科学这个神奇的世界里,我遨游了一辈子,发现里面的奥秘太多了。研究它,掌握它,将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恩惠,希望大家继续研究下去,区区200万英磅的利息,虽微不足道,但愿意为行走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之路上的你助上一臂之力。诺贝尔在九泉之下感谢你们。”
——诺贝尔
背景链接
诺贝尔奖的来源
诺贝尔(1833—1896),瑞典化学家、工程师。他一生拥有多项专利发明,积累了巨额财富。他在逝世的前一年,立遗嘱将其遗产的大部分作为基金,设立诺贝尔奖金。
诺贝尔奖的设置
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以及和平奖五种奖项,将基金每年的利息分为五份,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世界各国在上述领域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首届诺贝尔奖于1901年12月10日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和挪威的奥斯陆同时颁发。
消 息
消息是迅速、简要的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的一种新闻体裁,极为常见,运用广泛。消息最大的特点是时效性强和真实客观。消息的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部分。
必备知识
知识链接
消息的正文结构通常是按照重要性递减的原则安排的,即所谓的“倒金字塔结构”。其中导语部分集中讲述最重要的新闻事实;此后随文章的展开,事实的重要性逐渐减弱;如果有相关的背景资料,一般放在新闻事实后面。
必备知识
知识链接
最重要事实
次要事实
最次要事实
再次要事实
导语
主体
按照重要性递减原则安排事实
字词清单
颁发 遗嘱 仲裁 拨款 颇有 逝世 卓有成效 渗透
bān
zhǔ
zhònɡ
shèn
pō
shì
zhuó
bō
读读写写
多音字
( )荷兰( )负荷
荷
hé
hè
默读课文,把握消息的要素;划分消息的结构。
1901年12月10日;
瑞典的斯德哥尔摩;
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
首次颁发诺贝尔奖。
何时:
何地:
何人:
何事:
导语:第1段
主体:第2、3段
背景:第4段
找出消息的导语部分,简要说说导语交代了哪些内容。
导语为课文第1段,概括了主要内容——首次颁发诺贝尔奖,交代了颁奖的时间、颁发者和颁奖机构以及诺贝尔奖设立的奖项。
找出消息的主体部分,简要说说主体部分的内容有哪些。
主体部分——第2、3段。
内容有——①首届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及所获得奖项;
②诺贝尔奖的颁奖机构,时间、地点;
③诺贝尔奖的资金来源,资金管理权和
评奖权的分离。
本文的最后一段在整则消息中起什么作用
这一段是本则消息的背景。首先,为读者具体介绍了诺贝尔奖金的来源;其次,介绍了诺贝尔奖的资金管理权与评奖权分离的制度,显示了诺贝尔奖评选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因此,本段补充了相关信息,使消息更加完整、全面。
再读新闻,试用一句话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
考点
概括新闻内容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常见的考查形式](1)请你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个字)(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下面新闻叙述的主要事实。(3)请把下面一段文字改成一句话新闻。(不超过×个字)
考题模拟
[答题技法]1.摘取法。从新闻中摘取导语或中心句作为答案。如果是一段新闻,先看第一句话;如果是多段新闻,先看第一段。如果新闻没有导语,要找中心句。
2.提要法。(1)提取新闻的主体和事件,围绕“六要素”,组合关键词。(2)突出事件的独特性和新颖性。找出新闻中“首次”“第一”“标志”等最吸引人、最有价值的信息。要注意题目中的字数限制。
考题模拟
首届诺贝尔奖于1901年12月10日由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颁发
答案:
教师小结
诺贝尔奖是世界上最著名、最有声誉的奖项之一,它意义非常重大,它呢个对学研究起推动作用;鼓励创新思维;促进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提高世界对于人类进步和科学创新的尊重。
虽然说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是科学家是有国籍的。真心希望我辈少年能砥砺前行,站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之路的最高点,让中国真正地实现“科技强国”之梦。
1.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德国的贝林,他在血清疗法的研究方面卓有成效。B.法国的普吕多姆,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 C.网络热词在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针对这一现象,大家各抒己见,争论激烈,一时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D.他双眉紧锁,沉默不语,恐怕是有什么难言之隐。
A,有误,“卓有成效”形容有突出的成绩和效果,此处语境是表达贝林在血清疗法的研究方面有较高成就,可将“卓有成效”改为“卓有成就”。BDC.使用正确。故选A。
A
2.下列语句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你必须要冷静下来,从容不迫地去面对它。
B.昨日江夏一市民收到中奖短信,喜冲冲跑去银行汇钱,看见银行前一道防诈骗横幅后如梦初醒。
C. 叛军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攻下临安、余杭等地。
D.向导是有些乏了,呆呆地望着山坡下的白水,屏息敛声地寂坐着,仿佛是将入定的老僧。
C.有误,“摧枯拉朽”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用来描述叛军,属感彩不当。故选C。
C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他讲课很少带讲稿,即使带了也决不打开,两个学时一百分钟,滔滔不绝如江河直泻,夸夸其谈如行云流水。B. .漫步街头,我用相机捕风捉影 ,记录家乡的民俗风貌。C.整个游泳场都沸腾了,如梦初醒的观众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由衷的赞赏 D.永州市提出阳明山生态文明建设,让自然景观惟妙惟肖。
A.使用有误,夸夸其谈:形容说话浮夸不切实际。贬义,这里宜用“口若悬河”
B.有误,风和影子都是抓不着的。 比喻说话做事丝毫没有事实根据。用在此处是望文生义。
D.有误。惟妙惟肖:形容描绘或仿造得简直和真的一模一样,非常逼真。属用错对象,是错误的。故选C。
C
4.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绵绵细雨一连下了好几天,周围的一切都变得潮乎乎的,各种细菌油然而生。
B.全国首个省际中药采购联盟在济南成立,将有效解决中药材价格难估、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
C.她是一个很有主见的女孩,关键时刻总能随声附和,支持班级事务。
D.听了妈妈的一席话,我忽然恍然大悟。
A.“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此处形容细菌,对象不符;
C.“随声附和”的意思是别人说什么就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
D.“恍然大悟”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忽然”与“恍然大悟”语义重复;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