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唐诗五首 渡荆门送别 课件+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14 唐诗五首 渡荆门送别 课件+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8.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7 08:16:16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唐诗五首
渡荆门送别
新课导入
是对未知旅程的期待,是对陌生环境的忐忑,还是对家乡亲友的不舍?其实,这种复杂的情感,一千多年前的诗人李白也曾深刻体会过。 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首诗 ——《渡荆门送别》,就记录了李白 25 岁时的一段重要旅程。那时的他,怀着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的豪情,从蜀地出发,乘船渡过荆门山,即将进入广阔的楚地。这是他第一次离开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家乡,眼前是从未见过的壮阔景象,心中既有对未来的憧憬,也藏着对故土的眷恋。
那么,在这段旅程中,李白究竟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他又将这份 “送别” 的情感,寄托在了哪些景物之中?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翻开课本,跟随李白的脚步,走进《渡荆门送别》,去感受他笔下的山河壮阔与赤子情怀。
同学们,当你们第一次离开熟悉的家乡,去往陌生的城市或远方时,心中会涌起怎样的情绪呢?
影视资料
素养目标
以情感融入朗读诗歌,达成诗歌的背诵与默写。
把握诗歌核心主旨,体会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与思念。
结合注释读懂诗歌大意,品味语言特色,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
熟悉作者生平与创作历程,掌握诗中基础字词,完成诗歌背诵。
运用 “知人论世” 和对比阅读法,感受李白诗中的思乡意与凌云志。
逐字逐句研读,赏析诗中景致之美与写景视角的变化,明确写景、抒情的具体手法。
作者简介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并称“李杜”。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又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
背景资料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直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这一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的。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
心怀四方之志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读书与蜀中游历期
5-25岁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渡荆门送别》《峨眉山月歌》《望天门山》
壮游与求仕期
26-42岁
《蜀道难》
长安三年入仕期42-44岁
供奉翰林,遭受排挤,被赐金还乡
再次游历期
44-46岁
《将进酒》《行路难》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人生历程




安史之乱期 55-62岁
做永王李璘的幕僚,唐肃宗以逆反罪镇压永王,李白以“附逆”罪长流夜郎,唐玄宗还都,大赦天下,得还
62岁死于当涂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早发白帝城》


才华
十五观奇书,作赋读相如 ——李白
皆落惊天地,诗成泣鬼神 ——村甫
理想
天生我才必有用,天生千金散尽还复来 ——《将进酒》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上李邕》
经历
辞亲远游供——奉朝林——赐金还乡——流放夜郎
命运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李白《行路难》(其二)
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李白《送蔡山人》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原文
远:远自。
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江:长江。
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下:移下。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仍:依然。
怜:爱。一本作“连”。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万里:喻行程之远。
注释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高山随着平坦广阔的原野的出现而逐渐消失,江水在广阔无际的田野中奔流。
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
我依然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译文
《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叙送别缘起)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诗人乘舟顺江而下,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
长江水在辽远无际的原野上奔流,浩浩荡荡。
诗歌首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首联扣住诗题,起到穿针引线、贯串全诗的作用。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此行的目的。
诗人游历过程中,见到了怎样的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诗人用远景勾勒出一幅气势雄浑的万里长江图。一个“随”字,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生动地再现出来,给人以空间的流动感。“入”字写出远处水天相接,仿佛江水流入原野,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诗句也蕴含着诗人喜悦的心情和蓬勃的朝气。 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这两句诗描写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颔联中“随”字用的好,谈谈好在何处。
“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将其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颈联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尾联中的“怜”是喜爱的意思。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 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写作特色
构思巧妙,脉络清晰,波澜起伏。开头两句是总叙,陈述诗人离开家乡,千里迢迢,乘船渡过荆门。这两句并不是什么惊人之笔,但它与后面的诗句密切相连,丝丝相扣,具有穿针引线、贯串全诗的重要作用。颔联、颈联细致入微地刻画了长江江面开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情感。最后的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两句,紧扣诗题中的 “送别”,与开头两句写诗人离蜀远游的诗意遥相呼应。
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瑰丽。“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两句写得逼真如画,好似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的长轴山水图,是脍炙人口的佳句。这联诗句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十分丰富,包含长江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诗人笔下,出蜀到荆门途中长江两岸的风光壮丽多姿、雄浑壮阔。通过描绘这番景象,既展现出自己开阔的心境与积极向上的精神,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叹,也流露出对故乡难以割舍的真切眷恋。《渡荆门送别》是一首展现祖国壮丽山河的诗作,诗里并没有送别友人的离别伤感。彼时,年轻的诗人怀着 “仗剑离开家乡,辞别亲人去远方游历” 的远大志向,展望未来,内心本就充满激动;而祖国壮阔的山河,更让生活增添了光彩。整首诗如长江奔涌般一气呵成,风格明快,意境高远,想象丰富奇妙。诗的中间两联,尤其以颔联最为出色,气势宏大,充满动感。“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这两句,生动地画出了船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壮丽景色的模样,也体现出诗人开阔的胸襟与奋发向前的精神。“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则用水中倒映的明月像圆形镜子,反衬出江水的平静;用天上云彩构成的海市蜃楼,衬托出江岸的宽广、天空的高远,艺术感染力极强,一直被视作传世的佳句。诗的结尾顺着江水展开联想,在 “故乡的江水” 仿佛为自己送行的深情期许里,转化成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美好前程的向往。这样奇妙的想法,话说完了但意韵还在,风格清新雅致。这首诗刻画了诗人从蜀地出发到荆门沿途看到的景物,想象大胆奇特,画面雄伟壮丽。诗人借此既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依恋与思念。
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