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唐诗五首 同步练(含答案) 2025-2026学年语文统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4 唐诗五首 同步练(含答案) 2025-2026学年语文统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7 17:05: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4 唐诗五首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唐诗,学校文学社将举办“跟着唐诗去旅行”阅读会,作为文学社社员,请你积极参与其中。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东皋(hāo)薄暮望,徙(xǐ)倚欲何依
B.牧人驱犊(dú)返,猎马带禽(qíng)归
C.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qī)萋鹦(yīng)鹉洲
D.征蓬(péng)出汉塞(sè),归雁入胡天
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东皋薄暮望(接近)
B.晴川历历汉阳树(分明的样子)
C.日暮乡关何处是(故乡)
D.长河落日圆(长长的河流)
3.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
A.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B.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C.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D.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4.活动中,请你帮小语同学将下面的开场白补充完整。
有什么样的山河和生活,就有什么样的诗歌。弃官归隐的王绩望着东皋“①        ,②        ”的黄昏秋景,内心的孤独失意和怅惘之情不能自已;站在雄伟壮观的黄鹤楼前,崔颢生发出浓浓的思想之愁,慨叹道“③         ④        ”;被排挤出朝廷的王维走在出使边塞的路上,以景物自比,写下“⑤        ,⑥        ”的诗句,表达内心的孤寂抑郁;纵情游览祖国大好山河的李白,以诗为画,描绘出“⑦        ,⑧        ”这样的水中映月图和天边云霞图;白居易沉醉在生机勃勃的钱塘湖早春美景中,脱口而出“⑨       ,⑩       ”,抒发了对早莺和新燕的喜爱之情。
5.下列对律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
A.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B.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C.律诗的格律非常严谨,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
D.律诗的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颈联、颔联和尾联。按照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一)阅读《野望》,回答下列问题。
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这是一首格律严整的五言律诗,遣词造句朴素自然,意境清新恬淡。
B.首联交代了时间、地点以及人物心情。
C.颔联和颈联写所见景物,颔联写动态近景,颈联写静态远景。
D.尾联抒发感情,道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怅惘。
(二)(2024河南中考)阅读《黄鹤楼》,回答下列问题。
7.(教材变式题,见课后习题二)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 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三)(2024大庆中考)阅读《使至塞上》,回答下列问题。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诗是一首边塞诗,内容为诗人出使边塞途中的所见所感。“塞上”指边境地区,也泛指北方长城内外。
B.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及事由。“单车”表明轻车简从,写出了诗人行程中内心的失意情绪,这种情绪贯穿全诗。
C.颔联运用比喻手法,写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飘转出关塞,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即景生情,以景物自比。
D.尾联与首联呼应,继续写出使一事,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诗歌却于此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9.王维的诗歌具有“诗中有画”的特点,请结合颈联谈谈你的理解。




(四)阅读《渡荆门送别》,回答下列问题。
10.班级开展“小小诗句赏析家”活动,请你以做批注的形式对下面诗句进行赏析。
【批注】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11.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五)阅读《钱塘湖春行》,回答下列问题。
12.微视频是时下流行的表现形式,小张同学想将这首诗中的颔联、颈联的意境用微视频的形式表现出来,请你帮他完成下面的脚本设计。
诗句 画面内容 表现状态 预期表现效果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早莺新燕 动态 ①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乱花浅草 ②        花草欣欣向荣的趋势
(一)(2025河北中考样卷)
野 望
王 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村 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1.诗人常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描写景物。《野望》中诗人主要从视觉角度描写景物,《村行》中诗人则从视觉、    、    等角度描写景物。
2.这两首诗都描写了秋天傍晚的景色,而且用到了相同的意象,请举出一例。


3.《村行》中诗人的心情由悠闲到惆怅,请结合诗句分析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二)
【甲】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乙】登金陵凤凰台
[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4.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甲诗前两联借神话传说,由黄鹤一去不返,此处空留悠悠白云,表现了人生有限、宇宙无穷的思想。
B.甲诗颈联转写登楼所见朦胧之景,境界阔大,色彩鲜明。诗人也从怀古之思回到现实中来。
C.乙诗第二句写凤凰飞去,唯江水流淌日夜不停,表现了诗人略带伤感的情怀。
D.乙诗全诗将历史与现实、自然的景与个人的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一气呵成。
5.甲、乙两诗的尾联都提到“使人愁”,但所指不同。请结合诗歌分别简析“愁”的内涵。




(三)(2025唐山期中)
【甲】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乙】战城南①
塞北②途辽远,城南③战苦辛。
幡④旗如鸟翼,甲胄⑤似鱼鳞。
冻水⑥寒伤马,悲风⑦愁杀人。
寸心⑧明白日,千里暗黄尘⑨。
注:①战城南:乐府《铙歌·鼓吹曲辞》旧题,多写战争的残酷、军旅生活的艰辛。②塞北:北方边疆之地,一般指长城外为塞北。③城南:泛指边塞城堡的附近,非确指城的南边。④幡(fān):垂直悬挂的一种窄长形旗子。⑤甲胄(zhòu):甲是用皮革绳索串联铁叶而成的战衣,即铁甲。胄是战争中戴的防护帽子。⑥冻水:冰冷的水。汉时将士远征塞北,常饮马于此。这里的冻水泛指河水。⑦悲风:秋风。⑧寸心:心中。⑨黄尘:飞扬的黄沙。
6.甲诗体裁是    ,作者是     。
7.自选角度,赏析甲诗中三、四句的表达效果。



8.乙诗中五、六句写出了什么内容 “寸心明白日”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9.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特别是古典诗歌,源远流长,名家辈出,佳作如林,在中华文明历史上蔚为壮观。今天让我们一起漫步古诗苑,领略古诗中的春夏秋冬、风花雪月、湖光山色、名胜古迹。
(1)【宣传活动】为促进活动的有效开展,请为之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2)【积累古诗】请你写出一句带有“雨”或“花”字的古诗。


(3)【诵读大赛】八年级语文组准备开展古诗诵读大赛,现向八年级各班学生发布通知,请按要求修改。
通 知
八年级各班:
为了更好地开展“走进古诗苑”的活动,改善同学们的文化修养,请各班参加诵读比赛的同学于11月8日准时到达学校报告厅参加比赛。
八年级语文组
2025年11月5日
①通知在内容上有不明之处,请提出修改意见。

②画线句子有词语搭配不当,应将“    ”改为“    ”。
【详解答案】
课堂达标
1.C 解析:A项“皋”应读“gāo”;B项“禽”应读“qín”;D项“塞”应读“sài”。
2.D 解析:D项,“长河落日圆”的“长河”指黄河。
3.B 解析:B项,“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正确的朗读节奏为: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4.①树树皆秋色 ②山山唯落晖 ③日暮乡关何处是 ④烟波江上使人愁 ⑤征蓬出汉塞 ⑥归雁入胡天 ⑦月下飞天镜 ⑧云生结海楼 ⑨几处早莺争暖树
⑩谁家新燕啄春泥
5.D 解析:D项“分别称为首联、颈联、颔联和尾联”错误,应该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6.C 解析:C项有误,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意思是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夕阳的余晖。颈联“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意思是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遂愿而归。据此可知,颔联写静态远景,颈联写动态近景。
7.抒发了诗人吊古伤今的惆怅之情和思乡之情。前四句写昔人乘鹤而去,只余空楼,千百年来只有悠悠的白云空自浮动,诗人吊古伤今,生发惆怅之情;后两句描写日暮时分,诗人遥望家乡却只见江雾迷蒙,生发思乡之情。
8.B 解析:B项有误,首联写诗人形单影只的情状,表达了诗人此时内心的孤寂之感;颔联承接首联,直抒内心感受,诗人觉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飘转出关塞,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更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前两联还是在个人荣辱浮沉的小圈子里打转,颈联则画风一转,境界转而阔大起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笔力苍劲,意境雄浑,画面开阔;尾联与首联呼应,继续写出使一事,经过长途跋涉,诗人终于“萧关逢候骑”,却没有遇见前线统帅,一问才知道“都护在燕然”,将军正在前线呢!这里诗人情绪已经高涨起来,似为前线大捷而欢欣鼓舞,个人失意的情绪在大漠雄浑景象的净化下已然消散,有的只是慷慨悲壮的情感,表现出诗人的达观。此项“……失意情绪,这种情绪贯穿全诗”有误。
9.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完美诠释了其“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诗句以简练之笔,勾勒出大漠的辽阔、孤烟的直挺、长河的蜿蜒与落日的浑圆,画面感极强,使读者仿佛亲眼看见了那壮丽而孤寂的塞外风光,意境深远,令人回味无穷。
10.这两句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和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11.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故乡水拟人化,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依不舍送诗人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12.①早莺争树、新燕衔泥的春景
②静态
课后提升
1.听觉 嗅觉
2.示例一:夕阳 示例二:树
示例三:马 示例四:山
3.示例:诗人因蓦然发现村庄里的桥、原野上的树和家乡的景物一样,产生了思乡之情,心情由悠闲变为惆怅。
白话诗歌:
村 行
马儿穿行在山间小路,路旁的野菊已微微开放,任由马儿随意行走兴致悠长。秋风瑟瑟在山谷间不停回响,看数座山峰默默伫立在夕阳斜晖中。棠梨的落叶红得好似胭脂一般,香气扑鼻的荞麦花啊洁白如雪。是什么让我在吟诗时忽觉惆怅,原来是这乡村景色像极了我的家乡!
4.B 解析:B项“朦胧之景”说法有误,应为“明丽之景”。
5.甲诗尾联写诗人于日暮时分,目睹江上烟波笼罩。发出“乡关何处是”的感慨,属于触景生情,抒发的是羁旅怀乡之愁;乙诗尾联写诗人由浮云蔽日生发联想,感慨“长安不见”,既是写景,也是用典,抒发的是忧国伤时之愁。
白话诗歌:
登金陵凤凰台
古老的凤凰台曾有凤凰翔集遨游,凤去台空唯有长江流水日日依旧。东吴时代的宫苑杂草埋没了幽径;晋代的名门望族也都成古墓荒丘。高耸的三山有半截露出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分割成二派支流。只因为那些浮云遮蔽光辉的白日;登高不见长安城怎么不使人发愁
6.五言律诗 王维
7.①从修辞角度,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既表达了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飘零之感,又展现了行程的遥远。②从意象角度,“征蓬”“归雁”这两个意象,蕴含着诗人复杂的情感。蓬草的漂泊不定象征着诗人自己远离故土、漂泊在外的生活状态。归雁北归,而诗人却出使塞外,形成鲜明对比,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惆怅。
8.“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写出了塞外环境的恶劣。冰冷的河水使战马受寒,秋风萧瑟让人感到忧愁。这两句通过对“冻水”“悲风”的描写,展现了战争环境的艰苦,衬托出战士们作战的艰辛。“寸心明白日”揭示了尽管征尘千里,遮天蔽日,但征战者心中始终充满明亮的阳光,心系祖国,怀着必胜的信心,视死如归,报效君王(国家)。
白话诗歌:
战城南
塞外之北地域辽阔,征途漫长,在城南发生的战役令人感到艰辛。飘扬的军旗在寒风下猎猎作响,如同即将翱翔于天际的羽翼,闪闪发光的甲胄,在阳光的照射下如鱼鳞一般闪亮。战士们正期待着即将拉开的战争序幕。水源已然被冻上,萧瑟的边塞寒风掠过马群,凄凉的秋风带起了征人心中的愁闷与乡思。千里黄沙中,万人混战,飞扬的尘土遮蔽了视线,却遮不住战士们为主效力的忠心。
9.(1)示例:汲取古诗营养,品味文学芬芳
(2)示例一: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示例二: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①在“11月8日”后补充上具体时间,如“下午5点”。
②改善 提高(或: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