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背影
为了让同学们感受无言的父爱,班级准备开展“我终于读懂了您——父亲”主题活动,请你参与。
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印象中,家务之事最是琐屑,所以母亲总能收拾得干净清爽。每次吃完饭,母亲就麻利地收拾起那一片狼藉的餐桌来。但那日,我突然发现,母亲的脚步竟然蹒姗起来。岁月催人老,老去的人大概都有这么颓堂的一面。我踌躇着,呆呆地望着窗外,那簌簌的落叶,旁观着我脸上的哀伤。
(1)文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琐屑(xuè) B.狼藉(jí)
C.踌躇(chóu) D.簌簌(sù)
(2)语段中有两处错别字,请找出并更正。
改为 改为
(3)画线句有语病,请将正确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
A.在祸不单行的日子里,她选择种植一种调味香料——草果,一人挑起赡养公公婆婆和抚养两个孩子的重担,实现了脱贫致富。
B.那阵阵飘落的树叶,更使人触目伤怀,平添萧瑟之感。
C.小演员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排练,感受深刻,很多孩子每次排练完都会眼睛湿红,久久不能自已。
D.那个人总喜欢当众揭别人的短,在当地可谓名噪一时。
(一)
①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②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③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④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⑤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 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不要紧,他们去不好!”这句话表明父亲对茶房的不喜欢。
B.写父亲“嘱咐”“踌躇”等,表明父亲放心不下自己的儿子。
C.作者两次提到自己的年龄,是为了表明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
D.作者对勾留南京一笔带过,是为了表现家人们心情沮丧。
4.作者两次说自己太“聪明”,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 请简要分析。
5.说说选文第②③两段的作用。
6.作者在第④段中写“但他终于不放心”“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从两个“终于”中你读出了什么
(二)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7.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8.※(教材变式题,见课后习题一)本文细节描写生动,写父亲爬月台时,“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连用了“攀”“缩”“倾”三个动词有什么好处
9.文中“我”的两次流泪有什么不同 试作简要分析。
10.文中写父亲“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这是什么描写 用意是什么
11.选文中两次写父亲的“背影”,请简要说说其在写法和感情抒发上的不同。
(2025承德期末)
母亲的月台
陈世旭
①母亲是广东潮州人,会烧菜,能把豆腐和大白菜帮子烧出红烧肉的色香味。但她很少有时间做饭。全家五口全靠她一个人在一家废品加工厂做工的工钱糊口,每个月不足20元。那个厂子离家有十几里路,她每天天亮前出门,晚上快半夜才到家。
②念完了初中,看着好几年前失去父亲后已经变卖一空的家,看着母亲干枯憔悴的脸,我决定不读书了,出去做事——去一个沙洲农场种棉花,去了就是工人,每月可以拿工资,半年回家一次。
③过年的几天假期,母亲整天在忙,除了忙一天两顿饭,就是料理我从农场带回的棉花:找弹花匠打棉被。除了忙活这些,母亲还有些事做得很秘密,总是在我们几个都睡熟以后才做。到我动身返回农场的那天早上,她指着一只堆得老高的竹篓说:“这是给你带去农场的。”“什么啊 这么多!”我很惊讶。母亲淡淡地说:“就是一床棉被,还能有什么。”
④那一天,母亲和我一起早早出了门,我们早早赶到公交车站,却好长时间见不到车来。车站的人越积越多,好不容易来了一趟车,抬着竹篓的我们根本挤不上去。母亲口里直说“莫急莫急”,其实她心如刀绞。车票是预先买好了的,如果误了车,就等于废了一家人一个月的生活费。好不容易挤上了车,一路上看着车停站、等红灯、让人、让车,人几乎要疯。到了火车站,一下公交车,抬上竹篓,母亲就飞快地跑起来。她在前,我在后,跑了几步,我就感觉到母亲的步子乱了,一个趔趄接一个趔趄,终于跑不起来。我不由得一个劲埋怨母亲:“不是说就一床棉絮吗,这么沉 ”母亲喘气说:“你一个人在外面,我照顾不到,能带就多带些。”就那样挣扎着进了站,发现还要翻过一个高高的天桥。我坐的那趟车,预告的汽笛忽然响了。母亲像疯了一样弯下腰往天桥的台阶上爬。上了桥,过了一段平路,就是下台阶了。我在后面紧紧地抓住竹篓,不使它压上前面几乎已经缩成一团的母亲。
⑤离最后下天桥还有几个台阶了,母亲忽然腿一软,栽倒了,瘫坐在地上:“快,儿呀!就几步了!”我冲到前面扯起竹篓,冲进车厢,在第一个车窗的小桌板上俯下去,猛力掀开车窗。
⑥母亲已经站起。抱着月台上的站牌柱,站在那里。列车刮起的风,卷起她破旧的衣服和已经花白的稀疏的头发,她失神地站在那里。
⑦下了火车,当天傍晚到农场,打开竹篓,那床棉被下面居然有那么多的瓶瓶罐罐:砂糖,猪油……其中居然有那么大一罐霉干菜红烧肉!最让我莫名其妙的是红烧肉:吃年饭的时候,姐姐偷偷告诉我,别怪母亲没有给我们烧肉,你去农场之后,母亲把定量肉票都拿去换钱了。原来这是母亲的一个借口。
⑧不幸的是,那些瓶瓶罐罐都已破碎,是母亲跌倒时摔碎的。好在整个竹篓上上下下包得严严实实,连汤汁都没有漏出来。当夜一帮弟兄大呼小叫,挑出了玻璃碎屑,风卷残云,扫荡了个精光。给母亲去信时,我没有说那些瓶瓶罐罐的破碎,我怕母亲的心会跟着破碎。
⑨再次回家过年,我才知道,一年前送我那次在火车站跌倒,母亲胫骨韧带撕裂,在家里只躺了3天就一瘸一拐地去上工了——她怕丢了那份工。而在这一年我收到的家信里,有关她受伤的事只字不见。她不许姐姐透半个字给我。她怕我的心会跟着撕裂。难怪母亲当时抱着月台的站牌柱。
⑩写这则短文的时候,我想起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我的短文或许情境跟它有一点相似。不过,抱着站牌柱的母亲对我一生的影响要大得多。在那之后,不管走到哪里,不管是在陆地、在海上、在天空,旅途上都会有一个母亲跌倒的月台,都会有一个母亲抱着的站牌柱,都会有一个抱着站牌柱的母亲在为我送行。
(选自《渤海早报》,有删改)
1.根据文意梳理“我”对母亲的情感态度。
事件 情感态度
看到母亲为“我”准备的堆得老高的竹篓 惊讶
母亲送“我”到火车站,抬着竹篓跑不起来 ①
母亲和“我”抬着竹篓上天桥、下天桥,着急栽倒 ②
看到母亲给“我”准备的竹篓里的真相 ③
2.选文第④至⑥段写母亲送“我”上火车,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
3.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⑥段画线句。
4.下面两段文字都提到父母身体不适,甲文母亲的信中“只字不见”,乙文父亲写信告诉“我”“大去之期不远矣”,试揣摩母亲和父亲的心理。
【甲】而在这一年我收到的家信里,有关她受伤的事只字不见。
(《母亲的月台》)
【乙】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背影》)
5.文章以《母亲的月台》为题,有何作用
6.学习了《背影》一课后,班级拟开展“读《背影》,悟亲情”语文活动,现在请你参加。
(1)(审美创造)表演小组要演出如下一幕,请结合《背影》一文,给该幕拟一个标题,同时在演员、服装安排上提出合理建议。
(2)(情境题)活动中,同学们都要给自己的父亲发一条短信,表达感恩之情,请写出你的短信内容,注意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50字左右)
7.【写法练笔】《背影》一文中作者所写的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背影,深深铭刻在无数读者的心中。这背影之所以感人至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对父亲动作的细节描写。请你用心观察自己的一位亲人在一个特定情境下的细节,仿照文中的写法,用上几个恰当的动词,写一段话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80字左右)
【情境提示】①妈妈为我做爱心早餐 ②爸爸为我送行 ③全家一起包饺子
对点练习:见“课堂达标”第8题。
题型:文中多个动词连用,有什么作用
方法:动词的连用就是在一句话或几句话中精选一系列动词,连贯地表述出来。答这类题时,首先明确句中用了哪几个动词,然后联系文章分析这些动词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状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题模式:此处连用……几个动词,写出……一系列的动作,准确而形象地描写了人物(景物或事物)的……,流露(刻画)出……的心情(性格)。
【详解答案】
课堂达标
1.(1)A 解析:“琐屑”的“屑”应读“xiè”。
(2)姗 跚 堂 唐
(3)印象中,家务之事最是琐屑,但母亲总能收拾得干净清爽。
2.D 解析:D项“那个人总喜欢当众揭别人的短,在当地可谓名噪一时”,选项望文生义。名噪一时:指在一个时期内名声很响,广为人知。
3.B 解析:A项,“不要紧,他们去不好!”这句话表明父亲对茶房不放心,要亲自送“我”,体现出父亲深沉、细腻的爱,而不是对茶房的不喜欢。C项,作者两次提到自己的年龄,是为了说明父亲完全不必如此操劳,反衬出父亲对“我”的关怀细致周到。D项,对勾留南京一笔带过,不是为了表现家人们心情沮丧,而是勾留南京与文章主旨关系不大,应该略写。
4.运用反语,“聪明”实为糊涂,强调了现在的“我”对当年的“我”不理解父亲爱子之心的后悔(悔恨)、自责。
5.通过写祖母去世,父亲卸职,家中惨淡的光景,烘托悲凉气氛,为下文写父亲的背影作铺垫,突出父爱的深沉。
6.读出了父亲犹豫反复的心理过程;进而读出了父亲对儿子细致、深沉、含蓄的爱。
7.“我”与父亲在车站离别,父亲艰难地过铁道、爬月台去给“我”买橘子。
8.“攀”“缩”“倾”三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父亲攀爬月台时的艰难,进而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9.第一次流泪是看见父亲为自己艰难买橘子后,因感动而流泪;第二次流泪是看见父亲从自己的视野中消失后,因留恋、伤别而流泪。
10.外貌描写。这是特定环境中的特殊形象,突出了父亲老境颓唐,家中景况惨淡,同时与“我”的皮大衣形成对比,表现出父亲对“我”的爱。
11.前一次,作者具体细腻地从衣着、动作、体态等方面描绘父亲的背影,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厚的爱,抒发了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之情;后一次,作者把父亲的背影放在人流中,由近而远,由显而隐,抒发了依恋、惜别的情感。
课后提升
1.①埋怨 ②心疼(或:担心、舍不得) ③理解(或:明白、懂得)
2.①这三段内容是文章的重点情节,详细描写能够突出母亲对“我”深沉的爱。通过细致刻画母亲和“我”在车站赶车、抬竹篓上天桥、母亲摔倒等场景,生动地展现出母亲为了让“我”能带上更多的生活用品,不顾自己身体的疲惫和困难,拼尽全力的过程,让母亲的爱具体可感。②这样详细的叙述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能深刻体会到当时紧张、焦急的氛围,以及母亲的艰辛和伟大,从而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母亲的爱和付出。③这三段情节为后文揭示竹篓里的真相以及“我”得知母亲受伤的情节作铺垫。详细描写送站过程的艰难,更能衬托出母亲准备的物品的珍贵,也使得母亲受伤隐瞒病情这一情节更加合理,凸显出母亲对“我”的无私关怀。
3.运用外貌描写,写出了母亲的贫穷与苍老,以及母亲对儿子的不舍,表现了“我”对母亲的担忧、心疼与关爱。
4.甲文母亲生怕儿子知道自己受伤后伤心、内疚;乙文父亲借身体不适缓和父子关系,表达对儿子的思念之情;甲、乙两文都是源于对儿子的深切的爱。
5.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母亲为“我”送行,月台跌倒的事。表现了深切的无微不至的母爱,以及“我”对母亲的感激、愧疚、心疼与爱。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6.(1)示例:望父买橘。在演员安排上,找一个长得偏胖的男生;在服装安排上,准备一顶黑布小帽、一件黑布大马褂、一件深青布棉袍。
(2)示例:爸爸,是您使我拥有了更广阔的天地,是您给我注入了无限的精神力量,是您让我看得更高、更远。我永远感激您!
7.示例:周末返校时,父亲执意要送我到车站。风雪中,父亲一直站在我身边,笑呵呵地一手撑着伞一手搂着我的肩膀。直到车来了,我跳上车,渐渐远去,父亲还站在原地笑呵呵地朝我的方向挥手。我的眼睛禁不住湿润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