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白杨礼赞
丰富多彩的自然景物,总会带给我们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班级开展“学习树木精神”主题活动,请你参与。
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这些生长在石缝里的松树,为了从石头里寻觅生机,也为了牢牢抓住绝壁,以抵抗不期而至的狂风的撕扯与摧折,它们的根日日夜夜与石头搏斗着,在石隙间潜滋暗长,最终不可思议地穿入坚如钢铁的石体。细心便能看到,这些松根在生长和壮大时常常把石头从中挣裂!还有什么树木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 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qiú)枝,没有秀颀的身躯,它们傲然挺立在悬崖绝壁间,(wǎn)然山中卫士。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婆娑( ) ②秀颀( )
③(qiú) 枝 ④(wǎn) 然
(2)“潜滋暗长”中“潜”的意思是 ( )
A.隐在水下 B.隐藏,不露在表面
C.秘密地 D.指潜力
(3)下列短语的结构类型与“寻觅生机”相同的一项是 ( )
A.潜滋暗长 B.抵御侵袭
C.积雪初融 D.傲然挺立
(4)画线句子运用了 、 的修辞手法。
(5)根据下图,推测“挣”字的意思,填写在横线上。
2.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不折不挠的不竭动力。
B.面对业已取得的辉煌成就和伟大胜利,一些同志的盲目乐观情绪在潜滋暗长。
C.小刚一直想买一套中华书局出版的《史记》,这次爸爸出差终于为他买到了,真是妙手偶得啊!
D.黄河的径流在坦荡如砥的高原上勾勒出粗犷的线条。
3.下列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茅盾创作的《题白杨图》中有“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这样的句子。
B.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
C.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D.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
4.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
西藏高原上的树,常抱成团地生长,有的依傍着,有的缠绕着,很少见到独自兀立的树。 , , , 。 !
①如果不是阵阵袭来的高原反应,还以为身在南方
②有的体无完肤,伤口摞着伤口,却摇曳着一片新绿
③从贡嘎机场到拉萨,路边绿树成行
④但稍加注意就会发现,那些树干奋力地伸向天空
⑤它们是无数次风雪雷雨后的幸存者
A.⑤①④②③ B.③①④②⑤
C.③②①④⑤ D.①③②⑤④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 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5.文中的“伟丈夫”指什么 这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先说白杨树算不得“好女子”,后说白杨树是“伟丈夫”,这是什么写法 有何作用
6.选文中的白杨树具有什么特征 (用原文回答)
7.第1段中,四个反问句的顺序能否调换 为什么
8.第2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本段对揭示文章中心思想有什么作用
9.※(教材变式题,见课后习题二)“楠木”象征了什么 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什么
10.选文中作者“礼赞”白杨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1.白杨树与北方农民有哪些相似之处
12.作者用白杨树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西北敌后抗日军民。在今天的中国,你觉得白杨树还可以象征我们身边的哪些人 请举一例并阐述理由。
芦花礼赞
戚思翠
①冬日,喜衍水湄①,赏芦花。于是,先生用电瓶车载着我,沿通江路往北,约莫半小时后,抵达江边,那里长有与故乡一模一样的芦苇。
②高坡下洼地,一望无际的芦苇滩,每年端午前夕,我们都来这里打苇叶裹粽子,与之结交多年。眼前芦苇已换上黄绿相间的秋衣,却依然亭亭玉立,纺锤似的苇叶全都平平地顺风指向一边,好像无数个风向标。一支支芦花,如笔似炬,如旗似帜,翻卷着层层白色浪花。
③芦苇,逐水而生,极易生长。看似柔弱单薄,却天生质朴,不畏风雨,不逐名利,脆弱里孕育刚毅,一枝清瘦筋骨把诗意的生命支撑。芦苇,茎竿虽细,却拔节而长,笔直向上,既有不惧潮水压顶的刚强,又有逆风抗争的坚韧,更有外直中空、挤压不破的品质。芦苇,虽不高大,不名贵,却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芦苇浑身是宝,嫩芽做菜肴,苇叶可裹粽,芦膜可作笛。苇竿是造纸原料,人造棉和人造丝是它最美的化身。芦叶、芦花、芦茎、芦根均是入典中草药。哦,芦苇带给人的感觉是生机,是奉献,是希望,是温馨,更是幸福。
④伸手触摸细碎的芦花花絮,那是一份细腻柔滑的美感,轻柔似棉,温润如玉。正是这份柔美品性,每至冬日来临,父母都会用芦花为我们制作御寒品,芦花被、芦花枕、芦花手套等,最为普及的是芦花“毛窝子”。“毛窝子”虽然外表灰暗粗陋,穿起来却异常暖和,这就是藐视肃杀寒风的芦花在寒冬赐予人们的一份特别的馈赠。
⑤在江边,我与芦苇亲密接触,身体碰着芦苇发出“嚓嚓”声,头顶的芦花,像一朵朵白云。慢慢地,我觉得自己也成了一株芦苇,一株会行走的芦苇。我静静地站着,能听到许多声音,远处不知名动物的跑动声、鸟儿的鸣叫声,好像还有芦花盛开的声音……醉了,醉了,我已经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虽然没有明月相伴,没有美酒畅饮,可我真切地读懂了陆游的《烟波即事》:“烟波深处卧孤篷,宿酒醒时闻断鸿。最是平生会心事,芦花千顷月明中。”
⑥芦花,花蕊细碎,朴实简洁。她既无姹紫嫣红的容颜,也没芬芳四溢的香气。蓬松花束,素面朝天,如拂尘,似鹤羽,摇曳在平湖云水间,遍布湿地角角落落。她虽为花身,却异常刚烈,傲视瑟瑟寒风。她用一种坦然,接受萧风冷雨的洗礼;她用一种恣意,在萧条的冬季里,书写着天地间别样的大美诗篇。
⑦芦花最美处,当在冬日。经历风霜的芦花,如一夜雪染,方见其风骨,更见其风采。“燕子东归,鸿宾南下,满眼芦花雪。”绿消红遁,草黄叶枯,回归自然,心情亦如原生态的芦花,何等快意!芦花的洁美,在苍茫天地间显得特别耀眼,这片炫目色彩呀,令我大醉、狂赞。芦花,我好爱你!
(摘编自《散文》2024年1月3日)
注:①喜衍水湄:快乐的情绪蔓延到了水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寒冷的冬天,先生载“我”去江边赏苇,是因为“那里长有与故乡一模一样的芦苇”。
B.文章表达了“我”对芦苇质朴、无畏、不逐名利、刚毅等特点和品质的赞美之情。
C.文末句“芦花,我好爱你!”和《白杨礼赞》结尾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直抒胸臆。
D.“燕子东归,鸿宾南下,满眼芦花雪”,引用诗句,进一步增强文章的文学气息。
2.作者说芦苇“脆弱里孕育刚毅”,请你说说芦苇的“脆弱”与“刚毅”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3.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
(1)眼前芦苇已换上黄绿相间的秋衣,却依然亭亭玉立,纺锤似的苇叶全都平平地顺风指向一边,好像无数个风向标。(赏析加点词语)
(2)她虽为花身,却异常刚烈,傲视瑟瑟寒风。(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4.“走近芦花,除了一份震撼,一份感动,还有一份温暖”这句话是从文章中提取的,应放在文中第几段开头最合适 请结合上下文分析。
5.学完《白杨礼赞》后,育才中学八年级(1)班决定开展“走近白杨”主题活动,请你参与。
(1)下面是摘自网络的关于白杨树的介绍文字,请你说说它与课文第5段写白杨树的文字在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上的不同。
白杨,落叶乔木,一般高5~15米。树皮灰白色,枝圆棒状,棕色或灰棕色,幼时有柔毛。单叶互生;卵圆形,长4~5厘米,先端尖,基部心形,边缘具微波状齿,上面深绿色,无毛;下面淡绿色,嫩时有灰色细毛,老时脱落。
(2)请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及对白杨树的了解对出下联。
上联:观翠竹仰慕谦逊品性
下联:
6.认真观察下面的漫画,按要求完成题目。
就你逞能!
(1)这幅漫画从创作手法上来看,没有运用的手法是 ( )
A.象征 B.欲扬先抑
C.对比 D.托物言志
(2)这幅漫画的寓意是什么
7.【写法练笔】《白杨礼赞》运用象征手法,赞美了白杨树所象征的民族的精神,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请选取你熟悉的某个植物,展开联想,试着用象征的手法写一篇短文,来表达你对这种植物的喜爱或赞美之情。(200字左右)
对点练习:见“课堂达标”第9题。
题型:①本文运用象征手法有什么作用 ②文中的××有何象征意义
方法:浏览文章,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歌颂什么,讽刺什么,暗示什么;依据作者表达的情感,分析象征物所象征的某些人或事物的重要特征或性质。
答题模式:运用象征手法,抓住……与……的相似点,通过对……的描述,更好地表现了……,含蓄而耐人寻味。
【详解答案】
课堂达标
1.(1)①suō ②qí ③虬 ④宛
(2)B 解析:“潜滋暗长”指暗暗地生长。“潜”:隐藏,不露在表面。
(3)B 解析:“寻觅生机”与B项都是动宾短语。A项“潜滋暗长”是并列短语;C项“积雪初融”是主谓短语;D项“傲然挺立”是偏正短语。
(4)拟人 比喻
(5)用力使自己摆脱束缚
2.C 解析:“妙手偶得”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句。用在句中不符合语境。
3.A 解析:A项有误,第一个句号应去掉。
4.B 解析:通读语段,可以看出③句“路边绿树成行”与“很少见到独自兀立的树”相接,①句“还以为身在南方”紧承③句,④句的“但”是针对①句的转折,②句具体描绘④句的“那些树干”,⑤句作总结。所以排序为③①④②⑤。
5.指白杨树。比喻。欲扬先抑。否定白杨树是“好女子”,肯定白杨树是“伟丈夫”,突出了它的刚健之美,为揭示其象征意义作铺垫。
6.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
7.四个反问句的顺序不能调换。因为它们按照由树到人、由浅入深、由形及神的顺序层层深入地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所以不能调换。
8.议论、抒情。本段进一步揭示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说明了“礼赞”白杨树的原因,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9.“楠木”象征了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国民党反动派)。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以树比树(白杨树和楠木)、以人比人(北方农民和国民党反动派),以达到艺术效果的一致、协调和完整。
10.根本原因在于白杨树象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形象,象征了他们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意思相近即可)
11.极普通;不被人重视;生命力极强(或:磨折不了,压迫不倒)。
12.示例:白杨树还可以象征中国航天人,因为他们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埋头苦干,他们乐于奉献、追求卓越、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精神创造了中国奇迹。(所列举人物符合要求,能阐述出人物具有的精神品质,表意清楚、通顺即可)
课后提升
1.A 解析:“是因为‘那里长有与故乡一模一样的芦苇’”错误。由第①段“冬日,喜衍水湄,赏芦花。于是,先生用电瓶车载着我”和尾段“芦花,我好爱你”可知,原因是“我”喜欢欣赏芦花,喜爱芦花。
2.“脆弱”:外形柔弱单薄、清瘦。“刚毅”:拔节而长,笔直向上,不惧潮水压顶,逆风抗争,外直中空、挤压不破。
3.(1)“风向标”本义为“指示风向的仪器”,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芦苇在风的吹拂下整齐地朝向一个方向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芦苇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刚烈”“傲视”将芦花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刻画了秋天里芦花不畏寒冷、坚强坦然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对芦花的喜爱、赞美之情。
4.放在第④段开头最合适。内容上这句话明确了“我”喜欢芦花,是因为芦花的质朴、刚毅、坚韧、无私带给“我”的“震撼”“感动”“温暖”。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震撼”“感动”是作者对上文芦苇带给自己的感受的总结,“温暖”开启了下文对芦苇给人“感动”的感觉的描写。所以放在第④段开头最合适。
5.(1)介绍文字运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语言平实准确;课文第5段则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语言生动形象。
(2)示例:赏白杨崇敬不屈精神
6.(1)B 解析:仔细观察漫画,左边的树枝繁叶茂,象征着凭借努力而大有收获的人;右边的树枝叶稀少,象征着不努力进取的人。二者形成鲜明对比,作者托物言志,借这两种树来表达对一些不思进取的人的讽刺和批判。
(2)示例:讽刺了那些自己不努力,还对努力拼搏获得成绩的人冷嘲热讽的人。
7.示例:昙花酝酿了一年,在一个万籁俱寂的深夜,或者一个凄风苦雨的夜晚,在人们熟睡之际,百花沉寂之时,悄然绽放。那种美丽,那种光辉,不输牡丹的雍容,不亚于玫瑰的妖娆,让人为之震撼。我们之所以被昙花瞬间的美丽折服,正是因为我们经历了漫长的等待啊!同样,正是因为我们承受过失败,才更加珍惜成功;正是因为我们体会过分离时的不舍,才更加珍惜相聚时的欢欣。昙花不谄媚,不做作,独守夜里的芳香,高洁独立于世间,令人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