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梦回繁华
学校开展以“穿越千年,寻找画卷里的中国”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参与。
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以北宋都城汴京从城郊到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为题材,记录了北宋末年国泰民安□繁荣昌盛的社会生活状况。画面中段一座精致的拱桥,宛如飞虹,沟通两岸。街市上 (挤在一起移动,形容人群十分拥挤),摩肩接踵,络(yì)不绝。但它不是一般热闹场面的记录,而是通过对各阶层人物活动的生动描绘,深刻地揭示出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汴京( ) ②络(yì) 不绝
(2)根据括号内的解释在文中的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
(3)请在文段中方框内填入正确的标点符号。
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树木新发的枝芽,调节了画面的色彩和疏密,表现出北国早春的气息。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汴河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孔道,也是北宋王朝国家漕运的枢纽。巨大的漕船,舳舻相接,忙碌的船工从停泊在河边的粮船上卸下沉重的粮包,纤夫们拖着船逆水行驶,一片繁忙景象。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桥的两端紧连着街市,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的细节描绘,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而那些赶脚、推车、挑担的人们,却无暇一顾。这紧张的一幕,成为全画的一个高潮。后段描写汴京市区的街道。在高大雄伟的城楼两侧,街道纵横,房屋林立,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寺观、茅厕等一应俱全。各类店铺经营着罗锦布匹、沉檀香料、香烛纸马。另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应有尽有。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
2.结合课文,用“‖”给本段划分层次,并概括出层意。
3.指出文中画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4.为什么本段说漕船驶过拱桥是全画的高潮部分
走进宋代名迹《千里江山图》
①朱唇、远山眉、山峰发髻、青绿长裙……春晚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选段“青绿”一出场,从社交媒体到微信朋友圈,都迅速被刷屏。而“舞绘”的渊源来自宋代青绿山水画《千里江山图》。
②《千里江山图》为大青绿设色绢本,染天染水,纵51.5厘米,横1 191.5厘米,气势辽阔超凡。它是宋代至长的画卷,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我国山水画美学巅峰之作,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它不仅是“近千年来青绿山水画第一神品”,更是北京故宫博物院“镇院之宝”,国家一级文物,是地地道道的国宝级画卷,一曲锦绣山河的颂唱。
③《千里江山图》还是北宋版的“航拍中国”,采用大型长卷式构图,以游走观看山水的方式表现时间上的连续性。将视觉移动过程中的连续画面统一在想象的空间中,描绘了千山万壑、江河交错的壮丽河山。
④全画景物丰富,布置严整有序。依据构图的变化,可以将画面大致分为6个部分,几个部分之间以水面、游船、沙渚、桥梁相衔接。每一帧随意截取都是极美的,连碧绿澄澈的水波纹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⑤在艺术上,《千里江山图》有两个最大的特点。
⑥首先是其空前的长度,且长得完整和谐统一。中国古代画家普遍喜欢长卷,著名的《清明上河图》长近5.3米,《富春山居图》现存两段相加约为6.9米,而《千里江山图》达到了11.9米,是中国流传下来的最长的画卷之一。
⑦作为真正的绘画艺术作品,《千里江山图》解决了山水长卷的布局。既言“千里江山”,画面自然必须开阔,整幅画构图景象雄浑壮阔,气势磅礴,像一首交响乐。七组群山长短不一、疏密有致。画面里有连绵大气的江河交错、烟波浩渺,也有水车、渔村、寺观、农舍、酒馆、书院等细节。如果把画面切割成无数个局部,每个局部都可以是一幅画。
⑧其次是其青绿艺术的运用,在解决宫廷山水画设色问题的同时,建立了“丰亨豫大”的审美意识。
⑨《千里江山图》赋予了青绿山水一种清秀的贵气。
⑩作为代表皇家气质且是皇帝本人亲自指点的作品,《千里江山图》的绘制无疑是“不惜成本”。这幅画所用的绢价值不菲,而青绿颜料更是十分昂贵。这也是为什么设色山水的诞生早于水墨山水,但唐代后期逐渐让位于后者的原因。
《千里江山图》是青绿山水的巅峰,溥光曾经评价其“自可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耳”。它让青绿设色这种绘画表达方式成熟且固定下来,后世更发展为金碧山水。水墨固然是中国艺术、中国气质的瑰宝,但青绿则是大自然的本真颜色,更有一种清丽灵秀。虽然青绿山水不如水墨山水那样润泽有韵、境在形外,但直到今天依然得到传承并受到人们喜爱。
1.这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是怎样引出来的
2.阅读第⑥段,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3.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你自选一种,找出实例并说说它的作用。
4.本文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 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5.以下是记者对观众观展《清明上河图》后的采访。你认为如何才能更好地让博物馆里“沉睡”的藏品“活”起来呢 请你简要谈谈。
【详解答案】
课堂达标
1.(1)①biàn ②绎
(2)人头攒动
(3)、
2.第一层:从开头至“……早春的气息”,介绍了画面开卷处的汴京近郊风光。
第二层:从“画面中段是……”至“……成为全画的一个高潮”,介绍了画面中段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
第三层:从“后段描写……”至结束,介绍了画卷后段汴京市区的街道。
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拱桥的结构特点和外形精美的特点。
4.因为此处的画面非常具有动感,生动地描绘了船夫们的一系列动作,让观图者体会到了当时的紧张气氛。
课后提升
1.《千里江山图》。用春晚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引出说明对象。
2.“近”是接近的意思,在此句中表示《清明上河图》的长度接近而不够5.3米。“近”字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3.示例: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列出了《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千里江山图》长度数据,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千里江山图》是中国流传下来的最长的画卷之一。
4.逻辑顺序。首先由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引出说明对象《千里江山图》;接着介绍《千里江山图》的着色、材质、尺幅、价值、构图及景物布置;然后介绍其艺术上的两个最大特点;最后再次强调《千里江山图》的价值和影响。
5.示例:可以通过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让民众接近了解藏品;加强宣传和解说,让民众了解藏品的内涵;创造更多的机会,让更多“沉睡”的珍宝有机会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