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孟子》三章
八年级(3)班在学习了《<孟子>三章》后,举行了“走进先贤孟子,传承中华文化”知识大比拼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畎亩(quǎn) 公孙衍(xián)
B.傅说(yuè) 丈夫之冠(guān)
C.胶鬲(gé) 法家拂士(fú)
D.百里奚(xī) 富贵不能淫(yín)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米粟非不多也(大米和谷子)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了解,明白)
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家)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财资缺乏)
C.夫环而攻之(句首发语词,不译)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少)
D.曾益其所不能(曾经)
人恒过,然后能改(过失)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戒之曰 必敬必戒
B.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得志,与民由之
C.居天下之广居 妾妇之道也
D.管夷吾举于士 入则无法家拂士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天时不如地利 B.委而去之
C.亲戚畔之 D.丈夫之冠也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
A.环而攻之而不胜 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丈夫之冠也 D.必先苦其心志
6.根据要求默写相应的句子。
(1)(2024通辽中考)“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是大丈夫对正道的坚守。(《<孟子>三章》)
(2)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的关系的句子(即中心论点)是: , 。
(3)正因为有许多像陈祥榕这样的戍边英雄为祖国戍守边防,中华大地才能和谐安定,国家才能不断走向强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有一处关于兴盛国运的反面例证的句子是: , , 。
(4)青少年应胸怀天下、志存高远,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践行“居天下之广居, , ”的责任担当,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富贵不能淫》)
(一)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七里之郭:
(2)池非不深也:
(3)亲戚畔之:
8.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标两处)
威 天 下 不 以 兵 革 之 利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环而攻之而不胜。
10.从文中可以看出战争要取得胜利的因素有哪几个 作者认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二)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2)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12.(教材变式题,见课后习题二)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1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句话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三)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2)行拂乱其所为:
(3)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1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标两处)
然 后 知 生 于 忧 患 而 死 于 安 乐 也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7.文中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和链接材料中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链接材料: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 ”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平吴。
(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一)(2025保定期末)
【甲】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临武君①与孙卿子②议兵于赵孝成王③前。王曰:“请问兵要④。”临武君对曰:“上得天时,下得地利,观敌之变动,后之发⑤,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⑥也。”孙卿子曰:“不然。臣所闻古之道⑦,凡用兵攻战之本在乎一民⑧。弓矢不调⑨,则羿不能以中微;六马不和,则造父⑩不能以致远;士民不亲附,则汤、武不能以必胜也。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故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
(选自《荀子·议兵》)
注:①临武君:战国时楚国将领。②孙卿子:荀子。③赵孝成王:名丹,赵惠文王的儿子。④兵要:用兵的关键。⑤发:出发。⑥要术:关键。⑦古之道:古代用兵之道。⑧一民:统一人心。⑨调:协调。⑩造父:历史上著名的善御者,为周穆王驾车出游,得知叛乱消息,造父驾车日驰千里,周穆王得以迅速返回,平定了叛乱。附民:使民众归附(支持)自己。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寡助之至:
(2)临武君对曰:
(3)观敌之变动: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
3.“自古知兵非好战”,中华文化向来主张和平、反对战争,请说说“知兵”的孟子、荀子均认为作战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二)(2025邯郸期末)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富贵不能淫》)
【乙】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②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③。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
(选自《文山先生全集》)
注:①自赞:自我总结。②庶几:差不多。③观者如堵:围观的人多得像一堵墙。
4.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父命之:
(2)富贵不能淫:
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标两处)
俄 有 使 使 止 之 至 则 死 矣 见 闻 者 无 不 流 涕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2)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7.《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请从甲文中找出一例,作具体分析。
8.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乙文哪些地方表现了文天祥的“大丈夫”气概
(2025石家庄月考)
褚承亮①,字茂先,真定②人。宋苏轼自定武③谪官过真定,承亮以文谒之,大为称赏。宣和④五年秋,应乡试,同试者八百人,承亮为第一。明年,登第⑤。调易州⑥户曹⑦,未赴,会金兵南下。天会⑧六年,斡离不⑨既破真定,拘集境内进士试安国寺,承亮名亦在籍⑩中,匿而不出。军中知其才,严令押赴,与诸生对策。策问“上皇无道,少帝失信”。举人承风旨,极口诋毁。承亮诣主文刘侍中曰:“君父之罪,岂臣子所得言耶 ”长揖而出。刘为之动容。余悉放第,凡七十二人,遂号七十二贤榜。刘多承亮之谊,荐知藁城县。漫应之,即弃去。年七十终,门人私谥曰“玄贞先生”。
(节选自《金史》,有删改)
注:①褚承亮:人名,宋金之际学者。②真定:地名。③定武:地名。④宣和:北宋时期,宋徽宗第六个年号。⑤登第:这里指应考被录取。⑥易州:地名。⑦户曹:掌管民户、祠祀、农桑等的官署。⑧天会:金朝年号。⑨斡离不: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次子,金朝名将。⑩籍:名册。对策:这里指按简策上的问题陈述自己的见解。上皇无道,少帝失信:这里的“上皇”“少帝”分别指宋徽宗和宋钦宗。承风旨:这里指迎合意旨。主文:指主考官。放第:这里指被录取。多:赞美。谊:合理的道理、行为。知:主持,掌管。藁城:地名。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斡离不既破真定:
(2)承亮诣主文刘侍中曰:
(3)余悉放第: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调易州户曹,未赴,会金兵南下。
11.选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对表现褚承亮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12.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角度来看,褚承亮符合孟子所认为的“大丈夫”的标准吗 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13.《孟子》就像一座宝藏,虽历经千年,却依然闪烁着时代的光辉。请从下面的选项中为甲、乙两幅书法作品分别选出最适当的评价。
甲:( ) 乙:( )
A.笔意连绵,灵活自由,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须经受磨炼。
B.体正势圆、笔画均匀,强调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C.行云流水、飘逸舒展,赞美人品格的高尚。
D.结构整齐、端正秀美,表达了在为人处世中应保持的态度。
对点练习:见“课堂达标”第3题。
题型: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方法:解答一词多义题,一要靠平时的积累,将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现象,如“故”“固”“或”“间”“为”“亡”等进行归纳,并理解记忆;二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判断。
【详解答案】
课堂达标
1.D 解析:A项的“衍”应读“yǎn”;B项的“冠”应读“guàn”;C项的“拂”应读“bì”。
2.C 解析:A项,“米粟非不多也”的“米粟”应解释为“粮食”;B项,“固国不以山溪之险”的“国”应解释为“国防”;D项,“曾益其所不能”的“曾”应解释为“同‘增’,增加”,“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应解释为“犯错误”。
3.C 解析:A项中“戒”的意思分别为:告诫/谨慎。B项中“得”的意思分别为:能/实现。C项中“之”的意思均为:结构助词,的。D项中“士”的意思分别为:狱官/贤士。
4.A 解析:A项,“天时不如地利”的“天时”古今意义相同,均为“宜于做某事的气候条件”。B项,“委而去之”的“去”: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C项,“亲戚畔之”的“亲戚”: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D项,“丈夫之冠也”的“丈夫”:古义,男子;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5.A 解析:B项,“固国不以山溪之险”的“固”:形容词作动词,巩固。C项,“丈夫之冠也”的“冠”:名词作动词,行冠礼。D项,“必先苦其心志”的“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
6.(1)贫贱不能移
(2)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3)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
(4)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
7.(1)外城 (2)护城河 (3)同“叛”,背叛
8.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9.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10.战争要取得胜利的因素有三个,即“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中,作者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即“人和”才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11.(1)这怎么能算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呢
(2)男子行冠礼时,父亲给以训导。
12.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具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威力的人。
13.这句话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利益的诱惑,我们不能迷失本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14.(1)选拔,任用 (2)违背 (3)指在国外 (4)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1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6.通过这些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17.示例:逆境造就人才(或:只有经受艰苦环境的磨炼,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现实生活中,我们遇到困难挫折时,也应当将其当成磨炼自己的机会,积极面对。
参考译文:
链接材料:吴王赦免了越王以后,越王勾践返回越国,于是(每天)让自己的身体劳累,让自己焦虑地思索,把一个苦胆挂在座位上方,坐下休息、躺下睡觉之前都要抬头看看苦胆,喝水吃饭的时候也要尝尝苦胆。(他常常对自己)说:“你忘记会稽山的耻辱了吗 ”(他)亲自(到田间)种地,(他的)夫人亲自织布,(他)吃的饭里没有肉,穿的衣服没有鲜艳的颜色,(他)对待贤明的人毕恭毕敬,用优厚的待遇对待宾客,扶助贫困的人,哀悼死难的人,和百姓一同劳作……灭了吴国。
课后提升
1.(1)极点 (2)回答 (3)观察
2.(1)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就连天下人都会归顺他。
(2)所以善于使百姓归附的人,这才是善于用兵的人。
3.施行仁政,民心所向,以民为本。(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乙】临武君与荀子在赵国国君孝成王面前辩论用兵之道。孝成王说:“请问用兵的关键。”临武君回答道:“上得天时,下得地利,观察敌人的变化动向,比敌人后发兵,而先到达,这就是用兵的关键。”荀子说:“不是这样。我所听说的古人用兵的方法是,凡是用兵攻伐作战的根本在于统一人心。弓与箭不协调,就是善射的后羿也不能射中目标;六匹马不配合,就是善御的造父也无法将马车赶往远方;士人与百姓不亲近归附国君,就是商汤、周武王也不能有必胜的把握。所以善于使百姓归附的人,这才是善于用兵的人。所以用兵的关键在于使百姓依附罢了。”
4.(1)教导,训诲 (2)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
5.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
6.(1)公孙衍、张仪难道不确实是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
(2)从今以后,我差不多就没有愧疚了!
7.“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三句,采用排比的形式,气势磅礴、义正词严地指出大丈夫精神的三个实质,三个“天下之”的反复,将大丈夫精神的崇高性推到极致。
8.面对死亡,文天祥写下绝笔《自赞》,表达自己舍生取义的意志;“过市,意气扬扬自若”“南面再拜就死”表现他从容面对死亡、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对国家的忠贞不渝。这些都体现了文天祥的“大丈夫”气概。
参考译文:
【乙】文天祥即将被押出监狱时,写下自白的遗书《自赞》,把它绑在衣带上。文词说:“孔子说要成全仁德,孟子说要为正义而牺牲;因为该负的责任都尽了,所以才达成了仁德。读圣贤经典,所要学习的(不是成仁取义)又是什么事呢 从今以后,我差不多就没有愧疚了!”他被押过市集时,气概神色自如,态度从容,围观的人多得像一堵墙。即将受刑的时候,(他)不慌不忙地向行刑的官吏说:“我该做的事都做完了。”又向围观的人询问南北方向,面向南方连拜两次,然后受刑而死。不久,有使者前来传令停止行刑,但到达时文天祥已经死了。当时凡是看见、听见的人,没有不伤心流泪的。
9.(1)已经 (2)拜访 (3)都
10.(褚承亮)调任易州户曹,还未去赴任,正赶上金兵南下。
11.写苏轼对其大为称赏,侧面烘托了褚承亮才华出众。
12.示例:我认为褚承亮符合孟子所说的“大丈夫”的标准。当金人要求其对策时,褚承亮不惧威逼胁迫,长揖而出;当他被举荐掌管藁城县时,他不慕名利,亦断然离去。这些行为都体现了他没有被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施加的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坚守本心,所以,他符合孟子“大丈夫”的标准。
参考译文:
褚承亮,字茂先,真定人。宋朝时,苏轼从定武被贬官路过真定,褚承亮带着自己的文章去拜访他,苏轼对他的文章大为赞赏。宣和五年秋天,褚承亮参加乡试,与他一同考试的共有八百人,褚承亮取得了第一名。第二年,他成功登科及第。(褚承亮)调任易州户曹,还未去赴任,正赶上金兵南下。天会六年,斡离不攻破真定后,将境内的进士全部拘捕,在安国寺进行考试,褚承亮的名字也在名册之中,但他藏匿自己不出现。军中知道他的才华,严令押解他去参加考试,与其他考生一同应对策问。策问的内容是“上皇无道,少帝失信”。考生们迎合意旨,极力诋毁宋徽宗和宋钦宗。褚承亮拜访主考官刘侍中说:“君父的罪行,怎么是臣子可以谈论的呢 ”说完,他深深作揖后离开了。刘侍中为此深受触动。其余的人都被录取了,总共有七十二人,于是被称为“七十二贤榜”。刘侍中赞美褚承亮的义举,推荐他掌管藁城县。褚承亮只是敷衍地应承下来,然后就弃官离开了。他七十岁时去世,他的门人私下给他加了个“玄贞先生”的谥号。
13.甲:B 解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字体符合“体正势圆、笔画均匀”的特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体现的是“施行仁政”的思想。
乙:D 解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字体符合“结构整齐、端正秀美”的特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阐述了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也是我们为人处世中应保持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