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评估测试卷(含答案) 2025-2026学年语文统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评估测试卷(含答案) 2025-2026学年语文统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7 19:33: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评估测试卷
(满分:120分 时间:120分钟)
第一部分
(1~2题 14分)
  为让学生更深刻地领略家乡的美,班级开展“‘冀’情山水,大美河北”研究性学习活动。
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2分)
资 料 夹   资料一: 今天,我和家人一起来到向往已久的美丽的衡水湖。一下车我便看见一望无际的水面上有许多鸟儿正飞向天空。妈妈告诉我□以前的衡水湖环境很差,没有几只鸟,而现在随着衡水湖环境治理工作的开展,鸟儿们在这里得到了繁殖,前面那只鸭子是国际公认的(bīn lín)灭绝的青头潜鸭,旁边是绿翅鸭、花脸鸭、灰雁、白鹤……我们沿着小路向前走,我发现小路两旁是各具情态的或笔直或(páng yì xié chū)的树木,给人一种灵动自然的美。我们来到一座亭子旁边小憩,我发现这里有一片密匝匝的苔花,它们是那样渺小,那样卑微,但当它们聚在一起的时候,却像一朵朵大大的花束,点缀着这个美丽的亭子。中午,我们吃了养殖衡水湖里的鱼虾,味道鲜腴,非常可口。不知不觉中,我们结束了今天的行程,但我仍然兴味十足,期待着下次再来。
  资料二: 野三坡景区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无论是清流 甲 (婉转/曲折)、田园如画的拒马河和刚劲挺拔、浓荫蔽日的白草畔,还是浓墨重彩、飞瀑飘舞的龙门天关,都让游人叹为观止。而百里峡景区更是野三坡的奇观。步入景区,顷刻之间,你就会被它的“雄”“险”“奇”“幽” 乙 (佩服/折服)。雄者,宛如直上苍穹,气势磅礴,阳刚之气摄人心魄;险者,悬崖峭壁犹如斧劈刀削,峻极险极;奇者,怪石嶙峋,造型奇特,千姿百态;幽者,峰回路转,深邃曲折,风光殊胜。这里不仅是大自然为人们创造的一幅神奇的百里画卷,还是学者游人解读历史、走进科学的天然课堂。
(1)根据“资料夹”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2分)
①(bīn lín)   
②(páng yì xié chū)   
(2)“资料一”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密匝匝(zā) 鲜腴(yù)
B.密匝匝(zá) 鲜腴(yú)
C.密匝匝(zā) 鲜腴(yú)
D.密匝匝(zá) 鲜腴(yù)
(3)从“资料二”中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横线处。(2分)
甲:     乙:    
(4)“资料二”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  )(2分)
A.反复 B.排比 C.拟人 D.对偶
(5)请在“资料一”中方框内填入正确的标点符号。(2分)
(6)“资料一”中画横线句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2分)

2.下面是小冀同学辑录的“白洋淀”相关文段。文段中句子间的顺序不合理,请你写出调整建议。(2分)
  ①一百四十多个淀泊星罗棋布,宛如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翡翠,镶嵌在广袤的绿野之中。②白洋淀,烟波浩渺,水天一色。③芦苇荡一望无际,随风摇曳,仿佛绿色的海洋,波涛起伏,蔚为壮观。④泛舟湖上,穿梭于纵横交错的河道之间,感受微风拂面,聆听鸟语蛙鸣,仿佛置身于水墨丹青之中,令人心旷神怡。


第二部分
(3~20题 56分)
一、古诗文阅读
(一)默写(6分)
3.小语学习了古诗文,准备归类积累,于是借助互联网查找了诗以抒怀的句子,但不够完善,请你根据本学期所学帮她填空。(6分)
诗以抒怀。杜甫《春望》“①      ,家书抵万金”:战乱中对家人安危的牵挂之情。陶渊明《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②      ”:陶醉自然的怡然之情。欧阳修《采桑子》“③      ,绿水逶迤”:辞官退休的惬意安适。杜牧《赤壁》“④      ,铜雀春深锁二乔”: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李贺《雁门太守行》“⑤      ,提携玉龙为君死”:舍身报国的伟大志向。李清照《渔家傲》“⑥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不为苦难所磨灭的对美好境界的追求与向往。
(二)(2025保定期末)阅读(18分)
  班级开展“品古代诗文,寻家国情怀”专题学习活动,小冀同学辑录了有关家国情怀的古诗文。阅读下面文字,回答4~10题。(18分)
  活动一:赏家国诗篇
【甲】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乙】塞下曲 李 白 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①云。 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 兵气天上合②,鼓声陇底③闻。 横行负④勇气,一战净妖氛⑤。
  注:①甘泉:甘泉山,秦时在山上造甘泉宫,汉武帝扩建。②合:满。③陇底:山坡下。④负:凭借。⑤妖氛:敌人。
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甲诗中“卷”字写出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B.乙诗“按剑起”的动作描写,突出了汉皇心情之急迫、态度之坚决果断。
C.乙诗尾联写战争胜利结束,将士们纵横驰骋、英勇杀敌,一举把敌人彻底消灭。
D.“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诗人引用典故,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得到赏赐。
5.甲诗和乙诗中都写到相同的意象“鼓声”,请分析二者各营造了怎样的氛围。(2分)


6.王安石曾对甲诗提出疑问:“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 ”请你解答他的疑惑。(2分)


  活动二:品家国章句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越国大饥,王恐,召范蠡①而谋。范蠡曰:“王何患焉 今之饥,此越之福,而吴之祸也。夫吴国甚富,而财有余,其王年少,智寡才轻,好须臾之名,不思后患。王若重币卑②辞以请籴③于吴,则食可得也。食得,其卒越必有吴,而王何患焉 ”越王曰:“善!”乃使人请食于吴。不出三年,夫差④为禽⑤。
(选自《吕氏春秋》,有删改)
注:①范蠡(lǐ):人名,越国大臣。②卑:谦卑,不自高自大。③籴(dí):买进谷物,这里指借粮。④夫差:吴国君主。⑤禽:同“擒”,捉住。
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作者孟子,名    ,    时期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2分)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曾益其所不能:
(2)征于色:
(3)王何患焉:
(4)智寡才轻: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2)今之饥,此越之福,而吴之祸也。


  活动三:传家国情怀
10.小冀同学所辑录的古诗文涉及家国情怀的内容,请你列举出古代具有家国情怀的名人事例。(2分)


二、现代文阅读
(一)(2024兰州中考改编)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1~14题。(12分)
材料一:
流畅的线条、精致的造型、多彩的纹样……这个春天,汉服成了引领时尚的“顶流”。
汉服又有“华服”之称,是承载了染、织、绣等传统工艺和东方美学意境的服装样式,作为中国古代衣着文化传承至今。近年来,汉服文化开始在青年群体中“破圈式”传播,汉服不仅成为人们生活中的装扮,更是年轻一代文化自信的具体化表达。与诗词、典籍等传播形式不同的是,汉服作为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具象化表达,更容易在消费、文旅等高频的生活体验过程中实现浸润式传播。
伴随着汉服从小众爱好走向大众认同,一个新兴的文化消费市场正在快速成长。汉服经济已延伸到动漫、游戏、美妆、文博、旅游等相关产业,让这一传统文化在与潮流时尚的碰撞中,寻找到融入现代社会的多元路径。
材料二:
汉服的魅力不仅在于第一眼看上去“很美”,更在于它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传统礼仪规范。比如,汉服中的宽大袖口,象征天道圆融;汉服中的深衣,将上衣下裳合二为一,却又在腰部将上下分开,在对立统一中彰显了一种有序和谐;汉服上的云纹、龙纹、凤纹等图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都是祥瑞的象征,寓意吉祥如意、天下太平。很多身着汉服、徜徉于西安各大景区的年轻人表示,在跟别人的互动中,学会了天揖礼、时揖礼、万福礼等中华传统礼仪。他们还说,穿上汉服,会产生沉浸在历史文化氛围中的感觉,会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站立、走路的姿势以及说话的方式,以让自己仪态更加端庄,因为“那样才对得起身上的衣裳”。
材料三:
①“汉服文化热”的持续升温与新媒介技术的进步紧密相连,科技发展形成多样的传播媒介,为汉服文化开辟出更加丰富的传播渠道。②人们可以借助社交媒体,通过微信、微博、贴吧、汉服荟等社交平台,交流汉服文化、分享汉服风采、共议汉服前景等,传播汉服文化。③人们还可以借助短视频平台。短视频平台凭借门槛低、传播范围广、娱乐性强等优势,为汉服文化的大众化传播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④因此,汉服文化在短视频平台所构筑的空间中实现了广泛传播。
材料四:
作为与互联网相伴而成长起来的青年群体,其成长的环境和接受的影响,有着自己的独特性。对科技产品的谙熟以及广阔的信息渠道,让他们能够保持更为开放的头脑,进行更具创意性的思考,勇于追求和尝试各种新生事物。“汉服”“古风”等掀起的时尚潮流,是他们借助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对传统文化进行的创新性表达,也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空间。
1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材料一、材料二都介绍了关于汉服的一些知识,但二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B.材料一中的第2段,采用对比的方式介绍了诗词、典籍等的传播形式。
C.材料二中穿着汉服的体验是对材料一提及的“浸润式传播”的生动注释。
D.从材料四中可以看出,互联网影响着青年群体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
12.阅读材料一,简要回答“汉服热”这一现象有哪些特点。(3分)




13.同学们在划分材料三的层次时,有下列两种划分方法,你认为哪一种准确 请说明理由。(3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


14.“汉服热”持续升温的原因有哪些 请结合四则材料简要回答。(3分)




(二)(2025保定期末)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5~18题。(13分)
鸡亦人
李光彪
①“五月端午,鸡拱土。”这是家乡的谚语,也是故土发出的“鸡令”在召唤我。不,确切地说,是长眠于泥土之下的母亲在呼唤我回老家,兑现我和鸡的契约。
②鸡和菌子,都是野生菌,是雨水和泥土相亲相爱的孩子,只是故乡人认为鸡比较高贵,习惯把野生菌分为两类,分别叫作“鸡”和“菌子”。鸡与田地庄稼为邻,菌子喜在山间树木草丛而居,鸡有“鸡窝”,菌子有“菌子塘”,各有各的地盘,各有各的家园。它们都是我们那方水土上雨季的报幕员,“山珍”的扮演者。
③节令和雨水是鸡出世的“晴雨表”。故乡每个人心中的内存,都有自己的“天气预报”,人和鸡的契约都藏在每一个人记忆的密码里。每年雨季到来,大地胎盘里孕育了一年的鸡,在雨水的哺乳下,在雷鸣的千呼万唤中,一个个举着小箭头,不断戳破大地的胎衣,如雨后春笋般前呼后拥冒出来,不断向上伸长脖子,撑开一把把小伞。灰色的、白色的、黄色的,挤挤挨挨,家族式、集群式,站立在田埂地角的草丛中,宛若一群群要去参加泼水节的少女,这里一窝,那里一簇,闪亮登场。
④鸡是故乡不需要耕耘的庄稼,找鸡和上山采摘野花、野菜、野果一样,谁先找到,就是谁的。故乡人把农历六月二十四“火把节”前后出土的鸡,叫作“火把鸡”,这种鸡一般都是十几朵、几十朵,白花花一片。有一种鸡,菇帽似麦子颜色,也是成片地出,瘦瘦的,高脚秆,就叫作“麦秆鸡”。这两种鸡一般都生长在田间地头的草丛中,或山坡地、二荒地里。还有一种鸡,霜降节令才姗姗来迟,差不多都是独鸡,叫作“土黄鸡”。最不招人喜欢的是山鸡,每年中秋节前后,从松树周围的腐叶下冒出来,根茎粗、帽圆,像灰色的松果,有一股浓浓的中草药味,没有其他鸡香甜好吃,肠胃生锈的贫穷岁月,我们上山找菌子,都嫌弃它,甚至是一脚飞腿当松球踢了。
⑤随着改革开放之风吹开闭塞的山门,渐渐地我们才弄清山鸡的真实身份就是松茸,跟鸡不是一个家族。山鸡摇身变成松茸,漂洋过海,卖到了日本、韩国和欧美很多国家,传说是可以防核辐射、防癌,成了鸡的“太上皇”。慢慢地,我们也学会了像吃生鱼片一样吃山鸡,用炭火烤肉串一样烤山鸡吃,或是用山鸡炖鸡肉、炖猪排骨,或是用山鸡切片炒肉。不论哪一种吃法,都是城里人时尚的美味佳肴。如今的山鸡,还真的成了三七、人参、虫草之类的中草药,很多人用山鸡泡酒,这可算是楚雄人的专利。
⑥找到鸡,拔鸡也有诀窍,必须用木棍撬,手配合轻轻地拔,不能用铁钎撬,更不能用锄头挖,挖深了,破坏了鸡的菌窝、菌丝和菌种,来年就不会再出鸡了。所以,有经验的人,拔完鸡,还要把泥土复原,用渣渣草草松毛树叶掩盖,生怕别人发现自己的鸡窝。找鸡,人比不过羊,羊漫山遍野跑,见到鸡就当草吃了,等放羊人赶到,鸡早已被先遣部队的羊蚕食。羊是鸡的食客,坟堆上冒出的鸡,很多人认为那是死者的化身,都不敢要,而在羊的眼里,不论哪里的鸡,都是可口的草木,吧嗒吧嗒就当美食吃了。
⑦找鸡要眼尖心细,有的鸡开屏,就像人的手指不规则地张开,我们把它叫作“鸡指手”,顺着鸡指手的方向慢慢寻找,不远处就有可能发现其他鸡。如果没有,记住鸡指手的方向,明后天接着返回去找,也会多多少少找到几朵鸡。鸡好像通人性,只要到了那个节骨眼上,八九不离十都会在那里,东张西望等你。
⑧故乡的人也经常用鸡比喻人,有的人家几个孩子读书都有出息,村里人就会说他家出了一窝鸡;有的人性格倔强,跟人合不来,就会被村里人说成与众不同的“翻毛鸡”;小孩子品学兼优,村里人就会把他说成“鸡骨朵”;穷人家的孩子奋发努力,成绩优秀,村里人会说“鸡拱土”了;如果小孩子中途辍学,不能顺利成长,村里人就说这朵“拳黄鸡”可惜了;如果一家人只有一个孩子最成器,村里人就说他是某家的“独鸡”。鸡仿佛是村庄里成长的孩子,是村庄必不可少的一员,祖祖辈辈,人若鸡,鸡似人,生生不息。
(选自《长城》2024年第5期,有删改)
15.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鸡亦人》这一标题的理解。(3分)



16.汪曾祺在《昆明的雨》中写道:“有人从昆明坐火车到呈贡,在车上看到地上有一棵鸡,他跳下去把鸡捡了,紧赶两步,还能爬上火车。”这个笑话写出了鸡的什么特点 简要分析与本文的哪段内容对应。(3分)



17.下列关于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章开头引用家乡谚语“五月端午,鸡拱土”,点明了鸡生长的时间,营造浓浓的乡土氛围,引出对故乡鸡的回忆。
B.文中将鸡和菌子对比,突出鸡的高贵,介绍鸡种类,体现作者对鸡的喜爱。
C.寻找鸡的过程穿插了羊吃鸡的情节,可见羊是鸡生长的破坏者,表现了作者对羊的厌恶之情。
D.第③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季时节鸡的密集繁多。
18.结合语境,选取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1)鸡好像通人性,只要到了那个节骨眼上,八九不离十都会在那里,东张西望等你。


(2)鸡仿佛是村庄里成长的孩子,是村庄必不可少的一员,祖祖辈辈,人若鸡,鸡似人,生生不息。


三、整本书阅读
班级围绕整本书阅读开展专题探究活动,请你阅读《红岩》《红星照耀中国》节选段落,完成下面的任务。(7分)
【甲】“男室也在提人!”有谁轻声报告着,声音里蕴藏着痛苦与激动。
A放下梳子,叫孙明霞替她从枕头下面取出被捕时穿的那件旗袍。
“要换衣裳 不冷吗 ”
孙明霞茫然地问,担心A脱下棉衣会受凉。
“不要紧。”
A换上了蓝色的旗袍,又披起那件红色的绒线衣。她习惯地拍拍身上干净的衣服,再用手熨平旗袍上的一些褶痕。“明霞,帮我扯扯衣服。”
【乙】此时已经过了凌晨两点,我已疲惫不堪,但在B沉思的面孔上,我却看不出一丝疲倦。在吴亮平翻译、我做记录的时候,他时而在两个小房间之间踱步,时而坐下,时而躺下,时而靠着桌子读一沓报告。他的妻子也没有睡。突然,他们两人都弯下身子,看着一只飞蛾在蜡烛旁边逐渐衰弱死去,高兴得叫出声来,这个小东西确实很可爱,翅膀是淡苹果绿的,翅膀边缘有一道橘黄色与玫瑰色相间的“彩虹”。B打开一本书,将这片薄纱般的彩色羽翼夹在里面。
谁能想到,这样的人真的在认真思考战争
19.(1)甲选段中的A是    ,乙选段中的B是    。(均填人称)(2分)
(2)从节选的文段中可以看出,A、B两个革命者在严峻的斗争形势下,都体现出怎样的精神品质 (2分)

20.红色革命必将胜利。你认为革命的胜利除甲、乙两文中革命者表现的革命精神外,还需要什么精神 请再简述其中一位能体现这种精神的革命者的事例。(3分)




第三部分
(21题 50分)
2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50分)
上图是《小林漫画·落日归山海》中的一幅漫画。那个坐在书桌前,盯着试卷,守着闹钟,抓耳挠腮的少年,是否让你产生了共鸣 根据这幅漫画,结合你的生活经历或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自选角度;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套作、抄袭;⑤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
【详解答案】
1.(1)①濒临 ②旁逸斜出
(2)C 解析:“密匝匝”的“匝”应读“zā”;“鲜腴”的“腴”应读“yú”。
(3)甲:婉转 乙:折服
(4)B 解析:画波浪线的句子由四个句式整齐的句子组成,符合排比的修辞特点。
(5),
(6)把“衡水湖里”放在“养殖”的前边。
2.示例:将①句和②句调换位置。
3.①烽火连三月 ②悠然见南山 ③轻舟短棹西湖好 ④东风不与周郎便 ⑤报君黄金台上意 ⑥九万里风鹏正举
4.D 解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意思是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诗人引用黄金台的典故,是为了表达将士们为了报答君主的知遇之恩,愿意提着宝剑,不惜牺牲生命去战斗,而不是为了“得到赏赐”。
5.甲诗描绘的是部队在易水边作战时,因夜寒霜重,战鼓声音低咽的场景,整体氛围凝重、悲壮,凸显出战争的艰苦以及将士们面临的困境。乙诗则描绘烽火连天的战争背景下,从陇底传来的鼓声,与“兵气天上合”相呼应,营造出一种宏大、壮阔的战争氛围,展现出战争的激烈与紧张。
6.“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的意思是:敌军似乌云压境,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前一句是比喻,把敌军比作乌云,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后一句是夸张,展现了守城将士们虽与敌方力量悬殊、处境艰难,却依旧严阵以待、士气高昂。所以两者并不矛盾。
白话诗歌:
塞下曲
烽火在沙漠深处燃起,连绵直到甘泉宫,照亮了甘泉宫上空的云层。汉武帝握剑拍案而起,回头召来李广将军。战斗的气氛弥漫了天空,震天的鼓声,连山坡底下都可清晰听闻。横行战场靠的是勇敢的气魄,在将士们的奋勇拼杀下,一仗就消灭了敌人。
7.轲 战国
8.(1)同“增” (2)征验,表现
(3)忧虑 (4)少
9.(1)(一个人)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2)现在的饥荒,这是越国的福气,吴国的祸患。
10.示例:国难当头时,文天祥具有家国情怀,多次组织起义军抗击元朝军队,最终被俘英勇就义。
参考译文:
【乙】越国发生严重饥荒,越王很害怕,召来范蠡商量。范蠡说:“大王忧虑什么呢 现在的饥荒,这是越国的福气,吴国的祸患。吴国很富足,财富有余,它的君主年少,缺少智谋和才能,喜欢一时的名声,不考虑后患。您如果用贵重的礼物、谦卑的言辞去向吴国请求借粮,那么粮食就可以得到了。得到粮食,最终越国必定会占有吴国,您忧虑什么呢 ”越王说:“好!”于是派人向吴国请求借粮。不到三年,(吴王)夫差被捉住了。
11.B 解析:“材料一中的第2段,采用对比的方式介绍了诗词、典籍等的传播形式”错误,原文中并未详细对比诗词、典籍等的传播形式,而是突出了汉服作为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具象化表达,在传播方式上的独特性和优势。
12.①具有流畅的线条、精致的造型、多彩的纹样。②承载了染、织、绣等传统工艺和东方美学意境,是中国古代衣着文化的传承。③在青年群体中“破圈式”传播,成为年轻一代文化自信的具体化表达。④作为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具象化表达,更容易在消费、文旅等高频的生活体验过程中实现浸润式传播。⑤伴随着从小众爱好走向大众认同,一个新兴的文化消费市场正在快速成长,并延伸到多个相关产业。
13.A种划分方法准确。因为①是序言,提出了汉服文化传播与新媒介技术的关系;接着,②和③分别从不同角度(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具体阐述了汉服文化的传播方式;④是对前面借助短视频平台传播汉服文化这一内容的总结和强调,不能和②③分开。
14.汉服本身的美观,承载传统文化,消费市场的兴起;蕴含传统礼仪规范,穿上汉服能让人学习和注重中华传统礼仪,规范自身行为仪态;新媒介技术的助力,多样的传播媒介为汉服文化开辟了丰富的传播渠道;青年群体的特性,互联网相伴成长,对科技产品熟悉,思维开放,勇于创新,借助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表达。
15.借鸡特性喻做人,充当行文线索,点明主题,饱含对母亲、故乡的眷恋。
16.说明鸡随处可见,鸡的易得。对应的是第④段。第④段中写“鸡是故乡不需要耕耘的庄稼,找鸡和上山采摘野花、野菜、野果一样,谁先找到,就是谁的”“一般都生长在田间地头的草丛中,或山坡地、二荒地里”“从松树周围的腐叶下冒出来”。
17.C 解析:“可见羊是鸡生长的破坏者,表现了作者对羊的厌恶之情”表述不正确。文中写羊吃鸡的情节,主要是为了展现鸡在故乡生活场景中的一个方面,以及在故乡人眼中鸡的一些特殊意义,如第⑥段“坟堆上冒出的鸡,很多人认为那是死者的化身”,羊却不在意,这里并没有体现出作者对羊的厌恶之情。
18.(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鸡“通人性”“东张西望等你”等人的情感和行为,生动地表现出鸡出现的规律性和与人之间的一种默契,仿佛鸡是有意识地等待着人们去寻找,体现了作者对鸡的喜爱之情。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鸡比喻为村庄里的孩子,生动地写出了鸡与村庄的亲密关系,借鸡与人成长的类比,呼应主题,表达对故乡的眷恋和赞美。
19.(1)江姐(江雪琴) 毛泽东(毛主席)
(2)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0.示例:英勇大无畏精神、同甘共苦的精神、无私奉献精神等。
示例一:革命胜利离不开英勇大无畏精神。毛泽东在革命斗争中展现了英勇大无畏精神。在长征途中,毛泽东带领红军克服了重重困难,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他沉着冷静,指挥若定,最终带领红军胜利到达陕北。
示例二:革命胜利还需要同甘共苦的精神。江姐在革命斗争中始终与战友们同甘共苦。她在狱中与其他女囚犯一起忍受着极端恶劣的生活条件,互相鼓励,互相支持。她不仅关心战友的生活,还在精神上给予她们极大的支持和鼓励。江姐在狱中组织大家学习革命理论,增强大家的信心。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革命者的同甘共苦精神,体现了革命者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团结一致的力量。
21.【写作指导】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首先分析漫画的内容。漫画中一个男孩坐在书桌前,盯着试卷,守着闹钟,抓耳挠腮。他的前面,有一个人手里拿着试卷,显然是要去交卷。根据引导语中“那个坐在书桌前,盯着试卷,守着闹钟,抓耳挠腮的少年,是否让你产生了共鸣 ”可知,我们应该从少年的身上,联系现实生活,得出作文的立意。可以从如下角度思考:(1)不要因为别人交卷,自己就方寸大乱,胡乱作答。(2)别人都交卷了,留给我的时间也不多了,可是我还有几道题没有做出来。“书到用时方恨少”,此时的我无比后悔,为什么当初不努力呢 (3)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我要抓住剩余的时间,冷静下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眼前的题。(4)不要羡慕别人,沉着冷静,做好你自己。
选材构思。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写自己某一次考试,也跟这个少年一样,面对紧迫的时间和挠头的问题,不知所措,一时间后悔莫及,想起那些被自己虚度的光阴,想起那些似懂非懂就轻易放过的问题,如今都变成了拦路虎。在对往事的回忆中,反思自己,痛下决心,决不能让悲剧重演。也可以写自己某次参加竞赛考试,本来胸有成竹,可是看到别人做得快,自己做得慢而着急,越急越做不出来,后来告诫自己冷静下来,最后取得了一个不错的成绩,得出结论:做好你自己。
优秀范文:
冷静是一种修行
性躁心粗者一事无成,心平气和者百福自集。一个人能够平心静气,就能够获得智慧的力量,提高生命的质量和效率。不能不说,是冷静让默克尔慢中生慧、稳中取胜,最终成为德国首位女总统。冷静是一种修行,有它人生才能克敌制胜。
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冷静的心在任何环境里,都能建立更深奥的世界。
冷静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女排1/4决赛中,面对东道主巴西队全场压制与观众的嘘声,冷静调整战术,换上替补队员,并鼓励队员“咬住一分是一分”,最终指挥队员成功战胜对手。这场冷静逆袭诠释了成功的关键。
热情中的冷静让人清醒,冷静中的热情让人执着。反之,不冷静要么针尖碰麦芒,要么玉石俱焚,后果不堪设想。
冷静是夺冠必不可少的气质。火箭队逆转魔术队之后,霍华德接受采访说,因为能够保持镇定,所以我们命中率达到了60%,取得最后的胜利。可见,夺得冠军一定包含着技巧和心理等诸多因素,任何操之过急都会与成功擦肩而过。《三国演义》中张飞酒后冲动,鞭打吕布的岳父曹豹,导致徐州被袭。关羽死后张飞急于报仇,结果醉酒后被人杀害。
冲动是失败和罪恶的动力,冷静是成功与壮举的使者。随时随地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保证行动有的放矢。
冷静是激情的化身,是智慧的修行。“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是毛泽东处事不惊的风度;“当一只发野性的驴踢你时,你会还它一脚吗”,是苏格拉底冷静处事的风趣;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是越王冷静雪耻的风姿……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冷静让人大彻大悟大觉醒。
有多少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冷静,又有多少人终其一生都没得到过冷静。可不管人们是否关注它,它都一直神圣地存在着,存在于每一个角落,每一缕时光。
冷静是一种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