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课前导入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珍藏着一件享誉古今中
外的传世杰作。问世以来,它被无数收藏家和鉴 赏家把玩、欣赏。
它是后世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猎物”,曾 五次进入宫廷、四次被盗出宫,它辗转飘零,几 经战火,历尽劫难……演绎出了许多传奇故事。
它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故宫百宝”
之 首 。
把握说明顺序
感受《清明上河
图》的艺术价值
和历史价值
理清课文思路
体会文章典雅
而富有韵味的 语言特色
素养目标
基础知识
作者简介
毛宁,1975年生,浙江财经大学艺术学院
副教授,主讲中外美术史、美术鉴赏等课 程。研究领域主要有艺术史及艺术理论。 代表论著有《龙门石窟天王力士造像—— 兼论中国佛教艺术的本土化与世俗化》 《从女神头像到钟虞铜人——试论先秦人 物雕塑的风格演变》等。
毛宁,1975年生,浙江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副教
授,主讲中外美术史、美术鉴赏等课程。研究领 域主要有艺术史及艺术理论。代表论著有《龙门 石窟天王力士造像——兼论中国佛教艺术的本土 化与世俗化》《从女神头像到钟虞铜人——试论 先秦人物雕塑的风格演变》等。
走进作品
张择端(约1085年—1145年),字正道,汉族,琅琊东武(今 山东诸城)人,居住于东京(今河南开封),北宋绘画大师。
宣和年间任翰林待诏,擅画楼观、屋宇、林木、人物。所作 风俗画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刻画细致,界画精确,豆人 寸马,形象如生。自幼好学,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 后习绘画。
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专攻界画宫室,尤擅绘舟车、市 肆、桥梁、街道、城郭。后“以失位家居,卖画为生,写有 《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存世作品有《清明上河 图》《金明池争标图》等,皆为我国古代的艺术珍品。
·· 人物介绍
课前导入
料峭( qiào )
簇拥 ( cù ) 漕运 ( cáo )
由舶 ( zhú lú )
◆
汴京( biàn ) 题跋( bá ) 绢本( juàn ) 翰林 ( hàn
课文研读
介绍《清明上河
图》作者及创作
背景,为下文做
铺 垫 。
(3-5)
分三个方面具体
介绍《清明上河
图》。
◆ 层次划分
课文研读
1.本文围绕《清明上河图》,介绍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基本
信息
历史
价值
创作
背景
画卷
作者
主题
内容
课文研读
2.这幅图为什么叫《清明上河图》 “上河”什么意思呢
画中的场景是清明时节的场景, “上河”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是
“汴河”的意思,第二个是清明时节,各地的商贩来到汴河两岸 赶集的意思。 “上河”是个动词,类似于我们现在所说的“赶
集”“赶圩”等。
课文研读
1.第一、二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自然段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背景;第二自然段介绍了画
的作者——张择端,引出本文说明的对象——《清明上河图》 , 介 绍 了这幅画作背后蕴含的历史意义,反映了当时宋朝的盛世假象。
课文研读
2.第三自然段写了什么 有何作用
简单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基本信息和画面主要内容。
作 用:内容上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 创作背景、作者的介绍,引出下一段对《清明上河图》画作的主体 的介绍。
课文研读
3.细读课文第四段,回答问题: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清明上河
图》的 为什么这样写
作者按空间顺序进行介绍
开卷 中段 后段
汴京近郊 风光
汴河两岸 繁华景象
汴京市区 街道
课文研读
原 因 :
①可以清晰地展现画面,使读者思路清晰;
②能恰当地把《清明上河图》的雄伟、美丽及其能成为中国画的
骄傲的原因交代清楚。
课文研读
4.第五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并由此说说《清明上河图》成为故宫
的镇馆之宝的原因
主要介绍《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性以及历史价值。
《清明上河图》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 以移动的视点 摄取对象, 全图内容庞大,却繁而不乱,长而不冗, 段落清晰,结构 严 谨。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 线条遒劲,笔法灵动,有别于一般的界 画,可谓独一无二。
课文研读
5.这篇课文哪些内容略写,哪些内容详写 为什么
一、二、三自然段是略写,四、五自然段是详写。略写了创作背景、
画的作者张择端的生平,以及作者创作的动机。详写了画卷描绘的内 容、艺术特性及历史价值等。
原因:详写画作内容体现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因为内容是画作的核
心 ;详写它的艺术特色和成就能突出《清明上河图》的价值和历史地 位。 这样详略得当,疏密有致,使文章中心和重点明确突出,使读者 很容易就学到知识,了解事物。
课文研读
6.怎样理解文章题目《梦回繁华》
梦中回到某个地方
梦回繁华
繁荣热闹,通常形容地方经济的发达
文题指明了本文要说明的内容不是现在的繁荣热闹的景象,而是北宋时
期的繁华热闹的景象。
课文研读
深层含义:①反映了南宋人民渴望国家统一,回到当年繁华太
平年代的强烈愿望;②表达了对我国古代繁荣的经济、文化的 热爱和赞美;③让我们回忆古文明的灿烂,希望我们的下一代 继承并弘扬这种繁华。
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结构和内容的阐述,介绍了北宋汴
京的生活面貌,描摹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展现了一派繁荣景象 , 肯定了《清明上河图》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丰富了人们对当时社会
风貌的认识,激发了人们对古代生活的想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文化的 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1段)画卷的创作背景
(第2段) 画卷的作者
(第3段)
(第3、4段) 整体概括(总)
画卷的内容 (第4段)
具体分说(分)
(第5段)画卷的特色和价值
开卷汴京近郊的风光
中段汴河两岸的繁华 后段汴京市区的街道
逻辑顺序、
空间顺序
清明上河图
板书设计
逻辑顺序
课后小练
课后小练
1.下列句子中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C )
A.在他们眼中,这幅图卷必有其特殊的意义,正是他们回首故土、梦回繁华的写照。
B.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
C. 画中的“孙羊店”“脚店”等,与《东京梦华录》中所记的“曹婆婆肉饼”“正店七十二户……其余 皆谓之脚店等”,无有不符。
D. 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解析:ABD正确;C. 有误,应该把第二个“等”字移到引号的外边。故选C。
课后小练
2.下列句子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B )
A. 忙碌的船工从停泊在河边的粮船上卸下沉重的粮包。(这个句子的主干是:船工从粮船上卸下粮包)
B. 我确实亲眼看见过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这个句子的状语是“确实亲眼”,补语是“过”,定 语是“倒挂着还能开花的”)
C.“《 清明上河图》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以移动的视点摄取对象。”“历史,不可能 被忘却!”这两个句子分别是陈述句和祈使句。
D. “旁逸斜出、连绵不断、因地制宜、交头接耳、沧海桑田、油光可鉴、南京大屠杀”这 一 组短语类型 完全相同。
解 析 :A. 这个句子的主干是:船工卸下粮包。C. “历史,不可能被忘却!”是感叹句。D.这 一 组短语类型
分别是:并列短语、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并列短语、并列短语、补充短语、偏正短语。
课后小练
3.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D)
①三者的结合,构成了中国人对人生和宇宙的整体认识。
②画家们在创作时会自觉体现“天人合一”的观念,这是中国人对哲学思考的艺术表现,也体现了艺术 的真谛。
③人物画表现的是人类社会的生活风貌,山水画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花鸟画则表现大自然的各种 生命状态。
④中国画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
A.②③①④ B.④②③① C.②④③① D.④③①②
解析:语段的观点是“中国画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很显然第④句是总领句;第③句“人类社会的生活风貌
”“人与自然的关系”“大自然的各种生命状态”这些内容承接着第④句的“哲学思想”;第①句开头“三者的结合 ”承接第③句中“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这三者;而第②句是个总结句,应放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