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唐诗五首 钱塘湖春行 课件+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14 唐诗五首 钱塘湖春行 课件+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7.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8 15:09:00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唐诗五首
钱塘湖春行
新课导入
这位诗人就是唐代的白居易,而他漫步的湖,就是我们今天要走进的 “钱塘湖”,也就是现在杭州著名的西湖。
大家不妨先闭上眼睛想一想:如果你站在春日的西湖边,会先看到什么?是波光粼粼的湖水,还是岸边刚发芽的小草?是飞来飞去的小鸟,还是提着裙摆赏花的行人?白居易在诗里,又把这些春日景象按什么顺序写了下来?他眼中的西湖春景,和我们今天看到的西湖,又有哪些相同或不同的地方呢?
带着这些好奇,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跟着诗人的脚步,去感受一千多年前西湖的春日风光,看看这份跨越千年的 “春日浪漫”,是否能打动现在的我们。
一千两百多年前,有一位诗人也在春日里漫步湖边,他看到的景色比我们平时见到的更加动人,还把这份春日限定的美好写成了一首诗,流传至今。
影视资料
素养目标
借助注释理清诗歌的主要意思
通过多次朗读加深对诗歌的熟悉度
再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并感受早春时节的景物特点。
做到朗读时流畅自然、发音准确,并且能融入情感,传递出诗歌的韵味。
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涵,从诗句的细节中感受诗人对西湖早春景色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细细品读诗歌的语言文字,体会诗人在词语运用上的巧妙之处,进而提升自身鉴赏诗歌的能力。
作者简介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早年家境贫困,颇历艰辛。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其诗语言通俗,相传老妪也能听懂。除讽喻诗外,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也很有名。和元稹友谊甚笃,与之齐名,世称“元白”。晚年与刘禹锡唱和甚多,人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生于新郑(今属河南)。
背景资料
长庆三年或四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的时候,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他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这首诗就是其中之一。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此前诗人曾因得罪权贵而被贬为江州司马,精神上因此受到严重打击,思想上也由“兼济天下”转为“独善其身”。这时,他为避免在朝为官遭受党争之祸,主动要求到外任杭州刺史。离开了京师,心情恬静一些,该诗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这首诗是唐穆宗长庆三年(823),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钱塘湖〞即杭州西湖,因原在钱塘,故名钱塘湖;“行〞是个动词,是指诗人在春天到西湖欣赏游览。西湖三面环山,南北二峰对峙。湖中有堤,湖分里湖、外湖、后湖,四时风景秀丽,为天下之胜。本诗中出现的“孤山寺〞“贾亭〞“白沙堤〞等均是西湖有名的景点。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曾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妙新颖比喻,来赞美西湖无时不佳、四时奇艳的胜景。
钱塘湖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孤山寺:南北朝时期陈文帝(522~565)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华。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所以称孤山。
贾亭:又叫贾公亭。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
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岸齐平,即春水初涨。初:在古汉语里用作副词,常用来表示时间,是指不久。
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脚”的本义指人和动物行走的器官。这里指低垂的云。
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
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暖树:向阳的树。
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啄:衔取。燕子衔泥筑巢。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侧重禽鸟。
注释
乱花:纷繁的花。
渐:副词,渐渐地。
欲:副词,将要,就要。
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浅草:浅浅的青草。
才能:刚够上。
没:遮没,盖没。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侧重花草。浅浅的青草刚够没过马蹄。
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白沙堤(即白堤)在孤山的东北面。
行不足:百游不厌。足,满足。
阴:同“荫”,指树荫。
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筑白堤在钱塘门外,是另一条。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春水初涨,湖水刚与堤岸齐平,低垂的白云同湖面连成一片。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相飞往向阳的树木,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
纷繁的花朵渐渐开放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刚够上遮没马蹄。
最爱的湖东美景百游不厌,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译文
从题目《钱塘湖春行》中我们获得哪些信息
“钱塘湖”即杭州西湖;“春”点明季节,春天;“行”出行、游览之意。诗题意思即春天出游钱塘湖,题目点明了诗人出游的地点、季节、事件。
请大家抓住诗题中的“行”字,找找诗人的行踪。
孤山寺北
贾亭西
白沙堤
举例说明:作者描绘了初春西湖的哪些景物?
水、云,莺、燕、花、草
“几处早莺争暖树”
“几处”、“早”写出了初春黄莺还不多,“争”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黄莺竞相飞上枝头欢歌的景象,展现了初春的勃勃生机。
从诗歌中找出能表现早春的词语,并加以说明。
“初平”说明秋冬水落,春雨使湖水刚刚涨平。
“早莺、新燕”说明春季刚刚来临,最早出现的黄莺在争抢暖树,刚从北方飞来的燕子在衔泥筑巢。
“渐欲”说明野花逐渐开放,还不到姹紫嫣红开遍大地的时候。
“浅草”说明春草初生,仅能遮没马蹄而已。
你能读出这是春天的哪个阶段吗
早春
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首联)水面初平云脚低
(颔联)早莺、暖树、新燕、春泥
(颈联)乱花、浅草
(尾联)绿杨
请同学们通过这首诗,挑选出合适的图并对应提取出有关春天活力的字眼作为封面,并说说理由。
是争相的意思,“争”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展现了初春的蓬勃生机,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早莺像竞赛一样撒欢打趣,为早春增添出无限的生趣。


是衔取的意思,运用拟人,表现出新归燕子衔泥筑巢的兴奋状态,写出新来的燕子在湖边衔泥筑巢忙碌情景。表现了早春的生机与活力。
请同学们通过这首诗,挑选出合适的图并对应提取出有关春天活力的字眼作为封面,并说说理由。
是纷繁的意思,写出花的颜色和种类繁多。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生机勃勃的春景的喜爱。


是浅浅的意思,写出春草初长,尚未丰茂,符合早春特点。表现了西湖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生机勃勃的春景的喜爱。
《钱塘湖春行》中,诗人最喜爱的景物是什么呢?(品读末尾两句)
诗人最爱湖东的白堤,因为这里绿柳成荫。相较于其他地方的景色,白堤的景色更美不胜收,使人久久不忍离去。诗人不禁赞叹道:“这才是我最爱去的地方啊!”对西湖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3:1
《钱塘湖春行》的颔联和颈联从动植物的变化描写季节特征,用词准确而精妙,从中找出一处并进行品析。
如“争”生动反映出西湖早春黄莺争鸣活跃的热闹景象,又写出春光给自然带来的活力;如“几处”照应“早莺”,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准确写出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喜悦之情;如“乱”“迷”客观真实地再现了湖边五颜六色的野花姹紫嫣红,让人眼花缭乱的早春之景等等。
《钱塘湖春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这首诗通过描写湖水,云脚,早莺,新燕等景物展现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对西湖,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写作特色
构思巧妙,写景有序。本诗写西湖,西湖辽阔,景物名胜特别多,要考虑从何处下笔。诗人选择了从孤山寺写起,然后按顺序来写,把我们引入了胜境。全诗分两部分,前者写湖边,后者写湖东,从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描写的景物浑然一体,天衣无缝。中间四句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莺和燕是禽鸟,花和草是植物,这样的组合,是诗人精心选择的。
紧扣特征,动静结合。本诗描写的高明之处在于紧扣季节的特征,把早春的西湖描绘得恰到好处。诗人写景,不仅写了一般的春景,更写了早春时节特有的景物,因此 “早莺”“暖树”“浅草”“春泥” 等词语,让我们读了不禁要赞美一声:“真是充满生机的早春时节啊!” 白居易这首脍炙人口的春行诗,除了结构、描写、意境极具特色之外,遣词造句也十分准确,把莺、燕的神态及湖水的动、静都描绘了出来。
在《钱塘湖春行》中,诗人以骑马漫游的视角,捕捉到西湖早春令人沉醉的景致。诗中不仅勾勒出诗人沉醉观景的鲜活形象,营造出春色动人、万物勃发的意境,更将诗人对早春风光的钟爱与内心的恬静闲适、怡然自得之情娓娓道来。作为一首经典的七言律诗,《钱塘湖春行》选取湖水、白云、初归的早莺、衔泥的新燕、竞相绽放的乱花、刚冒芽的浅草等春日意象,细腻描绘出一幅色彩鲜亮、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画卷,字里行间满是诗人的愉悦心绪与对这片美景的深切喜爱。
课堂总结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学生能精准、流畅且饱含情感地朗读、背诵全诗;透彻理解诗意,掌握 “初平”“暖树” 等重点字词含义,理清诗歌写景脉络。
通过诵读体悟、小组研讨,学习诗人抓景、构景技巧,提升诗歌鉴赏与文本分析能力,学会从炼字、动静等角度赏析诗歌。
深切体会诗人对西湖早春的喜爱,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祖国自然山水的热爱,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韵律与节奏,理解诗歌描绘的早春图景;剖析 “争”“啄” 等字词的精妙,领会写景特色。
难点:
深度感知诗歌营造的早春意境,理解诗人借景抒情的细腻情感,学会迁移运用诗歌写景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问题引导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3 分钟)
播放西湖早春实景视频(含湖水初涨、莺燕纷飞、花草萌发画面),搭配轻柔古典音乐。
师:“同学们,‘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西湖的美,令无数文人倾心。在阳光明媚的早春,漫步西湖,是怎样的体验?让我们跟随白居易,骑上‘诗马’,共赏《钱塘湖春行》!”
【知人论世】(3 分钟)
学生分享预习的白居易简介,师补充:白居易,中唐 “诗魔”,倡导新乐府运动,诗风通俗晓畅。任杭州刺史时,常游西湖,留下诸多佳作,本课便是其盛赞西湖早春的经典。
简介创作背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期间,沉醉西湖早春风光,以诗记录游湖所见所感,字里行间满是对西湖的钟情。
【初读感知】(10 分钟)
示范诵读:教师配乐范读,强调节奏(如 “孤山 / 寺北 / 贾亭西,水面 / 初平 / 云脚低” )、重音(“争”“啄”“最爱” ),引导学生标记。
学生练读: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没” 读 mò )、读顺节奏;同桌互查,纠正读音与节奏问题。
文意疏通:结合课下注释,学生自主翻译,圈画疑难;小组交流,尝试解疑。师针对 “云脚低”(白云与湖波相连,下垂似脚 )、“暖树”(向阳之树 )等重点词讲解,明确全诗大意为:从孤山寺北贾亭西起,写湖水初涨、云脚低垂,早莺争向阳树、新燕啄泥,乱花迷人、浅草没蹄,最后直言最爱湖东白沙堤。
初步提问:诗中诗人的行踪是怎样的?引导学生明确 “孤山寺北 — 贾亭西 — 湖东 — 白沙堤” ,梳理写景顺序。
【精读品析】(15 分钟)
1. 赏析景物,把握特点
投影问题:诗中写了哪些早春景物?各有何特点?
学生圈画 “湖水、云、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小组讨论后发言:
湖水:“初平”—— 春水初涨,湖面与堤岸齐平,开阔宁静
云:“云脚低”—— 白云低垂,与湖面相接,朦胧悠远
早莺:“几处”“争”—— 数量少却活泼,争抢暖树,充满生机
新燕:“谁家”“啄”—— 新来的燕子,忙着筑巢,灵动可爱
乱花:“渐欲”—— 繁花初绽,渐次迷人,烂漫初显
浅草:“才能”—— 草刚萌发,仅能没蹄,鲜嫩矮小
师引导总结:诗人选 “早莺、新燕”(禽鸟 )与 “乱花、浅草”(植物 ),禽鸟灵动、植物鲜嫩,共同勾勒早春鲜活画面。
2. 炼字赏妙,体会匠心
聚焦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设疑:“争”“啄” 二字好在哪?
小组研讨后交流:
“争”:拟人,赋予莺鸟人的竞争心态,生动展现早莺抢占地盘、欢快热闹的场景,凸显早春活力。
“啄”:精准动作描写,呈现新燕忙碌筑巢的动态,让燕子的活泼、春天的生机跃然纸上。
延伸拓展:对比 “几处早莺抢暖树,谁家新燕衔春泥” ,感受 “争”“啄” 的独特韵味,明确炼字对传情达意的关键作用。
3. 动静结合,感知意境
提问:诗中哪些是动景、静景?这样写有何效果?
学生分析:
动景:早莺争、新燕啄(禽鸟活动,添活力 )
静景:湖水初平、云脚低、乱花、浅草(营造宁静悠远氛围 )
师总结:动静相衬,静景打底显悠远,动景点缀添生机,共同营造出 “早春西湖,宁静而又充满活力” 的独特意境,让读者如临其境。
【悟情升华】(7 分钟)
提问:诗人如何表达对西湖早春的情感?从哪些词句能看出?
学生找 “最爱湖东行不足” ,分析 “最爱” 直抒胸臆,“行不足” 体现诗人游湖时沉醉其中、流连忘返,足见对西湖早春的喜爱。
深层追问:结合时代背景,诗人此时心境如何?
补充: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政治清明、生活闲适,借西湖早春美景,传递出热爱自然、享受宁静、悠然自得的心境,也让读者领略到早春西湖的治愈力量。
【拓展延伸】(4 分钟)
对比阅读:出示韩愈《春雪》“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让学生比较两首诗写早春的不同角度(白诗绘全景,韩诗抓 “草芽” ),体会诗人对早春的细腻感知。
创意表达:让学生用 “我从______(诗句)中,看到了______(画面),感受到______(情感 / 意境)” 句式,分享对诗歌的个性化理解,深化感悟。
【课堂小结】(2 分钟)
师:“本节课,我们随白居易游赏钱塘湖早春,读韵律、品字词、悟情感。诗人以精巧构思,选典型景物,用炼字、动静结合之法,绘出活力满溢的早春图,抒发对西湖的深爱。愿大家今后也能从古典诗歌中,发现更多自然之美、生活之趣!”
【布置作业】(1 分钟)
背诵并默写《钱塘湖春行》,录制诵读音频,上传班级群分享。
模仿本诗写景手法,以 “校园之秋”“家乡之春” 等为题,写一段 200 字左右的文字,至少运用 2 种写景技巧(如动静、炼字 )。
推荐阅读:白居易《忆江南》三首,感受诗人对江南(西湖 )的持久钟情。
【教学板书设计】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行踪:孤山寺北→贾亭西→湖东→白沙堤
景物:湖水初平、云脚低、早莺争、新燕啄、乱花迷、浅草没
手法:①选景典型,禽鸟+植物 ②炼字精妙,“争”“啄”传情 ③动静结合,静衬动、动显活
情感:最爱早春西湖,乐在自然、悠然自得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以诵读为基,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悟情赏景,多数学生能把握诗歌内容与情感,但在 “深层意境感悟”“写作手法迁移” 上,部分学生仍显吃力。后续需设计更多贴近生活的练笔,如让学生用诗中手法写 “校园一景” ,强化知识运用;同时,引入更多同主题诗歌对比,拓宽学生审美视野,提升诗歌鉴赏深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