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消息二则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1 消息二则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9 16:27: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第1课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毛泽东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基本常识,理解消息写作的“五要素”和“倒金字塔式”结构;
2.明确本文的“五要素”和结构层次,分析本文短小精粹、一气呵成的语言特点;
3.关注时事新闻,培养读报习惯。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是毛泽东对自己一生最好的诠释。他将自己的理想、抱负、胸襟自然地融入自己的诗词、文章之中,即使是写新闻,也写得文采纷呈,尽显韬略和胸襟。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背景简介
1948年秋天起,人民解放军连续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蒋介石政府玩弄“和平”阴谋。
1949年4月,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8条24款,限蒋介石4月20日前表态。4月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执行毛泽东、朱德共同发布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的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击即溃。4月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这则新闻稿是毛泽东于4月22日撰写的,介绍了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动态。
消息:新闻体裁的一种。以简要的形式,及时地反映国内外新近发生的重要事件,是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广泛使用的宣传形式。
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新闻作者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了解消息
2.消息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消息事实,一般包括引标、主标、副标。
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
主体:承接导语、揭示主体,对消息事实做具体的叙述与展开。
背景:指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话。依据内容需要,可有可无。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了解消息
听读正音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字音字形字义
1.芜湖( )
2.摧枯拉朽
3.溃退( )
4.荻港( )

kuì

草长得多而乱
折断;破坏。
摧枯拉朽:
溃退:
指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此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六要素:
五部分:
特 点
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让事实说话(真实性)
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
简明扼要(准确性)
新闻(消息)
阅读下面的提示,一起完成之后的探究任务。
整体阅读
整体阅读
1.阅读课文,找出新闻的各个组成部分。
标题:
导语:主体:结语: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
渡江战斗……诸城进击中。
人民解放军……的命令。
整体阅读
2.找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
何事what
何故why
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如何how
南渡长江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
何时when
何地where
何人who
1949年4月20日
长江前线(芜湖—安庆)
解放军三十万大军
找出文中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句子,思考他们之间前后安排的内在联系。
九江
江阴
安庆
芜湖
九江
江阴
安庆
芜湖
西路军
(35万)
中路军
(30万)
东路军
(35万)
南京
起止地点 渡江时间 兵力 渡过兵力 渡过地区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安庆
芜湖
九江
安庆
南京江阴
20日夜
到21日夜
21日17时22日22时
21日17时
到22日22时
30万
35万
35万
30万
三分之二
大部分
繁昌等地
贵池等地
扬中等地
各路军渡江情况
渡江三路大军 渡江时间 兵力 渡江遇敌情况
中路军 安庆-芜湖
西路军 九江-安庆
东路军 南京-江阴
20日夜-21日夜
30万
35万
35万
21日17时-22日22时
21日17时-22日22时
遇敌毫无斗志,纷纷溃退
遇敌毫无斗志,纷纷溃退
所遇之敌较为顽强
消息主体部分为什么按照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行文?请具体分析。
小结:根据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展开报道,清晰合理
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
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论;
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这篇文章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有一个凸显事件的开头,又有一个铿锵有力的结尾,叫倒金字塔与金字塔相结合结构。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
·
不好。“不含”这个词能准确说出渡江区域中不包含九江这个地方。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
·
·
·
·
不好。“至发电时止”,把时间限制在准确的时刻。这些词语都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品析语言
删一删: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删掉好不好?为什么?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嘲讽汤恩伯过高地估计了东面防线的坚固性,过低地估计了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
既可见敌人的狼狈,又可体现我军的神勇,感彩鲜明。
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尽管时间表述明白,但毫无感彩,且与上文“二十一日”重复。
品析语言
作者在用词的时候是有明显的感情倾向的,作者对人民解放军的赞扬和对敌人的嘲讽之情都包含在用词当中了。这就告诉我们,写新闻时,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前提下,可以用带有感彩的词语陈述事实,从而把态度表露出来。
品析语言
课堂总结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通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同时,我们也大致了解新闻的特点,是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的。新闻有它记叙的六要素,其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希望大家利用所学,再读读报纸,进一步掌握新闻这种文体。
技法总结
1.看标题信息,揣摩新闻类型;
2.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
3.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
4.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
5.挖中心主旨,理解文本意义;
6.析表现手法,以供鉴赏探究。
当堂检测
主观题
在文中,作者对人民解放军有什么看法?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高度赞扬人民解放军“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拓展延伸
著名通讯社名称:
共同社(日本)
新华社(中国)
美联社(美国)
路透社(法国)
塔斯社(俄罗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