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消息二则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1 消息二则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77.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9 16:32: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消息二则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毛泽东
作者简介 点击一下
历史背景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军。百万雄师展开了浩浩荡荡的渡江行动。1949年4月20日夜,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21日下午五时,西路军、东路军又同时发起渡江作战,至22日22时,或全部渡过,或三分之二渡过,或大部渡过,整个战役取得基本胜利,毛泽东汇总各路战况,报道全线捷报,气势磅礴。




新闻
结构
(五部分)
特征
用事实说话(基本特征)
迅速及时
表达方式
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
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和结语
常利用多行形式。分为:主标、引标、副标三种
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
消息的躯干。
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背景指的是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没有明显标志。
简明扼要
重点字词
芜湖( ) 督战( ) 荻港( )
诸城( ) 要塞( ) 泄气( ) 溃退( ) 歼灭( )
锐不可当( ) 摧枯拉朽( )



zhū
sài
kuì
xiè
jiān
dānɡ

词语解释
溃退:溃败后退。       
风平浪静: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比喻平静无事
摧枯拉朽:枯指枯草,朽指烂了的木头,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这里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
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结合课文右边的提示,找出本则消息的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结语部分。
2、对照消息的六个W,说说标题、导语、主体三部分中分别包含了哪些要素。
1、标题:人物+事件+结果 (3W)
2、导语:时间+人物+事件+结果 (4W)
3、主体: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 (5W)
标题 高度概括事件(迅速了解新闻主要内容,要看标题)
导语 简洁明了的叙述事件。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较详细了解消息内容,要看导语)
主体 导语后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
(详细地的了解消息内容,要看主体)
结语 是消息的结尾,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
(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背景 是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环境、条件,是从属部分,一般插在主体中,也插在“导语”或“结语”中。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属于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起什么作用?
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在课文中勾画表现我军英勇的词语和敌人溃不成军的词语。
写我方的有:
写敌方的有:
“万船齐放” “突破敌阵” “占领”“进击”
“军无斗志” “纷纷溃退” “摧枯拉朽”
阅读感悟:“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已”和“大约”能否去掉?
不能去掉。
“已”是“已经”,表明解放军三十万人已经渡过长江;“大约”表明三十万人是一个概数,不是确数。
讨论、交流:
在课文中勾画表现我军英勇的词语和敌人溃不成军的词语。
写我方的有:“万船齐放” 、“突破敌阵” 、“占领”、“进击”。
写敌方的有:“军无斗志” 、“纷纷溃退” 、“摧枯拉朽”。
讨论: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经营、溃退”能否换成“构筑、败退”?
不能。
因为“经营”有精心筹划和准备之意,更能够说明解放军的英勇。“溃退”更能说明国民党军队败退的程度。
这句话表达了对人民解放军赞美的情感,字里行间透出了豪迈的情怀。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这里用“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反衬了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交流、探讨:
文中的“不到”“即已”“突破”“占领”“正向”“进击”等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不到” 表明时间短,“即已”“正向”表明速度快,“突破”“占领”“进击”等词语,表现了我军攻势猛烈、势如破竹的特点,抒发了作者激动的心情。
整体感知
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此处为消息的结语,概括前文的内容。“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突出了解放军将士一如既往以英勇的气概取得更大的胜利。
课文精读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的是一场大战,却只用了不到二百字,你觉得效果如何?作者为什么不详细写渡江和战斗的情景?
本文不足二百字,却简而不陋,是大手笔,堪称经典。对于渡江和战斗的情景,作者没有详细描写,只是几笔勾勒,粗线条的介绍了渡江的时间、地点及事件的结局。因为敌人“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在三十万大军面前简直不堪一击,所以也不值得去详细介绍。
课文精读
有人认为,消息是客观公正的报道新近发生的事情。既然是客观报道,就不应在字里行间中带有感彩。找一找本文中带有感彩的词语,品味一下,说说理由。
①其实,这是对新闻语言的片面理解。作者在写新闻时,总是在文章中凝聚自己的感情。
②本文一些句子中的词语包含了作者对解放军的高度赞扬,也充满了对敌人的嘲笑和讽刺。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也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写作特色
1.去粗取精
对比场面广阔,史无前例的伟大战役,应报道的内容本来很多,但作者却仅仅选择了最能表现这场战役的基本情况来写,余则不提,这固然是“新闻”体裁的特殊需要,但也体现了作者善于撮要记事的功力。
2.语言准确精炼,铿锵有力
新闻报道对语言的要求很高,特别是对重大事件的报道,语言必须准确精炼,当然还要鲜明生动。这篇新闻稿在这方面是个典范。
主题思想
这则消息报道了人民解放军胜利渡江的事实,表现了人民解放军将士的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流露出人民必胜、敌军必败的坚定信念。
拓展延伸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课后作业
学过本文,你是否已掌握了消息的写作方法?请你就校园内发生的事情拟写一则消息。注意写清楚内容上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