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46.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9 16:52: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
“飞天”凌空
1、了解新闻特写的有关知识,明确新闻特写的一些特点;
2、认真阅读课文,品味文章优美而生动的语言;
3、学习本文妙用修辞、动静结合、正面与侧面结合的写作手法。
学习目标
“跳水女王”
郭晶晶
基础字词
(1)优雅( )
(2)掠过( )
(3)翘首( )
(4)屏息( )
(5)一瞬间( )

lüè
qiáo
bǐng
shùn
(6)慷慨( )
(7)哧地( )
(8)悄然( )
(9)xiāo( )洒
(10)轻yínɡ( )
kǎi
chī
qiǎo


形近字
bì( )垒
pī( )柴
为 nán( )

bì( )玉




wéi( )一
yǎ( )兴

翘首:抬起头来。
屏息敛声:暂时抑止呼吸和语声。形容畏惧、小心的样子。屏,抑止。敛,收起,收住。
从容不迫:非常镇静、不慌不忙的样子。
悄然:形容寂静无声。
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震耳欲聋: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词语解释
正标题
“飞天”本指佛教壁画中在空中飞舞的神。
“凌空”指高高地在空中或高升到空中。形象地写出了跳水运动员吕伟跳水时优美的身姿。
副标题
简洁概括了新闻特写的主要事实。
课文结构
“飞天”凌空
准备
过程
完成
吕伟:沉静自若
观众:屏息敛声
起跳——轻轻一蹬,酷似“飞天”
腾空——转体三周,从容不迫
侧面:记者赞叹,观众欢呼
正面:表演精彩,赢得金牌
入水——插进碧波,水花不惊
奋力拼搏

为国争光
(比喻、拟人)
(动作描写)
(以静衬动
侧面描写)
1
2
3
第一部分(①):
描写运动员跳水前的情景,吕伟站在10米高台的前沿,准备跳水。
第二部分(②-④):
第二部分(⑤-⑧):
描写运动员跳水的瞬间:细致刻画吕伟起跳、腾空、入水的跳水动作。
描述运动员跳水的成绩及观众的反应。
初步感知
跳水
初步感知
跳水
吕伟跳水动作连贯流畅,全程只有1.7秒,但作者却解说得十分清楚,这里使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技巧?
吕伟完成跳水动作只是瞬间的事,想要解说清楚十分困难,所以,作者采用了动作分解的写作技巧,把完整连贯的动作分解为起跳、腾空、入水三个步骤,犹如慢镜头回放,精彩地再现了跳水的全过程,让读者仿佛亲眼目睹一般。
体会吕伟跳水动作的“飞动”之美。
(1)她已经展开了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
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吕伟比作 “轻盈的、笔直的箭”,展现了吕伟入水动作的轻盈、迅速、完美。表达了作者的赞叹之情。
(2)“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郭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 “托”字有何表达效果?
一个“托”字犹如定格在空中,从而更加表现出吕伟身材的修长、美妙、轻盈的特点,为下文的精彩表现埋下伏笔。
(3)如梦初醒的观众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由衷的赞赏。
这里使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如梦初醒”写出了观众被吕伟的优美的跳水动作陶醉,沉浸在艺术享受之中;“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写出观众被吕伟的表演征服,用鼓掌和欢呼声表达澎湃的激情。这样的手法,把气氛推向高潮,让读者有一种酣畅淋漓的精神享受。
(4)“她站在十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白云似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这段描写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动静结合。以飘浮的白云、飞鸟掠过之动态,与吕伟的“沉静自若”的静态,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衬托出她“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的特点。
本文是如何突出运动员的形象和文章的中心的
①文章开头描写“白云”“飞鸟”,以宁静美丽的环境背景衬托运动员的沉着冷静、从容镇定。
②中间部分,以“起跳一腾空一入水”的顺序,直接定格运动员的动作,并对其进行了细致的描摹,突出了运动员高超的技术水平。
写作特色
1.角度独特,中心突出本文选材很独特。作者选取了跳水运动员由腾空到入水的那一瞬间,对其进行详细生动的描写,突出了吕伟完美的跳水技术,表现了运动员为国争光的拼搏精神。
写作特色
2.善用修辞,生动形象文中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对运动员的跳水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增强了作品的形象性、生动性。比如“还没等观众从眼花缭凡力反应过来,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这里作者将运动员比作“箭”,形象地表现了她动作的敏捷与轻盈。
写作特色
3.特写镜头,动静相衬。
文章以特写的方法,按“准备一起跳一腾空一入水”的顺序具体描绘了吕伟精彩的跳水动作,极具镜头感。描写时,动中有静、动静相衬,如准备阶段写静中之动,起跳阶段写动中之静等。
1、运用比喻的修辞,使文字清新优美。文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增强了作品的形象性、生动性,激发了读者丰富的想象力。仅一组跳水动作,记者就用了七个比喻,其中既有明喻又有暗喻,如“伴随着旋风般的空中转体三周”、“像轻盈的、笔直的箭”是明喻,“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是暗喻。敦煌著名的壁画“飞天”画的是飘飘欲飞的仙女,记者则以“‘飞天’凌空”为题,比喻跳水姑娘如仙女般优美绝伦。精彩的比喻不但增加了特写的文采,而且使动作更加可视可感。
2、动静穿插自如。飘浮的白云、掠过的飞鸟与吕伟的“沉静自若” 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托” 字犹如定格在空中,与“疾如流星” 形成强烈反差;“哧”地插进碧波中的身体,与悄然不惊的水花以及震耳欲聋的掌声、欢呼声,构成动与静的协奏曲,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
艺术特色
总结拓展
  这是一篇人物特写,展现的是中国跳水姑娘在第九届亚运会上夺取桂冠的激动瞬间。选材独到,落笔集中。
  文章文势有起有伏,动静穿插自如;描写细致形象,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调动了读者丰富想象力,增强了作品的形象性、生动性、艺术感染力。
  特写充满运动的美感和胜利的自豪感。
“飞天”凌空
夏浩然 樊云芳
准备
起跳
腾空
入水
语言优美 形象 生动
新闻特写
描写细致
胜利
板书设计
拓展延伸
中国运动员吕伟亚运会夺冠
新华社新德里11月24日电 11月24日,中国跳水姑娘吕伟在10米跳台跳水比赛中,技压群芳,一举夺魁。
新德里跳水运动馆,10米跳台跳水比赛进入白热化状态。八名各国选手按照次序登台比赛。4轮比赛过后,中国姑娘吕伟以微弱优势排在第一。第五轮比赛,选手们纷纷上了难度。吕伟这最后一轮选择的动作是“5136”,这是跳水比赛中难度系数最高的动作。只见她登上高台,静静站立。起跳,向前翻腾一周半,空中转体三周,身体打开,笔直地入水,压住了水花。完美的表现,裁判给了9.5分的高分。凭借着这一跳,吕伟获得第9届亚运会10米跳台跳水赛金牌。
拓展延伸
请仔细阅读上面的消息,说说这则消息和课文的异同,真正掌握消息和新闻特写各自的文体特点。
同:这则消息和课文写的都是同一事件——吕伟夺冠,都具有真实、简要、迅速的特点。
异:这则消息侧重吕伟夺冠的经过,表达方式主要是记叙,语言准确精练。而课文侧重描写吕伟最后一跳之美,表达方式主要是描写,语言生动形象。
由此可见,消息和特写的共同点是:简要而迅速地报道新闻事实;不同点是:消息往往主要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而特写主要抓住新闻事件中富有特征的片段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