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国行公祭 为佑世界和平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6 国行公祭 为佑世界和平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9 17:00: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钟声
中国抗日战争期间 ,中华民国在南京保卫战中失利、首都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沦陷后,在华中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长谷寿夫指挥下,侵华日军于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6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和奸淫、放火、抢劫等血腥暴行。在南京大屠杀中,大量平民及战俘被日军杀害,无数家庭支离破碎,南京大屠杀的遇难人数超过30万。
南京大屠杀
2017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0周年,也是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人民日报》发表此文,深切缅怀南京大屠杀的无辜死难者,警醒世人,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文学常识 作者链接
“钟声”是“中国之声”的简称,暗中蕴含有“警世钟声”的寓意。它是《人民日报》创办的国际新闻评论专栏的笔名,以“钟声”为笔名的国际评论专栏自2008年11月推出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这是人民日报国际部继“国纪平”之后创立的又一新的署名评论,以正面阐述中国对一些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的立场与主张为重点,在风格上以快速反应、尖锐鲜明见长,与“国纪平”的重大题材、深入评析形成互补。
文学常识 文体知识
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评述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简而言之,新闻评论是就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
新闻评论的特点:①具有新闻性、政治性、说理性、时效性;②主要面向广大群众;③与其他评论一样,由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组成。
检查预习
初衷 [ chū zhōng ] 最初的心愿。
杀戮[ shā lù ]杀害(多指大量地);屠杀。
呓语 [ yì yǔ ] 一指梦话;二比喻荒谬糊涂的话;三指寒噤。
遁形 [ dùn xíng ] 隐藏形迹;隐身。
振聋发聩 [ zhèn lóng fā kuì ] 响声很大,使聋人都能听见。喻指言论、文章有使人醒悟、启发愚蒙的作用。聩(kuì)。
读准字音,解释词语
篡改[ cuàn gǎi ]用作伪的手段改动或曲解(经典、理论、政策等)。
铭记[ míng jì ]1.深深地记在心里。 2.铭文。
抵赖 [ dǐ lài ] 用谎言和狡辩否认所犯过失或罪行。
彰显[ zhāng xiǎn ]1.明显;显著。 2.鲜明地显示。
妄图[ wàng tú ]狂妄地谋划。
惨绝人寰[ cǎn jué rén huán ]形容悲惨到了极点,世上少有。绝:到了尽头。人寰:世界,人世。
销声遁形
[xiāo shēng dùn xíng ]
隐藏起来,不敢公开露面。
铭记于心
[míng jì yú xīn ]
牢记在心中,时刻铭记。
矢志不渝
[shǐ zhì bù yú ]
表示永远不变心。
矢口抵赖
shǐ kǒu dǐ lài ]
一口咬定,死不承认。
[
请速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发现观点。
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
(1)
引出评论的话题,概述第四个公祭日悼念死难同胞的情形,指出中国人民是永远牢记历史、维护和平与正义的。
第二部分
(2~4)
概述世界各地的正义人士纪念南京大屠杀的活动,揭露和批判日本右翼妄图辱没真相的丑恶行径,指出正义力量的强大,历史是不容忘记的。
第三部分
(5 ~ 6)
总结、号召,强调我们会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开创未来,以捍卫世界和平。
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我们要牢记历史,维护和平。
通读全文,这篇新闻评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请找出原文并进行简要概括。
引述新闻事件:国家公祭日
点出观点:牢记历史,维护和平
牢记历史
“牢记历史”与“维护和平”的关系
历史不可能被忘却
引述报道、权威人士言论
历史不应该被扭曲
中国将力促世界和平
呈现观点
阐述观点
强化观点
作者是怎样证明自己的观点的?阅读全文,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其思路。
这篇文章是怎样开头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这句话的意思是:国家设立公祭日,通过立法表意志。铸就这一楚宝鼎,祭奠死难雪国耻。
引用宝鼎铭文,一方面点明文章的主要内容,增强现场感;另一方面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文章感染力和表现力。从结构上,这句话起到开启下文的作用。
体会开篇之妙
国家公祭鼎高165厘米,口径132厘米。铜质的鼎身和铜质的底座重2014公斤,石质的底座重1213公斤,象征2014年12月13日举行首次国家公祭。鼎上饰以植物纹和卷云纹。以鼎足为界,所有文字被刻在鼎身上的三个部分:左后方和右后方的两面,篆刻国家公祭日的记事文,共两百多字,用小楷书写;而正面篆刻最重要的铭文,一百六十字,用魏碑书写。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
第一段中“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一段叙述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作为必要的背景材料,交代了“南京大屠杀”的基本史实,这是下文论述的基本前提,是新闻评论的根本出发点,所以这句话是必要的事实补充。
新闻评论的背景材料
阅读第2段,分析其内容和作用,思考第2段综述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内容:第2段主要列举了全世界正义之士以不同方式纪念死难者的事例。如,美国《波士顿环球邮报》发表文章,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的动议,美国圣迭戈市的图书馆举办活动,加利福尼亚州街头祭奠罗伯特 威尔逊,日本由高中和大学老师组成的研究会建议将“南京大屠杀”等词语列入教科书等。
作用:列举这些事例,表明了全世界正义之士对南京大屠杀历史事实的尊重和对正义的坚持,有力地阐述了第2段结尾提出的“历史,不可能被忘却”这一观点。
特点:这段综述选择了世界上多个地区、不同阶层、多种形式的与南京大屠杀相关的纪念活动,多国度、多阶层、多角度的材料更有说服力,强有力地证明了历史是没有被忘却的,令人信服。
第2、3段着重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着重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用第2段正义之士不同的纪念活动与第3段右翼分子美化侵略战争、扭曲历史的两个反面事例作对比,揭露了日本右翼分子辱没真相和良知的滑稽、丑陋的嘴脸。
第四段交代日内瓦、联合国对待日本的态度有何用意?
用两个事实具体印证日本右翼势力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的行为,正义的力量对之反击,进而阐明“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的论断,使文章论证更有说服力。
分析论据的作用
第五段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和国际和平城市协会的宣布有什么作用?
直接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作为论据,有时间,有报道单位,表明事实清楚,材料真实,无可辩驳。
另一方面,突出南京的历史变迁,由“恐怖城市”和“成为国际和平城市”两种境遇形成对比,突出和平的必然趋势。
文章最后一段介绍了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介绍了南京命运的变迁,以及中国具有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和磅礴力量。
作用:突出国家公祭的意义以及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深化中心和主题,也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
分析结尾的作用
1.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不足100位的今天,日本右翼还在不断寻找各种借口对当年的军国主义罪行百般抵赖,扭曲历史,美化战争,颠倒黑白,并企图通过修宪复活军国主义。
句式整齐,节奏铿锵,具有极强的气势和力量。
“那些人”指的是日本右翼分子。
2.那些人以丑态百出的表演,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
各种丑恶的样子都表现出来了。这里讽刺了日本右翼分子的所作所为。
品析语言
表明对日本对待历史问题态度的不满。
3.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提出218项建议,狠批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态度,要求日本“正视历史,应努力向后代讲述真实的历史”。
4.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振聋发聩,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
“装睡梦游”是对日本右翼势力的极大讽刺。
5.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南京的命运变迁足证和平是何等珍贵。
6.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彰显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
“何等”,多么。用感叹的语气表示不同寻常。
“一以贯之”强调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信念始终不变。
此文是怎样选择新闻事实的?文中的新闻事实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此文在选择新闻事实方面最主要的特点是不厌其多、覆盖面广。
(1)正面的新闻事实多,体现出牢记历史、坚持正义是人心所向;反面的事实也不少,揭露了日本右翼势力的怙恶不悛,也更彰显了写作此文的必要性。
(2)文中所写的事实涉及多个层面、多个类型,众多新闻事实赋予课文开阔的视野和不容置疑的气势,也使课文产生了一种独特的客观性——用“第三方”(国际社会)的共识来抨击日本右翼分子的丑行,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课文的说服力。
(3)同时,课文也很重视所选新闻事实的典型性、代表性。与日本关系良好的美国、加拿大媒体、地方议会都在纪念南京大屠杀,提示人们牢记日军暴行,更显得公义自在人心。文中提到的日内瓦裁军会议、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国际和平城市协会,都是具有相当权威的国际组织,它们对日本右翼分子否认、歪曲历史行为的批判和对中国所持立场的认同,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这则新闻评论针对2017年12月13日第四次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公祭一事展开,阐明了国家公祭的必要性和意义,同时也表达了捍卫世界和平,中国有能力、有力量的坚定信念。不忘历史,矢志复兴。今天的中国,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全体中华儿女携手同心凝聚磅礴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正是对死难同胞和革命先烈的最好告慰。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但是“南京大屠杀”这样的奇耻大辱,这样惨绝人寰的灾难也更要铭记于心。回顾历史看看现实,我们中学生该如何肩负使命才能重新树立民族尊严,新铸中华辉煌呢
参考答案: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所以我们不仅要记住我们引以为豪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更应该牢记惨绝人衰的灾难,牢记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因为它更能警醒我们如何走好今后的路。
我们无法替先辈原谅那些侵华罪人,勿忘国耻,将吾之青春捍卫盛世之中华!!向抗日烈士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