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
姓名 班级 考号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第4章 免疫调节
全卷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1~12小题每题2分,13~16小题每题4分,共40分)
1.免疫系统是人体的“安全保卫部”,它拥有一支强大的“部队”,主要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都能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
B.细胞因子、溶菌酶都可作为信息分子
C.T细胞和B细胞是在骨髓中发育成熟的淋巴细胞
D.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2.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的慢性肝病,丙型肝炎病毒(HCV)是导致丙型肝炎的主要病原体。HCV主要通过血液传播。诊断HCV感染通常需要进行抗体检测和核酸检测,其中核酸检测过程复杂、结果准确,抗体检测简便却容易出现假阳性(体内无病毒,检测结果为有病毒)和假阴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HCV感染人体后被机体识别和清除的过程体现了免疫防御功能
B.HCV感染人体后被B细胞、树突状细胞等淋巴细胞摄取和处理
C.感染HCV自愈且无症状者,核酸检测和抗体检测均表现为阴性
D.HCV感染人体后会引发特异性免疫,但不会引发非特异性免疫
3.如图是人体部分免疫细胞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图中BAFF和BAFF-R分别为细胞X激活因子及其受体,IL-17是一种细胞因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树突状细胞具有抗原呈递功能,细胞Y为浆细胞
B.IL-17和溶菌酶均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
C.同一抗原再次侵入时细胞X会迅速增殖并分泌大量抗体
D.人体内BAFF过量可能会引起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过敏反应
4.下图是新型冠状病毒侵入人体后发生免疫反应的图解,图中①~⑥是与免疫有关的细胞,a~c表示物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细胞②的活化需要信号的刺激之一是病原体与其接触
B.细胞①~⑥均能分泌物质b,促进细胞②的分裂、分化过程
C.受病原体刺激的辅助性T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细胞⑤和细胞⑥
D.T细胞活性下降不会引起机体分泌c物质的能力降低
5.人体内某些生命活动的调节过程如图所示,其中a~e表示信息分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所示的各种信息分子均在核糖体上合成
B.a参与的调节过程是在炎热环境下进行的
C.b、c均由垂体细胞合成和分泌,激素d几乎可以作用于全身各处的细胞
D.a、b、c、d、e均属于内环境成分
6.人乳头瘤病毒(HPV)可导致子宫颈癌。HPV疫苗专用于预防子宫颈癌,人体接种HPV疫苗将获得相应免疫力。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HPV入侵后,浆细胞会增殖分化并产生特异性抗体
B.HPV对人体来说是抗原,会被细胞毒性T细胞裂解
C.HPV再次入侵时,记忆T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成细胞毒性T细胞
D.第一次注射HPV疫苗的作用是刺激人体内记忆细胞的增殖分化
7.下列有关免疫失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和免疫缺陷病都是免疫能力不足引起的疾病
B.易过敏者,初次接触过敏原时,易发生过敏反应并造成严重组织损伤
C.艾滋病(AIDS)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严重减退而体液免疫功能不受影响
D.器官移植中,异体器官植入后发生的排斥反应是人体正常免疫功能所产生的反应
8.根据流感病毒内部蛋白质种类的不同,可将其分为甲、乙、丙三种类型,流感病毒表面有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等蛋白。甲型流感病毒的HA分为H1~H18等亚型,NA分为N1~N11等亚型。HA和NA可以随机组合。例如,常见的人流感病毒有H1N1、H3N2等,常见的禽流感病毒有H7N9、H5N1等。流感病毒极易突变,表现为病毒表面的蛋白质分子(特别是HA、NA)改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H1N1表面不止一种蛋白质,但作为分子标签的物质只有一种
B.H7N9能够感染人类,是因为人类细胞表面有H7N9特异性受体
C.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引起体液免疫过程中,辅助性T细胞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
D.流感病毒侵入人体细胞,会引起细胞免疫,最后被细胞毒性T细胞吞噬消灭
9.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引起艾滋病。实验人员将研发的HIV疫苗注射到实验猴体内后,引发的免疫反应如图1所示。HIV表面的包膜糖蛋白(Env)是制备HIV疫苗的重要靶标,实验人员将实验猴分为常规组和缓释组,常规组一次性将含有Env的缓冲液注射到实验猴体内,缓释组在两周内将等量的Env的缓冲液缓释到实验猴体内,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HIV主要侵染细胞②,导致免疫系统的功能减退
B.当实验猴再次接触HIV时,细胞④能够迅速增殖分化,分化后产生大量物质B
C.缓释组注射的Env激发的免疫效应强于常规组的
D.对常规组和缓释组进行二次免疫,缓释组可以快速产生物质B,而常规组不能产生
10.人体和动物的肠黏膜中存在着强大的免疫系统,排列在小肠绒毛上皮细胞间的M细胞(溶酶体的数量非常低)负责摄取并转运肠道中大部分的病原体给DC(树突状细胞),具体免疫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注:Th1分泌的细胞因子作用于细胞毒性T细胞,Th2分泌的细胞因子作用于B细胞。
A.M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摄取、加工处理和呈递抗原,属于抗原呈递细胞
B.Th2能与B细胞结合,B细胞的细胞周期会延长
C.DC的突起可以进入肠腔吞噬消化部分病原体,这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D.Th1能识别并裂解被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体现了免疫防御功能
11.鼻疽是鼻疽杆菌引起的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临床上可用补体结合试验进行诊断。该方法由两个系统5种成分构成,如图。其中,补体能与任何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但无法单独与抗原或抗体结合。溶血素是绵羊红细胞的特异性抗体,溶血素—绵羊红细胞复合物与游离补体结合后会引起肉眼可见的溶血反应。检测时,先将两系统各自短暂保温后混合,再观察实验现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试验系统中应加入过量的补体
B.鼻疽杆菌会引起B淋巴细胞合成和分泌大量抗体
C.若出现溶血反应,说明患者感染了鼻疽杆菌
D.该法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是否存在鼻疽杆菌抗体进行诊断
12.癌症是当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研究人员利用与癌细胞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性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进行了抗肿瘤的免疫学研究。研究人员给小鼠每周注射1次含失去增殖活性的iPSC悬液,连续4周,形成免疫组小鼠;取免疫组和空白组小鼠的血清分别与iPSC、DB7(一种癌细胞)和MEF(一种正常体细胞)混合,检测三种细胞与血清中抗体的结合率,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空白组小鼠的处理是每周注射1次不含失去增殖活性的iPSC的缓冲液,连续4周
B.iPSC的免疫组细胞与抗体的结合率高,说明iPSC刺激小鼠产生了相应抗体
C.由表中数据可知,DB7和iPSC两种细胞含有相似抗原,而MEF不含有抗原
D.给免疫组和空白组小鼠皮下注射DB7形成肿瘤,预测免疫组小鼠肿瘤体积逐渐缩小
13.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Graves病)是免疫系统失衡导致的甲亢疾病。该疾病在无外源抗原存在的情况下,患者体内辅助性T细胞刺激淋巴细胞,导致细胞甲分泌大量甲状腺免疫球蛋白(TSI)作用于甲状腺,甲状腺合成并分泌激素A的能力增强。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与免疫监视功能异常有关
B.与正常人相比,Graves病患者血液中激素B含量较低
C.手术切除部分甲状腺组织可缓解Graves病患者的甲亢症状
D.TSH与TSI存在相似的空间结构
14.研究发现,吞噬细胞初次接受抗原刺激后,可以通过表观遗传修饰产生某种细胞因子,并且吞噬细胞的这种功能变化能形成免疫记忆,这种非特异性免疫记忆现象被称为“训练免疫”,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训练免疫”不依赖于T细胞和B细胞,属于第一道防线的免疫记忆
B.二次抗原刺激后,吞噬细胞可产生更多的细胞因子与抗原特异性结合
C.内源性抗原诱导的“训练免疫”可能导致自身免疫病患者的症状加剧
D.“训练免疫”可以提升机体抗病毒能力,体现了免疫系统的监视功能
15.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MTB)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疾病。MTB感染宿主后主要寄生在巨噬细胞内,感染后的巨噬细胞miR-99a-5p表达水平显著降低。科研人员利用一定的技术获得的miR-99a-5p过表达巨噬细胞作为实验组,以miR-99a-5p正常表达的巨噬细胞为对照组进行MTB感染实验,研究miR-99a-5p在此过程中的免疫调控作用,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组别 TNF-α相对表达量 IFN-γ相对表达量
未感染组 感染组 未感染组 感染组
对照组 0.499 1.018 0.530 1.687
实验组 0.500 0.740 0.529 0.631
注:TNF-α及IFN-γ为细胞因子,其表达量与免疫应答强度呈正相关。
A.MTB感染宿主后主要寄生在巨噬细胞内,故对非特异性免疫影响较大,对特异性免疫几乎无影响
B.TNF-α及IFN-γ为免疫活性物质,免疫活性物质都由免疫细胞产生
C.正常情况下,miR-99a-5p含量不影响巨噬细胞中TNF-α及IFN-γ的表达量
D.升高miR-99a-5p表达水平可抑制MTB在巨噬细胞中的增殖
16.已知T细胞表面的PD-1和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结合后,T细胞的活性会受到抑制,使其无法识别肿瘤细胞,导致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研究发现,肿瘤细胞可以向胞外释放含有肿瘤抗原的凋亡小体,树突状细胞(DC)可以摄取并降解肿瘤凋亡小体,在DC中S蛋白可从高尔基体运至溶酶体发挥作用。研究者将分别来源于野生型小鼠(WT)和S基因敲除小鼠(SKO)的DC培养在含有肿瘤凋亡小体的培养液中,一定时间后更换为不含肿瘤凋亡小体的培养液,并隔一段时间检测DC中凋亡小体的数目,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理论上,PD-1抗体或PD-L1抗体能抑制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
B.肿瘤抗原以及辅助性T细胞表面特定分子的变化参与B细胞的活化
C.据图分析可知,S蛋白能促进树突状细胞摄取并降解肿瘤凋亡小体
D.B细胞受自身抗原刺激后,机体产生的抗体可能攻击自身正常细胞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共60分)
17.(12分)科学家发现,给膀胱癌患者注射结核杆菌制剂,患者的免疫系统会被激活并清除膀胱癌细胞,下图显示了免疫系统被激活清除癌细胞的部分过程,甲、乙、丙表示细胞,A、B、C表示免疫活性物质。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免疫过程中,物质A表示 ,物质C表示 。
(2)树突状细胞能高效识别多种抗原,根据图示和已有知识推测,树突状细胞与此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有 。
(3)结核杆菌属细胞内寄生菌,当它第二次侵入人体细胞后人体发挥主要作用的免疫细胞是 ,它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存活几年甚至几十年,当再次接触这种抗原时,能 ,识别并裂解被同种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
(4)结核杆菌制剂能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致病,当患者注射结核杆菌制剂一段时间后,再次注射相同的结核杆菌制剂,相较于第一次注射,体内引起的免疫应答特点是 。
(5)上述治疗膀胱癌的方法称为免疫激活疗法,相比在化疗中,使用化学治疗药物无差别杀伤癌细胞和正常细胞的这一特点,免疫激活疗法具有 的优点。
A.对癌细胞的特异性更强 B.对人体的副作用更大
C.可抑制器官移植排斥反应 D.适合所有癌症的治疗
18.(12分)采食减少是动物被感染后的适应性行为,可促进脂肪分解,产生β-羟基丁酸(BHB)为机体供能。研究者用流感病毒(IAV)感染小鼠,之后统计其采食量并测定血中葡萄糖和BHB水平,结果见图1。测定BHB对体外培养的CD4+T细胞(一种辅助性T细胞)增殖及分泌干扰素-γ水平的影响,结果见图2。已知干扰素-γ具有促免疫作用。
回答下列问题:
(1)小鼠感染IAV后,胰岛 细胞分泌的 增多,从而促进 的分解及非糖物质的转化以维持血糖水平。
(2)IAV感染引发小鼠内环境改变,导致支配胃肠的 神经活动占据优势,胃肠蠕动及消化腺分泌减弱,此过程属于 反射。
(3)侵入机体的IAV经 摄取和加工处理,激活CD4+T细胞。活化的CD4+T细胞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生成,增强机体 免疫。
(4)小鼠感染期采食量下降有利于提高其免疫力。据图分析,其机理为 。
19.(12分)图1为巨噬细胞炎症反应的新机制研究,巨噬细胞受细菌感染或细菌脂多糖LPS刺激后,升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和信息分子VEGF-C的表达。VEGFR-3形成反馈环路,抑制TLR4-NF-κB介导的炎症反应,降低细菌感染导致的败血症的发生。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细菌或细菌脂多糖LPS在免疫学上相当于 ,TLR4的本质是 。
(2)过度或持续性的TLR4活化引起过度炎症反应、败血症,在VEGF-C的刺激下,通过活化PI3K-Akt1通路,促进 ,从而抑制NF-κB活性,降低败血症的发生。
(3)该细胞能够产生溶菌酶直接杀死病原菌,该过程属于 免疫。巨噬细胞吞噬病菌后会发生程序性死亡现象,该现象属于 。
(4)抗原激发的体液免疫应答有两类:第一类是大多数抗原激发的,有T细胞参与才能完成;第二类是少数抗原激发的,单独刺激B细胞即可完成。为了探究细菌脂多糖LPS激发的是哪一类免疫应答,可以选择年龄、性别等相同的小鼠进行LPS接种处理(如下表)。
组别 处理胸腺 是否产生相应浆细胞 是否产生相应的抗体
甲组 切除
乙组 不切除
据表分析,实验组是 组小鼠,如果 ,则LPS激发的免疫应答属于第二类。
(5)科学家用LPS分先后两次接种小鼠,并检测相应抗体的产生量,如图2所示,该实验结果说明:LPS 。
20.(12分)已知C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神经元是掌控垂体—肾上腺轴的上游神经元,其被激活可导致肾上腺大量释放糖皮质激素,调整机体应激,抑制免疫系统活动。我国科学家在利用小鼠模型接种疫苗进行免疫研究时发现,和正常小鼠相比,去除脾神经小鼠在接种疫苗后产生的浆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进一步研究发现,脾神经与室旁核(PVN)、中央杏仁核(CeA)(这两个区域与应激、恐惧反应有关)中的CRH神经元有连接。该项研究揭示了CRH神经元具有双重免疫调节的功能。
(1)人遇到紧急情况时,经过垂体—肾上腺轴导致糖皮质激素增多的调节方式为 (填“神经”“体液”或“神经—体液”)调节,其中CRH的靶器官是 。长期焦虑和精神压力大会导致自主神经系统中的 神经兴奋,抑制胃肠蠕动。
(2)该研究为锻炼身体可以增强免疫力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适度锻炼可恰到好处地刺激CeA和PVN的CRH神经元,通过脾神经增加了浆细胞和抗感染抗体的生成。可过度运动后人们却易于感冒,你推测可能的原因是 。
(3)为验证CRH神经元通过直接操控脾神经这一神经通路传导免疫增强的信号来促进浆细胞的产生,并分泌抗体。请利用生理状况相同的小鼠模型若干只、糖皮质激素受体抑制剂、注射器、电刺激装置和抗体检测仪,设计实验思路并预期实验结果。
实验思路: 。
预期结果: 。
21.(12分)研究发现,人类基因组中有大约8%的序列来自病毒,据推算,这是我们的灵长类祖先在数百万年前遭受病毒感染留下的“后遗症”。
(1)受病毒感染的细胞膜表面某些分子通常会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这些变化信号,在 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分裂分化成 和记忆T细胞,前者可以 靶细胞。偶然的情况下,当病毒感染的是生殖细胞,插入细胞基因组的病毒基因会传给子代,即成为“内源性病毒(ERV)”。研究发现,ERV中的一些基因(如抑制素基因)可使细胞具有抵抗其他病毒侵染的能力。
(2)为探究抑制素对人体细胞抗病毒能力的作用,科学家设计了以下实验:选取易感细胞作为受体细胞,分别转入空载体(作为对照组)、抑制素基因、RDR-env基因(表达产物可抗RDR病毒),检测细胞的抗RDR病毒能力。实验结果如图1所示,表明 。
(3)研究人员选取另一种细胞——胎盘干细胞(抑制素表达量高)进行实验。实验组将一段特定RNA片段转入胎盘干细胞,通过特异性结合抑制素mRNA使其降解,从而下调抑制素的表达;对照组应转入 ,检测两组细胞的抗病毒能力。实验结果发现实验组的细胞变得易感染。
(4)RDR病毒通过与细胞膜上ASCT2识别并进入细胞。根据图2所示,抑制素协助人细胞抵抗RDR病毒的机制为 。
答案全解全析
1.D 2.A 3.A 4.A 5.D 6.C 7.D 8.B
9.D 10.C 11.D 12.C 13.A 14.C 15.C 16.C
1.D 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B细胞都可作为抗原呈递细胞,都能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而辅助性T细胞不能加工处理抗原,A错误;溶菌酶(不可作为信息分子)具有杀菌作用,B错误;B细胞是在骨髓中发育成熟的淋巴细胞,T细胞是在胸腺中发育成熟的淋巴细胞,C错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D正确。
2.A 免疫系统的功能有免疫防御(针对外来抗原性异物)、免疫自稳(针对衰老或损伤的细胞)、免疫监视(针对突变的细胞),HCV感染人体后被机体识别和清除的过程体现了免疫防御功能,A正确;树突状细胞不属于淋巴细胞,B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核酸检测结果准确,抗体检测容易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因此感染HCV自愈且无症状者(有抗体、无病毒),核酸检测表现为阴性,抗体检测不一定表现为阴性,C错误;HCV感染人体后会引发特异性免疫,也会引发非特异性免疫,D错误。
3.A 树突状细胞具有抗原呈递功能,细胞Y(可以分泌抗体)为浆细胞,A正确;溶菌酶可以由免疫细胞和其他细胞分泌,B错误;同一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记忆B细胞会快速增殖分化为细胞Y(浆细胞),再由浆细胞分泌抗体,C错误;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免疫自稳功能异常),D错误。
4.A
题图解读 ⑤(识别并接触、裂解靶细胞)是细胞毒性T细胞,⑥是记忆T细胞,物质b是细胞因子,①(分泌细胞因子)是辅助性T细胞,②是B细胞,③(分泌抗体)是浆细胞,④是记忆B细胞。
细胞②活化的两个信号:病原体与其直接接触,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A正确;①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可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B错误;细胞⑤和细胞⑥是由细胞毒性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C错误;体液免疫过程需要辅助性T细胞的参与,T细胞活性下降会引起机体分泌c物质(抗体)的能力降低,D错误。
5.D
题图解读 a(由传入神经末梢释放)是神经递质、b(促进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是抗利尿激素、d(促进细胞代谢)是甲状腺激素、c是促甲状腺激素、e是细胞因子。
图中所示的各种信息分子并非都在核糖体上合成,如有些化学本质为氨基酸的神经递质不在核糖体上合成,A错误;骨骼肌战栗增加产热,因此a参与的调节过程是在寒冷环境下进行的,B错误;b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c促甲状腺激素由垂体细胞合成和分泌,C错误;图中所示的各种信息分子均属于内环境成分,D正确。
6.C 浆细胞(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增殖分化,A错误;HPV对人体来说是抗原,感染的子宫颈细胞(靶细胞)会被细胞毒性T细胞裂解,B错误;HPV再次入侵时,记忆T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成细胞毒性T细胞,C正确;第一次注射HPV疫苗是为了刺激机体产生记忆细胞,D错误。
7.D 免疫缺陷病是免疫能力不足或缺乏引起的疾病,而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不是免疫能力不足引起的疾病,A错误;易过敏者,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时,易发生过敏反应,许多过敏反应有明显的个体差异,B错误;HIV主要侵染辅助性T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而导致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艾滋病患者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都会严重减退,C错误;器官移植中,异体器官是“非己”成分,异体器官植入后免疫系统发生的排斥反应是人体免疫功能所产生的正常反应,D正确。
8.B H1N1表面不止一种蛋白质,这些蛋白质是H1N1特有的,因此作为分子标签的物质不止一种,A错误;体液免疫过程中,起抗原呈递作用的是抗原呈递细胞,辅助性T细胞无抗原呈递作用,C错误;流感病毒侵入人体细胞,会引起细胞免疫,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并裂解靶细胞,流感病毒释放后可被抗体结合或直接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灭,D错误。
9.D
题图解读 物质B是抗体,⑤是浆细胞,④是记忆B细胞,③是B细胞,物质A是细胞因子,②是辅助性T细胞,①是抗原呈递细胞。
HIV主要攻击人体的辅助性T细胞(②),会使其大量死亡,从而导致免疫系统功能减退,A合理。当实验猴再次接触HIV时,④(记忆B细胞)能够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物质B(抗体),B合理。
10.C 依据题干信息可知,M细胞中溶酶体的数量非常低,负责摄取并转运肠道中大部分的病原体给DC,M细胞几乎不能加工处理抗原,但可以识别、摄取和呈递抗原给DC,A错误;已知Th2分泌的细胞因子可作用于B细胞,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推测Th2能与B细胞结合,使B细胞的细胞周期缩短,B错误;DC的突起可以进入肠腔吞噬消化部分病原体,这属于非特异性免疫中的第二道防线,C正确;Th1分泌的细胞因子作用于细胞毒性T细胞,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能识别并裂解被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Th1不能,D错误。
11.D 合成和分泌抗体的是浆细胞,B错误。
题干解读 选项分析
抗原和抗体特异性结合、补体能与任意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 若试验系统中加入的补体过多,即使患者血清中存在相应抗体,抗体与鼻疽杆菌抗原结合,试验系统中可能依然会有游离的补体存在,两系统混合后会出现溶血反应,导致结果不准确,A错误;该法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是否存在鼻疽杆菌抗体进行诊断,D正确
指示系统中,溶血素(抗体)—绵羊红细胞复合物可与游离补体结合,引起溶血反应
若患者感染了鼻疽杆菌(血清中含有鼻疽杆菌抗体),则试验系统中该抗体可与鼻疽杆菌抗原结合形成复合物,并与补体结合;将两系统混合后,没有游离的补体与溶血素—绵羊红细胞复合物结合,即不出现溶血反应
若患者未感染鼻疽杆菌(血清中不含鼻疽杆菌抗体),则试验系统中没有复合物与补体结合,将两系统混合后,试验系统中游离的补体会与溶血素—绵羊红细胞复合物结合,出现溶血反应,C错误
12.C
实验分析 (1)注射失去增殖活性的iPSC悬液→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产生特异性抗iPSC抗体等)。 (2)取血清分别与iPSC、DB7和MEF混合,检测三种细胞与血清中抗体的结合率→细胞与抗iPSC抗体结合率越高,说明其上抗原与iPSC的越相近。
免疫组(每周注射1次含失去增殖活性的iPSC悬液,连续4周)和空白组(每周注射1次不含失去增殖活性的iPSC的缓冲液,连续4周)形成对照,A正确。免疫组的DB7和iPSC与抗体结合率明显高于正常细胞,说明iPSC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同样对DB7起作用,说明DB7有与iPSC相似的抗原;MEF免疫组的抗体结合率与空白组接近,表明MEF没有与iPSC相似的抗原(但MEF含有抗原),B正确,C错误。给免疫组和空白组小鼠皮下注射DB7,形成肿瘤,随后空白组小鼠肿瘤体积逐渐增大,免疫组小鼠(可以产生细胞免疫)肿瘤体积逐渐缩小,D正确。
13.A 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是由于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产生了免疫反应,产生的TSI与激素B(垂体分泌的TSH)竞争性结合同种受体,是自身免疫病,自身免疫病与免疫自稳功能异常有关,A错误,D正确。Graves病患者体内甲状腺分泌的激素A(甲状腺激素)总是处于较高水平,抑制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导致Graves病患者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激素B)的含量较低,B正确。手术切除部分甲状腺组织,可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缓解Graves病患者的甲亢症状,C正确。
14.C “训练免疫”是吞噬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其功能发生改变,产生免疫记忆的现象,不依赖于T、B细胞,属于第二道防线的非特异性免疫记忆,A错误;根据题图可知,二次抗原刺激后,吞噬细胞可产生更多的细胞因子,但细胞因子不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B错误;内源性抗原诱导“训练免疫”后,机体对内源性抗原形成免疫记忆,可能导致自身免疫病患者的症状加剧,C正确;“训练免疫”可以提升机体抗病毒(外来抗原)能力,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D错误。
15.C 巨噬细胞为抗原呈递细胞的一种,特异性免疫反应需要抗原呈递细胞的参与,因此MTB感染宿主后对特异性免疫也有影响,A错误;TNF-α及IFN-γ(细胞因子)属于免疫活性物质,免疫活性物质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B错误。
被MTB感染后(感染组),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miR-99a-5p过表达)TNF-α及IFN-γ的表达量减少,即免疫应答强度降低,故升高miR-99a-5p表达水平不能抑制MTB在巨噬细胞中的增殖,D错误。
16.C 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通过与T细胞表面的PD-1特异性结合,使T细胞无法识别肿瘤细胞,导致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所以理论上用PD-1抗体或PD-L1抗体阻断这一信号通路,可抑制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A正确。B细胞活化需要两个信号,分别是①抗原的刺激、②辅助性T细胞表面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B正确。
结合题图分析S蛋白对树突状细胞摄取、降解肿瘤凋亡小体的情况:
时间 图示信息 推论
0h时 WT组和SKO组的每个树突状细胞中凋亡小体数目基本相同 S蛋白并不影响树突状细胞摄取肿瘤凋亡小体
2h、 4h时 WT组的每个树突状细胞中凋亡小体数目减少,SKO组的每个树突状细胞中凋亡小体数目没有变化 S蛋白能促进树突状细胞降解肿瘤凋亡小体,C错误
自身成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成为抗原引发免疫反应,B细胞受自身抗原刺激后,机体产生的抗体可能攻击自身正常细胞,D正确。
17.答案 (除标注外,每空2分)(1)细胞因子(1分) 抗体(1分) (2)细胞膜具有很多突起(1分),且膜上有多种抗原受体(1分) (3)记忆T细胞 迅速增殖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 (4)能快速、高效地产生大量抗体 (5)A
解析 (1)据图分析可知,A(由辅助性T细胞分泌)是细胞因子;C是抗体,丙(由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可分泌抗体)是浆细胞。(2)据图分析可知,树突状细胞的细胞膜具有很多突起,扩大了细胞膜的表面积,便于与抗原结合;同时树突状细胞具有吞噬、摄取、处理抗原的功能,因此细胞膜上有多种抗原受体。(5)在免疫系统中,免疫细胞或者抗体一般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因此相比在化疗中,使用化学治疗药物无差别杀伤癌细胞和正常细胞的这一特点,免疫激活疗法具有对癌细胞特异性更强的优点。
18.答案 (除标注外,每空2分)(1)A(1分) 胰高血糖素(1分) 肝糖原 (2)交感(1分) 非条件(1分) (3)抗原呈递细胞(或B细胞或树突状细胞或巨噬细胞) 细胞(或特异性) (4)采食量下降,机体产生BHB增多,促进CD4+T细胞增殖、干扰素-γ分泌量增加,机体免疫力提高
解析 (1)小鼠感染IAV后采食量下降,导致血糖浓度下降,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多,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并促进非糖物质转变为糖。(2)内脏活动受自主神经支配,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由胃肠蠕动及消化腺分泌减弱可推出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该反射生来就有,不需要后天习得,属于非条件反射。(3)IAV经抗原呈递细胞(APC)摄取及加工处理后可被辅助性T细胞识别。抗原呈递细胞包括树突状细胞、B细胞和巨噬细胞等。活化的CD4+T细胞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生成,可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细胞免疫也属于机体的特异性免疫。(4)分析图1,结合题干信息“采食减少是动物被感染后的适应性行为,可促进脂肪分解,产生β-羟基丁酸(BHB)为机体供能”可知,采食量下降,机体产生BHB增多。分析图2,自变量为是否添加BHB,结果说明BHB可促进CD4+T细胞增殖、干扰素-γ分泌量增加;而CD4+T细胞是一种辅助性T细胞,干扰素-γ具有促免疫作用,则采食量下降有利于提高小鼠免疫力。
19.答案 (除标注外,每空2分)(1)抗原(1分) 受体蛋白(糖蛋白)(1分) (2)TLR4内吞 (3)非特异性 细胞凋亡(1分) (4)甲(1分) 甲、乙两组小鼠均产生相应浆细胞和相应的抗体 (5)能刺激机体产生浆细胞,但是不能刺激机体产生记忆细胞
解析 (1)细菌或细菌脂多糖LPS在免疫学上相当于抗原,能够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TLR4的本质是受体蛋白(糖蛋白),位于细胞膜上,具有识别作用。(2)分析题图可知,过度或持续性的TLR4活化引起过度炎症反应、败血症,在VEGF-C的刺激下,通过活化PI3K-Akt1通路,促进TLR4内吞,从而抑制NF-κB活性,降低败血症的发生。(3)溶菌酶直接杀死病原菌的过程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巨噬细胞吞噬病菌后会发生程序性死亡现象,该现象属于细胞凋亡,是基因决定的自动结束细胞生命的过程,对机体有积极意义。(4)由题意可知,题述实验的自变量是机体内是否有T细胞,故切除胸腺的甲组小鼠为实验组(不含T细胞)。如果甲、乙两组小鼠均产生相应浆细胞和相应的抗体,则LPS激发的免疫应答属于第二类,即抗原激发体液免疫应答不需要T细胞。
20.答案 (除标注外,每空2分)(1)神经—体液 垂体(1分) 交感(1分) (2)过度运动刺激CeA和PVN的CRH神经元释放较多的CRH导致糖皮质激素分泌过多(1分),抑制免疫系统活动的效果超过了脾神经促进浆细胞和抗感染抗体产生的免疫增强效果(1分) (3)将生理状况相同的小鼠模型均分为甲、乙两组,甲组去除脾神经,乙组不处理作为对照(1分);先用注射器给两组小鼠注射等量糖皮质激素受体抑制剂(1分),然后用电刺激装置刺激小鼠的CRH神经元,利用抗体检测仪检测血清中的抗体含量(2分) 甲组血清中的抗体含量基本不变;乙组血清中的抗体含量增加
解析 (1)人遇到紧急情况时,会通过反射弧使下丘脑分泌CRH增多,通过分级调节作用于肾上腺细胞,导致糖皮质激素增多,其中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故该过程的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CRH是下丘脑分泌的激素,垂体细胞上有相应的受体,故CRH的靶器官是垂体。人体处于焦虑和精神压力大的时候,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2)分析题意可知,脾神经与室旁核(PVN)、中央杏仁核(CeA)中的CRH神经元有连接,过度运动刺激CeA和PVN的CRH神经元释放较多的CRH导致糖皮质激素分泌过多,抑制免疫系统的活动,该抑制效果超过了脾神经促进浆细胞和抗感染抗体产生的免疫增强效果。
(3)根据实验目的、实验装置判断自变量和因变量:
实验目的 验证CRH神经元通过直接操控脾神经这一神经通路传导免疫增强的信号来促进浆细胞的产生,并分泌抗体
自变量 是否含有脾神经这一神经通路(一组去除脾神经、一组不处理作对照)
因变量 血清中的抗体含量
由于CRH分泌增加,可以和垂体上相应的受体结合,促进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进而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糖皮质激素增加,抑制免疫系统的活动,故该实验可以先用注射器给两组小鼠注射等量糖皮质激素受体抑制剂,抑制该受体和糖皮质激素结合,然后用电刺激装置刺激小鼠的CRH神经元,利用抗体检测仪检测血清中的抗体含量。由于甲组去除脾神经,CRH神经元无法传导免疫增强的信号,血清中的抗体含量基本不变;乙组没有去除脾神经,CRH神经元兴奋,可以促进浆细胞生成,并增加抗体的生成量。
21.答案 (除标注外,每空2分)(1)辅助性T(1分) 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 识别、接触、裂解 (2)抑制素使易感细胞获得抗RDR病毒的能力 (3)无关RNA片段(或相同大小的不能降解抑制素mRNA的RNA片段) (4)抑制素与ASCT2受体在胞内或细胞膜上特异性结合,竞争性抑制RDR与ASCT2受体的识别结合(3分)
解析 (2)由题可知,实验目的为探究抑制素对人体细胞抗病毒能力的作用,据此分析图1:
空白对照组 转入空载体的易感染受体细胞
条件对照组 转入RDR-env基因的易感染受体细胞(RDR-env基因表达产物抗RDR病毒)
实验组 转入抑制素基因的易感染受体细胞
实验结果 空白对照组感染程度最高,而实验组和条件对照组感染程度基本相似
实验结论 抑制素使易感细胞获得抗RDR病毒的能力
(3)胎盘干细胞抑制素表达量高。实验组将一段特定RNA片段(特异性结合抑制素mRNA使其降解)转入胎盘干细胞,从而下调抑制素的表达;根据单一变量原则,对照组应转入一段无关的RNA片段(或相同大小的不能降解抑制素mRNA的RNA片段),检测两组细胞的抗病毒能力。(4)抑制素协助人细胞抵抗RDR病毒有两种机制。机制1:人体细胞表达出的抑制素分泌到细胞外,与细胞膜上的识别RDR病毒的蛋白(ASCT2)发生特异性结合,进而阻止了RDR病毒对人体细胞的侵染,起到了抵抗病毒的作用;机制2:人体细胞表达出的抑制素与ASCT2受体在胞内特异性结合,竞争性抑制RDR与ASCT2受体的识别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