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
姓名 班级 考号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 封 ○ 装 ○ 订 ○ 线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全卷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1~12小题每题2分,13~16小题每题4分,共40分)
1.在游泳比赛过程中,机体需要通过各个器官和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比赛过程中,人体细胞呼吸产生的CO2不参与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B.比赛过程中,机体出汗有助于维持体温的稳定
C.比赛过程中,大量消耗葡萄糖会使血浆中葡萄糖浓度明显下降
D.比赛过程中,呼吸作用旺盛,大量产热会使体温急剧升高
2.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呼吸不畅使CO2不能充分排出,会导致酸中毒
B.小腿抽搐可能是由内环境成分发生变化而引起的
C.援藏技术人员在青藏高原出现头痛、乏力、心跳加快等症状,属于体温失调
D.无机盐等代谢废物不能及时排出体外,导致尿毒症,属于稳态失调
3.体液是机体内所含有的大量水分以及溶解在这些水中的各种物质的总称,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如图是人体体液中的物质交换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a、b、c、d分别为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淋巴液,b中的蛋白质含量比d高
B.口腔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b,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b、c、d
C.人取食酸杨梅时内环境的pH能维持稳态与a中NaHCO3、Na2HPO4等相关
D.d中含有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尿素、尿酸等物质
4.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以及人体内环境和稳态的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性腺、汗腺产生的分泌物均不能直接排放到内环境中,但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
B.多吃“碱性食物”如苏打水、苏打饼干等可以改善现代人的弱酸性体质
C.组织水肿和镰状细胞贫血都是由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
D.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发生变化时,机体也可能处于稳态
5.为探究生物体pH的调节机制,某同学以某种动物血浆为材料进行的实验如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步骤 1号烧杯 2号烧杯 3号烧杯 4号烧杯 5号烧杯 6号烧杯
① 25mL清水 25mL动物血浆 25mL清水 25mL动物血浆
② 检测各烧杯中溶液的pH
③ 每隔一段时间滴加5滴 0.1mol·L-1的HCl溶液 每隔一段时间滴加5滴 0.1mol·L-1的NaOH溶液
④ 检测各烧杯中溶液的pH变化
A.步骤①中的2号和5号烧杯各加入25mL缓冲溶液
B.实验中作为对照的组别是1号和4号,其余为实验组
C.本实验的自变量为步骤③滴加试剂的种类和滴数
D.预测2号与3号、5号与6号烧杯内pH变化趋势完全相同
6.2017年,科学家研制了一个充满电解质溶液的大塑料袋,并用它来抚育早产的羊羔。羊羔在此“人造子宫”中待了4周。足月后,研究者发现,它们与在母羊子宫中待到足月出生的小羊一样健康。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这个大塑料袋内的电解质溶液就是细胞外液
B.如果血氧交换系统短时间发生障碍,羊羔会立即死亡
C.人造子宫能提供羊羔发育所需的各种条件,可以不依赖羊羔自身的调节而实现稳态
D.如果将图中的电解质溶液换成蒸馏水,则羊羔不会存活
7.下列关于此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示①②③过程需要消化、呼吸、泌尿等系统的参与才能完成
B.④⑤可分别表示细胞所需要的O2、养料进入细胞和代谢产生的CO2等废物排出细胞
C.⑥表示有少数细胞可以与外界环境进行部分物质的直接交换
D.图示的内环境通常是由血液、组织液与淋巴液组成
8.下图表示人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A、B、C、D是几种参与物质交换的器官,①、②表示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器官A是肺,O2由肺泡进入毛细血管至少需要穿过4层细胞膜
B.器官B是胃,①表示的生理过程是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吸收
C.器官C是肾,②表示的生理过程是原尿中某些物质的重吸收
D.器官D是皮肤,具有调节体温、抵御病原体入侵等多种功能
9.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航天器内有生命保障系统,以维持载人航天器密闭舱内的大气环境等,保障宇航员的生命安全。下列哪项不是为维持内环境稳态而设计的( )
A.氧源(气瓶)和供气调压组件能为宇航员提供呼吸用氧,清除航天服内的CO2
B.水升华器和水冷却循环装置能控制航天服内的压力、温度和湿度
C.通信设备、控制组件和电源、报警系统等及时与地面相联系
D.适当的食物和排泄物处理装置能保证宇航员的物质和能量供应
10.脑卒中又称中风,是一类突发且发展迅速的脑缺血性或脑出血性疾病。研究表明出现血浆渗透压升高、呼吸性碱中毒、代谢性酸中毒的脑卒中患者死亡率明显增高,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是脑卒中致死的主要原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酸碱平衡的维持与肺的活动密切相关,与肾脏关系不大
B.由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所以正常情况下其渗透压大于组织液和淋巴液
C.呼吸性碱中毒往往表现为血浆pH高于正常值,此症状可能是过度通气引起的
D.内环境稳态的失调一定是由人体自身调节功能障碍引起的
11.如图显示进入及离开身体某器官的血液内四种物质的相对含量,由此判断该器官最可能为( )
A.肺 B.小肠 C.大脑 D.肾脏
12.高强度运动易导致横纹肌溶解症。横纹肌溶解症是指人体的横纹肌受到损伤,肌细胞被破坏,细胞膜完整性改变,细胞内容物(如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小分子物质等)漏出,导致肌细胞内容物及毒物溶解释放进入血液循环,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多伴有急性肾功能衰竭及代谢紊乱。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横纹肌损伤,细胞内容物释放到内环境可使内环境稳态失衡
B.肾功能衰竭时,机体将不能维持稳态平衡
C.肌细胞既参与内环境的形成,也依赖于内环境
D.机体出现横纹肌溶解症时,内环境中的血红蛋白含量会增加
13.如图为人体新陈代谢局部模式图,A~D分别代表人体与新陈代谢相关的四大系统,①②③为体液的组成成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①不属于组成人体内环境的液体
B.①②③相比较,CO2含量最高的是③
C.D是泌尿系统,肾小球参与原尿的形成
D.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需要体内多个系统的参与
14.如图为人体的内环境组成示意图,其中①~④表示相关液体。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肌肉注射的新冠疫苗成分首先会进入①,再被运输到各处组织
B.若细胞代谢产物增多,则会使③的渗透压上升
C.正常情况下,③渗入转化成①的量远大于渗入转化成②的量
D.人体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不仅仅是由①②③构成的液体环境
15.如图表示人体内四种液体之间的不完全关系,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若乙为细胞内液,则其含量少于甲、丙和丁三种液体之和
B.若乙表示的是肝脏细胞的细胞内液,则甲比丁中的蛋白质含量高
C.若乙是神经细胞的细胞内液,则甲中可含有Na+、胰蛋白酶、葡萄糖等
D.若乙是红细胞的细胞内液,则需要补充的箭头是“丙→甲”
16.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和英国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发现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的,患者大部分在感染期伴有轻度肝水肿和高水平的血浆肝酶。临床上,丙型肝炎诊疗方案指出,患者的常规治疗需要注意水、电解质的平衡,以维持内环境稳态,还需要定时监测肝酶、血氧饱和度等指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人的肝脏处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液
B.血常规化验单中每种成分的参考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而不是具体的某数值
C.丙型肝炎患者表现肝水肿症状的原因主要是肝脏处毛细血管壁细胞及肝脏细胞受损,血红蛋白和细胞内液外渗,使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渗透吸水
D.机体血氧饱和度正常的生理意义是为细胞呼吸的进行提供O2以避免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和CO2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共60分)
17.(10分)下图是人体内部分物质交换和相关液体分布的示意图,其中a、b、c、d、e、f是相关生理过程,A、B、C、D表示人体的体液。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 (填图中字母);A中代谢废物的排出途径除图中表示的外,还应有 。
(2)乙醛中毒引起的呼吸抑制,使通气量减少导致CO2积累,血浆中的pH呈 趋势;为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正常人体参与调节pH的离子主要有 等。
(3)一般情况下,CO2不能从毛细血管进入组织细胞,原因是 。
(4)静脉注射和肌肉注射时,相关药物首先进入的内环境分别是 和 (填图中字母)。
(5)O2从肺泡腔进入组织细胞并被利用消耗,至少穿过 层磷脂分子。
18.(12分)2022年12月4日,航天英雄陈冬、刘洋、蔡旭哲完成太空驻扎任务后,全部安全返回,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安全着陆,航天员在探索宇宙奥秘的过程中,需克服进驻太空后机体产生的多种失重效应。回答下列问题:
(1)三名航天员在返回地球之后不能立即站立,太空失重环境会引起肌肉退化,骨骼内钙、磷的流失,使航天员返回地面后易发生骨折,因此需要食用富含钙、磷的食物,为了促进钙、磷的吸收还需补充 。
(2)失重可能会导致体液倒流,出现鼻塞、头部肿胀的症状。当人体某个部位组织液增多时就会导致组织水肿,请写出三种导致组织水肿的实例: 。
(3)太空是一个缺氧的环境,正常人在缺氧的环境中会出现头痛乏力、心跳加快甚至血压升高等症状,因此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尤为重要,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 。
(4)航天器和航天服中的生命保障系统,为航天员提供了类似于地面的环境,有利于航天员维持内环境的稳定,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是 。
19.(12分)脑脊液是存在于脑室及蛛网膜下腔的一种无色透明液体,是脑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脑脊液可由血浆在脑室脉络丛处滤过产生,并可经蛛网膜处重新流入静脉。请回答下列问题:
(1)脑脊液 (填“属于”或“不属于”)细胞外液,它与血浆之间的物质运输是 (填“双向”或“单向”)的。
(2)机体脑部受到严重外伤时可能会引发脑水肿,其发病机制主要为脑外伤时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蛋白质从血浆进入脑脊液,引起脑脊液渗透压 ,进而引起脑组织水肿。
(3)地塞米松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上常被用来治疗脑水肿,其副作用是停药后会出现反弹。科研人员研究发现促皮质激素(ACTH)也能用于治疗脑水肿。为了研究ACTH的治疗效果,有关医疗专家做了临床实验,实验结果如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编号 使用药物 治疗时间 治疗前 水肿指数 治疗后 水肿指数 停药两周后 水肿指数
A组 ACTH(79例) 3个月 4.1~9.6 1.1~2.9 1.1~2.9
B组 地塞米松(79例) 3个月 5.1~7.1 3.3~4.9 5.1~9.8
对照实验类型有空白对照、相互对照、自身对照等,该实验方案体现了 对照。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出结论:① ;② 。
20.(12分)钾在动植物食品中含量丰富,人体钾主要来自食物,图示为人体钾代谢的部分途径。请回答下列问题:
(1)渗透压是指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 和 的含量有关。
(2)K+不仅维持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对维持 (填“细胞外液”或“细胞内液”)的渗透压也具有重要作用。静脉补钾是将K+注入 (填内环境成分),食物中的K+进入细胞需要经过 系统和 系统,内环境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 。
(3)尿毒症患者通常容易出现高钾血症(血清钾高于5.5mmol/L),分析其原因:人体K+排出体外的主要途径是 (填字母),而尿毒症患者由于 (填器官)功能出现障碍,导致K+滞留在体内出现高钾血症。
21.(14分)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稳态的维持需要调节。请利用新鲜鸡血完成下列与稳态调节有关的实验:
(1)为了验证血浆中的无机盐含量对红细胞形态的影响,现提供加入柠檬酸钠溶液的新鲜鸡血、生理盐水、质量分数为10%的NaCl溶液、蒸馏水、试管、滴管、显微操作器材等,请设计实验并写出预期结果。
A.方法步骤:
① 。
② 。
③分别取3支试管内的混合液各1滴置于3张洁净的载玻片上,制成临时装片。
④ 。
B.预期结果:
。
(2)为了研究血浆能否维持pH稳定,某同学将血浆等量分装到2支洁净的试管甲、乙中,分别测定pH并记录,再向甲试管中滴1滴质量分数为5%的HCl溶液,乙试管中滴1滴质量分数为5%的NaOH溶液,振荡1min,再分别测定pH并记录。
①试评价并完善此方案: 。
②有同学猜想血浆通过缓冲作用来维持pH的相对稳定,他需要的实验证据是
。
答案全解全析
1.B 2.C 3.D 4.D 5.A 6.D 7.D 8.B
9.C 10.C 11.D 12.D 13.B 14.A 15.D 16.B
1.B 比赛过程中,人体细胞呼吸产生的CO2参与维持内环境的稳态,A错误;比赛过程中,机体大量出汗增加散热,有利于维持体温的稳定,B正确;比赛过程中,机体大量消耗血糖,会引起肝糖原分解增多,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维持稳定,C错误;比赛过程中,机体产热增加,由于体温调节的作用,散热也会加快,体温维持相对稳定,D错误。
2.C 呼吸不畅使CO2不能充分排出,使得血浆pH降低,导致酸中毒,A正确;小腿抽搐可能是由血钙含量太低引起的,B正确;授藏技术人员在青藏高原出现头痛、乏力、心跳加快等症状是由于高原空气稀薄、氧分压低,造成体内缺氧,C错误。
3.D 分析题图可知,a为细胞内液、b为组织液、c为淋巴液、d为血浆,b(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含量比d(血浆)低,A错误;口腔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b(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b(组织液)和c(淋巴液),B错误;人取食酸杨梅时内环境的pH能维持稳态与d(血浆)中NaHCO3、Na2HPO4等缓冲物质有关,C错误。
4.D 性腺产生的分泌物(如激素)可以进入血液,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汗腺产生的汗液不能直接排放到内环境中,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A错误。人体有完善的酸碱平衡调节机制,食物的酸碱性对体质的影响微乎其微,B错误。镰状细胞贫血是由基因突变导致血红蛋白结构异常引起的疾病,C错误。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内环境组成成分发生变化时,机体也可能处于稳态,D正确。
5.A 实验应遵循对照原则,根据题意可知,步骤①中的2号和5号烧杯各加入25mL缓冲溶液,起对照作用,A正确;实验中作为对照的组别是1号、2号、4号和5号,B错误;本实验的自变量为步骤③滴加试剂的种类和滴数、步骤①中加入的溶液种类,C错误;动物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能维持pH的相对稳定,预测2号与3号烧杯(5号与6号烧杯)内pH变化趋势类似,D错误。
6.D 根据题意分析,充满电解质溶液的塑料袋模拟羊的子宫环境,羊羔在其中生活需要从里面获取所需的营养物质,并且将自身产生的代谢废物排出体外。大塑料袋内的电解质溶液是胚胎生存的外界环境,不属于细胞外液,A错误;如果血氧交换系统发生障碍,短时间内氧气供应不足,羊羔可以通过无氧呼吸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不会立即死亡,B错误;羊羔发育过程中所需的氧气和营养条件离不开人造子宫,但机体内环境的稳态依然依靠自身调节,C错误;动物细胞在蒸馏水中会吸水膨胀,甚至破裂,所以在蒸馏水中羊羔不会存活,D正确。
7.D 图示①过程表示食物中的营养物质通过消化系统进入内环境,②过程表示内环境中CO2等气体通过呼吸系统排出,③过程表示内环境中的尿素等代谢废物通过泌尿系统等排出,A正确;⑥表示有少数细胞可以与外界环境进行部分物质的直接交换,如高等动物的肺泡壁细胞,C正确;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不全属于内环境,D错误。
8.B 据题图分析可知,A是肺、B是小肠、C是肾、D是皮肤,B错误,C、D正确。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由一层细胞构成,所以O2由肺泡进入毛细血管至少需要穿过4层细胞膜,A正确。
9.C
生命保障系统 分析
氧源(气瓶)和供气调压组件 能维持宇航员生活的气体环境的相对稳定,A不符合题意
水升华器和水冷却循环装置 能保证宇航员在常温等条件下进行活动和工作,B不符合题意
通信设备、控制组件和电源、报警系统等 使宇航员及时与地面相联系,与维持内环境稳态无关,C符合题意
适当的食物和排泄物处理装置 能保证宇航员的物质和能量供应等,以维持内环境稳态,D不符合题意
10.C 肾脏可以排出一些无机盐,如排出过多的NaHCO3,参与内环境pH稳态的调节,A错误;正常情况下,血浆渗透压与组织液渗透压和淋巴液渗透压处于平衡状态,B错误;过度通气会导致CO2排出较多,使内环境中H2CO3含量降低,血浆pH升高,C正确;人体自身调节机制正常时,若外界环境变化超出了人体调节限度,也会导致内环境稳态失调,D错误。
11.D
12.D 横纹肌损伤,肌细胞内容物释放到内环境可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及代谢紊乱等,从而引起内环境稳态失衡,A正确;肾功能衰竭时,机体水和无机盐等的代谢会紊乱,机体将不能维持内环境稳态平衡,B正确;肌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依赖内环境提供营养物质和排出代谢废物等,同时细胞代谢产生的物质如乳酸等可进入内环境,参与内环境的形成,C正确;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横纹肌溶解症(肌细胞内容物释放到内环境)不会导致内环境血红蛋白含量增加,D错误。
13.B 分析题图:
①细胞内液不属于组成人体内环境的液体,A正确;CO2是在组织细胞的线粒体内产生的,需要通过呼吸排出体外,①②③相比较,CO2含量最高的是①,B错误;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需要体内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多个系统的参与,D正确。
14.A 肌肉注射的新冠疫苗成分首先会进入③组织液,再通过血液循环被运输到各处组织,A错误;若细胞代谢产物增多,则会使③组织液的渗透压上升导致组织水肿,B正确;正常情况下,③组织液渗入转化成①血浆的量远大于渗入转化成②淋巴液的量,C正确;人体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不仅仅是由①血浆、②淋巴液和③组织液构成的液体环境,还包括脑脊液等,D正确。
15.D
条件 甲、丙、丁含义 结论
乙为细胞内液 甲、丙、丁属于细胞外液 细胞外液的量少于细胞内液的量,A错误
乙是肝脏细胞的细胞内液 甲是组织液,丙是淋巴液,丁是血浆 丁(血浆)比甲(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含量高,B错误
乙是神经细胞的细胞内液 甲是组织液 胰蛋白酶属于消化液中的成分,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
乙是红细胞的细胞内液 甲是血浆,丁是淋巴液,丙是组织液 组织液和血浆之间双向渗透,故需要补充“丙→甲”的箭头,D正确
16.B 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A错误;丙型肝炎患者肝脏处毛细血管壁细胞及肝脏细胞受损,血浆蛋白(不是血红蛋白)和细胞内液外渗,使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渗透吸水导致肝水肿,C错误;人体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无CO2,D错误。
17.答案 (除标注外,每空1分)(1)B、D 皮肤排汗 (2)降低 HC、HP (3)毛细血管内的CO2浓度低于组织细胞中的CO2浓度(2分) (4)A B (5)22(2分)
解析 A、B双向渗透,且B→D→A为单向箭头,则A是血浆、B是组织液、D是淋巴液、C是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1)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B组织液和D淋巴液。A血浆中的代谢废物主要通过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皮肤排汗(图中未表示)排出。(3)CO2的运输方向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由于组织细胞进行有氧呼吸产生CO2,使得毛细血管内的CO2浓度低于组织细胞中的CO2浓度,所以一般情况下,CO2不能从毛细血管进入组织细胞。(5)O2从肺泡腔进入组织细胞并被利用消耗的途径为:肺泡腔的O2穿过肺泡壁(跨越2层细胞膜)→穿过肺泡周围毛细血管壁(跨越2层细胞膜)到达血浆→进入红细胞(跨越1层细胞膜)→随血液运输到组织处毛细血管→出红细胞(跨越1层细胞膜)→穿过组织处毛细血管壁(跨越2层细胞膜)到达组织液→穿过组织细胞的细胞膜(跨越1层细胞膜)进入细胞内→进入线粒体(跨越2层线粒体膜)被利用消耗。可见,上述过程至少需要穿过11层磷脂双分子层,即至少穿过22层磷脂分子。
18.答案 (每空3分)(1)维生素D (2)营养不良;肾小球肾炎;淋巴循环受阻;局部组织细胞代谢活动旺盛等(写出三种即可) (3)内环境中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 (4)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析 (1)维生素D能促进肠道对钙、磷的吸收。(2)营养不良、肾小球肾炎导致血浆蛋白含量减少,进而使血浆渗透压下降,可引起组织水肿;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强、淋巴循环受阻导致组织液中蛋白质增多,进而使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可引起组织水肿;局部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可引起组织水肿。
19.答案 (每空2分)(1)属于 双向 (2)(相对)升高 (3)相互对照、自身 ACTH治疗脑水肿的效果好于地塞米松 ACTH治疗后基本无反弹情况出现
解析 (1)脑脊液属于细胞外液,它与血浆之间的物质运输是双向的。(3)分析实验:
实验目的 探究ACTH治疗脑水肿的效果
自变量 药物的种类
因变量 脑水肿的相关指标
实验结论 ACTH治疗脑水肿的效果好于地塞米松(两种药物之间的相互对照)
ACTH治疗后基本无反弹情况出现(实验组治疗前后的自身对照)
20.答案 (除标注外,每空1分)(1)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2分) 无机盐 蛋白质 (2)细胞内液 血浆 消化 循环 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2分) (3)a 肾脏
解析 (2)K+在细胞内的浓度远大于细胞外,K+对维持细胞内液的渗透压具有重要作用。由图可知,静脉补钾是将K+注入血浆,食物中的K+要经过消化系统的吸收,然后通过血液循环系统运输到各组织细胞,这一过程中,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3)由图可知,排尿是K+排出体外的主要途径(排钾>80%),尿毒症患者肾脏功能出现障碍,K+滞留在体内导致血钾浓度高于正常值,出现高钾血症。
21.答案 (除标注外,每空2分)(1)①取3支试管,编号为甲、乙、丙,分别加入生理盐水、质量分数为10%的NaCl溶液和蒸馏水各2mL ②在3支试管中分别滴入1滴加入柠檬酸钠溶液的新鲜鸡血,振荡摇匀,放置5min ④用显微镜观察红细胞的形态,并记录结果 在生理盐水中的红细胞保持原来的形态;在质量分数为10%的NaCl溶液中的红细胞失水皱缩;在蒸馏水中的红细胞吸水破裂(3分) (2)①缺少对照组,应再增设两个蒸馏水组作为对照组,处理方法同甲、乙两组 ②增设两个缓冲液对照组,处理方法同甲、乙两组,结果无论是血浆组还是缓冲液组,加入HCl、NaOH溶液前后的pH基本不变(3分)
解析 掌握实验步骤设计(实验准备→等量描述→变量描述→观察记录实验结果,第一、二步可以合并)和实验方案评价(一般是在实验的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实验操作、试剂的使用等方面进行)的技巧是解决本题的关键。(1)生理盐水的渗透压与血浆的相同,其中的红细胞保持原来的形状;质量分数为10%的NaCl溶液的渗透压大于血浆,其中的红细胞失水皱缩;蒸馏水的渗透压小于血浆,其中的红细胞吸水涨破。(2)①该实验应该遵循对照原则,题中方案缺少空白对照实验,应该再增设两个蒸馏水组作为对照组,处理方法同甲、乙两组。②血浆通过缓冲作用来维持pH的相对稳定,支持该结论的相关实验证据是增设两个缓冲液对照组,处理方法同甲、乙两组,结果无论是血浆组还是缓冲液组,加入HCl、NaOH溶液前后的pH基本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