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我三十万大军
胜利南渡长江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新闻”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各种新闻体裁的总称,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等。
广义
专指消息,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狭义
特点
1
时效性强
2
真实客观
3
短小精悍
4
具有固定的结构方式
真实客观
消息报道,一般要求对事物最近、最新的变化加以客观、冷静的报道。
为了体现真实,新闻一般须具备“五要素”,称为“五个W”: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有的还加上How(如何),即“5个W+1个H”,成为新闻“六要素”。
时效性强
消息在新闻诸体裁中时效性最强,要求争分夺秒、迅速完稿。消息一般一事一报,及时概括事实,以保证其时效性。
短小精悍、概括性强
消息强调时效性、要求在最短篇幅内用尽量精炼的语言,传播出尽量最多的最新信息。因此消息要求叙事直截了当、语言简洁明快。从整体看,消息一般篇幅较为短小,简明扼要。
具有固定的结构方式
消息有比较固定的格式,即由主到次地组织内容,将最重要、最吸引人的新闻事实放到前面进行报道。
消息一般包括标题(正题、引题、副题)、导语、主体、结语等部分。
溃退( ) 泄气( )
督战( ) 要塞( )
摧枯拉朽( ) 锐不可当( )
xiè
dū
sài
cuī
dāng
kuì
【业已】已经。
【锐不可当】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
【摧枯拉朽】文中指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
势力被迅速摧毁。
默读文本,从新闻要素的角度把握课文。
时间
1949年4月20日
地点
长江前线
人物
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
事件
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3
2
1
标题
我三十万大军
胜利南渡长江
主体
导语
背景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
4
在文中标出本文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1
结语
渡江作战于……诸城进击中。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
人民解放军……朱德总司令的命令。
主体是否有导语未交待的要素?相同要素的表述有
何不同?体现了主体部分的什么特点?
交代了六要素的“如何”,即事情具体的发展。
对“何时”“何地”的介绍更加详细,而且描写了战争场景。
特点:主体要素更完整,表述更详细。
整篇消息缺了哪一个要素?为什么不交代这个要素?
何故
因为国民政府的倒行逆施、玩弄阴谋
天下人皆知。
兴奋
激动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心情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
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
自然环境
占有天时
参战部队之多
准备之充分
作战之勇
进展之快
进展神速
经营时间长
准备充分
不堪一击
对比
↑ ↓
读结语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
朱总司令的命令。
展现人民解放军的战斗意志和战斗目标,含而不露地对整个
战役的走向做了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