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 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桅杆(wēi) 凛冽(lǐn) 一丝不苟(gǒu)
B.坠毁(zuì) 娴熟(xián) 循声(xún)
C.姿态(zī) 堪称(kān) 惊心动魄(pò)
D.揪着(jiū) 澎湃(bài) 无怨无悔(yuàn)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凛洌 默契 紧绷 揪心 一丝不苟 白手起家
B.关键 姿态 舰艉 娴熟 振耳欲聋 梦想成真
C.绽放 咆哮 刹那 湛蓝 殚精竭虑 无怨无悔
D.风采 承载 绽放 默契 惊心动魄 玩强攻关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他在学习上总是拈轻怕重,遇到难题就殚精竭虑地思考,从不轻易放弃。
B.这部电影的情节跌宕起伏,惊心动魄,深深地吸引了观众。
C.为了让舰载机成功着舰,科研人员处心积虑,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
D.他做事总是马马虎虎,一丝不苟,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
4.《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体裁是( )
A.消息 B.新闻特写 C.通讯 D.说明文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舰载战斗机上舰,中国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某大国一名上将曾说:“我们可以把航空母舰送给你们,但是,十年之内,你们不可能让舰载机上舰_①”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 ②_多少人顽强攻关,累倒在试验场;多少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③__今天,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能不激动吗④
A.①! ②, ③。 ④?
B.①。 ②; ③。 ④。
C.①。 ②, ③…… ④。
D.①! ②; ③…… ④?
6.对本篇通讯的价值意义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价值感。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成功着舰意义重大,新闻价值不言而喻。
B.层次感。叙事完整,铺排有序,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C.现场感。作者将体现通讯主题的任何情节做准确无误的细节描写。
D.美觉感。用“动态美,情感美,语言美”三美让作品具有更强的震撼力。
7.下列是对本篇通讯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着惊海天”是主标题,运用夸张手法,简洁醒目。
B.“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是副标题,补充说明主标题的内容。
C.本文既有新闻事实,又有历史资料,既有精彩故事,又有昂扬精神,是通讯精品。
D.通讯多次描写周围人的神态和心情,正面表现舰载机着舰风险大、意义重大。
二、填空题
8.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澎湃( ) 坠毁( ) 绽放( )
凛冽( ) 镌刻( ) 娴熟( )
wéi( )杆 zhàn( )蓝 默qì( )
9.《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是一篇 。这是一种比消息更详细和生动地报道客观事实或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它以 和 为主,兼用 、 等表达方式,及时报道现实生活中有影响的人物、事件、工作经验和地方风情等。
10.根据课文《一着惊海天:目睹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完成表格。
新闻通讯 新闻特写 消息
题目特点 文学性表述
正文特点 讲述内容错综复杂的大事件,背景清楚,过程完整,兼顾形象生动
内容容量 大
三、语言表达
11.“咔嚓!”“咔嚓!”……随着照相机的快门声响起,中国第一位成功着舰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采,定格在人们的镜头里,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分析:采用了 和 的表达方式,进一步表达出人们的 心情,同时也点明了舰载机成功着舰这一事件的 ,收束全文,照应开头。
四、综合性学习
12.学校举行以“中国梦·航天梦”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1)下面是八年级(1)班为此次学习设计的一个活动,请你再设计两个。
活动一:航天图片展览 活动二: 活动三:
(2)下面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标识,请你描述其内容及特色。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短文,然后完成后面的问题。
①渤海某海域,海风呼啸,海浪澎湃。辽阔的海面上,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斩浪向前。舰岛的主桅杆上,艳红的八一军旗迎风招展。
②2012年11月23日上午8时,顶着凛冽的寒风,身着不同颜色马甲的甲板工作人员在战位就位。阻拦索安全观察员手持专业工具,一丝不苟地对阻拦索作最后一次检查。备受外界关注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进入最关键时刻。
③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航母舰载战斗机上舰,承载着国人的强军梦想。浩瀚的大海可以做证,为了这一梦想成真,古老的中华民族,已经等了近百年;人民海军官兵,已经期盼了半个多世纪。
④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这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从高速飞行的舰载战斗机上往下看,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在海上起伏行进,飞机每次着舰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据统计,航母大国舰载机80%的事故发生在着舰过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某大国海军已经坠毁了1 000多架飞机,700多名飞行员丧生,其中绝大部分事故是发生在着舰的时候。
13.在第③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
14.在第④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
15.第④自然段中说“这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那么,作者是怎样来说明航母舰载机着舰“最具风险”的?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这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性难题。……据统计,航母大国舰载机80%的事故发生在着舰过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某大国海军已经坠毁了1000多架飞机,700多名飞行员丧生,其中绝大部分事故是发生在着舰的时候。
②……
③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惊心动魄的一幕出现了:伴随震耳欲聋的喷气式发动机轰鸣声,眨眼之间,舰载机的两个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牢牢地挂住了第二道阻拦索。刹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
(《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节选)
【材料二】
①“就算白送中国一艘航母,他们5年之内能管好就不错了。”“你们的航母就是一艘破船,没有舰载机,即便有了舰载机也飞不上航母……”10年前,中国首艘航母服役时,不少外国同行和专家曾这样揶揄。
②……
③2012年9月25日,大连造船厂码头,焕然一新的辽宁舰满旗高挂。那天,中国海军正式进入航母时代。
④2019年12月17日,山东舰入列,标志着自主设计建造国产航母零的突破。辽宁舰有了“兄弟”,不再孤单。
⑤今年6月17日,我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下水命名,“三胎”千呼万唤终落地。该舰是我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空母舰。
(《遇上航母时代——写在中国航母入列10周年之际》节选)
【材料三】
①60后的项目总工艺师赵育新,参与完成了首艘国产航母的生产设计和工艺设计。回顾这段特殊又神秘的经历,他分外淡然:“这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的使命。”
②70后的军工部副部长王德清,组织完成了山东舰全流程的建造管理。为缩短建造周期,提高建造效率,王德清采用现代造船模式。此中的秘诀,王德清将其归为创新:“创新需要头脑、需要勇气、需要灵光一现,同样需要耐心、需要定力、需要厚积薄发。”
③从船坞注水那一刻,到山东舰靠泊码头后12小时,80后的工程科副科长周峰带着200多人的检查小组,对船上1500多个检查点进行了不间断巡查,并承担应急抢险任务。
④90后的动力舱室机舱施工员张成功完成多个液舱的封舱交验、数十个联动管路系统的外观密性交验、近百个辅机设备的安装交验,确保了系泊试验中首台锅炉按时完成点火。
(《百年梦正圆 阔步向深蓝——讲述大连造船厂建造航母的奋斗岁月》节选)
16.阅读材料二,联系上下文,体会“兄弟”“三胎”中蕴含的感情。
17.小洪同学正在探究中国航空母舰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请你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5 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答案 C C B C D C D
1.C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
A.桅杆(wēi)——wéi;
B.坠毁(zuì)——zhuì;
D.澎湃(bài)——pài;
故选C。
2.C
【详解】本题考查字形。
A.凛洌——凛冽;
B.振耳欲聋——震耳欲聋;
D.玩强攻关——顽强攻关;
故选C。
3.B
【详解】本题考查成语运用。
A.拈轻怕重:指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松容易的,害怕繁重的,是贬义词。而句中说遇到难题不轻易放弃,与“拈轻怕重”表意矛盾,使用不恰当;
B.惊心动魄:形容作品的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用来形容电影情节吸引观众,使用恰当;
C.处心积虑:指长期谋划要干某件坏事,含贬义。科研人员攻克技术难关是积极正面的行为,用“处心积虑”不恰当;
D.一丝不苟:形容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是褒义词。与“马马虎虎”“经常受到老师批评”表意矛盾,使用不恰当;
故选B。
4.C
【详解】本题考查文章体裁。
本文是一篇通讯,用细腻的笔触记述了辽宁舰用细腻的笔触记述了辽宁舰歼—15舰载机成功着舰的过程。
通讯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消息一般较为简要地报道事件。新闻特写侧重于截取事件片段。说明文是说明事物特征等;
故选C。
5.D
【详解】本题考查标点符号正确运用。
①处,依据“某大国一名上将曾说:‘我们可以把航空母舰送给你们,但是,十年之内,你们不可能让舰载机上舰’”可知,这是运用语言描写,叙述了某大国上将的话充满了蔑视的意味,语气强烈,因此应用感叹号;
②处,依据“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多少人顽强攻关,累倒在试验场”和“多少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可知,三处语句属于并列分句的关系,共同赞美了科研工作者无私奉献的精神。因此,此处应用分号;
③处,依据“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 ……多少人顽强攻关,累倒在试验场;多少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可知,这是列举了无数科研工作者废寝忘食、艰苦努力的种种场面,但没有列举完全。此处表示列举内容的省略。因此,应用省略号;
④处,依据“今天,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能不激动吗”中的“吗”可知,这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激动和自豪的心情。所以,“能不激动吗”是反问句,后面应使用问号;
故选D。
6.C
【详解】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分析、提取。
C.“作者将体现通讯主题的任何情节做准确无误的细节描写”有误,结合第⑧段写“伴随震耳欲聋的喷气式发动机的轰鸣声,眨眼之间,舰载机的两个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牢牢地挂住了第二道阻拦索。刹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可知,“轰鸣声”“触到航母甲板”“机腹后方的尾钩”等是对着舰环节的细节描写,不是任何情节都做细节描写;
故选C。
7.D
【详解】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D.“多次描写周围人的神态和心情”属于侧面描写,表现舰载机着舰风险大、意义重大。题干中“正面表现”表述有误;
故选D。
8. pài zhuì zhàn lǐn juān xián 桅 湛 契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此题中要注意不要把“湃”误读作bài,同时要注意区分“契”与“锲”的字形。
9. 通讯 记叙 描写 议论 抒情
【详解】《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是新闻报道作品,体裁是通讯。通讯是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详细地报道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报道形式。它是比消息更详细地报道具有新闻意义的事件、经验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文体。
10.答案
新闻通讯 新闻特写 消息
题目特点 文学性表述 文学性表述 事件核心摘要
正文特点 讲述内容错综复杂的大事件,背景清楚,过程完整,兼顾形象生动 镜头描写,形象生动 简练记叙完整事件,无须形象生动
内容容量 大 小 小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新闻特写是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即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某个空间和时间,通过一个片段、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景物做出形象化的报道的一种有现场感的生动活泼的新闻体裁。是以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实中某个最能反映其特点或本质的片段、剖面或细节。做形象化的再现与放大的一种新闻体裁。题目特点:文学性表述;正文特点:镜头特写,生动形象;内容容量:小。
消息即狭义的新闻,它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因此,真实性、时效性及文字少、篇幅小成为消息的基本特征。消息的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用事实说话是消息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消息写作的一种基本方法,又是客观报道的形式。事实是最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只有事实内容是客观的,报道形式客观的,新闻才具有可信性,才能充分发挥作用。题目特点:事件核心摘要;正文特点:简练记叙完整事件,无须形象生动;内容容量:小。
据此作答即可。
11. 抒情 记叙 激动兴奋 重大意义
【详解】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语句记叙了人们纷纷拍照记录下中国第一位成功着舰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采,属于记叙事件,是记叙的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对中国第一位成功着舰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赞美之情,这是抒情的表达方式。根据“随着照相机的快门声响起”可知,人们纷纷拍照,表现了他们看到中国第一位成功着舰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采时的激动兴奋。“中国第一位成功着舰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强调了这一事件的重大意义。
12.(1) 【示例】航天知识竞赛 “中国梦·航天梦”演讲比赛
(2)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标识主造型既像一个汉语书法的“中”字,又类似空间站的基本形态,中间的一“竖”运用书法笔触,似腾空而起的火箭,右下方是“中国载人航天”六个小字。标识充满中国元素和航天特色,造型优美、寓意深刻。
【详解】(1)考查设计活动形式。常见的活动形式有演讲比赛、知识讲座、手抄报、合唱比赛、主题班会等,可任选两种形式,围绕“中国梦·航天梦”的主题进行设计即可;如:航天知识手抄报,航天知识主题班会。
(2)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看图可知,这一标识的主体部分是一个经过变形的“中”字,形似中国空间站的外形。“中”字中间的一竖,整体如同火箭在喷射着火焰腾空而起。标识的右下方是“中国载人航天”六个小字。“中”字彰显了中国元素。“中”字的竖笔显示了航天特色。整体标识造型优美,寓意深刻。
13.因为它承载着国人的强军梦想。古老的中华民族,已经等了近百年;人民海军官兵,已经期盼了半个多世纪。 14.因为飞机每次着舰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 15.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航母比作“汪洋中的一片树叶”,突出舰载战斗机着舰的难度很高。②运用具体的数字,举例说明航母舰载机着舰的巨大危险。
【导语】这篇短文以辽宁舰舰载机着舰为切入点,通过生动的场景描写和深刻的历史回溯,展现了我国海军发展的里程碑时刻。文章采用递进式结构,先描绘现场氛围(①—②段),再揭示历史意义(③段),最后通过数据对比突显技术难度(④段)。“不是普通飞行”与“更不是普通降落”形成双重强调,将军事行动升华为民族复兴的象征。文中数字的精准运用(80%事故率、1000多架坠毁)强化了技术风险,而“汪洋中的树叶”的比喻则形象呈现了着舰难度。全文兼具纪实性与文学性,在冷静的数据陈述中饱含爱国热情。
13.本题考查对关键语句的理解。作答时要在理解文段内容的基础上找到文中相对应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由第③段“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航母舰载战斗机上舰,承载着国人的强军梦想。浩瀚的大海可以做证,为了这一梦想成真,古老的中华民族,已经等了近百年;人民海军官兵,已经期盼了半个多世纪”可知,“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揭示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架次着舰的意义,它承载着国人的强军梦想。古老的中华民族,已经等了近百年;人民海军官兵,已经期盼了半个多世纪。
14.本题考查对关键语句的理解。作答时要在理解文段内容的基础上找到文中相对应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由第④段“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这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从高速飞行的舰载战斗机上往下看,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在海上起伏行进,飞机每次着舰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可知,舰载战斗机着舰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在海上起伏行进,飞机每次着舰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故说“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
15.本题考查对关键语句的理解。作答时要在理解文段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分析。
①“从高速飞行的舰载战斗机上往下看,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在海上起伏行进”,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航母比作“汪洋中的一片树叶”,“飞机每次着舰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突出舰载战斗机着舰的难度很高;
②“据统计,航母大国舰载机80%的事故发生在着舰过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某大国海军已经坠毁了1 000多架飞机,700多名飞行员丧生,其中绝大部分事故是发生在着舰的时候”,句中的“80%”“1 000多架”“700多名”列举着舰的时候发生事故的具体的数字,表明航母舰载机着舰的巨大危险。
16.将三艘航母比作“兄弟”“三胎”,写出了中国航母家族在不断壮大,技术在不断更新。有对为摆脱落后局面所付出努力的赞美,也有终于独立自主完成设计制造的巨大喜悦与自豪。 17.①有高标准的舰载机与世界一流的飞行员。②科技人员打破技术封锁,自主研发,不断创新。③所有建设者不怕困难,勇于奋斗,甘于奉献(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导语】三则材料围绕中国航母发展展开,各有侧重又相互关联。材料一聚焦舰载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惊险与成就,展现技术突破;材料二以时间线梳理航母从无到有、从引进到自主建造的历程,凸显发展速度;材料三通过不同代际建设者的故事,彰显奉献与创新精神。全文兼具事实性与情感性,勾勒出中国航母事业的奋进图景。
16.本题考查情感理解。
结合材料二第③段“2012年9月25日……中国海军正式进入航母时代”、第④段“2019年12月17日,山东舰入列,标志着自主设计建造国产航母零的突破。辽宁舰有了‘兄弟’,不再孤单”、第⑤段“今年6月17日,我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下水命名,‘三胎’千呼万唤终落地。该舰是我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空母舰”可知,从辽宁舰到山东舰再到福建舰,中国航母数量不断增加,且山东舰实现自主设计建造零的突破,福建舰是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弹射型航母,技术持续更新。将它们比作“兄弟”“三胎”,体现出航母家族的壮大。
结合材料二第①段外国同行和专家的揶揄,与后文我国航母的发展对比可知,这一称呼中蕴含着对我国摆脱落后、不断进步所付出努力的赞美,以及实现独立自主设计制造后的喜悦与自豪。
17.本题考查意见看法。
根据材料一第③段“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惊心动魄的一幕出现了:伴随震耳欲聋的喷气式发动机轰鸣声,眨眼之间,舰载机的两个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牢牢地挂住了第二道阻拦索。刹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可知,国航空母舰取得如此成就,是因为有高标准的舰载机与世界一流的飞行员;
根据材料三第①段“回顾这段特殊又神秘的经历,他分外淡然:‘这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的使命。’”可知,国航空母舰取得如此成就,与设计人员的辛勤工作、崇高的责任感、使命感有关;根据材料三第②段“为缩短建造周期,提高建造效率,王德清采用现代造船模式”“创新需要头脑、需要勇气、需要灵光一现,同样需要耐心、需要定力、需要厚积薄发”可知,我国航母从无到有,从引进到自主设计建造,不断实现技术突破,离不开科技人员的自主研发和创新,国航空母舰取得如此成就,是科技人员打破技术封锁,自主研发,不断创新的结果;
根据材料三第①段赵育新“这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的使命”的淡然,第②段王德清为提高效率采用现代造船模式,第③段“从船坞注水那一刻,到山东舰靠泊码头后12小时,80后的工程科副科长周峰带着200多人的检查小组,对船上1500多个检查点进行了不间断巡查,并承担应急抢险任务”,第④段“90后的动力舱室机舱施工员张成功完成多个液舱的封舱交验、数十个联动管路系统的外观密性交验、近百个辅机设备的安装交验,确保了系泊试验中首台锅炉按时完成点火”可知,国航空母舰取得如此成就,与所有工作人员在各自岗位上坚守、勤奋工作,努力拼搏,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有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