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6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一、选择题
1.《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的体裁是( )
A.记叙文 B.议论文 C.新闻评论 D.说明文
2.下列不属于新闻评论特点的一项是( )
A.新闻性 B.政治性 C.文学性 D.论理性
3.2023年12月13日是我国第10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学校举办了“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主题活动,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下列发言中,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学生甲: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难道不该牢记历史吗?
B.学生乙:我非常赞同设立国家公祭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们不能忘记历史。
C.学生丙:要避免历史悲剧重演,还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继续增强国家实力。
D.学生丁:我们应该珍惜和平,走和平发展道路,行百里者半九十,我们丝毫不能懈怠!
4.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记者在一些家庭中采访,不少家长反映:孩子作业多,做作业时间长,有时做到深夜。
B.“在考场上千万别慌,”老师再三嘱咐说:“做题前一定要认真读题,看清题目要求。”
C.2021年12月13日,老师带学生们观看《南京!南京》等影片,一同重温那段历史。
D.能写到作文里的事,还应该是有趣的、有意义的或者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
5.下列对《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这篇文章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这篇新闻评论主要述说了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及历史背景。
B.文章引述了国际组织、权威人士的正义言论,使得文章的观点、立场有了充分的事实支撑。
C.文章列举了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以不同方式纪念死难者的事例,强调了“历史,不可能被忘却”。
D.文章写南京的变化,突出和平的珍贵,表达了中华民族对和平的热爱和追求。
二、填空题
6.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1)国家公祭鼎铭文向世人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讲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chū zhōnɡ( )。
(2)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cǎn jué rén huán( )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shā lù( )。
(3)在连锁酒店大肆摆放美化侵略战争的书籍,大规模cuàn ɡǎi( )历史教材。
(4)日本右翼还在不断寻找各种借口对当年的军国主义罪行百般dǐ lài( )。
(5)那些人以丑态百出的表演,wànɡ tú( )rǔ mò( )真相和良知。
(6)南京大屠杀,早已是所有正义力量的集体记忆,唯有日本右翼分子仍在梦中yì yǔ( )。
(7)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zhèn lónɡ fā kuì( ),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dùn xínɡ( )。
(8)míng jì ( )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zhāng xiǎn ( )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
7.《国行公祭 为佑世界和平》内容梳理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三、语言表达
8.《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用词准确,针对性强。请从下面的句子中任选一句,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在美国旧金山市议会2017年9月一致通过设立“慰安妇日”的议案后,属于日本右翼的大阪市市长却表示,要解除大阪市与旧金山市的姐妹城市关系……
②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提出218项建议,狠批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态度,要求日本“正视历史,应努力向后代讲述真实的历史”。
9.观察下面的海报,给这张海报起个名字: (限10字)
四、综合性学习
10.班级拟开展“寻红色足迹,扬革命传统”主题班会,请你参与完成相关任务。
(1)班会上,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下面一幅漫画,请你向同学们介绍画面的内容与寓意。
(2)班会快结束时,老师让同学们分享与革命英雄有关的故事。请任选一位你熟悉的革命英雄向同学们讲述他(她)的故事,传递革命精神。(要求:不超过100字)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上,国家公祭鼎铭文向世人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讲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南京的历史,人类的记忆。今天,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②《别让南京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这是美国《波士顿环球邮报》近日发表的有关南京大屠杀长篇文章的标题。南京大屠杀发生80年后,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仍在以不同方式纪念死难者。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于2017年10月通过有关“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美国圣迭戈市的图书馆举办活动,为民众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加利福尼亚州街头不久前落成的美国医生罗伯特·威尔逊的纪念碑前摆满鲜花——东京审判时,他是南京大屠杀的第一位证人;在日本,由高中和大学老师组成的研究会建议将“南京大屠杀”等词语列入教科书……历史,不可能被忘却!
③但人们也看到,在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仍然顽固。在连锁酒店大肆摆放美化侵略战争的书籍,大规模篡改历史教材,阻止有良知的日本国民追寻事实真相;在美国旧金山市议会2017年9月一致通过设立“慰安妇日”的议案后,属于日本右翼的大阪市市长却表示,要解除大阪市与旧金山市的姐妹城市关系……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不足100位的今天,日本右翼还在不断寻找各种借口对当年的军国主义罪行百般抵赖,扭曲历史,美化战争,颠倒黑白,并企图通过修宪复活军国主义。那些人以丑态百出的表演,妄图辱没人类的良知。
④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日本右翼越顽固,越会引起爱好和平的人们高度警惕。2017年11月,日内瓦裁军会议取消了日本和平演讲的资格;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提出218项建议,狠批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态度,要求日本“正视历史,应努力向后代讲述真实的历史”。南京大屠杀,早已是所有正义力量的集体记忆,唯有日本右翼分子仍在梦中呓语。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振聋发聩,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
⑤80年,沧海桑田。1937年12月18日,《纽约时报》在一则报道中写道:“大规模抢劫、侵犯妇女、杀害平民……日军将南京变成了一座恐怖之城。”2017年9月,国际和平城市协会宣布,南京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国际和平城市协会项目执行会长弗雷德·阿门特指出,南京这座城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饱受战火摧残的一个典型,如今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后,方便全世界的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热爱、追求和平的悠久历史。
⑥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南京的命运变迁足证和平是何等珍贵。中国早已成为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的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矢志捍卫世界和平。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彰显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
11.请简要分析本文标题的作用。
12.第⑥段主要介绍了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山河日新 慰我同胞
①又是一年国家公祭日。
②冬日的南京,寒风萧瑟,松柏肃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排成矩阵的261面蓝底白字“国家公祭”幡迎风猎猎,高1.65米、重2014公斤的国家公祭鼎矗立广场。今天,和平大钟再次敲响,凄厉的警报声穿越城市上空,来往车辆汽笛长鸣,行人过客低头默哀,时间在这一刻凝固,全城在这一刻静默!
③山河共呜咽,寰宇同悲戚。“1937年12月13日”,这个满含伤痛和血泪的日子,承载着一个民族刻骨铭心的记忆;“300000”,这个用皑皑白骨垒成的数字,记载着中国人永志不忘的伤痛。
④公祭十年,我们目睹了“消”与“长”。“进入2018年的短短1个月内,有4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相继离世,登记在册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只存90余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常志强于2022年12月29日去世,目前登记在册的在世幸存者仅存50位。”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照片墙上,代表着幸存者依然在世的灯光一盏一盏地熄灭,如今仅存的38盏明灯依然在顽强地闪烁着微光。历史的证人逐渐走向凋零,历史的真相却透过幸存者的微光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在国家公祭的带动下,他们的经历为更多的人所知晓,他们在人们心中的存在,将更为持续和牢固。把真相告诉世人,让历史讲述未来,“消”“长”之间,历史不会因为岁月流逝而被遗忘。
⑤公祭十年,我们见证着“传”与“育”。走过南京市建邺区水西门大街418号,这里每天都排着一条长龙,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等待入馆参观。无论寒暑,不管晴雨,前来纪念馆表达哀思、祭奠亡灵的人越来越多。2014年以来,每年从世界各地来到纪念馆参观的观众超过800万人次,即便在疫情期间,年均参观人数也在百万人次以上。纪念馆就像一位长者,无声地向人们讲述着那一段沉痛的历史,又像一位教师,孜孜不倦地播撒着“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的信念、“珍爱和平、远离战争”的理念,培育着青少年投身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自觉。让悲剧不再重演,让和平永驻人间,“传”“育”之间,国家公祭正发挥着强大力量。
⑥公祭十年,我们拓展了“记”和“忆”。南京大屠杀,不只是一城一国的记忆,更应是世界的记忆;以史为鉴、珍爱和平,不仅是一国的诉求,更应是世界的追求。从2015年10月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南京大屠杀档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到“南京大屠杀史实展”走进美国洛杉矶、俄罗斯莫斯科、意大利佛罗伦萨;从“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正式接过传承历史记忆、传播历史真相的接力棒,到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建构者、海外友人三大系列口述史相继完成;从2015年第一座海外抗日战争纪念馆在美国旧金山开馆,到2017年加拿大安大略省设立“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纪念日”,在国家公祭的带动下,南京大屠杀已经从个体记忆、家族记忆、城市记忆上升到国家记忆、世界记忆,南京大屠杀史实知晓度逐年上升。把城市行为变成国家意志,把南京记忆变成世界记忆,“记”“忆”之间,凝聚起远离战争、珍爱和平的强大合力。
(选自《新华日报》2023年12月13日,有删改)
13.第⑤段画线句中“800万人次”“百万人次以上”说明了什么?
14.阅读本篇文章,说说我国设立国家公祭日的目的。
15.用事实说话是新闻最主要的特征,结合文章内容,举出一例说明。
《6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答案 C C B B A
1.C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本文通过对南京大屠杀历史的回顾和对现实的思考,阐述了国行公祭的意义,具有评论性和针对性,因此是一篇新闻评论;
故选C。
2.C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C.新闻评论具有新闻性(基于新闻事件)、政治性(体现一定的政治立场和观点)、论理性(通过论证阐明观点)等特点,文学性不是其主要特点。
故选C。
3.B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B.有误,由题干内容可知,这次主题活动是为“我国第10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而举办的,这是一个沉痛的话题,“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比喻做了什么样的事,就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用在句中不合语境;
故选B。
4.B
【详解】B.所说的内容在“说”字的两边时,“说”字后面的冒号应改为逗号。
故选B。
5.A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A.错误。这篇新闻评论主要阐明了国家公祭的必要性和意义,同时也表达了中国有能力,有力量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选项中“这篇新闻评论主要述说了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及历史背景”太片面;
故选A。
6. 初衷 惨绝人寰 杀戮 篡改 抵赖 妄图 辱没 呓语 振聋发聩 遁形 铭记 彰显
【详解】本题考查字形。
①chū zhōnɡ——初衷:最初的愿望和心意;
②cǎn jué rén huán——惨绝人寰:世界上再没有比这更惨痛的事。形容惨痛到了极点;
③shā lù——杀戮:大量杀害,屠戮;
④cuàn ɡǎi——篡改:用作伪的手段改动原文或歪曲原意;
⑤dǐ lài——抵赖:拒绝承认或认可;
⑥wànɡ tú——妄图: 狂妄地图谋;
⑦rǔ mò——辱没:玷污;使不光彩;
⑧yì yǔ——呓语:梦话;比喻荒谬糊涂的话;
⑨zhèn lónɡ fā kuì——振聋发聩: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⑩dùn xínɡ——遁形: 隐藏形迹;隐身;
míng jì——铭记:牢记在心中;
zhāng xiǎn——彰显:显赫,明显,显著,鲜明地显示。
7.示例
时间 2017年12月13日
地点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上
人物 中国人民和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
起因 历史不可能被忘却
经过 国家公祭鼎铭文向世人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讲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
结果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彰显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
【详解】本题考查内容梳理。
结合第①段“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第②段“南京大屠杀发生80年后,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仍在以不同方式纪念死难者”,可得出时间为:2017年12月13日。
结合第①段“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上,国家公祭鼎铭文向世人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讲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可得出地点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上。
结合第①段“今天,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可得出人物为:中国人民和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
结合第①段“国家公祭鼎铭文向世人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讲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可得出经过是:国家公祭鼎铭文向世人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讲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
结合第⑥段“中国早已成为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的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矢志捍卫世界和平。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彰显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可得出结果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彰显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
8.示例一:①“却”字暗含“莫名其妙”“不可思议”之意,点出大阪市市长此举不仅无视城市间平等、自由交往的基本准则,也与人类的共识、良知背道而驰。
示例二:②“狠批”“要求”体现出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的严正态度,表现出理事会严重不满日本对待历史问题的态度,对他们提出了正义的要求。
【详解】本题考查赏析语句。
结合①句“在美国旧金山市议会2017年9月一致通过设立‘慰安妇日’的议案后,属于日本右翼的大阪市市长却表示,要解除大阪市与旧金山市的姐妹城市关系……”分析,加点词语“却”是表示转折的副词,相当于“但是”“然而”,暗含“莫名其妙”“不可思议”之意;句中用于强调大阪市市长(日本右翼)与旧金山市议会的对立态度,凸显日本右翼对历史问题的回避和对抗;通过转折,暗示大阪市市长的行为不合理,强化对日本右翼的批评,增强了文章的批判性;用“却”一个字完成转折,使句子紧凑,针对性更强,使语言更加简洁有力;
结合②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提出218项建议,狠批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态度,要求日本‘正视历史,应努力向后代讲述真实的历史’”分析,加点词语“狠批”意为严厉批评,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句中用于强调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对日本态度的强烈不满和严正立场,凸显国际社会对历史问题的零容忍态度,增强文本的批判力度,使读者感受到问题的严重性。加点词语“要求”表示明确提出强制性主张,具有官方性和权威性,体现联合国作为国际组织的权威性和约束力,表明这不是建议而是必须履行的义务,强化了日本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通过“狠批”揭示问题严重性,用“要求”提出解决方案,形成严密的逻辑链条,共同塑造了国际社会捍卫历史正义的坚定形象。这两个加点的动词形成递进关系,既揭露了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错误,又明确了改正要求,体现了文本用词的精准性和论说的严密性。
9.示例:南京,被摧残。
【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仔细观察图片可知,在黑色沉重的背景下,有一堆零乱的汉字笔画和框架,将其组合可见“南京”二字。联系背景,可转换文字,给海报起名。
示例:支离破碎的南京。
10.(1)(示例)这幅图片的中间是标有“英烈”二字的雕塑,雕塑的左边是一个写着“抹黑”字样,一手高举刷子的油漆桶,它代表蓄意抹黑英雄烈士的不法分子;雕塑右边,一个袖口写着“英雄烈士保护法”的大手,掌心朝向油漆桶,对油漆桶表示警示和抵制,这寓意《英雄烈士保护法》守护革命烈士的荣誉,用法律手段惩处蓄意抹黑革命烈士的不法分子。
(2)(示例)我选择董存瑞。董存瑞为了不让部队遭受暗堡里敌人的火力封锁,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毅然决然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用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他这种不怕牺牲、甘于奉献的精神令人敬仰。
【详解】(1)本题考查图文转换。
答题时要仔细观察漫画整体构图,抓住细节;抓住特征,客观描述画面;按照一定的顺序,用准确、简明、平实、清晰的语言进行表述。概括漫画寓意时,要注意将画面信息和现实生活相联系,深入揣摩作者的意图,要学会“由表及里”,挖掘漫画隐含的信息,比如讽刺对象是什么等,再结合漫画整体,进一步提炼画面的寓意。
观察这幅漫画,可以按照由中间到两边的顺序表述。漫画的中间是一个雕塑,上面标有“英烈”二字;雕塑的左边是一个高举刷子的油漆桶,写有“抹黑”字样,滴着的油漆说明它正准备往雕塑上刷漆,由此可见,这是指蓄意抹黑英雄烈士的行为;雕塑右边,是一只大手,袖口写着“英雄烈士保护法”的字样,张开的有力度的掌心表示对油漆桶表示警示和抵制,寓意《英雄烈士保护法》守护革命烈士的荣誉,用法律手段惩处蓄意抹黑革命烈士的不法分子。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开放性试题,任选一位你熟悉的革命英雄向同学们讲述他(她)的故事,传递革命精神。
示例一:我选择王二小。王二小为了掩护老百姓和伤员,假装顺从地走在前边,把鬼子带到了八路军的埋伏圈里,四面八方枪声一响,敌人才知道上当了,残忍的杀害了王二小。这种不怕牺牲,英勇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示例二:我选择杨靖宇。他被日军围困,身负重伤,啃不动树皮,只能将棉花和着冰雪吞下去充饥。日军劝降不成,便放乱枪,年仅35岁的杨靖宇壮烈牺牲。日军剖开他的遗体,看到他的胃里只有野草和棉絮时。这种顽强拼搏的精神令人敬仰。
11.标题点明评论的内容“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的新闻事实和写作目的“为维护世界和平”,简明醒目,能引起读者的关注。 12.介绍了南京命运的变迁,以及中国具有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和磅礴力量。这样写突出国家公祭的意义以及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深化中心和主题,也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
【导语】《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以国家公祭日为核心,开篇引公祭鼎铭文点题,回顾南京大屠杀史实。文中列举国际纪念行动与日本右翼的否认行径对比,凸显铭记历史之必要。末段以南京命运变迁收束,强调和平珍贵与中国决心。全文立场鲜明,论证有力,彰显捍卫和平的坚定信念。
11.本题考查标题作用。
结合标题“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可知,“国行公祭”明确指出了一个重要事件,即国家举行的公祭活动。这里的“公祭”是一种庄重严肃的纪念仪式,直接关联文中第①段“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这一核心事件,清晰点明了文章论述的对象是国家公祭这一重要活动,该公祭是为了纪念南京大屠杀的遇难同胞。这体现了新闻评论针对具体事件展开评论的特点,表明了文章所围绕的核心事件是国家层面以特定仪式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为佑世界和平”则清晰地表明了举行此次国行公祭的目的。与第①段“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第⑥段“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相呼应,它不仅仅是对历史的纪念,明确了国家公祭的深层目的是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一起,通过铭记历史来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和愿望,守护世界和平。这反映了新闻评论具有鲜明的立场和导向性,向读者传达了文章的核心观点和价值取向,即从南京大屠杀这一惨痛历史出发,呼吁人们为世界和平而努力。
由此可知,标题不仅以凝练的语言概括了文章的核心内容——国家公祭活动及其意义,还鲜明地亮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即通过公祭铭记历史以捍卫和平。这样的标题既简洁醒目,能快速吸引读者关注,又能让读者在开篇就把握文章的核心主旨,为理解全文内容奠定基础。
12.本题考查句段内容概括及作用。
结合第⑥段“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南京的命运变迁足证和平是何等珍贵。中国早已成为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的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矢志捍卫世界和平。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彰显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可知,此段介绍了南京从“恐怖之城”变为“和平之城”的命运变迁,以及中国捍卫世界和平的信念与力量。由此可知,这样写突出了国家公祭的意义和维护和平的决心,深化了主题,也让文章结构更完整。
13.说明从我国设立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以来,每年从世界各地来纪念馆表达哀思,祭奠亡灵的人很多。国家公祭活动在传播历史真相方面发挥着强大力量。 14.设立国家公祭日的目的是以国家的名义祭奠遇难同胞,悼念死难者;传递了中华儿女远离战争、珍爱和平的美好愿望;设立国家公祭日的目的是希望警钟长鸣,提醒人们不要忘记沉痛的历史,促使人们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15.示例:第⑥段列举“南京大屠杀档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南京大屠杀史实展”走进美国、俄罗斯、意大利等事例充分说明公祭十年,我们把南京大屠杀拓展为了世界记忆。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描绘国家公祭日及其影响,旨在唤起读者对历史的铭记和对和平的珍视。文章结构清晰,以公祭十年的不同层次影响为核心,从“消”与“长”、“传”与“育”、“记”与“忆”三个角度分别阐述公祭日的作用。具体数据和事件增强了叙述的说服力,使“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的主题更加鲜明。
13.本题考查赏析重要词语。
根据第⑤段“2014年以来,每年从世界各地来到纪念馆参观的观众超过800万人次,即便在疫情期间,年均参观人数也在百万人次以上”可知,“800万人次”“百万人次以上”如此庞大的参观人数直观地说明了国家公祭日设立后,吸引了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来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这表明国家公祭活动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人们纷纷来到这里表达哀思、祭奠亡灵,充分体现了人们对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的重视和铭记。同时,也反映出国家公祭在传播历史真相方面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它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南京大屠杀的惨痛历史,激发人们对和平的珍视和追求。
14.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根据第②段“冬日的南京,寒风萧瑟,松柏肃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排成矩阵的 261 面蓝底白字‘国家公祭’幡迎风猎猎,高1.65米、重2014公斤的国家公祭鼎矗立广场。今天,和平大钟再次敲响,凄厉的警报声穿越城市上空,来往车辆汽笛长鸣,行人过客低头默哀”可知,国家公祭日以庄重的仪式祭奠遇难同胞,悼念死难者。通过这样的仪式,让人们铭记历史的伤痛,表达对死难者的尊重和缅怀;
根据第⑤段“纪念馆就像一位长者,无声地向人们讲述着那一段沉痛的历史,又像一位教师,孜孜不倦地播撒着‘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的信念、‘珍爱和平、远离战争’的理念”可知,国家公祭日传递了中华儿女珍爱和平的美好愿望。它以纪念馆为载体,向人们传播历史真相,让人们深刻认识到战争的残酷,从而更加珍惜和平;
根据第⑥段“南京大屠杀,不只是一城一国的记忆,更应是世界的记忆;以史为鉴、珍爱和平,不仅是一国的诉求,更应是世界的追求”“把城市行为变成国家意志,把南京记忆变成世界记忆,‘记’‘忆’之间,凝聚起远离战争、珍爱和平的强大合力”可知,国家公祭日将南京记忆上升为世界记忆,呼吁全球远离战争;
根据第⑤段“孜孜不倦地播撒着‘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的信念、‘珍爱和平、远离战争’的理念,培育着青少年投身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自觉。让悲剧不再重演,让和平永驻人间”,第⑥段“从‘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正式接过传承历史记忆、传播历史真相的接力棒,到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建构者、海外友人三大系列口述史相继完成”可知,国家公祭日提醒人们不要忘记沉痛的历史,促使人们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15.本题考查新闻特点及内容理解。开放性试题,紧扣“用事实说话”的新闻特征,可从文中关于公祭活动的具体数据、真实事件等入手分析,以突出新闻的真实性。
示例:第⑤段“走过南京市建邺区水西门大街418号,这里每天都排着一条长龙,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等待入馆参观。无论寒暑,不管晴雨,前来纪念馆表达哀思、祭奠亡灵的人越来越多。2014年以来,每年从世界各地来到纪念馆参观的观众超过800万人次,即便在疫情期间,年均参观人数也在百万人次以上”,通过列举具体的参观人数以及人们无论寒暑晴雨都来参观的事实,充分说明公祭十年,国家公祭活动吸引了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体现出国家公祭在传播历史真相方面发挥着强大力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