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8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调羹(gēng) 舀水(yǎo) 弄堂(nòng) 校对(jiào)
B.竭力(jié) 绞肉(jiǎo) 揩油(xié) 铁栏杆(gǎn)
C.油腻(nì) 咳嗽(ké) 阖家(hé) 瞿秋白(qú)
D.不济(jì) 干劲(jìng) 捆上(kǔn) 果戈理(gē)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训斥 明朗 规距 抽屉
B.喉咙 厉害 抹杀 催逼
C.藤椅 校样 混浊 祥细
D.精致 镇静 糟殃 唠叨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一部分人对于闯红灯总是不以为然,认为只要不与汽车撞上,就没有什么问题。
B.老百姓对地沟油深恶痛绝,不仅是因为心理上觉得很肮脏,还因为它的确会危害健康。
C.图画上的老者手捻胡须,目视江岸,悠然自得。
D.如果想急于得到所需的东西,一时冲动,草率行事,就会遭遇失败。遇事要多动脑,多思考,才可能成功。
4.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A.刚刚我不是来过了吗,怎么会好久不见,就是上午我来的那次周先生忘记了,可是我也每天来呀……怎么都忘记了吗?
B.不久书桌上德文字典和日文字典都摆起来了,果戈理的“死魂灵”,又开始翻译了。
C.因为鲁迅先生的胃不大好,每饭后必吃“脾自美”胃药丸一、二粒。
D.许先生说:“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哪怕一点点小事。”
5.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特务接也不是,不接也不是,尴尬至极。
②有一次,鲁迅在上海街头溜达,身后总跟着一个小特务盯梢。
③鲁迅在我们的印象中,通常是这样的:须发直立、横眉怒目、呆板、严肃、无趣。
④走着走着,鲁迅突然转身,故意把特务当成乞丐,掏出一块银圆递过去,说:“拿去买饭吧。”
⑤鲁迅则哈哈大笑,昂首而去。
⑥可现当代作家夏衍说:“鲁迅幽默得要命。”当代画家陈丹青也说:“鲁迅先生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
A.③②④①⑤⑥ B.③⑥②④①⑤ C.②④①⑤③⑥ D.②⑤③⑥④①
6.下列关于《回忆鲁迅先生》作者萧红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萧红原名张迺莹,是黑龙江呼兰(今属哈尔滨)人。
B.她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呼兰河传》,散文集《生死场》。
C.鲁迅是萧红精神上和文学上的导师,萧红是鲁迅作品的忠实读者。
D.萧红的成名作《生死场》是在鲁迅先生的帮助下发表的。
7.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及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回忆鲁迅先生》的作者是萧红,原名张迺莹,黑龙江呼兰人,代表作有《生死场》《呼兰河传》等。
B.从体裁上看,《回忆鲁迅先生》是一篇写人散文,主要通过对鲁迅先生生活中的一些细节的回忆,抒发了作者对作为“普通人”的鲁迅先生的敬爱之情。
C.《回忆鲁迅先生》和其他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一样,都是写作为革命斗士的鲁迅先生怒目金刚的一面。
D.文中说“鲁迅先生感到自己的身体不好,就更没有时间注意身体,所以要多做,赶快做”,这表现出鲁迅先生不惧怕死亡的淡然和争分夺秒工作的勤奋。
二、填空题
8.《回忆鲁迅先生》作者 ,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中篇小说 ,代表作还有长篇小说 。
A.萧军 B.萧红 C.《呼兰河传》 D.《生死场》
9.给下面的词语注音。
咳嗽( ) 绞肉( ) 薪金( ) 校对( )
揩( ) 阖( ) 调羹( ) 深恶痛绝( )
10.解释下列成语的意思。
①展然:
②敏捷:
③深恶痛绝:
④不以为然:
11.根据《回忆鲁迅先生》文章内容,补全表格。
分 类 相关事件或描写 人物性格、精神品质
神情姿态 笑声 平易近人
走路的姿态
穿着审美 穿衣裳的评论 独到的
休闲娱乐 不游公园 工作
看电影的路上 礼让他人,对亲人
饮食起居 纸烟 对来客的 和对自己的“吝啬”
独特的 对时间的珍惜
工作习惯 一天的时间安排 抓紧一切时间工作,表现了他的 伟大情怀
休闲娱乐 踢鬼、谈鬼 ,富有智慧
做事认真、
对待疾病 病中工作 为了工作不顾身体疾病的
日常琐事 明朝会 对孩子的慈爱
对待疾病 病好起来了,要多做些事情 ,对工作执着追求
对待疾病 他“休息”了,生命的结束 “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彻底的奉献精神
三、语言表达
12.下面是小语和小文的写作交流对话。请从参考文章中选择两篇,在写作方法上给小语提出一条具体建议帮助他解决写作困惑。不少于120字。
参考文章:《老王》 《阿长与<山海经>》 《回忆鲁迅先生》 《台阶》
小语:小文,怎样才能写好一个人物呢?
小文:
四、综合性学习
13.2023年是鲁迅先生诞辰142周年,学校组织学生于5月至7月开展主题为“走近鲁迅的精神世界”的系列纪念活动。
(1)活动筹备会议上,你发现“走近鲁迅”纪念活动中,活动 (填序号)的安排不恰切,你向筹备组提出修改建议: 。
“走近鲁迅的精神世界”系列纪念活动
活动一 举行鲁迅作品朗读会。
活动二 举行“走近鲁迅”演讲比赛。
活动三 举行课文《好的故事》《十六年前的回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阅读交流,多视角感受鲁迅精神世界。
(2)下面是“走近鲁迅的精神世界”系列纪念活动的启动仪式主持词,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②“走近鲁迅”演讲比赛也将随之开展。
③今年是纪念鲁迅诞辰142周年,我校于5月至7月开展“走近鲁迅的精神世界”系列纪念活动。
④希望通过这次活动,我们能读懂鲁迅,走近鲁迅,践行先生的精神。
⑤本次活动,我们将诵读鲁迅先生的代表作品,感受先生笔下的人物形象。
⑥除了读书交流,我们还将重温课文,多视角感受鲁迅精神世界。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③⑤②⑥④
C.①③④⑤②⑥ D.①②⑧③⑤④
五、现代文阅读
14.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萧红
①鲁迅先生吃的是清茶,其余不吃别的饮料。咖啡、可可、牛奶、汽水之类,家里都不预备。
②鲁迅先生备有两种纸烟,一种价钱贵的,一种便宜的。便宜的是绿听子的,我不认识那是什么牌子,只记得烟头上带着黄纸的嘴,每五十支的价钱大概是四角到五角,是鲁迅先生自己平日用的。另一种是白听子的,是前门烟,用来招待客人的,白听烟放在鲁迅先生书桌的抽屉里。有客人来鲁迅先生就下楼,把它带到楼下去,客人走了,又带回楼上来照样放在抽屉里。
③鲁迅先生家里生客人很少,几乎没有,尤其是住在他家里的人更没有。一个星期六的晚上,在二楼上鲁迅先生的卧室里摆好了晚饭,围着桌子坐满了人。每逢星期六晚上都是这样的,周建人先生带着全家来拜访的。在桌子边坐着一个很瘦的很高的穿着中国小背心的人,鲁迅先生介绍说:“这是一位同乡,是商人。”
④初看似乎对的,穿着中国裤子,头发剃得很短。当吃饭时,他还让别人酒,也给我倒一盅,态度很活泼,不大像个商人;等吃完了饭,又谈到《伪自由书》及《二心集》。这个商人,开明得很,在中国不常见。没有见过的就总不大放心。
⑤下一次是在楼下客厅后的方桌上吃晚饭,那天很晴,一阵阵地刮着热风,虽然黄昏了,客厅后还不昏黑。鲁迅先生是新剪的头发,还能记得桌上有一碗黄花鱼,大概是顺着鲁迅先生的口味,是用油煎的。鲁迅先生前面摆着一碗酒,酒碗是扁扁的,好像用做吃饭的饭碗。那位商人先生也能喝酒。他说蒙古人什么样,苗人什么样,从西藏经过时,那西藏女人见了男人追她,她就如何如何。
⑥这商人可真怪,怎么专门走地方,而不做买卖?并且鲁迅先生的书他也全读过,一开口这个,一开口那个。并且海婴叫他X先生,我一听那X字就明白他是谁了。X先生常常回去得很迟,从鲁迅先生家里出来,在弄堂里遇到了几次。
⑦有一天晚上X先生从三楼下来,手里提着小箱子,身上穿着长袍子,站在鲁迅先生的面前,他说他要搬了。他告了辞,许先生送他下楼去了。这时候鲁迅先生在地板上绕了两个圈子,问我说:
⑧“你看他到底是商人吗?”
⑨“是的。”我说。
⑩鲁迅先生很有意思地在地板上走几步,而后向我说:“他是贩卖私货的商人,是贩卖精神上的……”
X先生走过二万五千里回来的。
鲁迅先生必得休息的,须藤老医生是这样说的。可是鲁迅先生从此不但没有休息,并且脑子里所想的更多了,要做的事情都像非立刻就做不可,校《海上述林》的校样,印珂勒惠支的画,翻译《死魂灵》下部;刚好了,这些就都一起开始了,还计算着出三十年集(即《鲁迅全集》)。
鲁迅先生感到自己的身体不好,就更没有时间注意身体,所以要多做,赶快做。当时大家不解其中的意思,都以为鲁迅先生不加以休息不以为然,后来读了鲁迅先生《死》的那篇文章才了然了。
鲁迅先生知道自己的健康不成了,工作的时间没有几年了,死了是不要紧的,只要留给人类更多,鲁迅先生就是这样。
不久书桌上德文字典和日文字典都摆起来了,果戈理的《死魂灵》,又开始翻译了。
鲁迅先生的身体不大好,容易伤风,伤风之后,照常要陪客人,回信,校稿子。所以伤风之后总要拖下去一个月或半个月的。
瞿秋白的《海上述林》校样,1935年冬,1936年的春天,鲁迅先生不断地校着,几十万字的校样,要看三遍,而印刷所送校样来总是十页八页的,并不是统统一道地送来,所以鲁迅先生不断地被这校样催索着,鲁迅先生竟说:
“看吧,一边陪着你们谈话,一边看校样的,眼睛可以看,耳朵可以听……”
有时客人来了,鲁迅先生一边说着笑话,一边放下了笔。有的时候鲁迅先生也说:“就剩几个字了……请坐一坐……”
1935年冬天许先生说:
“周先生的身体是不如从前了。”
(文章有删改)
萧红是个很会“写”的作家,小延很认同这个评价。她找到了文章中几处值得玩味的句子,请你根据括号中的思路,简要分析。
(1)他是贩卖私货的商人,是贩卖精神上的……(“私货”这个词语用得真妙,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2)鲁迅先生不断地被这校样催索着,鲁迅先生竟说……(“竟”本是个可有可无的副词,但在这里却颇有深意。该如何理解?)
走进鲁迅
【选文一】
我认识的鲁迅先生(节选)
作者:巴金
①对付敌人他可以利用他那些关于旧社会的知识,可以利用他那些“人情世故”;对待青年他却非常天真而且善良。
②以前,他同他的学生孙伏园一起旅行,他看见孙伏园体弱,便常常主动替孙伏园打铺盖卷儿。这一类帮助年轻朋友的事,在先生的一生中,其实是很多的。
③很少有人像他那样爱护青年。我记得有一回有人请先生吃饭,几个有地位的人在席上一致指责一个青年编辑的缺点,先生不满意这种缺席裁判,不待席终便拂袖而去。这个青年编辑就是《译文》期刊的编辑黄源。
④这以后《译文》停刊了,黄源也失了业。他为了《译文》复刊的事情四处奔走。他常常去看先生,有一回先生对他说:“看见你瘦了,我觉得很难过。”这是很自然地说出来的。
【选文二】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作者:萧红
①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②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③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
④“字不一定要写得好,但必须得使人一看了就认识,青年人都太忙了……他自己赶快胡乱写完了事,别人看了三遍五遍看不明白,这费了多少工夫,他不管。反正这费的工夫不是他的。这存心是不太好的。”
⑤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选文三】
一件小事(节选)
作者:鲁迅
①这是民国六年的冬天,大北风刮得正猛,我因为生计关系,不得不一早在路上走。一路几乎遇不见人,好不容易才雇定了一辆人力车,叫他拉到S门去。不一会,北风小了,路上浮尘早已刮净,剩下一条洁白的大道来,车夫也跑得更快。刚近S门,忽而车把上带着一个人,慢慢地倒了。
②跌倒的是一个女人,花白头发,衣服都很破烂。伊①从马路边上突然向车前横截过来;车夫已经让开道,但伊的破棉背心没有上扣,向外展开,所以终于兜着车把。幸而车夫早有点停步,否则一定要栽一个大斤斗,跌到头破血出了。
③伊伏在地上;车夫便也立住脚。我料定这老女人并没有伤,又没有别人看见,便很怪他多事,要是自己惹出是非,也误了我的路。
④我便对他说,“没有什么的。走你的罢!”
⑤车夫毫不理会,——或者并没有听到,——却放下车子,扶那老女人慢慢起来,搀着臂膊立定,问伊说:
⑥“您怎么啦?”
⑦“我摔坏了。”
⑧我想,我眼见你慢慢倒地,怎么会摔坏呢,装腔作势罢了,这真可憎恶。车夫多事,也正是自讨苦吃,现在你自己想法去。
⑨车夫听了这老女人的话,却毫不踌躇,仍然搀着伊的臂膊,便一步一步的向前走。我有些诧异,忙看前面,是一所巡警分驻所,大风之后,外面也不见人。这车夫扶着那老女人,便正是向那大门走去。
⑩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
……
这事到了现在,还是时时记起。我因此也时时煞了苦痛,努力的要想到我自己。几年来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
(选自小说集《呐喊》,有删改)
【注释】①伊:她。文中指老女人。
15.根据你的阅读理解,完成下面的对话。
①甲:我在阅读选文一时,聚焦关键句“ ”(填文中原句),概括出了三件有关鲁迅爱护青年的事例: 、 、 。
②乙:我会联系上下文去理解文章内容。在阅读选文二“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这句话时,我知道“之”指的是 ,鲁迅先生对此深恶痛绝的原因是 。从选文来看,在萧红的记忆里,鲁迅先生是个 的人。
16.选文三是一篇小说,读小说要关注三要素。
①以下情节表是“一件小事”的经过部分,请阅读文章补全下表。
女人 A 伏在地上 说自己摔坏了
车夫 让开道 B C
②认真阅读第⑨段画线句,品味加点词,你觉得此时车夫的心里会怎样想?把他当时的想法记录下来。
③第⑨段画线句“大风之后,外面也不见人”属于 描写,烘托出车夫 的形象,也烘托出“我”此时复杂的心理活动。
④认真阅读文本,说说第⑩段画线句中“我”觉得车夫形象变得高大的原因是什么?
《8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答案 C B A D B B C
1.C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
A.弄堂(nòng)——lòng;
B.揩油(xié)——kāi,铁栏杆(gǎn)——gān;
D. 干劲(jìng)——jìn;
故选C。
2.B
【详解】本题考查汉字的字形。
A.规距——矩;
C.祥细——详;
D.糟殃——遭;
故选B。
3.A
【详解】本题考查成语的含义。
A.不以为然:然,是,对。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此处应用“不以为意”;
故选A。
4.D
【详解】A.连续问句中的前两个逗号都应为问号。B.引号应为书名号。C.“一二粒”是约数,中间不能用顿号
5.B
【详解】通读所有的句子,明确这段文字是阐述鲁迅先生的性格的。很显然,③句总述鲁迅先生给人们的印象,⑥句引用现当代作家夏衍和当代画家陈丹青的话阐述鲁迅的幽默,②④①⑤句则依据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了鲁迅先生幽默的小故事,因此选B。
6.B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B.《生死场》是萧红的中篇小说,并非散文集;
故选B。
7.C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课文内容理解能力。
C.文章通过回忆作者与鲁迅先生一家人交往的几件事情,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体现了鲁迅先生的随和豁达的性格和对亲友的深情厚谊,并借此来抒发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本文回忆的是鲁迅先生作为“普通人”的一面,没有写作为革命斗士的鲁迅先生怒目金刚的一面;
故选C。
8. B D C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回忆鲁迅先生》作者是萧红。
萧红,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
故第一空选B,第二空选D,第三空选C。
9. ké jiǎo xīn jiào kāi hé gēng wù
【详解】本题考查汉字的注音。
咳嗽,读音为ké sou,喉部或气管的黏膜受刺激而突然把空气从肺内驱逐出来并带有爆破的杂音。
绞肉,读音为jiǎo ròu ,肉类制品生产中,将腌制好的肉拌上冰屑、淀粉、香料等用多刀剁肉机进行剁斩变成肉泥状的操作过程。
薪金,读音为xīn jīn,所给的酬金职员的薪金。
校对,读音为jiào duì,校对是书刊出版工作中的一道工序,指依据原稿或定本核对校样,改正校样上的差错。
揩,读音为kāi,擦,抹。
阖,读音为hé。本义为门扇,理解为动词时,解释为关闭。
调羹,读音为tiáo gēng,意思有用于搅拌或进食的小勺子 ,搅拌羹汤使之均匀或美味。
深恶痛绝,读音为shēn wù tòng jué,指对某人或对某事物厌恶、痛恨到极点。
10. (心绪)舒展的样子。 (动作、思路等)迅速而灵敏。 厌恶、痛恨到极点。 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的含义。
展然:zhǎn rán,舒展的样子,舒展开来,引申为心情上的舒畅。
敏捷:mǐn jié,形容动作或反应的迅速快捷。
深恶痛绝:shēn wù tòng jué,指对某人或对某事物厌恶、痛恨到极点。
不以为然:bù yǐ wéi rán,不认为是正确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
11. 明朗 轻捷 不顾一切(勇往直前/坚毅) 审美观 繁忙 深深的爱 尊敬 饮食起居 休息方式 “我以我血荐轩辕” 诙谐有趣(诙谐幽默) 日常琐事 吃鱼丸 严谨 奉献精神 乐观精神
【详解】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分析。
第一空,结合文章第一段中“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的内容可知,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
第二空,结合文章第二段中“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的内容可知,鲁迅先生走路的姿态是“很捷径”;
第三空,结合第二段中“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的走去”的内容可知,鲁迅先生是一个不顾一切的人;
第四空,结合“穿衣裳的评论”可知,透露出鲁迅先生独到的审美观;
第五空,由“不游公园”可知,鲁迅先生工作繁忙;
第六空,由看电影路上“施高塔路的汽车房只有一辆车,鲁迅先生一定不坐,一定让我们坐。许先生,周建人夫人……海婴,周建人先生的三位女公子”可看出鲁迅先生对亲人深深的爱;
第七空,由“鲁迅先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就陪客人,陪到五点钟,陪到六点钟,客人若在家吃饭,吃过饭又必要在一起喝茶,或者刚刚喝完茶走了,或者还没走就又来了客人,于是又陪下去,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常常陪到十二点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陪到夜里十二点,这么长的时间,鲁迅先生都是坐在藤躺椅上,不断地吸着烟”可知。鲁迅先生对客人尊敬;
第八、九空,结合“鲁迅先生的休息,不听留声机,不出去散步,也不倒在床上睡觉,鲁迅先生自己说:‘坐在椅子上翻一翻书就是休息了’”可知,鲁迅先生休息方式独特,可归入“饮食起居”;
第十空,抓紧一切时间工作,表现了他的“我以我血荐轩辕”的伟大情怀。这句诗是鲁迅诗作《自题小像》中最后一句,主要表达的意思就是我要用我的血来表达对中华民族的深爱;
第十一空,休闲中“踢鬼、谈鬼”表现出鲁迅先生的幽默诙谐;
第十二、十三、十四空,结合文章第五十五到六十段的内容可知,这里描写鲁迅先生及家人和海婴一起吃鱼丸的事情是日常琐事,鲁迅先生亲自品尝海婴碟里的鱼丸表明他是一个做事认真、严谨的人,所以第十二空应填“日常琐事”,第十三空应填“吃鱼丸”,第十四空应填“严谨”;
第十五空,阅读文章第六十四到六十六段,由第六十六段中“死了是不要紧的,只要留给人类更多,鲁迅先生就是这样”的内容可知,鲁迅先生不顾自己的身体,坚持工作,表明他无私奉献的精神。
12.示例:小语,针对你的困惑,我从阅读中得到启发,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可以选择典型事件来突出人物的精神品质。比如在《老王》一文中,作者就选取老王临死前给“我”送鸡蛋香油,表现了老王真诚善良,知恩图报的品质。再比如,在《阿长与〈山海经〉》中,作者选取不识字的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一典型事件,表现出阿长关爱孩子,淳朴善良的特点。你也试试看吧。
【详解】本题考查借助课本资源,进行读写结合训练。先阅读参考文章所给的五篇优秀文章,并分析它们运用的写作方法,并据此解决“怎样才能写好一个人物呢?”这一作文问题。语言表述简洁即可。
分析所给五篇文章写作特点可知,五篇文章均使用了人物的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
《老王》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回忆了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段,写出了他的社会地位低下、生活艰难困苦,但是精神上没有受到任何污染老实、厚道、纯朴,刻画了一个穷苦卑微但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老王”形象。
《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主要内容是通过记叙鲁迅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几件事,满怀诚挚之情地刻画了一位淳朴善良的农村妇女形象。
《回忆鲁迅先生》通过萧红和鲁迅先生一家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追忆鲁迅的点点滴滴,缅怀他的睿智、幽默、爽朗、平易近人、关爱他人。
《台阶》通过描述父亲为了改变自己的地位,奋斗了大半辈子,终于建成一栋有九级台阶的新屋的经历,反映了普通农民对赢得他人尊重的渴望。
示例:小语,你好!但我读完《老王》《阿长与》《回忆鲁迅先生》《台阶》这几篇文章后,我发现:它们在写作上,都运用了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件,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形象。例如,阿长千方百计给少年鲁迅买了《山海经》,让我油然而生敬意。《回忆鲁迅先生》主要回忆了鲁迅先生关心帮助青年、鲁迅先生带病坚持工作、许广平先生照顾鲁迅、勤俭持家,从而刻画了鲁迅爽朗、细致、好客、幽默等性格特点。这给我的写作带来启示:应用典型人物及其事件刻画人物形象。不信,你就试着写写把。
13.(1) 三 我建议将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换成《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2)B
【详解】(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及建议。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的女儿、中国现代作家李星华在1943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是回忆录,写了作为父亲的李大钊对家人的关怀、爱护,作为革命者的李大钊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据此可知,《十六年前的回忆》与“走近鲁迅的精神世界”系列纪念活动主题不符。可将其改为《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少年闰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
(2)本题考查衔接排序。
①为问候语,排在首位;③引出本次活动主题;⑤②具体交代本次活动实施方案;②句“也将随之开展”提示,⑤在前②在前;⑥交代活动另外一个方面;④总结活动意义。因此排序为:①③⑤②⑥④;
故选B。
14.(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共产主义思想比作“私货”,写出了当时马克思主义在国民党统治下的艰难处境,也表现出X先生对传播先进思想的无畏和坚定而决绝的意志。
(2)“竟”是“竟然”的意思,既写出了“我”对鲁迅先生面对催索的答复的惊讶,表现了“我”对鲁迅先生的敬佩之情,也写出了鲁迅先生对工作的负责、专注、勤勉。
【导语】这篇回忆录通过生活细节展现鲁迅先生的性格与精神。萧红以白描手法,从饮茶、抽烟等日常习惯,到抱病工作的坚韧,层层递进刻画人物。“商人”的插曲巧妙暗示革命者的身份,而“私货”“竟”等词的精妙运用,体现了作者敏锐的语言感知。全文在平淡叙述中蕴含深沉情感,既写实又富有文学性,展现了萧红独特的叙事魅力。
【详解】本题考查词句理解和赏析。
(1)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私货”本义指违法贩运或来路不明的走私货物,结合句中“贩卖精神上的”及第 段“X先生走过二万五千里回来的”可知X先生走过长征,那么“私货”就不是指真正的商品,它比喻的是共产主义思想。同时一个“私”字表明,这种思想的传播不能光明正大地进行,结合文章第⑥段“X先生常常回去得很迟,从鲁迅先生家里出来,在弄堂里遇到了几次”中的“常常回去得很迟”“在弄堂里遇到了几次”分析,X先生一直在暗中同鲁迅先生进行交流,可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在当时国民党的统治下很艰难,只能暗中进行;同时也表现出X先生对传播先进思想的无畏和坚定。
(2)“竟”有“竟然”之意,蕴含深意。联系文章第 段,几十万字的校样需看三遍,且印刷所送校样零散,不断催索,任务繁重。而鲁迅先生面对此景,竟能平静地说可以边陪客人边看校样,这“竟”字既体现出“我”对先生在如此境况下仍从容应对的惊讶,“我”对鲁迅先生面对催索的答复感到出乎意料,表现了“我”对鲁迅先生的敬佩之情。更凸显了鲁迅先生对工作的极度负责、专注与勤勉。
15. 对待青年他却非常天真而且善良 主动为学生打铺盖卷 不满有地位的人席上一致指责青年编辑,拂袖离席 关心爱护失业的黄源(意思对即可) 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 青年人都觉得自己太忙了,胡乱写完了事,不管别人能不能看懂,费不费时间 乐观开朗、果断利落、关心青年(写出两点即可) 16.①A:向车前横截过来 B:立住脚 C:搀着臂膊向前走
②例:车夫想:我绝不能推卸责任,我一定要把老太太搀扶到巡警分驻所说明情况,甘愿听从处罚。(意思对即可)
③自然环境(景物);勇于承担责任责任,有爱心
④车夫对自己行为负责的精神震撼了“我”,在“我”心中车夫形象高大、精神高尚。
【导语】这三则选文分别以不同的视角和表达方式展现了鲁迅的品格和精神。其中,选文一通过事例表现鲁迅对青年的关怀与爱护,彰显其善良与正直;选文二通过细节刻画和语言描写,突出了鲁迅的平易近人和认真负责;选文三则通过叙事和自我反思,以小见大地表达了对人性光辉的崇敬。整体来看,这些篇章既展现了鲁迅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伟大人格,又作为普通人充满情感与真诚的一面。
15.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理解与概括。
①第一空。选文一“我认识的鲁迅先生(节选)”写了鲁迅先生对青年的爱护。第①段“对付敌人他可以利用他那些关于旧社会的知识,可以利用他那些‘人情世故’;对待青年他却非常天真而且善良”,用对比的手法,总领整个文段,“对待青年他却非常天真而且善良”概括了四个段落的内容,是关键句。
第二、三、四空。有关鲁迅爱护青年的事例,在第②③④段。
结合第②段“他同他的学生孙伏园一起旅行,他看见孙伏园体弱,便常常主动替孙伏园打铺盖卷儿”可知,主动替学生料理生活,可概括为:主动为学生打铺盖卷;
结合第③段“有一回有人请先生吃饭,几个有地位的人在席上一致指责一个青年编辑的缺点,先生不满意这种缺席裁判,不待席终便拂袖而去”可知,鲁迅先生因不满有地位的人对青年编辑的指责,愤然而去,可概括为:不满有地位的人席上一致指责青年编辑,拂袖离席;
结合第④段“黄源也失了业。他为了《译文》复刊的事情四处奔走。他常常去看先生,有一回先生对他说:‘看见你瘦了,我觉得很难过’”可知,鲁迅先生关心失业青年,可概括为:关心爱护失业的黄源。
②第一、二空。结合选文二第③段“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可知鲁迅先生“深恶痛绝之”的“之”指代是“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这件事。结合第④段“字不一定要写得好,但必须得使人一看了就认识,青年人都太忙了……他自己赶快胡乱写完了事,别人看了三遍五遍看不明白,这费了多少工夫,他不管。反正这费的工夫不是他的。这存心是不太好的”可得鲁迅先生对青年人写字太草率深恶痛绝的原因是:青年人都觉得自己太忙了,胡乱写完了事,不管别人能不能看懂,费不费时间。
第三空。结合选文二第①段“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可知,鲁迅先生乐观开朗;
结合第②“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可知,鲁迅先生动作敏捷,行动果断利落;
结合第⑤段“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可知,鲁迅先生对青年的来信很重视,可见他关心爱护青年。
16.①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梳理与概括。
A.根据“车夫让开道”可定位到第②段,结合“伊从马路边上突然向车前横截过来;车夫已经让开道,但伊的破棉背心没有上扣,向外展开,所以终于兜着车把”可知女人的动作是:向车前横截过来 。
B.根据女人“伏在地上”,可定位到第③段,根据“伊伏在地上;车夫便也立住脚”可知,车夫“立住脚”;
C.根据女人“说自己摔坏了”可定位到第⑦至⑨段,结合第⑨段“车夫听了这老女人的话,却毫不踌躇,仍然搀着伊的臂膊,便一步一步的向前走”,可知车夫的动作是:搀着臂膊向前走。
②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及心理活动描写。
仔细阅读第⑨自然段“车夫听了这老女人的话,却毫不踌躇,仍然搀着伊的臂膊,便一步一步地向前走”这就话。毫不踌躇:指果断;坚决,形容毫不犹豫,坚定果断。仍然:仍旧,照样——表示某种情况持续不变;还。从“毫不踌躇”“仍然”这些词语中,可以体会到车夫心里非常坚定和果断,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去扶老女人,表现出他的善良和对他人的责任感、同情心,这与“我”的冷漠和自私形成了鲜明对比。车夫的果断行动表明他内心深处对弱者的关心和帮助他人的强烈愿望,这种行为不仅展现了车夫的高尚品质,也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朴实和无私。
可据此分析揣摸车夫的心理,合理即可。
例:这位老人是因为我而摔倒的,我不能不管她,也不能推卸责任。即便耽误了我的工作,我也要尽力扶她去巡警分驻所,说明情况,接受处罚。
③本题考查句子作用。
第⑨段画线句“大风之后,外面也不见人”写的是周围的环境,因此是自然环境描写,也可以说是景物描写。
车夫搀扶老女人走向巡警分驻所时,是在大风之后,外面也不见有巡警或旁观者,车夫完全可以一走了之,但他仍然搀着女人向巡警驻扎走去。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了车夫有爱心,对自己行为负责的高大形象。
④本题考查人物思想感情及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仔细阅读第⑩自然段语句“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的背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仰视:指仰面向上看,或是抬头向上看,现代人也常用来表达对某人或某事的敬慕、敬仰和向往之情。
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来看,在文中,作者描述了自己对车夫的看法转变。结合第⑧段“车夫多事,也正是自讨苦吃,现在你自己想法去”可知,起初,作者对车夫的行为感到不解和不满,认为他多事,耽误了自己的时间。然而,当车夫不顾自己的利益,坚持帮助摔倒的老妇人时,车夫对自己行为负责的精神震撼了“我”,“我”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车夫的背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体现了在“我”心中车夫形象的高大、精神的高尚。结合第 段“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可知,这种变化反映了作者对车夫高尚品德的敬仰,同时也促使作者进行自我反思,意识到自己内心的渺小和自私。这种思想感情的变化不仅体现了作者对车夫乐于助人、善良品质的赞美,也表达了对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敬意和同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