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短文二篇 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2短文二篇 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7.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9 12:07: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2 短文二篇
一、选择题
1.对“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节奏划分恰当的一项是( )
A.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B.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C.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D.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下列对“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B.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C.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D.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3.朗读“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时,应重读的词语是( )
A.山川 B.美 C.古来 D.共谈
4.朗读“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时,语气变化应为( )
A.前两句疑问,后一句平淡
B.前两句反问,后一句感慨
C.全程保持疑问
D.前两句肯定,后一句激昂
5.《答谢中书书》作者 ,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人称为“ ”。
A.陶弘景 B.苏轼 C.山中宰相 D.东坡居士
6.《记承天寺夜游》作者 ,字子瞻,一字和仲,号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A.陶弘景 B.苏轼 C.山中宰相 D.东坡居士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例句中加点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A.自三峡七百里中。 B.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C.自非亭午夜分。 D.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8.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译文: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B.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译文: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
C.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
D.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译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五种五颜六色的石头交相辉映。
9.下面对《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苏轼写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他贬官黄州时期。
B.“欣然”与“念无与为乐者”都是心理描写,前者写出作者的兴奋喜悦之情,后者写出他遭贬后的寂寞之感。
C.文中作者自称“闲人”,充满自豪与庆幸,庆幸自己做官清闲,才得以饱览这样美的月色。
D.最后三句是借景抒情,寥寥数语,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10.下列对《答谢中书书》一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峰入云,清流见底”通过仰观的视角,写了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
B.“实是欲界之仙都”,意思是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将作者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遗。
C.“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昔日欲颓,沉鳞竞跃”通过对朝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生物活动的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
D.文章传达了作者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他酷爱自然、常伴林泉的志趣。
二、填空题
11.解释下列加点字并翻译句子
①略无阙处 阙: ②自非亭午夜分 自:
③沿溯阻绝 沿: ④虽乘奔御风 奔:
⑤哀转久绝 绝: ⑥晓雾将歇 歇:
⑦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译:
12.细读《记承天寺夜游》,结合写作背景,谈谈你对“闲人”一词的理解?
三、名句名篇默写
13.《答谢中书书》
(1)《答谢中书书》中统领全文,充当本文引子的句子是: , 。
(2)《答谢中书书》中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
“ , ”。(表现山水相映之美)
(3)《答谢中书书》中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 , , , 。
(4)《答谢中书书》中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 , , , 。
(5)《答谢中书书》中的议论句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是: , , 。
(6)《答谢中书书》中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 , 。
(7)《答谢中书书》中表现色彩配合之美的句子是: , , , 。
(8)写山水相映之美的语句是: , 。
(9)写景物色彩配合之美的语句是: , 。 , 。
(10)本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 ”和“ ”。
14.理解性默写填空。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运用奇特的想象,从侧面写出月光的澄澈、皎洁的句子是“ , ”。
(2)《记承天寺夜游》中点明主旨,抒发作者感慨,表达作者旷达情怀的语句是“ ”。
(3)《记承天寺夜游》中表露作者复杂而又旷达心境的句子是“ ? ? ”。
四、语言表达
15.以下哪个人物最具“内方外圆”的人生智慧?请结合作品简述理由。
A.刘禹锡(《陋室铭》)
B.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C.邹忌(《邹忌讽齐王纳谏》)
五、文言文阅读
16.阅读《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 念:考虑,想到
B.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
C.盖竹柏影也 盖:大概是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但是,表转折意义
(2)下列句子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
A.解衣欲睡 B.月色入户 C.怀民亦未寝 D.何夜无月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天气晴朗,步出南郊野寺,沽酒饮之。半醉半醒,携僧上雨花台①,看长江一线,风帆摇曳,钟山②紫气,掩映黄屋③,景趣满前,应接不暇。每登高丘,步邃谷,延留燕坐,见悬崖瀑流寿木垂萝閟④邃岑寂之处,终日忘返。
(选自陈继儒《小窗幽记》)
【注】①雨花台:相传梁武帝时期,有位法师在此谈经说法,天空中花落如雨,故称“雨花台”,位于今南京市以南。②钟山:即紫金山。③黄屋:宫殿。④閟(bì):幽深,幽静。
17.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五色交辉 辉:
②四时俱备 俱:
③应接不暇 暇:
④延留燕坐延 留:
18.请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见悬崖瀑流寿木垂萝阙邃岑寂之处
19.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步出南郊野寺,沽酒饮之。
20.简要概括【甲】【乙】两文情感的相同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谢朏①轻舟出诣阙②,诏以为侍中、司徒、尚书令。朏辞脚疾不堪拜谒。诏见( )华林园,乘小车就席。明旦,上幸③朏宅,宴语尽欢。朏固陈本志④不许因请自还东迎母许之。临发,上复临幸,赋饯别;王人⑤送迎,相望于道。及还,诏起府于旧宅,礼遇优异。朏素惮烦,不省职事,众颇失望( )。
(选自《资治通鉴》卷一百四十五·梁纪)
【注】①谢朏:字敬冲,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南朝梁大臣,文学家。②诣阙:赴京都。③幸:古代指皇帝亲临(某地)。④本志:历来的意愿或志向;本文段中是指谢朏不想出仕的心愿。⑤王人:指天子使臣。
21.下列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谢中书”以官名称呼对方表尊敬,“侍中”“司徒”“尚书令”均为古代官职名。
B.“诏以为侍中”与“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中的“以”,均为介词“把”,二者用法相同。
C.“及还”与《桃花源记》中“及郡下”的“及”,均译为“等到”,意义相同。
D.“宴语尽欢”中的“宴”,名词作状语,“宴”修饰动词“语”。
22.在【乙】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下列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而 矣 B.之 乎 C.于 乎 D.于 矣
2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断句处相应的字母依次填涂到答题卡上。
朏固陈A本志B不许C因请自D还东E迎母F许之。
24.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朏辞脚疾不堪拜谒。
25.陶弘景与谢朏都是南朝梁时的思想家,都与梁武帝交往密切。请结合【甲】【乙】两个文段分析两人相同的人生态度。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甲】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西湖念语①
【宋】欧阳修
昔者王子猷之爱竹,造门不问于主人。陶渊明之卧舆,遇酒便留于道士。况西湖之胜概,擅东颍之佳名。虽美景良辰,固多于高会②。而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并游或结于良朋,乘兴有时而独往。鸣蛙暂听安问属官而属私曲水临流自可一觞而一咏。至欢然而会意,亦傍③若于无人。乃知偶来常胜于特来,前言可信。所有虽非于己有,其得已多。因翻旧阕之辞,写以新声之调。敢陈薄伎,聊佐清欢。
【注释】①此文写于欧阳修辞官退休流连颍州西湖山水之时。②高会:盛大的宴会。③傍,同“旁”。
26.请你结合所学,推测“胜”的意思,填写出来。
①欧阳修《西湖念语》“乃知偶来常胜于特来”
②欧阳修《西湖念语》“况西湖之胜概,擅东颍之佳名”
27.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鸣蛙暂听安问属官而属私曲水临流自可一觞而一咏。
2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虽美景良辰,固多于高会。而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
29.【甲】【乙】两文中的“闲人”有多重内涵。请结合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12 短文二篇》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D B A C B D B D C A
1.B
【详解】本题考查划分朗读节奏。“两岸石壁五色交辉”的意思是: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A.“石壁五色”不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不符合语法规则,不正确;
B.“两岸石壁”是主语,“五色交辉”是谓语,主谓之间停顿符合语言习惯,正确;
C.“石”与“壁”,“交”与“辉”是两个完整的词语,在其中间停顿割裂了句子成分,不符合语法规则,不正确;
D. “五色”与“交辉”都是用来修饰“石壁”的,中间不能停顿,否则会割裂句子成分,不符合语法规则,不正确;
故选B。
2.B
【详解】本题考查朗读节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句意: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
结合“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分析,“元丰六年”是年号纪年,故在“年”后断句;“十月十二日”是具体日期,故在“日”后断句;“夜”点明时间。故句子断句为: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故选B。
3.D
【详解】本题考查朗读重音。
A.只是交代主体事物,不能体现句子核心情感,不正确;
B.介绍事物的特点,不能体现句子核心情感,不正确;
C.点明时间段,不能体现句子核心情感,不正确;
D.“共谈”强调山川之美是众人公认且乐于谈论的,重读能突出其公认性和吸引力,是这句话的重点,引出下文关于山川之美的描绘,所以应该重读,正确;
故选D。
4.B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朗读。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并非真的在询问,而是用反问的形式,强调无论哪一夜都有月光,无论何处都有竹柏,突出自然美景的普遍存在;“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则是在前面的反问基础上,抒发感慨,叹惋世间少有像自己和张怀民这样能在月夜闲游、懂得欣赏且有闲适心境的“闲人”,既有对自身境遇的自嘲,又有对宁静美好时光的珍惜,所以朗读时前两句应是反问语气,后一句为感慨语气;
故选B。
5. A C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他隐居于茅山,精通道教和医术,受到当时朝廷的尊重和重视,常常为朝廷提供建议和帮助,因此被人们称为“山中宰相”。
《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在黄州(今湖北黄冈)被贬期间,苏轼开始躬耕东坡,作《东坡八首》和《东坡》,建起了“东坡雪堂”,并自号“东坡居士”,因此得名。
故①选A;②选C。
6. B D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轼在黄州(今湖北黄冈)被贬期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因此得名。
故第一空选B,第二空选D。
7.B
【详解】本题考查一词多义。例句句意: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自:从。
A.句意:在三峡七百里之间。自:在;
B.句意: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自:从;
C.句意:如果不是正午或午夜。自:如果;
D.句意:我经常读书,自己认为获得了很多好处。自:自己;
故选B。
8.D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
D.“两岸石壁,五色交辉”正确的译文应为: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这里“五色交辉”并不是“五种五颜六色的石头交相辉映”,而是石壁在阳光下呈现出五彩斑斓的颜色相互辉映。
故选D。
9.C
【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
C.有误,作者自称“闲人”,并不是充满自豪与庆幸。“闲人”一词,包含着作者复杂的情感,既有被贬的落寞、自嘲,也有赏月的欣喜,还有对人生的感慨,并非是庆幸自己做官清闲能饱览月色;
故选C。
10.A
【详解】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与分析。
A.有误,“高峰入云”是仰观的视角,“清流见底”是俯察的视角,并非全部为仰观的视角;
故选A。
11. 同“缺”,空隙,缺口; 如果 顺流而下 飞奔的马 消失,停止。 消散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异的山水景色了。
【详解】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阙:同“缺”,空隙,缺口;
(2)句意:如果不是正午或午夜;自:如果;
(3)句意:下行和上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沿:顺流而下;
(4)句意:即使骑乘奔驰的快马,驾着风;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5)句意: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停止;绝:消失,停止;
(6)句意: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歇:消散;
(7)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是南朝文学家;复:又;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奇:指山水之奇异。
12.①反映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②反映了作者身为闲官的闲适。③慨叹世人忙于名利而无暇顾及良辰美景。(或者: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也体现了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
【详解】考查对文言文重点词语的理解。结合文言文的背景和主旨分析。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在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由写作背景分析,“闲人”反映了作者身为闲官的闲适。“闲人”一词,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却是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赏的,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来欣赏它。“闲”反映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同时也慨叹世人忙于名利而无暇顾及良辰美景。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却被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体现了作者旷达乐观的心境。
13.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猿鸟乱鸣 沉鳞竞跃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注意:峰、壁、辉、歇、猿、颓、鳞。
14.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详解】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注意重点字“藻、荇、竹柏、吾”的书写。
15.示例一A.刘禹锡。“内方外圆”的人生智慧指内心恪守原则,待人处世则灵活圆融。刘禹锡身居陋室,调素琴,阅金经,与有学识之人来往,坚守安贫乐道的情操,这是“内方”的体现;同时他没有因为被贬官、居住环境简陋而怨天尤人,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的不如意,这是“外圆”的表现。
示例二B。陶弘景。“内方外圆”的人生智慧指内心恪守原则,待人处世则灵活圆融。陶弘景隐居山林,始终坚守淡泊名利的志趣,这是“内方”的体现;他在回信中,以山水之美传递超然心境,委婉表达对官场的疏离,这是“外圆”的表现。
示例三C。邹忌。“内方外圆”的人生智慧指内心恪守原则,待人处世则灵活圆融。邹忌心怀家国大义,深知君主纳谏对治国的重要性,这是“内方”的体现;但他并未直言进谏,而是以自身比美的日常小事类比,既维护了齐王的尊严,又成功劝其广开言路,这是“外圆”的智慧。
【详解】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内方外圆”指内心坚守原则(方),外在灵活处世(圆),需结合人物作品中的言行分析其是否兼具刚直与变通。
刘禹锡,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他仕途坎坷,因参与“永贞革新”失败,屡遭贬谪。但他在困境中坚守自我,《陋室铭》便是其写照。他于陋室中,与鸿儒谈笑,调素琴、阅金经,安贫乐道,展现出高洁的品格与乐观的精神。
陶弘景,南朝齐梁时期道教学者、炼丹家、医药学家。他自幼聪慧,博学多才。虽曾在仕途任职,但后隐居茅山。在《答谢中书书》里,他描绘山川之美,沉醉自然,坚守着对宁静生活与精神自由的追求。
邹忌,战国时期齐国大臣。他凭借鼓琴喻政获齐威王赏识而被任相国。他善于进谏,以自身比美之事,巧妙劝说齐王广开言路,展现出非凡的政治智慧与忠诚。
如选A.刘禹锡(《陋室铭》)。“内方外圆”指内心坚守原则,处世灵活通达。内方:刘禹锡虽居陋室,却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明志,通过“调素琴,阅金经”“谈笑有鸿儒”的生活方式,固守高洁情操与安贫乐道的处世原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外圆:面对贬谪困境,他未消极沉沦,反而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诗意视角美化环境,用“何陋之有”的幽默自洽消解现实挫折,以乐观豁达的态度适应境遇,展现处世的圆融智慧。
如选B.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内方外圆”指内心淡泊功名,处世顺应自然。内方:陶弘景隐居山林,拒绝出仕,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寄托对自然的热爱,坚守不慕权贵、超然物外的人生准则,体现文人“方”的风骨。外圆:他虽隐居,却与谢中书等官场人士保持书信往来,以“实是欲界之仙都”的共鸣回应友人,既保持独立人格,又以温和方式维持社会联结,在出世与入世间找到平衡,展现处世的圆融。
如选C.邹忌(《邹忌讽齐王纳谏》)。“内方外圆”指内心忠君谋国,处世机敏善谏。内方:邹忌以家事类比国事,直言“王之蔽甚矣”,力劝齐王广开言路、革新政治,体现以天下为己任的忠诚与刚直,坚守臣子“方”的责任。外圆:他未直言进谏触怒齐王,而是以自身“与徐公比美”的日常小事为喻,循循善诱、委婉说理,既达到劝谏目的,又维护君主尊严,展现高超的沟通智慧与处世圆融。
16.(1)D
(2)A
(3)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导语】《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隽永小品文,以简练笔墨勾勒出月夜清景与文人雅趣。全文仅83字,却通过“月色入户”“积水空明”等意象,营造出空灵澄澈的意境。文中“闲人”之叹,既透露出贬谪中的旷达,又暗含对庸碌世人的讽喻。苏轼将日常琐事提升至哲学高度,展现了宋代文人“以俗为雅”的审美追求。文中虚实相生的描写手法(如“藻荇交横”实为竹柏影),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似与不似”的美学特征。
【详解】(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D.句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但:只是。
故选D。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式。
A.句意:(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是省略句,这里省略了主语“我”,应在“解衣”前补充主语“吾”。
故选A。
(3)本题考查文言翻译。完整翻译句子的基础上,把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展现出来,注意省略句要补全,倒装句要调整语序。重点词语:
念:考虑,想到。与:和,同;为乐:作乐,游乐。遂:于是,就。至:到。
【点睛】参考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进门里,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17. 辉映 都 空闲 停留 18.见悬崖瀑流/寿木垂萝/阙邃岑寂之处 19.①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②(我)步行走出南郊的野寺,买来好酒畅饮。 20.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热爱自然的情感。
【导语】两文皆为山水小品,笔墨简淡却意趣盎然。甲文铺陈山川晨昏之景,以“仙都”赞其奇,寄寓对自然的沉醉;乙文记郊野漫游,绘长江钟山之趣,显流连之意。均以景载情,于清丽文字中藏对自然的热爱与超然心境。
17.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①句意:色彩斑斓,交相辉映。辉:辉映。
②句意:四季都有。俱:都。
③句意: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暇:空闲。
④句意:停留闲坐。延留:停留。
18.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句意:看见悬崖、瀑布、长寿的树木、下垂的藤萝以及幽深寂静的地方。“悬崖瀑流”“寿木垂萝”均为并列名词短语,描绘具体景物;“閟邃岑寂之处”概括环境特点。
故断句:见悬崖瀑流/寿木垂萝/阙邃岑寂之处。
19.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①自:自从;康乐:指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未复:不再;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奇:奇丽的景色。
②步:行走,走出;沽:买。
20.本题考查情感理解。
结合【甲】文“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实是欲界之仙都”可知,作者描绘山川美景,直赞其为“仙都”,可见对自然的沉醉与热爱。
结合【乙】文“看长江一线……景趣满前,应接不暇……终日忘返”可知,作者观长江、钟山等景,因景色迷人而流连忘返,同样体现对自然的沉醉与热爱。由此可知,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热爱自然的情感。
【点睛】参考译文:
【甲】山川的美丽,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巍峨的山峰直插云霄,清澈的溪流能看见水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子,四季都有。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水中潜游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乙】天气晴朗,(我)走出南郊的野寺,买了酒来喝。半醉半醒之间,带着僧人登上雨花台,看见长江如一条线,帆船摇曳,钟山的祥瑞之气,掩映着宫殿,眼前的景色情趣满满,让人应接不暇。每当登上高山,走进幽深的山谷,停留安坐,看见悬崖、瀑布、长寿的树木、下垂的藤萝以及幽深寂静的地方,常常一整天都流连忘返。
21.D 22.D 23.BCF 24.谢朏以脚有疾病为由推辞,说自己无法拜见(皇帝)。 25.相同人生态度:具有远离世俗、高洁傲岸的隐士情怀。分析:【甲】文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透露出作者远离世俗、高洁傲岸的隐士情怀;【乙】文段中“朏辞脚疾不堪拜谒”“朏固陈本志,不许”“不省职事”等情节,表现了作者具有远离世俗、高洁傲岸的隐士情怀。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通过对比呈现了南朝梁时期两位文人的处世态度。【甲】文陶弘景以山水寄情,展现超脱尘世的隐逸情怀;【乙】文谢朏虽被迫出仕却消极应对,最终回归本心。两文共同反映了南朝士人在政治漩涡中保持精神独立的价值取向:陶弘景以自然为归宿,谢朏以称疾婉拒,殊途同归地体现了“出处自如”的魏晋风度。甲文骈散相间尽显山水之美,乙文叙事简练暗含政治隐喻,共同构成对六朝文人精神世界的立体呈现。
21.本题考查对原文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D.“宴语尽欢”中“宴”为名词动用,翻译为为“设宴,举行宴会”;不是名词作状语;
故选D。
22.本题考查虚词的用法。
第一处:“诏见”是“(皇帝)下诏召见(谢朏)”的省略,“华林园”是地点名词。文言中表示动作发生的地点时,需用介词“于”连接,形成“见+于+地点”的结构,意为“在某处召见”;“而”表转折或顺承,不表地点,排除;“之”作代词或助词,无法衔接地点,排除;故选“于”;
第二处:这个句末需用语气词表达陈述语气,“矣”用于陈述句,相当于“了”,表示情况已经形成或变化。语境中“众颇失望”是对谢朏不处理职事导致的结果的陈述,用“矣”可体现“众人已经颇为失望”的事实。“乎”表疑问或感叹,此处为陈述句,排除;故选“矣”;
故选D。
2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
句意:谢朏坚决陈述自己历来不想出仕的心愿,(皇帝)不答应,于是(谢朏)请求亲自回东方迎接母亲,(皇帝)答应了他。“谢朏固陈本志”是主谓宾结构的完整句子,这是谢朏的行为,其后断开;“不许”表明皇帝对谢朏请求的态度。下文的“许之”表明皇帝最终同意。“不许”“许之”的主语均为皇帝,与前句“谢朏”的主语不同,需在这两个词语前通过断句明确主语转换;“因请自还东迎母”这个分句,“因”为连词(于是),位于句首,其前需断句,分隔前事(皇帝不许)与后事(谢朏新请求);故断句为:朏固陈本志/不许/因请自还东迎母/许之;
故选BCF。
2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重点词语:辞,推辞;不堪,不能;拜谒,拜见、参拜。
25.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
根据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可知,陶弘景在信中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通过对山水、石壁、丛林、翠竹和早晨、黄昏景象的描写,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妙绝伦。他将此处景色誉为“欲界之仙都”,认为自谢灵运以来,无人能真正欣赏到这种奇丽景色。这表明他沉醉于山水之间,以欣赏自然美景为乐,在自然中找到了心灵的慰藉与满足。而这种对自然的热爱和沉醉,是远离世俗喧嚣的表现,体现出他不热衷于功名利禄,追求内心宁静与自由的心境,透露出远离世俗、高洁傲岸的隐士情怀。
根据乙文“朏辞脚疾不堪拜谒”“朏固陈本志,不许”“不省职事”可知,谢朏以脚疾为由推辞皇帝的召见,这并非是真的因为身体原因,而是他不想出仕、远离官场的一种托辞。他坚决陈述自己历来不想出仕的心愿,即便皇帝不答应,他也坚持自己的想法,表明他对官场生活的不热衷,坚守自己的内心追求。“不省职事”则说明他即使在朝廷任职,也不处理职事,对官场事务采取一种消极对待的态度,不愿卷入世俗的纷争和事务中。这些情节都表现出谢朏具有远离世俗、追求自我内心世界的倾向,体现了他高洁傲岸的隐士情怀,不愿为世俗所累,坚守自己的志向和原则。
综上所述,陶弘景与谢朏虽然身处官场与宫廷交往密切的环境中,但从甲乙两个文段可以看出,他们都具有远离世俗、高洁傲岸的隐士情怀,在各自的生活中以不同的方式追求着内心的宁静和自由,不被世俗的功名利禄所迷惑。
【点睛】参考译文:
甲文:山川的美丽,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论的话题。巍峨的高峰直入云端,清澈的溪流能看见水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树林和翠绿的竹林,四季都完好地保存着。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猿猴和鸟儿纷乱地鸣叫;夕阳快要坠落之际,水中的鱼儿竞相跃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宋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乙文:谢朏乘轻舟前往京都,皇帝下诏任命他为侍中、司徒、尚书令。谢朏以脚有疾病,不能参拜谒见为由推辞。皇帝下诏让他在华林园相见,谢朏乘坐小车到庭席就座。第二天早晨,皇帝亲临谢朏的住宅,设宴交谈,极尽欢洽。谢朏再三陈述自己历来不想出仕的心愿,皇帝不答应,于是他请求自己回东方迎接母亲,皇帝答应了。临出发时,皇帝又亲自前来,赋诗饯行送别;天子使臣接送往来,路上接连不断。等他返回后,皇帝下诏在他的旧宅设立官署,对他的礼遇超出一般。谢朏向来害怕麻烦,不处理职事,众人对此颇为失望。
26.①胜过,超过;②美好,优美。 27.鸣蛙暂听/安问属官而属私/曲水临流/自可一觞而一咏。 28.①哪个晚上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②虽然良辰美景,本来大多见于盛大的宴会。但是清风明月,幸好属于闲人。 29.①清闲之人。苏轼和欧阳修,一个被贬,一个辞官退休,这样的处境使他们有时间走进自然,亲近清风明月;②恬适之人。苏轼因心境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欧阳修“并游”“独往”“至欢然而会意,亦傍若于无人”,留恋于山水间,自得其乐;③旷达之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的“但”字显示了苏轼在逆境中的旷达。欧阳修辞官之后,“鸣蛙暂听,安问属官而属私”(“曲水临流,自可一觞而一咏”),心无挂碍,平和旷达。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选取了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和欧阳修《西湖念语》两篇宋代散文,展现了文人雅士在自然美景中的闲适心境。苏轼以空明月色喻人生境界,欧阳修则以西湖胜景抒归隐之乐,两文均通过“闲人”意象,表达了超脱世俗、寄情山水的文人情怀。文中“清风明月”与“竹柏影”等意象交织,形成恬淡悠远的意境,体现了宋代文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达观态度。
26.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①句意为:于是我明白了,偶然来一次往往胜过专程来游玩。胜:胜过,超过;
②句意为:何况西湖这样的美景。胜:美好,优美。
27.本题考查断句。
先理解句子意思:暂且聆听青蛙鸣叫,何必问这属于公事还是私事;面对曲折的流水,自然可以一边饮酒一边吟诗。
分析句子结构,“鸣蛙暂听”表意完整,是说聆听蛙鸣这一行为;“安问属官而属私”是对聆听蛙鸣时心态的表述,是一个独立部分;“曲水临流”描绘面对曲水的情景;“自可一觞而一咏”是面对曲水时的行为。
故断句为:鸣蛙暂听/安问属官而属私/曲水临流/自可一觞而一咏。
28.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
(1)何:哪一个,哪个。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耳:罢了。
(2)虽:虽然。固:本来。高会:盛大的宴会。而:但是。幸:幸好,幸而。属:属于。闲人:清闲的人。
29.本题考查赏析主旨。
首先,“闲人”是有闲暇时间亲近自然的人。苏轼在【甲】文中“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被贬之后的他有了深夜漫步庭院、欣赏月色的空闲;欧阳修在【乙】文提及“并游或结于良朋,乘兴有时而独往”,辞官退休后,他无需再为公务奔波,有了足够的时间流连于西湖山水之间,正是这样的处境让他们得以走进自然,与清风明月相伴。
其次,“闲人”是心境恬适、能在自然中自得其乐的人。苏轼在【甲】文中描绘“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他以空灵自在的心境捕捉到月色的澄澈与竹柏影的灵动,在简单的景致中品味到悠游的乐趣;欧阳修在【乙】文中“鸣蛙暂听,安问属官而属私;曲水临流,自可一觞而一咏”,无论是听蛙鸣还是临水吟咏,都能“至欢然而会意,亦傍若于无人”,完全沉浸在山水带来的愉悦中,尽显内心的恬适与自在。
最后,“闲人”是拥有旷达胸怀的人。苏轼在【甲】文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作结,一个“但”字道尽对境遇的超脱,即便身处贬谪之中,仍能从平凡月色中寻得慰藉,展现出逆境中的旷达;欧阳修在【乙】文辞官后,不纠结于过往的官职与事务,而是享受“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的自在,“所有虽非于己有,其得已多”的感悟,更体现出他放下俗世纷扰后的平和与旷达,不为外物所困,只专注于当下的所得与快乐。
【点睛】参考译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进门里,(于是我)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我们)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乙】从前王子猷喜爱竹子,到了别人家门前也不去询问主人(就进去观赏)。陶渊明躺在轿子中,遇到有酒的地方,就会留在道士那里(畅饮)。何况颍州西湖这样的美景,在东颍一带享有美好的名声。虽然美景和良辰,本来在盛大的宴会上就常常能遇到。但清风明月,幸好属于清闲的人。一同游玩有时会和好朋友结伴,趁着兴致有时也会独自前往。偶尔听听青蛙的鸣叫,何必问是属于官事还是私事;面对弯弯曲曲的流水,自然可以一边饮酒一边吟咏。到了高兴而领会其中意趣的时候,也好像旁边没有别人一样。才知道偶然来一次常常比特意来一次更有意思,以前的说法是可信的。所拥有的虽然不是自己的东西,但从中得到的已经很多了。于是我修改旧有的词,用新的曲调来谱写。斗胆献上浅薄的技艺,姑且辅助清雅的欢宴。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