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1.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9 12:09: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获悉(huǒ) 驻留(zhù) 轨道(guì) 航天员(háng)
B.预定(yù) 设置(zhǐ) 程序(xù) 核心舱(cāng)
C.端口(duān) 过程(chén) 快速(sù) 机械臂(jiè)
D.后续(xù) 标志(biāo) 准备(zhǔn) 关键技术(jiàn)
2.下列词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航天员 轨到  核心舱
B.驻留  关键  预定轨道
C.船舱  模式  交汇对接
D.获悉  状态  设制  载人飞船
3.下列句子中,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航天团队在空间站建设过程中,面对重重困难,始终能做到处变不惊,有条不紊地推进各项工作。
B.看到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这一消息,他激动得语无伦次,在房间里上蹿下跳。
C.在空间站研发的漫长岁月里,科研人员们总是敷衍了事,对每一个细节都不认真对待。
D.面对国外航天技术的封锁,中国航天人妄自菲薄,而是凭借自身努力实现了突破。
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1)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______将3名航天员送上太空。
(2)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6.5小时左右,______了中国航天的高效。
(3)后续航天员乘组将按计划开展相关工作,______关键技术。
A.顺利 彰显 验证 B.顺畅 显示 检验
C.顺利 显示 检验 D.顺畅 彰显 验证
二、填空题
5.解释下列词语。
获悉:
交会:
节点:
驻留:
关键:
再生生保: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标题 要素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When(何时)
Where(何地)
Who(何人)
What(何事)
Why(何故)
How(如何)
7.《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是一篇 (体裁),其结构通常包括标题、 、主体、 和结语五部分。文中提到的中国空间站核心舱命名为“ ”,源自《尚书》中的“ ”理念,体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
三、语言表达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新华社北京12月16日电(记者樊曦)时近年末,一张张小小的火车票,是千万归乡人的牵挂。几天来,铁路12306手机客户端学生和务工人员预约购票服务先后上线,符合条件的旅客可通过专区预约购买2025年春运期间往返车票。
②12306上线的新功能,有哪些服务?据国铁集团客运部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12月12日至2025年2月12日,符合条件的学生旅客可在铁路12306手机客户端“学生预约购票专项服务”专区,预约购买2024年12月28日至2025年2月28日的火车票。2024年12月15日至2025年2月7日,已通过实名制核验的务工人员可在铁路12306手机客户端“务工人员春运预约购票服务”专区,预约购买2024年12月31日至2025年2月23日的火车票。
③曾几何时,铁路12306还只是售票平台,每张车票藏着乡愁。近年来,12306不断迭代升级,给予特殊群体特别的关照,让“售票之变”温暖亿万旅客出行。每秒钟售出1000多张车票;高峰日均访问量达到500亿次量级。铁路12306注册用户累计超7亿,已经成为全球访问量最高、售票量最大、渠道最丰富的票务交易平台,让昔日站前广场彻夜排队的购票长龙彻底成为历史。
④2025年1月14日,春运将正式启动。一部热气腾腾的“流动史诗”即将开启。路网在延伸,服务在提升,更温暖的出行,值得期待!
(摘自《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本文是《人民日报》的一则新闻,请你为其拟写标题,不超过20个字。
9.请你以班级同学的名义,给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写一段祝福语,表达对他们的敬意和祝福,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60字。
四、综合性学习
10.5月30日18时22分,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顺利打开“家门”,欢迎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入驻“天宫”,六名航天员“太空会师”。为此,你所在的中学开展一系列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任务一:为庆祝会师成功,神舟十五号乘组准备了一副对联的上联,请你对出下联。
上联:十五圆梦凯歌还 下联:
(2)任务二:文段中甲、乙两处应填入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迎接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入驻“天宫”。两个航天员乘组将在空间站进行在轨轮换。期间六名航天员(甲)要共同在空间站工作生活约5天时间,(乙)要完成各项既定工作。
A.只有 才 B.不仅 还 C.因为 所以 D.无论 都
(3)任务三:航天点亮梦想。以航天梦托举中国梦,汇聚更多人逐梦筑梦的磅礴力量。请你探究下面两则材料,写出探究结果。
材料一:航天飞行工程师朱杨柱,中学时就在心中埋下航天梦的种子,高考时果断填报了国防科技大学飞行器系统与工程专业。十年苦读,做博士后的他,再燃飞天梦。成为中国第三批预备航天员后,他刻苦练习手控交会对接,经过上千小时训练,实现精准操作,入选神舟十六号乘组。
材料二:航天首个载荷专家桂海潮,年少时就有航天梦,如今他的太空之旅已启程。“参与到载人航天事业,发挥专业所长,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桂海潮说。
五、现代文阅读
11.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①人民日报酒泉6月17日电 记者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6月17日9时22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上太空。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入轨后顺利完成入轨状态设置,于北京时间6月17日15时54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一起构成三舱(船)组合体,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6.5小时左右。这是天和核心舱发射入轨后,首次与载人飞船进行的交会对接。
②在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航天员乘组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舱。按程序完成各项准备后,先后开启节点舱舱门、核心舱舱门,北京时间17日18时48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③后续,航天员乘组将按计划开展相关工作,完成为期3个月的在轨驻留,开展机械臂操作、出舱活动等工作,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这对中国的航天事业有哪些重要意义?请从科技发展、国际影响力等方面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80字。
文本一
①人民日报酒泉6月17日电 记者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6月17日9时22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上太空。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入轨后顺利完成入轨状态设置,于北京时间6月17日15时54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一起构成三舱(船)组合体,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6.5小时左右。这是天和核心舱发射入轨后,首次与载人飞船进行的交会对接。
②在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航天员乘组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舱。按程序完成各项准备后,先后开启节点舱舱门、核心舱舱门,北京时间17日18时48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③后续,航天员乘组将按计划开展相关工作,完成为期3个月的在轨驻留,开展机械臂操作、出舱活动等工作,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文本二:
①天和核心舱是中国空间站发射的首个舱段,于2021年4月29日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天和核心舱飞行任务是我国空间站建造任务的开局之战、奠基之战,任务成功为空间站在轨建造奠定了坚实基础。
②天和核心舱起飞质量约22.5吨,由节点舱、小柱段、大柱段、后端通道及资源舱组成,舱内安装3个科学实验机柜和1个应用任务公用支持机柜,舱外预留载荷挂点,配置了大机械臂,同时配备了3个对接口和2个停泊口。天和核心舱统一控制和管理空间站组合体,统一保障载人环境,具备支持交会对接、乘组长期驻留、航天员出舱等能力,支持开展空间科学实验。
③空间站基本构型包括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三个舱段,通过在轨组装构成“T”型构型。
④2024年12月30日,我国首次发布《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总结两年来进展。空间站全面建成两年来,我国先后组织完成4次载人飞行、3次货运补给、4次飞船返回任务,5个航天员乘组、15人次在轨长期驻留,累计进行10次航天员出舱和多次应用载荷出舱,开展多次舱外维修任务,刷新航天员单次出舱活动时长的世界纪录,完成包括2名港澳载荷专家的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低成本货物运输系统择优并启动研制等工作。目前,中国空间站在轨运行稳定、效益发挥良好。在中国空间站开展的首批空间科学、应用实验与技术试验项目进展顺利、成果丰硕,具有一定的前沿性和创新性。截至2024年12月1日,已在轨实施181项科学与应用项目,上行近2吨科学物资,下行实验样品近百种,获取科学数据超过300TB,取得了国际上首次获得空间发育的水稻和再生稻新的种质资源、国际上首次实现空间人胚胎干细胞分化为造血干/前体细胞、国际上首次实现空间微重力条件下的冷原子干涉陀螺、国际上首个建立高通量在轨微生物防控试验平台、国际上空间水生态系统在轨运行最长时间等多项开创性成果。后续10~15年,空间站将开展千余项研究,促进我国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为推动科技强国、航天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摘编自《新华网》《西安新闻网》,有删改)
12.下列关于两则文本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对接后,直接构成了三舱组合体。
B.天和核心舱是中国空间站的首个舱段,起飞质量约22.吨,具备支持航天员出舱的能力。
C.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两年来,已有15名航天员完成了在轨长期驻留任务。
D.截至2024年12月,中国空间站已开展181项科学与应用项目,均取得了开创性成果。
13.结合两则文本,下列不属于天和核心舱功能的一项是( )
A.与载人飞船、货运飞船实现交会对接
B.控制和管理空间站组合体,保障载人环境
C.直接将航天员送入太空并接回地球
D.支持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
14.文本二从哪两个方面介绍了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两年来的成就?请分点概括。
《2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答案 D B A A
1.D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的识记。
A.获悉(huǒ)——huò,轨道(guì)——guǐ;
B.设置(zhǐ)——zhì;
C.过程(chén)——chéng,机械臂(jiè)——xiè;
故选D。
2.B
【详解】本题考查字形。
A.轨到——轨道;
C.交汇对接——交会对接;
D.设制——设置;
故选B。
3.A
【详解】本题考查成语运用。
A.有条不紊:形容做事、说话有条有理,丝毫不乱。句中形容中国航天团队在空间站建设过程中面对重重困难,依然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条理推进各项工作,使用恰当;
B.上蹿下跳:本指(动物)到处蹿蹦;也比喻人到处活动(含贬义),常用来形容人行为不检点、四处捣乱或心神不定、忙乱的样子。句子描述的是他看到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这一激动人心的消息后的兴奋状态,“上蹿下跳”带有贬义,不能用来形容这种正面的激动情绪,使用不恰当;
C.敷衍了事:指对待工作不认真负责,只是应付过去就算完事。在空间站研发这样重大且需要高度严谨和专注的科研工作中,科研人员应该是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而“敷衍了事”与这种工作态度相悖,且该句想表达科研人员认真对待工作,使用不恰当;
D.“妄自菲薄:意思是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句子说面对国外航天技术的封锁,中国航天人凭借自身努力实现了突破,这表明中国航天人是有信心、有能力的,并非“妄自菲薄”,且此句缺少否定词,从语义逻辑上也不通顺,使用不恰当;
故选A。
4.A
【详解】本题考查词义辨析。
第一空:顺利:指做事没有阻碍或很少遇到困难,强调过程的顺遂。顺畅:流畅、不堵塞,多形容交通、思路等。语境是说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送航天员上太空的过程没有阻碍,用“顺利”更合适,所以第一空选“顺利”;
第二空:彰显:鲜明地显示,强调突出地显示出某种特质、精神等。显示:表现出。语境中“中国航天的高效”是值得突出展现的积极特质,用“彰显”更能体现出对中国航天高效这一优势的强调,所以第二空选“彰显”;
第三空:验证:指经过检验得到证实,侧重于对理论、技术等的实际检验,看是否符合预期。检验:检查验看,查看是否合格等。语境中是说对“关键技术”进行实际检验,看是否可行、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用“验证”更贴合,所以第三空选“验证”;
故选A。
5. 获得消息,知道某种情况。 会合;聚集。 结构各段之间相连的地方。 停留。 比喻事物最关紧要的部分;对事情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即“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人类实现中、长期载人航天飞行的关键技术之一,它能在载人航天器密封舱内为航天员创造一个适于人类生存的基本环境,并提供必需的生活支持保障。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的正确理解。
获悉:huò xī,获得消息,知道某种情况。
交会:jiāo huì,相遇;会合。
节点:jié diǎn,结构各段之间相连的地方。
驻留:zhù liú,停留;驻扎。
关键:guān jiàn,重要的;决定性的。比喻事物最关紧要的部分;对事情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再生生保:zài shēng shēng bǎo,即“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人类实现中、长期载人航天飞行的关键技术之一,它能在载人航天器密封舱内为航天员创造一个适于人类生存的基本环境,并提供必需的生活支持保障。
6. 6月17日9时22分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上太空 航天领域要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从升空至三名航天员顺利进入天和核心舱,以及后续按计划要完成的工作
【详解】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的梳理和概括。本题要求提炼概括新闻要素,抓住文中关键语句提炼概括即可。
根据“6月17日9时22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上太空”可知,When(何时):6月17日9时22分。何地where: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根据“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可知,何人who: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根据导语“6月17日9时22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上太空”提炼主要事件。即: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上太空。根据“后续,航天员乘组将按计划开展相关工作,完成为期3个月的在轨驻留,开展机械臂操作、出舱活动等工作,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提炼。
“何故why”,即:航天领域要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根据“在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航天员乘组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舱。按程序完成各项准备后,先后开启节点舱舱门、核心舱舱门,北京时间17日18时48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后续,航天员乘组将按计划开展相关工作”可提炼“如何how”,即: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从升空至三名航天员顺利进入天和核心舱,以及后续按计划要完成的工作。
7. 消息/新闻 导语 背景 天和 协和万邦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是一篇消息(即新闻),这类体裁通常具有时效性、真实性和准确性的特点。其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标题用于概括新闻核心内容;导语以简洁的语言引出新闻的主要事实;主体详细展开事件经过;背景则补充与事件相关的历史、环境等信息;结语起到总结或升华的作用。文中提及的中国空间站核心舱命名为“天和”,此命名源自《尚书》中“协和万邦”的理念,既展现了中华文化中追求和谐、团结的深刻内涵,又通过现代科技的载体实现了传统文化与航天事业的完美融合,体现了中国在航天领域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8.示例一:12306“上新”!“售票之变”温暖亿万旅客出行;示例二:关照特殊群体,专区预约温暖归乡路;示例三:12306购票新功能让旅客温暖出行;示例四:12306关照特殊群体,温暖归乡路;
【详解】本题考查拟写新闻标题。拟写新闻标题,首先需要简洁明了地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其次是标题要突出新闻的核心事件,然后结合题干要求做到简洁明了,另外拟写时注意字数。
阅读新闻导语部分“时近年末,一张张小小的火车票,是千万归乡人的牵挂。几天来,铁路12306手机客户端学生和务工人员预约购票服务先后上线,符合条件的旅客可通过专区预约购买2025年春运期间往返车票”可知,新闻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铁路12306手机客户端上线了春运预约购票服务。由此明确新闻的主体是:铁路12306手机客户端。新闻的事件是:上线春运预约购票服务。据此可知新闻的标题可拟写为:铁路12306上线春运预约购票服务。
9.示例:三位英雄航天员,你们如璀璨星辰闪耀太空,愿你们在浩瀚宇宙平安顺遂,胜利归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祝愿语要有对美好生活的祝福与祈盼,要以班级集体的名义来祝福宇航员。本题为开放性题目,只要能够紧扣对宇航员进行美好的祝愿即可,但需注意题干中的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60字。
示例:三位航天英雄,你们如璀璨星辰,照亮中国航天之路。愿你们在浩瀚宇宙中继续书写辉煌,归来时平安喜乐,家庭幸福美满。
10.(1)示例:十六飞天旌旗展
(2)B
(3)①人要有梦想,并为之努力,持之以恒,实现心中的梦想。
②学有所用(发挥所长),实现人生价值,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详解】(1)本题考查对联。拟写对联需符合主题和对联要求,格式一致、仄起平收。
分析上联“十五圆梦凯歌还”对联结构可知,“十五圆梦”交代了主要事件,“十五”是量词,“圆梦”为动词;根据“5月30日18时22分,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顺利打开‘家门’,欢迎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入驻‘天宫’,6名航天员‘太空会师’”可归纳“十六腾飞”,与“十五圆梦”相对;上联“凯歌还”是主谓结构,并且交代了事件的结果和意义;联系生活积累,可拟写“宏愿展”,与“凯歌还”相对;故可拟写为:十六飞天宏愿展。
(2)本题考查关联词语。
A.“只有…… 才……”表示条件关系,强调前者是实现后者的必要条件。在该语境中,“共同在空间站工作生活约5天时间” 并非是 “完成各项既定工作”的唯一必要条件,航天员完成既定工作并非仅仅取决于这5天的共同生活,这种表述不符合实际逻辑,所以A选项不合适。
B.“不仅…… 还……”是递进关系的关联词。在文段中,“共同在空间站工作生活约5天时间”和“完成各项既定工作”是两个不同层面的任务,完成既定工作比单纯的共同生活在空间站更具工作性质和重要性。使用“不仅…… 还……”能够准确地体现出这两个任务之间的递进关系,说明航天员在这5天里,除了生活在一起,还有更重要的工作任务要完成,所以B选项正确。
C.“因为…… 所以……”表示因果关系,意味着 “共同在空间站工作生活约5天时间”是“完成各项既定工作”的原因。但实际上,二者并非因果关系,共同生活和完成工作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所以C选项不符合语境。
D.“无论…… 都……”表示条件关系,强调在任何情况下结果都不变。而文段中“共同在空间站工作生活约 5 天时间”和“完成各项既定工作”并不是一种条件与结果的关系,这种关联词的使用不能准确表达文段的逻辑,所以D选项也不正确。
故选B。
(3)本题考查对材料的提炼、概括。
根据材料一“航天飞行工程师朱杨柱,中学时就在心中埋下航天梦的种子。高考时果断填报了国防科技大学飞行器系统与工程专业。十年苦读,做博士后的他,再燃飞天梦。成为中国第三批预备航天员后,他刻苦练习手控交会对接,经过上千小时训练,实现精准操作,入选神舟十六号乘组”可知,朱杨柱中学时就在心中埋下航天梦的种子,为此,不断努力奋斗,最终实现梦想。由此概括为:人要有梦想,并为之努力,持之以恒,实现心中的梦想;
根据材料二“航天首个载荷专家桂海潮,年少时就有航天梦,如今他的太空之旅已启程。‘参与到载人航天事业,发挥专业所长,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桂海潮说”可知,桂海潮,年少时就有航天梦,他发挥专业所长,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由此可概括为:发挥所长,实现人生价值,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据此回答即可。
11.示例: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这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在科技发展上,标志着中国掌握了载人航天的关键技术,实现了空间站建设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为后续空间科学实验、太空资源开发等奠定坚实基础;在国际影响力方面,彰显了中国航天的强大实力,提升了中国在国际航天领域的话语权,也为人类探索宇宙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推动国际航天合作迈向新高度。(言之有理即可)
【导语】这篇新闻以电头明确时效,聚焦“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核心事件。导语概述发射与对接关键信息,主体详述航天员入舱过程,末段预告后续任务。全文数据精准,逻辑清晰,以客观叙述展现航天突破,字间藏着对技术创新的肯定,凸显事件里程碑意义,尽显新闻的时效性与纪实力量。
【详解】本题考查内容概括及意见看法。
根据第①段“6月17日9时,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上太空”“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可知,中国成功实现载人飞船自主发射、精准入轨以及与空间站核心舱的自主快速交会对接,这一系列操作展现出中国在载人航天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掌握了载人航天的关键技术,不再依赖其他国家,实现了空间站建设从理论设想走向实际操作的跨越,为后续开展更多复杂的空间科学实验、探索太空资源开发等活动筑牢根基。从科技发展角度看,这是中国航天科技实力的巨大飞跃。
根据第②段“北京时间17日18时,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以及第③段“完成为期3个月的在轨驻留,开展机械臂操作、出舱活动等工作,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可知,中国不仅成功将航天员送入自主建造的空间站,还计划开展多项具有挑战性的太空任务并验证关键技术。这一成果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航天的系统性、先进性和可靠性,彰显了中国航天的强大实力。在国际航天领域,中国凭借自身努力取得的成就,极大中国在国际航天领域的话语权,为人类探索宇宙提供了中国的实践经验与创新方案,推动国际航天合作朝着更深入、更广泛的方向发展,提升中国航天的国际影响力。
示例: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对中国航天意义重大。这标志着我国在载人航天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自主可控水平大幅提升,为开展空间科学研究奠定基础。同时,中国空间站秉持开放原则,将与世界共享太空资源,提升了我国在国际航天领域的话语权与影响力。此外,这一成就极大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凝聚起科技强国的奋进力量,彰显了中国航天从追赶到领跑的实力跨越。
12.B 13.C 14.①任务执行成果:完成多次载人飞行、货运补给、飞船返回等任务,航天员驻留、出舱活动等刷新纪录,推进了预备航天员选拔和货物运输系统研制;
②科学与应用成果:开展181项科学项目,获取大量数据和实验样品,取得多项国际开创性成果,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导语】两篇科技类文本通过双文本互补结构,系统记录了中国空间站的建设历程。文本一以神舟十二号任务为切入点,聚焦首次载人对接的里程碑事件;文本二则纵向展开,从天和核心舱的构型设计到空间站建成后的科研突破,形成点面结合的叙事逻辑。文章突出“自主创新”内核,通过精确数据和“首次”类表述,彰显我国航天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12.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与辨析。
A.根据文本一第①段“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一起构成三舱(船)组合体”可知,神舟十二号与天和核心舱对接后,需加上已对接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才构成三舱(船)组合体,并非“直接构成”;
C.根据文本二第④段“5个航天员乘组、15人次在轨长期驻留”可知,“15人次”指15人次飞行任务,并非“15名航天员”(可能存在同一航天员多次参与的情况),选项偷换概念;
D.根据文本二第④段“已在轨实施181项科学与应用项目……取得了……多项开创性成果”,并非“均取得了开创性成果”,选项表述绝对化;
故选B。
1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
C.根据文本一第①段“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上太空”可知,运送航天员的是载人飞船,而非天和核心舱,故“直接将航天员送入太空并接回地球”不属于天和核心舱的功能;
故选C。
14.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概括。
根据文本二第④段“空间站全面建成两年来,我国先后组织完成4次载人飞行、3次货运补给、4次飞船返回任务,5个航天员乘组、15人次在轨长期驻留,累计进行10次航天员出舱和多次应用载荷出舱,开展多次舱外维修任务,刷新航天员单次出舱活动时长的世界纪录,完成包括2名港澳载荷专家的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低成本货物运输系统择优并启动研制等工作”可知,此段通过列举具体的任务次数、人员数据和科研进展,全面呈现了空间站在载人飞行、物资补给、航天员出舱等任务执行方面的成果,以及在航天员选拔和货物运输系统研制等后续保障工作上的推进,体现了空间站任务的执行成果。
根据文本二第④段“截至2024年12月1日,已在轨实施181项科学与应用项目,上行近2吨科学物资,下行实验样品近百种,获取科学数据超过300TB,取得了国际上首次获得空间发育的水稻和再生稻新的种质资源、国际上首次实现空间人胚胎干细胞分化为造血干/前体细胞、国际上首次实现空间微重力条件下的冷原子干涉陀螺、国际上首个建立高通量在轨微生物防控试验平台、国际上空间水生态系统在轨运行最长时间等多项开创性成果。后续10—15年,空间站将开展千余项研究,促进我国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可知,从项目数量、物资运输、数据获取等维度,展现了空间站在科学实验与应用上的活跃度;通过多个“国际首次”“国际首个”的成果列举,突出了我国在太空科学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同时也点明了这些成果对未来长期研究的奠基作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