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2课短文二篇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及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
A.夕日欲颓(tuí) 沉粼竞跃(lín)
B.能与其奇者(jī) 怀民亦未寝(qǐn)
C.藻、荇交横(xìng) 盖竹柏影也(bó)
D.相与步于中庭(yǔ) 遂至承天寺(suì)
2、对下列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C.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D.实是/欲界之仙都
3.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晓雾将歇(消散)
B.夕日欲颓(坠落) 猿鸟乱鸣(此起彼伏)
C.月夜入户(窗户) 怀民亦未寝(睡觉)
D.四时俱备(季节) 但少闲人(只是)
4.下列各组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5.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有变化的一项是( )
A.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B.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C.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D.念无与为乐者
6.填空
(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_,字通明,号________。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_______。
(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作者是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7.按要求默写语句。
(1)《答谢中书书》中最能表现江南山水特征有别于北方山水的句子是:
(2)《答谢中书书》中描写江南山水景物一日之美的句子是:
(3)《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月下庭中景色的句子是:
(4)《记承天寺夜游》中表露作者旷达心境的句子是:
8.翻译下面的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请你参加以“月”为主题的读书交流会,并完成下列任务。
(1)写出两句以歌咏“月”为主题的古诗文名句,并写出题目、作者。
写出两个与“月”相关的故事。(写出故事名称即可)
假如你是本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你为这次的读书交流会写一段开场白,不少于50字。
阅读理解
(一)阅读《答谢中书书》,回答问题。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呜;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
有能与其奇者。
10、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四时俱备 四时:
②晓雾将歇 歇:
③夕日欲颓 颓:
④与其奇者 与:
11、把下面的文字翻泽成现代汉语。
①五色交辉
译文:
②沉鳞竞跃
译文:
12.本文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全文抓住哪一个字来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在描写上有哪些特点?
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说说其作用。
15、学贵有疑,善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获得真正的进步。下面是同学们在探究《答谢中书书》的过程中提出的一个疑惑。请你结合链接材料为其解惑。
疑惑:《答谢中书书》的最后一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链接材料:康乐,指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他好游山水、长于赋诗,将自然美景引入诗歌创作,开创了一代诗风,堪称山水诗的宗匠。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乙】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选自《世说新语》,有删改)
16.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相与步于中庭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六十而耳顺(《〈论语〉十二章》)
C.何可一日无此君 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十二章》)
D.造门不前而返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17.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18. 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
19. 【甲】【乙】两文写的都是“主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寻友”的结局不同,【甲】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孔子学琴
孔子学鼓琴①师襄子,十日不进②。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③也。”有间④,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⑤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⑥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洋,如王四国⑦,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注释】①鼓琴:弹琴。②进:进展,此指换新曲。下文“益”同此。③数:拍节之数。指演奏技巧。④有间:过了一段时间。⑤志:乐曲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⑥得其为人:想象到作者是什么样的人。⑦如王四国:这人好像是个王者,他的眼睛在关注着四方。
2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未得其数也( )
(2)几然而长( )
(3)师襄子辟席再拜离开座位( )
21.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已习其数,可以益矣。
丘未得其为人也。
孔子以实际行动践行了课文中的哪则语录?孔子学琴的经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自护其短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2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B.北人生/而不识菱者
C.君与家君/期日中 D.择其/善者而从之
2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席上啖菱( ) ②或曰( ) ③人不堪其忧( ) ④三军可夺帅( )
2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6、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答案
1、D 2.C 3.C 4.D 5.D 6.(1).陶弘景;华阳隐居;信 (2).东坡志林;苏轼;东坡居士;宋;文学;苏洵;苏辙;三苏 6.(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8.(1)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2)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览作乐的同伴,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3)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9.(1)示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 (2)示例:嫦娥奔月;萧何月下追韩信。(3)示例:同学们,月亮,像佛一样有哲理,像婴儿一样可爱,像露珠一样晶莹,像灯一样照亮人间……它因为象征着嫦娥和后羿的故事而亮;它因为象征着团圆而亮;它因为象征着一切纯洁美好的事物而亮!今天就让我们敞开心扉,尽情地交流,共同领略“月”的魅力!
10.①四季。②休息。这里指散尽。③坠落。④参与,这里指欣赏。
11.①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②潜游水中的鱼竞相跳出水面。
12.全文的引子,引出下文的写景、议论。
13.全文抓住“美”字来写。写了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儿。这些景物在描写上的特点是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14.议论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作用:表明能欣赏山水美景的人很少,同时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能够与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
15.不可以删。《答谢中书书》结尾一句并不多余,因为句中提到的谢灵运,是一位好游山水、长于赋诗的山水诗宗匠,作者借此表达得山水之妙的自矜意味,体现了其陶醉于山水美景的心情。
16.D
17.(1)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吧。
(2)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没了自然返回,为什么一定要见戴安道呢?
18.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
19.看到夜色突然产生寻友的兴致 苏轼与友人在庭院中散步,欣赏月夜美景,以排遣苦闷
王子猷到朋友家门口后,没了兴致,最终未见朋友
20.(1)掌握 (2)同“颀”,颀长 (3)离开座位
21.(1)(你)已经掌握了弹奏的技巧,可以再学一首新的曲子了。(2)我还不知道乐曲的作曲者是什么样的人啊。
22.示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启示围绕“好学、乐学、善学、学而不厌”等回答即可)
23、C 24、① 吃 ② 有人 ③掩饰, 掩盖 ④一起 25、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26、不要不懂装懂、强不知以为知,否则会闹出笑话。@要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虚心求教,增长知识和技能;不可不懂装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