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10min
1. 下列对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困窘(jiǒng) 阖眼(hé)
明朗(lǎng) 揩油(kāi)
B. 抽屉(ti) 疙瘩(gē)
校样(jiào) 夹竹桃(jiá)
C. 虔诚(qián) 踌躇(chú)
抹杀(mǒ) 调羹(gěng)
D. 紊乱(wěn) 唠叨(láo dao)
咳嗽(sou) 薪金(xīn)
2. 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
B. 琴声悠扬,他见异思迁,仿佛每一个音符都在召唤着他。
C. 在“鲁迅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主题演讲比赛中,小明的演讲抑扬顿挫、慷慨激昂,赢得现场观众的一致好评。
D. 他忠人之事,急人之难,爱听些受恩者的恭维,虽不见得乐此不疲,却也习以为常。
3. 下列填入横线上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鲁迅在我们的印象中,通常是这样的:须发直立、横眉怒目、呆板、严肃、无趣。________鲁迅则哈哈大笑,昂首而去。
①特务接也不是,不接也不是,尴尬至极。
②有一次,鲁迅在上海街头溜达,身后总跟着一个小特务盯梢。
③走着走着,鲁迅突然转身,故意把特务当成乞丐,掏出一块银圆递过去,说:“拿去买饭吧。”
④可现当代作家夏衍说:“鲁迅幽默得要命。”当代画家陈丹青也说:“他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
A. ③②④① B. ④①②③
C. ④②③① D. ③②①④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文化强市的化蝶之旅中,徐州不断积蓄高质量发展。
B. 热词是指通过热点事件而总结出来的具有一定事件指向性的词语,人人都可能是热词的制造者、知识的传播者。
C. 我们需要汲取革命文化的养分,不断发扬和继承“铁军精神”。
D. 2024天府书展盛大开幕,为进一步提升读者的逛展体验,还设置了具有天府特色的主题专区。
5.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A. 刚刚我不是来过了吗,怎么会好久不见,就是上午我来的那次周先生忘记了,可是我也每天来呀……怎么都忘记了吗?
B. 鲁迅先生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一生的写照。
C. 因为鲁迅先生的胃不大好,每饭后必吃“脾自美”胃药丸一、二粒。
D. 许先生说:“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哪怕一点点小事。”
34min
【课内品读】
1. 下面这段话是否可以改为“鲁迅先生从下午两三点起就陪客人,一直陪到夜里十二点,这么长的时间,鲁迅先生都是坐在藤躺椅上,不断地吸着烟”?请说说你的理由。(3分)
鲁迅先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就陪客人,陪到五点钟,陪到六点钟,客人若在家吃饭,吃过饭又必要在一起喝茶,或者刚刚喝完茶走了,或者还没走就又来了客人,于是又陪下去,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常常陪到十二点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陪到夜里十二点,这么长的时间,鲁迅先生都是坐在藤躺椅上,不断地吸着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作者为什么多次写到鲁迅先生深夜工作时坐着的背影?有何好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结合加点字,赏析下列语句。(6分)
(1) 保姆总是吩咐他说:“轻一点走,轻一点走。”(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有几个同学不太喜欢这篇文章,认为萧红“缺乏文采”“叙事散乱”“写的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没有感情”。请你替萧红辩白一下。(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2025南京月考改编)
忆 秦 牧
黄璋尊
①2022年是秦牧逝世30周年,回忆起秦牧,他和蔼可亲的样貌如在我眼前。
②20世纪80年代初,报社派我请秦牧为《鸳鸯江》刊名题字,我欣然领命前往广州。之所以敢“欣然领命”,是因为我熟读秦牧的文章,始终觉得他的作品里有着一颗“赤子之心”,秉持着“文如其人”的想法,我接受了这个重任。在广州华侨新村一个小公寓里,我见到了久违的秦牧,跟我记忆中的形象没太大变化。我们从聊家乡潮汕开始一直聊到了梧州小城,聊到了《梧州日报》。我趁机向他提出为副刊题字的请求。他听了之后,脸上略有难色,解释说自己毛笔字写得不好。大概感到我风尘仆仆专程而来,不好意思却这份盛情,最后只好应下。只是嘱我回梧州等他写好了寄来。回到梧州几天后,他果然邮来一封信,内有五张写着不同字体的“鸳鸯江”的字条,附言:“请选用。”就这样,《梧州日报》副刊版面就有了秦牧题写的“鸳鸯江”几个字。大作家秦牧亲笔题刊名,一下子提高了副刊的知名度。
③20世纪80年代中期,第二届的全国中学生文学会选定在梧州召开。一时间,鸳鸯江畔集合了来自全国各省市的学校文学社代表120多人。看到报纸上“鸳鸯江”三个字,学生们纷纷提出要见他们崇拜的秦牧老师。秦牧非常高兴地应邀,并偕同夫人紫风赶来参加。400多里路,一日赶到。第二天早上,秦牧为一群热爱文学的孩子讲课谈创作,鼓励孩子们积累知识写好文章,希望他们成为鲁迅、茅盾、巴金……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又深受鼓舞。讲课结束后,孩子们请秦牧签名留念。秦牧一个接一个地为孩子们签名,写寄语。彼时已是初夏,天气炎热,当时又没有空调,秦牧很有耐心,一个个签,汗流浃背。懂事的孩子们拿来大葵扇为秦爷爷扑扇,有的还拿毛巾为他擦汗,那情景令人感动!
④我不仅喜欢秦牧的文章,也敬仰秦牧的人格。印象最深的一次,是秦牧对我谈起他文章意外得奖的事。他写了一篇《哲人的爱》向《人民日报》副刊投稿,文章寄出去不久就见了报,是登在一个征文的专栏上。没多久编辑给他寄来了一等奖奖金800元和奖状,并来电向他解释,说当时恰逢他们搞征文比赛,这篇文章写得感人又很符合征文内容,所以没有征得秦牧的同意,就作为参赛文章发表了,特意向秦牧致歉。秦牧跟我说这事的时候,脸上泛着慈爱的笑容,并没有埋怨编辑的意思,只是说:“我们是过来人了,本来就不应该参加这些征文活动了,因为我得了奖,别人就失去了一次得奖的机会,应该让文学青年有更多机会得奖,得到更多的鼓励。”秦牧“意外得奖”这件事给我很深的感触。当我活到秦牧说这番话的年龄时,我更深切体会到文学这条艺术长河是后浪赶前浪的,让后浪奔腾前进,正是文学发展的规律,也是我们文学长辈的一种责任。
⑤秦牧身材高大魁梧,古稀之年身板还很挺拔,没有老人的衰老病弱之态。只是有一次和他并排坐在沙发上聊天时,他忽然开玩笑地说:“你不要坐得太近,我身上有颗定时炸弹啊。”我这才知道他的心血管里长着一个瘤。我听了心里一惊,很是担心,但他却大大咧咧,若无其事地宽慰我说那是一颗很小的良性瘤,不用管它,让它与生命共存亡就是了。没想到,就在那次拜访之后不到半个月,1992年10月14日深夜,那颗“定时炸弹”竟真的爆炸了。在报纸上看到了秦牧逝世的噩耗,我一点都不敢相信,脑海里总是浮现他爽朗说笑的样子。
⑥时隔30年,如今回想起最后一次见到的秦牧,是他一贯的那个积极有力、温暖宽厚的形象,正是因为这样,纪念他我并不会感到过多的忧伤。秦牧就像是生长在岭南的一棵大榕树,绿叶婆娑,他的文学也像这棵榕树,从土地里生长出来,又生发出千万条气根,深深扎进土地里,直到在读者的眼中蔚然成林!
1. 【解文·妙构巧思】在阅读活动中,小天认为文章开头段落的作用不大,删除也不会影响阅读。作为阅读成员的你怎么看?请说明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品文·品味细节】“不动笔墨不读书”,小星在精读中用波浪线勾画出关键语句“我不仅喜欢秦牧的文章,也敬仰秦牧的人格”。请你结合文章内容,揣摩秦牧的文章和人格各具有什么特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赏文·感悟妙处】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3分)
懂事的孩子们拿来大葵扇为秦爷爷扑扇,有的还拿毛巾为他擦汗,那情景令人感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鉴文·分析内涵】小天认为本文第⑥段中这段话意蕴深长,但在理解上有些困难,请你帮她理解这段话。(3分)
秦牧就像是生长在岭南的一棵大榕树,绿叶婆娑,他的文学也像这棵榕树,从土地里生长出来,又生发出千万条气根,深深扎进土地里,直到在读者的眼中蔚然成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析文·点石成金】全班同学就“秦牧的文章意外得奖”的情节展开讨论。小星提出秦牧对待编辑的态度有些不妥,他认为:个人的著作权和作品权值得被保护,那位编辑未经许可擅自拿作家的作品参赛,而秦牧并未指出错误,这会引起他人效仿。对此,你有什么见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悟文·探究情感】同学们把《忆秦牧》和《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进行对比阅读。请你谈谈,同是回忆性散文,两篇文章各自写了什么内容?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min
1. (2025临沂河东期末)经典咏流传,名著放光辉。红色旅游成为春节最热门的主题游之一,在旅游中完成一次历史熏陶、文化感悟、家风教育,成为人们对红色旅游的新追求。小天打算春节期间跟随家人进行红色旅游,请你结合《红星照耀中国》中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2分)
“他惊奇地发现,在贫瘠的中国西北部,竟聚集了中华民族的精华。”
(1) 文段中的“西北部”即小天的旅游地,也是斯诺采访的主要地点________。(1分)
(2) 在这里斯诺见到了第一位采访人物——一位清瘦的青年军官。长着一脸黑色大胡子的他走上前来,并用英文和斯诺打招呼,“他”是________(人名)。(1分)
2. 小天和小星就历史教科书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与《红星照耀中国》中的相关内容展开了讨论,请你担任记录员,帮忙补全下列对话。(4分)
小天:《红星照耀中国》和我们的历史课本都写了红军长征,但感觉角度、方式和作用都各不相同。
小星:对啊,历史课本更注重事件的客观性和历史性,系统地介绍了长征的背景、经过和意义,这样能帮助我们梳理出清晰的历史脉络。
小天:确实如此,斯诺的记录则不同:(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星:没错,我也这么觉得。但无论是历史记录,还是文学作品,都让我被红军战士们的勇敢和坚强深深感动。比如大渡河水流那么湍急,桥梁又被敌人摧毁,但战士们没有丝毫犹豫退缩,他们用身体挡住敌人的子弹,攀着铁索向前,最终夺取桥头阵地。
小天:太了不起了!红军战士们不仅有勇渡大渡河的感人事迹,而且还有(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0字左右),
每次重读都让我心跳加速、热血沸腾!
3. 细节描写。(5分)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一文中的细节描写运用得十分出色,请你也尝试运用这种方法写一段关于你的父亲的片段。(15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基础积累
1. D
2. B(“见异思迁”意思是看见不同的事物就改变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不能用来形容听到悠扬琴声后的表现)
3. C
4. B(A项,成分残缺,在“发展”后面加上“的动力”;C项,词序颠倒,“发扬和继承”应改为“继承和发扬”;D项,成分残缺,在“还”前面加“展场”)
5. D
阅读鉴赏
【课内品读】
1. 不可以。(1分)原文不断出现具体的时间和“陪到”,既写出鲁迅先生家里客人多,又表现出鲁迅先生的热情好客和陪客的劳累,流露出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心疼;同时这些细节描写也会打动读者,让读者被鲁迅良好的精神品质感染。如果改为一句话介绍,就让内容显得单薄,缺乏感染力。(2分)
2. 显示出鲁迅先生深夜伏案工作、一动不动的状态,(1分)体现出鲁迅先生的专注和辛劳,给人以雕塑之感,(1分)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1分)
3. (1) “总”字说明保姆一直在提醒海婴走路轻点,说明鲁迅先生总是睡得很迟,连保姆都知道体恤鲁迅先生,侧面衬托出鲁迅先生的辛劳。(3分)
(2) 这些词语表现出鲁迅先生严谨的工作习惯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3分)
4. ①萧红的语言感性细腻,平实自然,如话家常却感人至深。许多语言看似普通日常,却颇为生动,又具有深意,这并非“缺乏文采”。②萧红的叙事看似散乱,却都以鲁迅的生活细节为线索进行勾连。在叙事中,又饱含对鲁迅的尊敬、怀念与赞颂之情,并非“叙事散乱”“没有感情”。③萧红通过写一些生活琐事,从细微处展现鲁迅的伟大品格,展现出鲁迅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另一面,因此文中记叙的事件绝不可谓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每点1分)
【拓展阅读】
1. 不能删除。开头段落的作用:①点明了秦牧逝世30周年,引出下文对秦牧的回忆;②表达了作者对秦牧的敬仰、怀念之情;③与文章的标题、结尾相照应。(每点1分)
2. 文章特点:秦牧的作品里有一颗“赤子之心”。人格特点:秦牧有着温和宽厚、关爱后辈、积极乐观的伟大人格。(文章、人格特点各1分)
3. 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1分)用孩子们为秦牧扑扇、擦汗等情景,侧面衬托出秦牧受尊敬、受爱戴的形象。(2分)
4.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秦牧和他的文学比作一棵扎根土地的大榕树,(1分)评价他的文学意蕴深远,肯定了秦牧的文学作品在读者心中的地位和对读者产生的深刻影响,赞扬和歌颂了秦牧的高尚的人格品质。(2分)
5. [示例一]我同意该同学的看法。当发现别人的错误时,我们要及时指出,帮助其改正。秦牧先生温和宽厚,即使不愿指责编辑,也应该向编辑委婉指出他的不妥之处,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示例二]我不同意该同学的看法。首先,那位编辑第一时间联系秦牧先生解释、致歉,说明那位编辑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其次,这一情节更凸显了秦牧先生温和宽厚的形象特点,彰显出他的伟大人格。(3分)
6. [示例]①《忆秦牧》中,作者通过回忆秦牧先生的几件事情——“我”邀请秦牧为副刊《鸳鸯江》刊名题字,秦牧为孩子们讲课、签名、写寄语,秦牧给“我”讲他“意外得奖”的事,秦牧身患血管瘤仍然积极乐观,表达了对秦牧的敬重与怀念之情。②《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主要对鲁迅先生的日常生活进行了记叙(如鲁迅先生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工作、休闲娱乐等),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尊敬、爱戴和怀念之情。(每点3分,其中内容概括2分,情感1分)
素养提升
1. (1) 延安(1分) (2) 周恩来(1分)
2. (1) 他强调对事件的主观感受的记录和细节的生动性,充分展现红军战士的精神风貌和他们的坚毅品质,通过具体的人物描写和真实的采访内容,打动读者(2分)
(2) [示例]飞夺泸定桥的英勇壮举,他们在敌人的火力封锁下,冒着枪林弹雨徒手攀爬摇摇欲坠的铁索桥,冒死冲锋,击退敌军并顺利渡河,最终胜利夺桥(2分)
3. [示例]父亲的脸庞布满岁月的痕迹,眼角带着淡淡的皱纹,但眼神依然坚定而温暖。他粗糙的大手,布满老茧,那是多年辛勤工作的见证。每当他笑起来,眼角会微微上扬,露出几分慈祥与和蔼。父亲总爱穿着那件旧蓝色工装,虽然洗得发白,却干净整洁,仿佛那是他身份的象征。在我心中,他的背影,永远是那么高大而坚实。(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