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唐诗五首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4 唐诗五首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30 18:31: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4 唐 诗 五 首
15min
1.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东皋(gāo)   千载(zài)
燕然(yān) 鹦鹉洲(yīng)
B. 落晖(huī) 萋萋(qī)
属国(shǔ) 逢候骑(hóu)
C. 驱犊(dú) 徙倚(xǐ)
汉塞(sài) 白沙堤(tī)
D. 采薇(wēi) 征蓬(péng)
崔颢(hào) 没马蹄(mò)
2.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题目。
唐诗是可以塑造人的人格、振作生命的精神的。读到不少唐诗,真的就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心花怒放的(    ),这也是我们喜欢唐诗的一个原因。所以,叶嘉莹教授说,诗歌是一种(    )的不死的心灵。
(1) 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词语。
感觉 感情 源源不断 生生不息
(2) 下列句子中所用引号与文中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B. 消息传开,聂将军收到了大批来自日本各地的电报和书信,日本人民称他是“活菩萨”。
C. 这里所谓的“文”,并不是指文字,而是指文采。
D. 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3. 默写。
(1) ________________,猎马带禽归。(王绩《野望》)
(2) ________________,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3) 征蓬出汉塞,________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
(4) 山随平野尽,________________。(李白《渡荆门送别》)
(5) 最爱湖东行不足,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6) 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表现其仕途不得志的孤独抑郁的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崔颢《黄鹤楼》中,表达了诗人思乡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王维《使至塞上》中,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李白《渡荆门送别》中,诗人通过想象来描绘江上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借助莺燕的活动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也透露出诗人的喜悦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野望》的作者王绩,字无功,唐代诗人。贞观初年,以疾罢官,躬耕于东皋,故自号“东皋子”。
B. 《黄鹤楼》的作者崔颢,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李白对此诗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感叹。
C. 《使至塞上》的作者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代诗人,尤善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D. 《渡荆门送别》的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人称“诗圣”,盛唐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70min
【课内品读】
(一) 阅读《野望》,完成题目。
1. 学完《野望》,小楠、小彤就背诵和默写问题进行交流,请你帮助小彤补全对话。(3分)
小楠:《野望》的颔联和颈联写得真好,可是背诵时,我总是背了上句忘了下句。
小彤:我有好办法,根据律诗颔联、颈联(1) ________的特点来记忆,用一个半句推导另一个半句。
小楠:我默写时还总把“晖”写成“辉”,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小彤:“辉”是“光辉”的意思,《长歌行》中“阳春布德泽,(2) ________________”用的就是这个字。而本诗中“晖”是“阳光”的意思,又与首联中的“(3) ________”呼应。
2★.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与《天净沙·秋思》中“小桥流水人家”的作用一样,都是以乐景衬悲情,请结合《野望》的内容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阅读《黄鹤楼》,完成题目。
1. 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气势雄浑,感情真挚。
B. 后四句想象天晴时登楼眺望,由渺不可知的感受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远远望去,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
C. 尾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诗人的思绪,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 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2★. 细读全诗,简析此诗在写景方面的精妙之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阅读《使至塞上》,完成题目。
1. 请你补全对话。(5分)
小楠:老师说这首诗描绘了奇美壮丽的边塞风光,你认为哪两句最能体现?
小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小楠:这首诗是诗人被排挤出朝廷问候边关时所作,感情比较复杂,你能结合诗句帮我分析一下吗?
小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 苏轼曾评价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这首诗的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同样是“归雁”这一意象,本首诗和王湾“归雁洛阳边”中的“归雁”所寄寓的情感有何不同?(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阅读《渡荆门送别》,完成题目。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 这首诗以绘景取胜,想象瑰丽,景色雄浑壮阔,整体意境高远,风格雄健。
B. 首联点题,写诗人乘舟到遥远的荆门外的楚地游览,交代地点和事由。
C. 颈联以动态的视角,描摹江上的美景,展现诗人喜悦的心境,洋溢着青春的活力。
D. 尾联将“故乡水”拟人化,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依不舍送“我”远行,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2★. 请你赏析本诗颔联中的“随”和“入”两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论道:“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你的观点是什么?请说明理由。(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阅读《钱塘湖春行》,完成题目。
1★. 小楠对“浅草才能没马蹄”的“才”字不太理解,请你结合诗句向他作解释。(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小楠对“乱花”一词作了一点分析,小彤很感兴趣,也仿写了自己的三点发现,请你帮她补全对话。(3分)
小楠:“乱”是因为春天的花颜色不同,五颜六色,所以看上去显得乱。
小彤:“乱”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同样是写草,本诗中“浅草才能没马蹄”与杜甫《春望》中“城春草木深”在写景抒情方面有何不同?(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小楠作为一名电影爱好者,决定把这首诗拍成一个小短片。请你就短片中花草报春场景的布置和演绎向小楠提出建议。(推荐答题要点:场景、氛围、情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一) (2024盐城东台第二教育联盟改编)
客 发 苕 溪①
[清]叶燮②
客心如水水如愁,容易归帆趁疾流。
忽讶船窗送吴语,故山月已挂船头。
【注释】①苕溪:流经诗人家乡吴兴的一条河流。②叶燮:清代诗论家。
1.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首句。(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请结合诗歌的最后两句,分析诗人的心情变化过程。(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2024菏泽东明期中)
仲 春 郊 外
[唐] 王勃
东园垂柳径,西堰落花津。
物色连三月,风光绝四邻。
鸟飞村觉曙,鱼戏水知春。
初晴山院里,何处染嚣尘?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首联移步换景,描写了诗人信步走到东园、西堰所看到的仲春景象。
B. 颔联“连三月”“绝四邻”从时间长、空间广两方面写出了春光无处不在。
C. “何处染嚣尘”用反问手法,抒发了诗人超尘脱俗、思归田园的思想感情。
D. 全诗采用点面结合、视听结合等手法描写春天,把春意渲染得强烈浓郁。
2. 苏轼的“春江水暖鸭先知”化用了本诗“鱼戏水知春”,请结合本诗颈联赏析“知”字的妙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2024泰州泰兴期中)
【甲】西江月·黄陵庙①
[宋]张孝祥
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粼粼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朝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③,准拟④岳阳楼上。
【乙】净业寺观水记
[明]王心一
长安以水为奇遇,每坐对砚池盂水,与天光相映,便欲飞身溟海,一溯洪流。而净业寺在都城之北,面临清波,汪洋数十顷,两涯之间,几不辨牛马。而一望镜彻,直令人心一空。
予厌苦尘污。一日,舍舆⑤循涯而步,见有败荷如盖,余香乘风来扑入鼻。忽木鱼响歇隔林笙歌隐隐出红楼中,觉耳根如洗。转视昔日从马驴间听传呼声,顿隔人天。已而,穿萝寻径,复有小筑,自为洞天。四顾竹树,交加成帷,更为奇绝。予乘小酣,暂憩草裀⑥。顷刻,西山落日,斜挂树杪⑦,如轮如烛,返照水面矣。
归来抱膝对砚池盂水,余兴欲勃,便欣然神往,遂漫为追次⑧其事。倘他日乞得冷曹⑨,借吏隐闲身,再觅句以志胜事,当不负此佳境也。
【注释】①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②波神:水神。③霓裳:唐代名曲。④准拟:打算。⑤舆:车。⑥草裀(yīn):草地。⑦杪(miǎo):树梢。⑧追次:追忆,记录。⑨冷曹:清闲的官职。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 面临清波(      )
(2) 遂漫为追次其事(      )
2★.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 长安以水为奇遇
不以疾也
B. 而净业寺在都城之北
水陆草木之花
C. 更为奇绝
又为活板
D. 便欣然神往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 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两处。(2分)
忽 木 鱼 响 歇 隔 林 笙 歌 隐 隐 出 红 楼 中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而一望镜彻,直令人心一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一切景语皆情语。”【甲】词“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粼粼细浪”与李白《渡荆门送别》中的“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都写到了水,它们的修辞手法相同,表达效果却各不相同,请结合诗词内容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2025南通启东期末)
甲 午 元 旦①
[清]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②,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③。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④。
鼓角⑤梅花⑥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注释】①诗人写此诗时已离开官场,在家简居。②颠:头顶。③买春钱:过新年给亲属分赠喜钱,示庆贺新春。④偏:不尽。⑤鼓角:泛指乐器。⑥梅花:《梅花落》,乐曲名。
1. 诗中既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等过年习俗,也让我们领会到诗人__________的心情。(3分)
2★. 请赏析“守岁围炉竟废眠”中“竟”字的妙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min
(2025宿迁期中)班级以“诚实守信”为主题开展了一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9分)
1. 【任务一:引经据典话诚信】班级为活动制作了一张小卡片,需要搜集中国古代关于诚信的名言、故事(只填名称),请你完成卡片内容。(2分)
名言 人无信不立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事 曾子烹彘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任务二:明理为先思诚信】仔细观察右边的漫画,说说漫画的内容及寓意。(4分)
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谎言,越补越破
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任务三:环顾身边扬诚信】小文同学借了小语同学的一本课外书读,说好两天内归还,可一周过去了,小文同学也没有归还课外书,这让小语很烦恼。请你帮助小语同学,劝说一下小文。(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唐 诗 五 首
基础积累
1. D
2. (1) 感觉 生生不息
(2) A(A项与文中引号均表示引用;B项,表示特殊含义;C项,表示突出强调;D项,表示反语讽刺)
3. (1) 牧人驱犊返 (2) 晴川历历汉阳树 (3) 归雁入胡天 (4) 江入大荒流 (5) 绿杨阴里白沙堤 (6)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7)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8)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9)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10)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4. D(李白人称“诗仙”,杜甫人称“诗圣”)
阅读鉴赏
【课内品读】
(一) 1. (1) 对仗工整 (2) 万物生光辉 (3) 薄暮(每空1分)
2. 此联中“返”“归”两个动词说明牧人与猎马有家可归,在静谧安逸的山野秋景中,充满了田园气氛的乐景,与上下文中“徙倚欲何依”“相顾无相识”的悲情形成对比,用乐景衬托诗人的孤独无依、苦闷与孤寂之情。(3分)
(二) 1. B(“后四句想象”说法错误。后四句为实写之景,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以及由此而生发的乡愁)
2. ①全诗情景交融(或:融情于景),如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更增添了浓浓的愁绪。②本诗写景意境深远壮阔,诗中所用的“白云”“晴川”“芳草”“烟波”“江”等意象,给人以愁而不怨之感。③本诗写景抓住景物特征,如颈联描写草木丰茂,抓住其生机勃勃的特点。④本诗写景层次分明,远近结合,俯仰结合,虚实结合。(每点1分)
(三) 1.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2分) 首联、颔联中“单车”“征蓬”等表现出诗人因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颈联、尾联表现出诗人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3分)
2. 广阔无垠的大漠中,一缕烽烟升起,直冲苍穹,宽广的黄河蜿蜒地在大漠上流淌,黄河的尽头与天相接,那里有一轮又大又红的落日。(3分)
3. 本诗“归雁入胡天”中的“归雁”隐含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激愤和抑郁,王湾“归雁洛阳边”中的“归雁”隐含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3分)
(四) 1. C(“以动态的视角”错误,应是“以静态的视角”)
2. “随”是“随着”的意思。山随着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化静为动。(2分)“入”是“流入”的意思。江水流入辽远无际的原野,表达了诗人的喜悦、开朗之情及对故乡的不舍之情。(2分)
3. 不可删。因为尾联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故乡的水把“我”的船送到万里之外,还不忍分别的情景。表现出故乡之水的情深义重,表达了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4分,答“可以删”的不给分)
(五) 1. “才”是“仅仅”的意思。(1分)意思是草仅仅能没过马蹄,表明草浅,点明此时是初春时节。(2分)
2. [示例]①花的形状不同,千姿百态,所以显得乱。②花的位置不同,高低起伏,所以显得乱。③花开的时间不同,有的绽放,有的含苞,所以显得乱。(每点1分)
3. 本诗中“浅草才能没马蹄”表明春草刚露出,仅能遮没马蹄,写出了早春生机勃勃之景,表达了诗人对春景的喜爱之情。(2分)《春望》中“城春草木深”写出春天城内草木丛生的景象,诗人是以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的景象来衬托国家残破的现状。(2分)
4. [示例]小楠,我的建议是场景布置要包含:颜色、形状纷繁的小花,刚刚能够没过马蹄的浅浅的春草。因为这样能够展现出西湖早春花繁草浅的特点,更能突出诗人对西湖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符合语境,意对即可,3分)
【拓展阅读】
(一)1. 诗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将客愁比作源源不断的流水,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地突出客愁之绵长。(2分)
2. 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在船行至家乡时,心情由惊讶到喜悦的过程。(1分)诗人通过两个情景表现这种感受:先是突然听到乡音吴语,不敢相信已到家乡;接着抬头望故山明月,充满归乡的喜悦之情。(2分)
(二) 1. D
2. “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鱼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鱼在水中嬉戏,仿佛感知到春天已至的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表达了作者沉醉自然美景的轻松愉悦之情。(4分)
(三) 1. (1) 对着 (2) 于是,就(每空1分)
2. B(B项,均为结构助词,的;A项,介词,把/动词,认为;C项,判断词,是/动词,制造;D项,形容词、副词词尾,……的样子/代词,这样)
3. 忽木鱼响歇/隔林笙歌/隐隐出红楼中(每处1分)
4. 那水如镜子一般清澈见底,令人全然忘记了尘世喧嚣。(2分)
5. 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李诗将故乡水拟人化,写其恋恋不舍地送诗人远行,实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不舍与思念之情;(1分)【甲】词把水神写成人,以幽默的手法写航船遇风受阻被迫停泊的情景,反衬出词人此时安闲自在的心境。(1分)
【乙文参考译文】
长安城里把见到大的水域当作奇遇,每当(我)坐下来面对砚池、盆盂里的水,看到它被阳光映照,就想飞越大海,在洪流中逆流而上。净业寺在都城的北面,面对一池清波,汪洋数十顷,两岸之间(水面开阔无比),几乎分辨不出牛和马。那水如镜子一般清澈见底,令人全然忘记了尘世喧嚣。
我厌恶尘世俗务,深感痛苦。有一天,(我)舍弃车驾沿着(净业寺的)湖水边步行,看见残荷仍然亭亭如盖,余香顺着风扑入鼻中。忽然听到木鱼声时响时歇,隔着花木从红楼一角隐隐约约传出动人的歌声,觉得耳朵像被水洗过一样(,一片洁净)。转而想到自己从前(在官场出入)从驴马嘶鸣中听到皂隶喝道声,顿时觉得(此刻与从前)如同天上人间两个世界。继而穿林披萝,曲径寻幽,又见到一座小阁,自为洞天福地。向四面看(周围的)竹林和树木,交错环绕像帷幕一样,(这景象)更是奇妙至极。我乘着微醉,暂时在草地上休息了一会儿。不久,西山落日仿佛斜挂树梢,圆如轮盘,亮如烛火,返照在水面上。
(我)回来后抱膝再次面对砚池、盆盂里的水,余兴仍然很高,便高兴地沉浸其中,就挥笔记录下游玩之事。如果将来哪天能得一个清闲的官职,借着官身做一个隐者,再寻觅佳句来记录美好的事情,必当不辜负这美妙的地方。
(四) 1. 守岁 买春钱(或:爆竹、换桃符、弹奏乐曲、拜年) 愉悦(或:高兴、闲适)(每空1分)
2. “竟”是竟然的意思,(1分)句中指“没想到围炉守岁整夜未眠”,突出了诗人虽年事已高,但守岁兴致浓,(1分)表现了诗人有一颗赤诚的童心。(1分)
素养提升
1. [示例]①轻诺必寡信 ②商鞅立木(每空1分)
2. [示例]内容:一个人正在拼命地修补破损的热气球,却于事无补,热气球仍在漏气。(2分)
寓意:用谎言来掩盖谎言,最终会被揭穿,为人处世要讲诚信。(2分)
3. [示例]小文同学,做人要讲诚信,答应别人的事就要做到,你应该及时把课外书还给小语,信守承诺,你觉得呢?(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