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背影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5 背影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30 18:32: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5 背  影
11min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他pán shān地穿过那片废虚,四周一片狼藉,哪曾想老境如此tuí táng,心中不禁踌躇起来。风吹过,树叶簌簌作响,更添几分凄凉。此情此景,情郁于中,难以言表。他触目伤怀,回忆起往昔的美好,对比眼前的荒凉,不禁感概万千。岁月无情,人事已非,只留下无尽的忧伤与回忆在心中徘徊。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也许明天到处春暖花香,到处散漫着生长的气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1) 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踌躇(  )   簌簌(  )
pán shān(  ) tuí táng(  )
(2) 文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并订正。
①“________”改为“________”
②“________”改为“________”
(3) 文中“踌躇”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中画线句有语病,请修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再得意的人也难免会深陷负面情绪,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
B. 他读着好友寄来的贺卡,激动得热泪盈眶,不能自已。
C. 他走进家门,看着满院杂草,触目伤怀,默默地流着泪。
D. 今天过生日的他真可谓祸不单行,刚收到父母的问候,回公司又突然收到同事的祝福。
3. 请仿照前面的句子将画线处补充完整。
父亲,两个多么凝重的文字,却诠释了世间所有的情愫,将每一份爱坚实镌刻;父亲,一个多么亲切的称谓,却饱含了生命中的那份艰辛,斗转星移的岁月双肩承载。父亲,是你用那双粗糙的双手,为儿女们抚平岁月的沧桑;父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学常识填空。
《背影》的作者是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家、诗人、学者、________战士。我们还学过他的其他作品,如《________》。《背影》是一篇反映________的散文,该文以________为线索,以________为中心展开。
26min
【课内品读】
1★. 赏析文中“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句话的表达效果。(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请为《背影》选一幅插图,结合选文内容和图片的主题、构图等方面说明理由。(3分)
 
A 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读了这篇文章,你对父爱有了怎样新的认识?(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2025无锡期末)
我的父亲母亲
海 男
城里的中老年人都喜欢晒太阳,是啊,露天庭院中的藤蔓下都有一把把旧藤椅,父亲用过的那把旧藤椅还在院子里。有时候,一把藤椅的寿命超过了人本身的年轮。弹指间,父亲已经过世三十多年了。从前,父亲总喜欢将一把藤椅移到单位的院子里,他摊开报纸,那时父亲正值中年。他身穿灰色的确良衬衣,慢慢地将报纸摊开在膝头。他手里拿着一支蓝色圆珠笔,凡被父亲看过的报纸,都会留下圆珠笔画过的痕迹。
坐在藤椅上看报的父亲成了我永久的回忆,时光飞逝,那把藤椅被迁往了我的小书房,我坐在藤椅上读书写作,仿佛父亲并没有离世:我又听见了父亲移动藤椅的声音,他不需要太用力,就能让藤椅寻找到阳光——那冬日午后的阳光,父亲从包里掏出一盒火柴,用手指划火柴棍时,阳光也过来了。
晒着太阳的中老年人,看上去平静而满足。我更喜欢衣物在晾晒杆上铺平拉直的时刻,一生中总会搬迁几次住宅,我最注重的是晒衣杆……从少女时代我就跟随母亲将手洗衣物晒在铁丝上,那时候,铁丝拴在两棵树之间,就是稳定的晒衣绳子了。
每次将晒过太阳的衣服,从铁丝上收回到怀中时,母亲便忍不住低头,这最初是母亲的习惯。那时候,我们的个子,还没有长到母亲的肩头,但看见母亲将衣服收到怀中低下头时,感觉到母亲在嗅什么。好奇心上来,母亲看着我们说道,太阳晒过的衣服有一种太阳的味道,哦,太阳也有味道吗?太阳的味道是什么样的?母亲将衣物交给我,又去收床单了。
晒着太阳看报纸的父亲,已经离开我们三十多年了。这就是命运吧,母亲九十多岁了,她比父亲整整多活了三十多年。
母亲抗拒各种拐杖,而我们却总是会在旅途中给她带来拐杖。一次徒步,那是在龙山,我们刚走完了一片树林,身心已很疲惫,我刚把一根在路上随便找到的松木拐杖放下,说真的,树林里有许多天然的手杖,只需稍为修整,就可以撑在手中了。如果不是拐杖的故事,我早就忘却了这段人生。人,总是边走边看,以此让自己能活出自己的风范。母亲大约是在八十九岁的那一年用上拐杖的,她之前的拒绝消失了,因为这一年她的腿突然就虚弱了。其实,人生多数时间,我们所面对的都是无常和虚弱,这才是人生的真实面貌。
在山里,我突然看见了一根奇异的手杖,那是一根黄荆木手杖,相隔几米,我就闻到了黄荆木的芳香。我想把它带给母亲,因为母亲年岁已高,之前,尽管母亲拒绝手杖,但我知道,这根手杖带回去,母亲会有用处的。果然,几天以后,我将留有我手纹的黄荆木手杖带到母亲身边时,她没有再拒绝。面对岁月,她已经开始妥协,并试着开始撑起了手杖,她说,有了手杖就不害怕头晕了。
母亲撑着手杖的岁月开始了,她一生都喜欢太阳。从青年到中年时代,母亲每天都奔向太阳,尽管并不是每天都有太阳照耀着通向乡村的小路。作为农民的母亲经常戴着一顶篾竹编织的宽边帽子,遮挡夏季的烈日和暴雨。母亲在光热和雨季不断交织变化的乡野间走尽了最好的年华。
当母亲晒着太阳时,她又像父亲一样开始看报纸。母亲的眼睛不戴老花镜,竟然在九十多岁以后,仍然能读晚报,这是一个让我欣羡的现象。当我一次次地从晾衣架上收回被太阳晒干的衣服时,总会想起幼童时代,母亲在两棵树之间拴起来的那根铁丝。母亲每次收衣服时,都会低下头嗅一嗅衣物上留下的阳光的味道。
太阳掠过了母亲的白发和脸上的表情,总觉得母亲越来越安静,在安静中她像一个孩子。最近,母亲有时会混淆很多事情,包括我们的名字,也会遗忘。是的,在漫长的岁月中,我们总要让身心变得轻盈些,所以上苍给了我们遗忘的能力。
感恩,在这个越来越被高科技笼罩着的时代,我还能看见九十多岁的母亲仍在阅读晚报,父亲的习惯被母亲延续下去。母亲已经习惯了在早餐以后,坐在临窗的藤椅上晒着初升的太阳读报纸。
母亲的活着,对于我来说,是一件人生大事。只要母亲活着,我就能每天看天气预报,如果晴天,对于我来说,是一个祥和的日子。从母亲的身体中我感受到了人间的美意,母亲的身体温暖,对于我来说,就是人间的温度。
(选自《新民晚报》,2024年10月2日,有删改)
1. 本文是一篇写人叙事的散文,“太阳(阳光)”是全文的线索,顺着作家的笔触,我们看到了许多温馨感人的场景,试为每一个场景拟一个小标题。(3分)
阳光下,父亲坐在藤椅上看报纸→①____________________→母亲接受了“我”买的拐杖→②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阳光下的母亲像个孩子
2★. 本文语言朴素平实,字里行间饱含深情,细读画横线的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作者在记叙往事的同时,穿插了议论性的语句,请分析画波浪线句子的含义及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本文与朱自清的《背影》都表达了对父母的深情,试从选材角度分析两篇文章的不同之处,并分析这样选材对主题表达的影响。(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min
1. 新实中学八年级(1)班将开展主题为“父爱如山”的班会活动,需要做以下准备。(4分)
(1) 【信息提取】阅读材料,为其拟写一个标题,10字以内。(2分)
安徽阜阳一考点,一位父亲拄着双拐偷偷跟在儿子后面,来为儿子送考。开考后,儿子进了考场,拄着双拐的父亲就站在考场外等候,那殷切的眼神令人动容。他说,脚是前不久不小心摔伤的,目前只能靠双拐走路。儿子心疼他不让他来送考,自己就偷偷跟来了。这位父亲只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正常发挥,考出应有的水平,这也就够了。
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撰写对联】请根据这次活动的主题,拟写下联。(2分)
上联:母爱似水水不断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用连续的动词刻画人物。(5分)
《背影》一文中,作者用一连串动词准确而细致地写出了父亲攀爬月台的艰难,表现了父爱的真挚。请你也尝试用这一写法写一个有关父亲的片段,刻画你的父亲。(15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背  影
基础积累
1. (1) chú sù 蹒跚 颓唐
(2) ①“虚”改为“墟” ②“概”改为“慨”
(3) 犹豫
(4) 搭配不当,应把“散漫”改为“弥漫”。
2. D(祸不单行:不幸的事接连发生。与句意不符)
3. [示例]是你用那厚重的双脚 为儿女们碾平生命的印痕
4. 朱自清 佩弦 散文 民主 [示例]春 父子深情
背影 车站送别
阅读鉴赏
【课内品读】
1. 这句话运用了细腻的动作描写(或:白描),“攀着”“向上缩”“向左微倾”等动作,生动地刻画出了父亲攀爬月台时的艰难与努力,同时也体现了父亲为了给孩子买橘子而不辞辛劳、全力以赴的深情。这种描写方式增强了文章的画面感,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深刻体会到父爱的伟大与无私。(手法1分,赏析2分)
2. [示例一]我选图A,图A主要由身穿旧式长袍的老人的背影和手扶额头戴着眼镜的青年男子构成,表现了父亲的沧桑和“我”的怅惘,符合《背影》表现的深沉主题。
[示例二]我选图B,图B上方、下方隐约可见的古旧月台、模糊人影、铁轨路基,营造出20世纪初的怀旧氛围;中心勾勒出身穿旧式长袍的父亲努力攀爬月台的轮廓,突出了父爱的深沉与细腻。(3分)
3. 父爱往往深沉而内敛,不似母爱般热烈直白,父亲可能不善言辞,但会默默通过行动来表达对子女的关爱与呵护,这种爱同样深沉而伟大,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3分)
【拓展阅读】
1. ①阳光下,母亲嗅闻衣物上的阳光味道 ②阳光下,母亲晒着太阳看报纸 ③阳光下,母亲坐在藤椅上读报纸(每空1分)
2. 该句运用细节描写,(1分)“身穿灰色的确良衬衣”描写父亲的穿着,展现出那个时代的特点;“慢慢地将报纸摊开在膝头”“拿着一支蓝色圆珠笔”“留下圆珠笔画过的痕迹”等一系列动作描写,生动细腻地刻画了父亲在阳光下看报时专注、认真的形象,流露出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之情,让读者仿佛能亲眼看到父亲看报的场景,极具画面感。(3分)
3. 含义:人生中充满了不确定性,我们常常会面临身体的虚弱、生活的变故等,这是生活的常态,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真实情况。(2分)
作用:此句由母亲在八十九岁时因腿突然虚弱,开始使用拐杖这件事引发议论,深化了文章主题,使读者对人生的无常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将母亲的经历上升到对人生普遍现象的思考,为下文写母亲在岁月面前的妥协等内容作铺垫,使文章更具深度和思想性。(2分)
4. 不同之处:①本文选材围绕父母在阳光下的日常生活片段展开,如父亲在阳光下看报、母亲嗅闻晒过的衣物、母亲晒着太阳看报等,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琐碎却饱含温情的小事。②《背影》主要选取了父亲在火车站为“我”送别的特定场景,聚焦于父亲攀爬月台为“我”买橘子这一具体行为。(每点1分)
对主题表达的影响:①本文通过这些日常小事,展现了平凡生活中关于父母的点滴温暖,体现出作者对父母深深的眷恋与感恩,以及对亲情的珍视,突出了父母对自己的深远影响。②《背影》通过特定场景中父亲艰难攀爬月台的“背影”这一典型选材,强烈地表现出父亲对儿子深沉、无言的爱,这种爱通过父亲的一系列动作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更能打动读者,引发读者对父爱的共鸣。(每点2分)
素养提升
1. (1) [示例]父亲拄双拐偷偷送考(2分)
(2) [示例]父爱如山山不倒(2分)
2. [示例]父亲弯下腰,粗糙的大手紧握着锄头,有力地挥向坚硬的土地,一下又一下,汗水顺着他脸颊的沟壑滑落,浸湿了衣襟。他不时地直起身子,用手背抹去额头上的汗珠,眼神坚定地望向远方。夕阳的余晖洒在他的身上,为那坚实的背影镀上了一层金边。父亲的动作沉稳而有力,仿佛在告诉世界,他是如此坚韧与不屈。(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