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散文二篇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7 散文二篇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9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30 18:34: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7  散 文 二 篇
12min
1.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臼齿(jiù)    芬芳(fēn)
深不可测 解除孤寂
B. 蔓延(màn) 凋谢(diāo)
引向云宵 黄色茸毛
C. 牛犊(dú) 洗涤(tiáo)
神秘缩影 深受其害
D. 俯瞰(kàn) 濒临(pīn)
不可遏制 永不休止
2. 在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 那存在过的忧愁,也许你能忘却,但却不能取消它________(流传 传播 遗留)下的印迹。
(2) 生命在那些终于要________(凋谢 凋零 枯萎)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________,播种什么就会收获什么。比如,当你因忙碌而憔悴时,可以静下来,听微风的轻吟,疲惫的心神就会有所慰藉;当你感到思想干瘪(  )言辞匮乏的时候,读古人的智慧,阅今人的风流,深邃思想的胚芽就会在心中茁壮成长。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
A. ,  B. 。  C. 、  D. ……
(2) 下列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人的心灵就像浩瀚的大海
B. 人的心灵就像洁白的云朵
C. 人的心灵就像蔚蓝的天空
D. 人的心灵就像黝黑的泥土
4. 下列选项中,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我由衷地感受到广大劳动人民的劳动热情”中,两个“劳动”的词性相同。
B. “我看到圣贤和诗人们所想象的仙境的神秘缩影”一句的主干为“我看到缩影”。
C. “解除孤寂”“思想威力”“万物流转”这三个短语的类型各不相同。
D. “语音识别技术主要解决一定范围内的语音交互问题。”这个句子的主语是“语音交互问题”。
5★. 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永久的生命》一文告诉我们: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人类的生命是永久的,因此我们要用短暂的生命去创造永久的价值。
B. 《永久的生命》在写法上,先谈生命的易逝,欲扬先抑;再谈生命的永久,正面展开;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赞歌。三个层次,条理清晰,章法井然。
C. 《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表明,作者被两种纯洁而无比强烈的感情支配,即对爱情的渴望和对知识的追求。
D. 《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在平淡质朴的叙述中,表现了作者热爱人类、热爱生活的博大胸襟和高洁情怀。
16min
【拓展阅读】
(2025扬州邗江期末)
东 坪 柿 红
缪菊仙
①在家乡浙江衢州,“东坪柿红了”是秋天不可错过的“名场面”。深秋时节,东坪古道聚集了一年中最密集的游人。游人争着上山去,为观一场柿子红遍山野的火热场面,为尝一枚传说中唐官古柿的香甜,为揣一个“柿柿如意”的美好心愿……
②秋日的午间,暖阳如金子般铺在古道上,我又一次踏上东坪古道。路面的石块早已被来来往往的脚步磨去棱角,光滑发亮。古道两旁是遮天蔽日的古树群,香樟、红枫、檀树、黄连木、银杏。阳光在树冠间跳跃,枝叶筛下斑驳的光影落在台阶上。银杏微黄,枫叶露出微微红韵,香樟苍绿着,偶有黑色香樟籽啪地落地,安然躺在古道的怀里。
③脚步由古道牵引着,有古树护送着,一路往上登山,古道的尽头就是东坪村。白墙黑瓦的古民居高低错落,房前屋后,山间田垄,一棵棵唐官古柿静静伫立着。灰黑粗壮的树干,弯曲交错的枝条,不着一叶的树梢上挂满红澄澄的柿子。秋风里,千万只红柿在枝头摇摆,如千万盏红灯笼装扮这个朴素的村子,喜气盎然。东坪的秋天是红色的,漫山遍野的红柿如火焰跳动着,燃烧着,让东坪走出深山,走进游人的心。
④田垄里亦是游人如织,去田间走一走,去和柿子合个影。错落的梯田,收拾得齐齐整整,白菜萝卜绿油油一畦畦,和高处的红柿相映成趣。嗅着空气中的泥土气、草木气,秋风里飘来若有若无桂花杳渺的馨香,内心无比安静。前方的山垄里,枫叶渐红,茶花洁白,乌桕醉红了脸。古道、古树、红枫、红柿,黑色瓦缝里袅袅炊烟起……我靠着一棵树干皲裂的柿树,仰望满枝红柿。
⑤在田头,我问一个正埋头种油菜的老农,“这么多柿子,不采摘吗?”“该采的早采了,这些是留着看的,是留着给鸟吃的。”老农憨厚笑着。种柿子树的人,都有一颗慈悲的心,秋收后,总会留一些给自然界的万物生灵。唐代笔记小说《酉阳杂俎》里称赞柿子有“七绝”:一寿,二多阴,三无鸟巢,四无虫,五霜叶可玩,六嘉实,七落叶肥大。多么美的唐官古柿,可食、可观、可寓意。
⑥来东坪,必须品一品柿子的香甜,家家户户的门前都摆着一篮篮红艳盈润的柿子,个个饱满透亮。买上两斤柿子,挑一软熟的,小心翼翼撕开薄皮,吸溜着吃,如同饮下秋天的一汪蜜,甜到心坎里。
⑦秋阳下,三三两两的村妇就着暖阳,将七八分熟的柿子削皮,按纹路切成四瓣放入竹筛晾晒。家家门前一排排的竹筛上晒满了一片片黄橙红相间的柿子。阳光收走了柿子的水分,将温暖柔和留在柿瓣的纹理肌肤里。四五个日头后,柿干做成。与鲜柿相比,柿干口味更浓郁、更香甜,咬一口,嚼劲十足,软糯但不粘牙。
⑧东坪的秋,在古道里,在古树上,在古柿的香甜中,在来来往往为红柿而来的飞鸟羽翼里,在游人的眼眸里……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12月11日,有删改)
1★. 请你仿照小语的赏析,从第②段中另找一句喜欢的文字进行赏析。(4分)
【示例】小语:第②段描写的景色可真美啊!“秋日的午间,暖阳如金子般铺在古道上”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秋日阳光比作金子,再用一个“铺”字,把衢州秋景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让我们感受到了秋日的温暖。
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小文问道:“我们扬州也有一种怪现象,无论是公园还是果园,采摘完之后果树上还剩下一些好果子,为什么呢?”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看法。(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美食如诗,治愈人心,尤其是家乡的美食。文中多次提到古柿的“香甜”,请你结合全文说说“香甜”的含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中说“唐官古柿,可食、可观、可寓意”,美好的物品总是寄寓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望。请你给浙江衢州的古柿设计一个文创书签。说明书签的画面、文字、色彩、版面设计等内容,并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体验,阐述设计理由。(4分)
书签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min
(2025南通期中)探究南通盐文化,完成下列任务。(6分)
1. 南通城北有地名叫“秦灶”。请根据以下信息探究其得名原因。(3分)
①下图(出土于湖北省荆门市包山二号战国楚墓的竹简)是目前已出土文字中最早的“盐”字。上部为“卤”,下部为“皿”。
【六国古文】战国·包山楚简
②唐末有一秦姓盐商在此地垒灶煮盐,是南通地方最古老的“盐灶”之一。
③《说文解字》曰:灶,炊穴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秦灶盐文化”的宣传语的一项是(3分)(  )
A. 白雪一钱调百味,琼珍九州越千秋。
B. 书香秦灶,韵味悠长。
17* 散 文 二 篇
基础积累
1. A
2. (1) 遗留 (2) 凋谢
3. (1) C (2) D 
4. D(该句子的主语是“语音识别技术”)
5. C
阅读鉴赏
【拓展阅读】
1. [示例一]句子:“路面的石块早已被来来往往的脚步磨去棱角,光滑发亮。”
赏析:这句话写出了古道上的石块已被游人踏得光滑发亮,表现了东坪古道游人如织、东坪柿颇受欢迎的情况,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为家乡而骄傲、高兴的心情。
[示例二]句子:“古道两旁是遮天蔽日的古树群,香樟、红枫、檀树、黄连木、银杏。”
赏析:这句话列举古道旁的古树种类,写出古道景观的丰富多彩,在秋日中仍能绚烂多姿的不凡特点,让游人大饱眼福,带给游人美的享受,表现了作者观察细致,对故乡的美景情有独钟。
[示例三]句子:“阳光在树冠间跳跃,枝叶筛下斑驳的光影落在台阶上。银杏微黄,枫叶露出微微红韵,香樟苍绿着,偶有黑色香樟籽啪地落地,安然躺在古道的怀里。”
赏析:这句话用了拟人、视听结合、明暗对比的手法,阳光“跳跃”、香樟安“躺”充满人的情态,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安然静谧、岁月静好的和谐画面,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喜爱之浓。(句子1分,赏析3分)
2. 那些果子是留给游人观赏和留给鸟吃的。体现了农人的慈悲之心和希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心灵。(4分)
3. 含义:既是指柿子和柿饼的口味香甜,(1分)也是指东坪人的热情、善良和淳朴让人感到心里“甜”,(1分)更是指作者心中对家乡物、家乡人的深挚的情感,以及对家乡蓬勃发展的欣喜之甜。(2分)
4. [示例]书签内容:上半部分用一张金黄的柿子的图片和一张火红灯笼的图片,下半部分用正楷字体写上“柿柿如意”。
设计理由:“柿”与“事”谐音,因此“柿柿如意”蕴含事事如意、万事大吉、心想事成等吉祥之意,人们常常借此来表达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祝愿。其次,柿子在传统文化中也被视为吉祥之物。其丰满的果实、鲜艳的色泽,不仅象征着丰收的喜悦和家庭的繁荣昌盛,还寓意着平安、和谐与团圆。(言之有理即可,书签内容、设计理由各2分)
素养提升
1. ①“秦灶”因过去垒灶煮盐而得名;②“秦灶”因秦姓商人在此地生产盐而得名。(一点1分,两点3分)
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