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梦回繁华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2 梦回繁华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30 18:38: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2 梦 回 繁 华
10min
1.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 那正是北宋统治者在fù miè(    )之前大造盛世假象,以此掩盖内忧外患的时期。
(2) 巨大的漕船,zhú lú(    )相接,忙碌的船工从停泊在河边的粮船上卸下沉重的粮包。
(3) 《清明上河图》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以移动的视点shè qǔ(    )对象。
(4) 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qiú jìng(    ),笔法灵动,有别于一般的界画。
2.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幅图卷必有其特殊的意义,正是他们回首故土、梦回繁华的写照。
B. 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转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C. 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驮队。
D. 《东京梦华录》中所记述的街巷、酒楼、饮食果子,以及“天晓诸人入市”“诸色杂卖”等,都能在这画面中找到生动的图释。
3. 依据语段内容,对画横线句子的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素有“明代清明上河图”之称的国宝级画卷《南都繁会图》,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明朝后期南京的繁盛景象。据悉,该图作为国家一级文物被国家博物馆收藏,从未正式整体亮相过。《1699·桃花扇》剧组辗转得到了《南都繁会图》的图片使用权,从而得以把《南都繁会图》作为舞台背景。通过灯光变化,使画中明代秦淮两岸、南京城内的风光再度得以全面的展示,精美绝伦。
A. 使画中明代秦淮两岸、南京城内的风光得以充分展示
B. 画中明代秦淮两岸、南京城内的风光再度得以全面展示
C. 秦淮两岸、南京城内的风光再度得以全面展示
D. 画中明代秦淮两岸、南京城内的风光得以充分展示
4. 下列有关课文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介绍了《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
B. 《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者是张择端,他是宋代著名的画家,山东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字正道,又字文友。
C. 《清明上河图》描摹了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丰富了人们对当时社会风貌的了解,激发了人们对古代生活的想象。
D. 《清明上河图》这幅长卷人物繁多、场景复杂,但本文介绍得条理分明、细腻具体,并且挖掘出画面背后的社会历史内涵,非常难能可贵。
10min
【拓展阅读】
(2024镇江中考)
文本一:罗丹说:“照片说谎,而艺术真实。”这话含意深厚,非解释不可。我们知道“自然”是无时无处不在“动”中的。非动者,即非自然。照片在物象转变之中,摄取一角,强行把动象转变为静象,已非物之真相了。况且动者是生命之表示,精神的作用;描写动者,即是表现生命,描写精神。自然万象无不在“活动”中,即是无不在“精神”中,无不在“生命”中。艺术家要想借图画、雕刻等以表现自然之真,当然要能表现动象,才能表现精神、表现生命。这种“动象的表现”,是艺术最后的目的,也是艺术与照片根本的不同之处。
那么艺术又怎样能表现出“动象”呢?这个问题是艺术家的大秘密。罗丹说:“你们问我的雕像怎样表现这种‘动象’?其实这个秘密很简单。我们要先确定‘动’是从一个现状转变到第二个现状。画家与雕刻家之表现‘动象’就在能表现出这个现状中间的过程。他要能在雕刻或图画中表现出那第一个现状,于不知不觉中转化入第二个现状,使我们观者能在这作品中,同时看见第一个现状过去的痕迹和第二个现状初生的影子,然后‘动象’就俨然在我们的眼前了。”
(选自宗白华《美学散步·看了罗丹雕刻以后》,有删改)
文本二:相传拉奥孔犯了大罪,天神用了一种极惨酷的刑法来惩罚他,遣了一条恶蛇把他和他的两个儿子在一块儿绞死了。在这种极刑之下,未死之前当然有一种悲伤惨戚、目不忍睹的一顷刻,而希腊雕刻家并不擒住这一顷刻来表现,他只把将达苦痛极点前一顷刻的神情雕刻出来,所以他所表现的悲哀是含蓄不露的。倘若是流露的,一定带了挣扎呼号的样子。这个雕刻,一眼看去,只觉得他们父子三人都有一种难言之痛;仔细看去便可发现条条筋肉、根根毛发都暗示一种极苦痛的神情。
(节选自朱光潜《无言之美》)
文本三: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的细节描绘,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而那些赶脚、推车、挑担的人们,却无暇一顾。这紧张的一幕,成为全画的一个高潮。
(节选自毛宁《梦回繁华》)
《清明上河图》(局部) [宋]张择端作
1. 罗丹为什么说“照片说谎,而艺术真实”?请简要回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艺术家雕刻《拉奥孔》时是怎样表现“动象”的?(用文本二中的一句话回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清明上河图》中呈现了“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这一“动象”,请借助想象描绘出船的“第一现状”和“第二现状”。(3分)
第一现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现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请介绍《清明上河图》中放大处(图中白色圆圈所示)画面内容并点评其妙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min
班级举办了以“走进中国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5分)
1. 为了营造活动氛围,请你为本次活动拟一则宣传标语。(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从古至今,我国绘画艺术方面名家辈出,他们有不少传世名作为人所熟知。请你写出一位你熟悉的画家和他的代表作品。(3分)
画家:________ 代表作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梦 回 繁 华
基础积累
1. (1) 覆灭 (2) 舳舻 (3) 摄取 (4) 遒劲
2. C 3. D 4. A
阅读鉴赏
【拓展阅读】
1. 自然的“真实”是“动”,照片把“动”转换成了“静”,所以是谎言;艺术追求“动象”目标,所以真实。(2分)
2. 只把将达苦痛极点前一顷刻的神情雕刻出来。(2分)
3. [示例]第一现状:巨大的漕船正在汴河上扬帆行驶,有船工大声呼叫:“拱桥,放倒桅杆!”
第二现状:桅杆放倒,漕船有惊无险驶过拱桥,船夫们额手称庆,桥上岸边众人欢呼一片。(3分)
4. 图中画着一个“岸边挥臂助阵”(或:两脚张开,微微弯曲,两臂挥动,仰头呼唤)的人,寥寥数笔,人物的形神俱备,细致入微;形象生动地把此刻人物紧张、焦急、担忧的心理状态刻画了出来,烘托了漕船过桥时的紧张气氛;体现了自然真实的动象。(3分)
素养提升
1. [示例一]弘扬绘画艺术,传承中华文化。
[示例二]走进书画世界,感受文化魅力。(2分)
2. [示例一]顾恺之 《洛神赋图》
[示例二]阎立本 《步辇图》
[示例三]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画家1分,作品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