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孟子》三章
15min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 池非不深也 ( )
(2) 攻亲戚之所畔 ( )
(3) 故君子有不战 ( )
(4) 女子之嫁也,母命之 ( )
(5) 以顺为正者 ( )
(6) 舜发于畎亩之中 ( )
(7) 管夷吾举于士 ( )
(8)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2.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曾益其所不能 B. 入则无法家拂士
C. 往之女家 D. 征于色,发于声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必先苦其心志 B. 丈夫之冠也
C. 饿其体肤 D. 空乏其身
4. 理解性默写。
(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最能体现作者仁政思想(民心向背的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富贵不能淫》中,景春认定公孙衍与张仪是大丈夫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富贵不能淫》中,孟子认为大丈夫的正确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恶劣的环境可以使人为生存发展而积极奋进,安逸的环境容易消磨人的意志,导致最终衰亡,所以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总结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文学常识填空。
(1) 孟子,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________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________学派的一位大师,后人以“孔孟”并称二人,称孔子是“至圣”,孟子是“亚圣”。
(2)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它与《________》《________》《中庸》合称为“四书”。
50min
【课内品读】
(一) 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题目。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 环而攻之而不胜( )
(2) 兵革非不坚利也( )
(3) 委而去之 ( )
(4) 寡助之至 ( )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 环而攻之而不胜 委而去之
B. 然而不胜者 得道者多助
C.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以天下之所顺
D. 寡助之至 天下顺之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章结尾是如何凸显“人和”的重要意义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怎样理解文中的“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者能交换位置吗?为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阅读《富贵不能淫》,完成题目。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 丈夫之冠也( )
(2) 戒之曰 ( )
(3) 以顺为正者( )
(4) 贫贱不能移(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章所论述的“大丈夫”的三个标准,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请说出一个历史上能被称为“大丈夫”的人,简述其相关事件,佐证孟子的观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题目。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 人恒过,然后能改( )
(2)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中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应当必须具备哪些条件?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舜、管仲等历史人物虽身处逆境,但通过奋发图强最终都成就一番事业。请你再列举出一个逆境成才的名人事例。(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2025盐城大丰期末改编)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富贵不能淫》)
【乙】
刘振之,字而强,慈溪人。性刚方,敦学行,乡人严重之。崇祯初,举于乡,以教谕迁鄢陵知县。十四年十二月,李自成陷许州。知州王应翼被害,都司张守正,乡官魏完真,诸生李文鹏、王应鹏皆死,自许州以南无坚城。有奸人素通贼,言城小宜速降,振之怒叱退之。典史杜邦举曰:“城存与存亡与亡人臣大义,公言是。”振之乃与集吏民共守。贼大至,城陷,振之秉笏①坐堂上。贼索印,不与,缚置雪中三日夜,骂不绝口,乱刃交下乃死。
初,振之书一小简,藏箧②中,每岁元旦取视,辄加纸封其上。及死,家人发箧,乃“不贪财、不好色、不畏死”三语也,其立志如此。赠光禄寺丞。邦举,富平人。许州被屠,鄢陵人恟惧③,守者或遁走,邦举捕得之,斩以徇④。及城陷,自成欲降之,邦举骂曰:“朝廷臣子,岂为贼用!”贼抉其舌,含血喷之,遂遇害。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一》)
【注释】①笏(hù):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以比画或在上面记事。②箧(qiè):小箱子。③恟(xiōng)惧:惊骇恐惧。④徇(xùn):示众。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 岂不诚大丈夫( )
(2) 必敬必戒 ( )
(3) 有奸人素通贼( )
(4) 家人发箧 ( )
2. 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两处。(2分)
城 存 与 存 亡 与 亡 人 臣 大 义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 性刚方 有朋自远方来
B. 自许州以南无坚城 自非亭午夜分
C. 振之书一小简 与朱元思书
D. 岂为贼用 天子为动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贼索印,不与,缚置雪中三日夜,骂不绝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按照孟子的标准,你觉得刘振之、杜邦举堪称“大丈夫”吗?请结合选文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min
你所在的班级举行“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题目。(9分)
1. 孔孟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不朽的是他们的思想和美德。请根据示例,从你的知识积累中探寻孟子的思想或美德,并在《孟子》中找到例句。(2分)
【示例】孔子:谦虚的美德——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论语》《孟子》语言精练,含意丰富,有不少语句已经演变为成语,如“温故知新”“舍生取义”等。请你再各写出一个出自这两本书的成语。(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孟子认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和“行拂乱其所为”能够增加人的才能。在生活条件日益改善的今天,你认为其中的哪一点仍然是人们增加才能、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150字左右。(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孟子》三章
基础积累
1. (1) 护城河 (2) 同“叛”,背叛 (3) 所以 (4) 教导、训诲 (5) 准则,标准 (6) 兴起,指被任用 (7) 狱官 (8) 了解、明白
2. D(A项,“曾”同“增”;B项,“拂”同“弼”,辅佐;C项,“女”同“汝”,你)
3. B(A、C、D三项均为使动用法,B项为名词作动词)
4. (1)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2) 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3) 一怒而诸侯惧 安居而天下熄
(4) 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
(5)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
(6)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5. (1) 战国 儒家 (2) 论语 大学
阅读鉴赏
【课内品读】
(一) 1. (1) 四面包围 (2) 兵器 (3) 放弃 (4) 极点(每空1分)
2. C(C项,均为“介词,凭借”;A项,表转折,却/表顺承;B项,……的原因/……的人;D项,到/代词,代指多助的君主)
3. 使百姓定居(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2分)
4. 运用对比的手法,把“寡助之至”会众叛亲离和“多助之至”则天下归顺进行对比,得出君王行仁政、得民心可以战无不胜的结论。(2分)
5. ①“天时”指的是宜乎做某事的气候条件;“地利”指的是地理优势;“人和”指的是人事协和、民心和乐。②不能交换位置,这三者是递进关系,与下文的论述一一对应。(每点2分)
(二) 1. (1) 行冠礼 (2) 告诫 (3) 顺从 (4) 使……改变,动摇(每空1分)
2. (1) (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2分)
(2) 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2分)
3. 不能。①“仁”“礼”“义”是大丈夫应该坚持的根本原则,是基础,是核心,所以必须放在最前面;②接下来分“得志”“不得志”两种情况讨论,是对根本原则的一种补充;③“富贵”“贫贱”“威武”是三种极端的情况,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又是进一步的补充,因此置于最后。(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
4. [示例]文天祥,他拒绝高官厚禄的诱惑,誓死不降元,表现出不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惑、动摇、屈服的品质,符合“大丈夫”的标准。(3分)
(三) 1. (1) 常常 (2) 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每空1分)
2. (1) (通过这些)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加他的才干。(2分)
(2) (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忧患,国家常常会灭亡。(2分)
3. 国内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有可与自己国家匹敌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2分)
4. [示例]匡衡:匡衡幼时勤奋好学,但家中贫困,夜晚没有蜡烛照明。为了能借光读书,他在墙壁上悄悄地凿了个小孔,借着邻居家透过来的微弱灯光,如饥似渴地读书,最终成了著名的学者,官至丞相。(3分)
【拓展阅读】
1. (1) 确实(是) (2) 谨慎 (3) 向来 (4) 打开(每空1分)
2. 城存与存/亡与亡/人臣大义(每处1分)
3. D
4. (1) 实现志向时,与百姓同遵正道而行;没有实现志向时,坚持自己的原则。(3分)
(2) 贼兵(向振之)索要官印,(振之)不给,被绑在雪地里三天三夜,仍不停地破口大骂。(3分)
5. ①刘振之面对敌军来袭,坚守城池不动摇,面对敌人的威胁,宁死不屈;他在小简上写着“不贪财、不好色、不畏死”,以此警示自己。②杜邦举忠于朝廷,城破后拒绝投降。③他们的行为符合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标准。(每点1分)
【乙文参考译文】
刘振之,字而强,慈溪人。性格刚正,致力于学习和道德修养,乡里人都非常敬重他。崇祯初年乡试中举,从教谕升至鄢陵知县。崇祯十四年十二月,李自成攻陷许州。知州王应冀被害,都司张守正,乡官魏完真,生员李文鹏、王应鹏都死了,从许州往南没有能坚守的城池。有奸人一向和李自成相通,扬言许州城太小,还是快点投降好,振之愤怒地骂走了这个人。典史杜邦举表示:“城存便与之共存,城亡便与之共亡,这是作为臣子的大义,您说得太对了。”振之与官员和百姓一起坚守(许州)。贼兵来了,城池被攻破,振之拿着笏板坐在公堂之上。贼兵(向振之)索要官印,(振之)不给,被绑在雪地里三天三夜,仍不停地破口大骂,最终被贼兵乱刀砍死。
当初,振之写过一幅小简,藏在一个小书箱里,每年元旦的时候一定取出来看看,(看完以后,)再放回书箱并贴上封条。等到他死后,家人打开书箱,(取出小简,)上面写着“不贪财、不好色、不畏死”三句话,表明他立下了这样的志向。朝廷追赠(振之)光禄寺丞。杜邦举,是富平人。许州被攻陷,鄢陵的人很害怕,守城的有人逃走,被杜邦举抓住,砍头示众。等到城被攻陷,李自成想招降他,邦举骂道:“我是朝廷的大臣,怎能被为贼人所用!”贼人割了他的舌头,他口含鲜血喷向贼人,最终被杀害了。
素养提升
1. [示例]孟子:仁政的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2分)
2. [示例]《论语》:见贤思齐(或:不耻下问);《孟子》:明察秋毫(或:缘木求鱼)。(每个1分)
3.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