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语文部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2026学年语文部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30 18:52: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测试卷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
一、 积累与运用(37分)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晴初霜旦(dàn) 飞漱其间(sù)   沿溯阻绝(sù)   水皆缥碧(piǎo)
B. 解衣欲睡(jiě) 能与其奇者(yū) 竹柏影(bǎi) 泠泠作响(líng)
C. 亦未寝(qǐn) 夕日欲颓(tuí) 素湍绿潭(tuān) 属引凄异(zhǔ)
D. 林寒涧肃(jiàn) 藻、荇交横(xìng) 都护(dōu) 鸢飞戾天(lì)
2.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 良多趣味(甚,很)       互相轩邈(远,这里指向远处伸展)
B. 从流飘荡(跟、随)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
C. 负势竞上(向上) 林寒涧肃(肃杀,凄寒)
D. 晓雾将歇(歇息) 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3. 下列关于文学及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古诗中常用“孤雁”象征在乱离漂泊中的失群之人,常用“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B. 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一、二、四、六、八句押韵。
C. 《使至塞上》的颈联描绘了诗人在边塞见到的奇丽壮阔的景象,为“千古壮观”之句。
D. 李白号青莲居士,人称“谪仙人”,他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4. 下列各句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B.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D.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5. 根据语境,补写出古代诗文名句。(8分)
一切景语皆是情语。崔颢的“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写尽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李白的“月下飞天镜,________________”,洋溢着远游的浪漫与喜悦;王维慰问边塞守军,用“________________,归雁入胡天”抒发漂泊无定、抑郁激愤之情;王绩站在东皋野望,“________________,猎马带禽归”,流露出内心的无限孤独;诗人看到庭中的奇树,想到“攀条折其荣,________________”,以寄托思念;刘桢的“________________,终岁常端正”借松柏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吴均为友人描绘富春江的奇山异水,“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寄寓了厌倦名利、忘情山水的情怀。
6. 名著阅读。(9分)
(1) 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英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冒着生命危险,穿越重重封锁,深入西方媒体眼中“土匪聚集的地方”,切实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活经历和革命精神。后来,他根据采访和考察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写成了《红星照耀中国》。
B. 《红星照耀中国》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的评价,瓦解了种种歪曲、丑化共产党的谣言。
C. 在苏维埃政府中,教育人民委员是徐特立,财政人民委员是林伯渠。而林彪曾任红军大学的校长,危拱之是人民抗日剧社的社长。
D. 书名“红星照耀中国”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比成闪亮的红星,预言这场反帝反封建的社会革命必将解放全中国,表现了作者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苏维埃政府的赞美。
(2) 班级拟制作《红星照耀中国》英雄人物展板,请仿照左图示例,补写展板内容。(6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2025泰州靖江二校期中联考)学校开展“人无信不立”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8分)
【活动一:最美诚信之星】
江苏新闻网报道 李爱云是刘老庄连八十二烈士之一的李云鹏最小的妹妹。1943年3月18日,新四军第3师7旅19团2营4连在刘老庄与日寇浴血奋战,指导员李云鹏和战友共82位勇士壮烈牺牲。年轻的李爱云,立下承诺要守护烈士哥哥们一辈子。说出这句承诺,她就以一生来作答和兑现。
1969年7月,21岁的李爱云独自办理户口转迁手续,落户到淮阴刘老庄大队,此后再也没有离开过。面对组织上的多次关心,李爱云一一婉拒。特招去参军,她没有去;推荐去大学读书,她放弃了;安排回家乡工作,她也推辞了。对此,李爱云说:“这样做,我的人生才更有意义和价值,我作为烈士的妹妹才算合格。”
坚守,是对诚信最好的诠释。2021年11月,李爱云被授予江苏“最美诚信之星”称号,荣获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1) 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这则新闻的标题的一项是(2分)(  )
A. 坚守,是对诚信最好的诠释    B. “最美诚信之星”——李爱云
C. 立下承诺,一生守护 D. 婉拒关爱,只为坚守
(2) 阅读了这则报道后,班级安排你去采访李爱云,请你拟写两个采访问题。(2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最美是诚信”演讲】
(3) 作为评委组成员,请你完善本次演讲比赛的评分细则。(2分)
评分项 分值(100分) 评分标准 得分
表达 40分 ※围绕话题,观点鲜明,重点突出,层次分明; ※话语活泼生动,有逻辑,有气势; ※与听众沟通交流,拉近心理距离,营造适宜氛围;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发音 30分 ※普通话发音准确,吐字清楚,音量合适; ※恰当使用重音,强调内容重点,表达思想情感; ※音调自然,有变化,不拿腔拿调 /
体态语 30分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作为本次活动的主持人,小语将展示三张图片,请你完成如下任务。(2分)
图一:红花之星 图二:诚信考试 图三:“注水”简历
诚信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从小到大,一直陪伴着我们学习与成长。小学的时候,诚信是一朵鲜艳的小红花,我们从中学会了讲真话、辨是非;中学的时候,诚信是________;大学毕业后,诚信就是我们求职的敲门砖,我们从中学到了求职者不能掺水分、走捷径。
依据图片,仿照画线句,补全开场白中的空缺内容。
诚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阅读与理解(53分)
(一)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8~12题。(18分)
【甲】
上 三 峡①
[唐]李白
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
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乙】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丙】
江水又东径狼尾滩而历人滩。袁山松曰:二滩相去二里。人滩水至峻峭,南岸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嵚崟②,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具,因名曰“人滩”也。江水又东,径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径信宿③,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选自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十四》,有删改)
【注释】①此诗是李白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被流放夜郎途中经过三峡时创作的。②嵚崟(qīn yín):高大险峻的样子。③信宿:连宿两夜。
8. 下列对【甲】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首句“夹”字用得好,既写出了巫山的遮天蔽日,也包含诗人豪迈豁达的情怀。
B. 三、四句将客观写景和主观抒情巧妙地结合了起来,直接映衬出诗人当时的心情。
C. 五、六句用对偶笔法写诗人朝暮赶路,写出了逆水行船的艰难。
D. 诗中连续重复“三朝”“三暮”,极言巴水迂曲、舟行迟迟的情景。
9. 用“/”给【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两处。(2分)
江 水 又 东 径 狼 尾 滩 而 历 人 滩。
10. 根据表格中提示的方法,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方法指引 文中语句 字词解释
【查阅字典】A. 白色;B. 平素,一向;C. 朴素 素湍绿潭 (1) ________(填字母)
【结合语境】 二滩相去二里 (2) ____________
【课内迁移】沿溯阻绝 既人迹所绝 (3) ____________
【成语推断】莫名其妙 莫得究焉 (4) ____________
11. 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李白在《上三峡》中连续重复“三朝”“三暮”,有意识地化用【丙】文中的“行者谣”,他所抒发的情感与【丙】文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2024南通如皋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7题。(18分)
高高的兴安岭
罗伟章
①在漠河北极村,与几个朋友相聚于茶馆,听当地人唱歌,唱的是《高高的兴安岭》。我心想,与我老家的山相比,兴安岭几乎是躺着的,只见起伏,不见耸峙,更不见孤峰耸峙,因此,兴安岭的美不在高,而在辽阔。
②大兴安岭的辽阔是林木成就的,那些站定的生命,只需一方土,就能争高直指。汽车在林间行驶,透过车窗,只见落叶松和樟子松筑成绿墙,白桦树宛如从绿墙上流下的白色液体。某些白桦弯曲了,想必是被风吹的,弯曲得俯身于地,破裂的地方发黑,但依旧顽强地活着。
③要走进一片森林的内心,最好的方式,是仔细观察一棵棵树。所谓“仔细”,其实只需要“看见”。“看”是一个词,“看见”是另一个词——把看的对象放到心里。哪怕它很不起眼,可是当你看见它,它就变得高大起来,它生命的光华就展现出来,照耀着你。人的一生,即使是旅行家,能去的地方也有限,所以每到一地,我都倍感珍惜。我能做的,或许只是“看见”,而后“记住”,记住某座桥梁、某块石头、某片庄稼……到了大兴安岭,就是要记住那一棵棵树——它们的名字、大小、样貌、色彩。
④我的老家也有森林,但都是碎片化的,要么被山石割开,要么被深谷切断,像大兴安岭这般林木如海,实在令我震撼,可它并不打算震撼你,它只是本真地存在着,尽管辽阔无边,却不张扬,很有节制地起伏着,思想者一般静穆着,在节制和静穆当中,孕育万千生灵,并以此阐释“辽阔”的内涵。或许,深刻容易,辽阔很难,深刻不一定辽阔,辽阔却必定深刻——这是大兴安岭给予我的启示。
⑤从漠河市到北极村,八十多公里的路程,每一处都是风景,用手机随意拍下,便是一张可用作电脑桌面的照片。林子里没有风,鸟儿们也正歇息,却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声响在面前流淌。那是森林的呼吸,舒缓,安详,恬静。
⑥一路前行,越靠近北极村,就越靠近中国的边界。我一直认为,边界以及边界感,是好东西,它们让人们对事物有了更加明晰的认识。而国家、自然也需要边界。可如果立在边界上的,是如大兴安岭一般的绿色屏障,那么边界的意义,就不是阻隔,而是沟通。
⑦作为中国的主要林区,在初中地理课上,我就知道了大兴安岭。然而真正把它记在心里,是1987年的夏天。这年的5月6日,大兴安岭发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森林火灾,远在山城念书的我和同学们,天天收听新闻,天天为这事揪心。将近四十年过去了,这个初秋的夜晚,我和几个朋友相聚于北极村的一家茶馆,其中的老郑,就是一名当年奔赴大兴安岭救火的解放军战士。旁边有三位当地的女子,听到我们谈及这段往事,竟齐刷刷地起立,过来向老郑鞠躬、敬茶。1987年,她们有的才两三岁,有的还没出生。此情此景,令人动容。深沉的感恩,缘于深沉的爱,她们爱这片土地,也正因此,大学毕业后她们又回到了故乡。其中一个女子的爷爷是护林员,几十年来每天翻山越岭,要走几十公里的路,夏天忍受蚊虫叮咬,冬天忍受零下40摄氏度的极寒,但他从不懈怠。而从前,他是一名伐木工人。人与自然,成了真正的生命共同体。
⑧浴火重生的大兴安岭始终在变化,休说四十年,就是与八年前相比,也大不相同。记得上一次来,我住的民宿一天的房费只要几十块钱,却仍有许多房间空着。而今的北极村,一家家民宿无不干净、整洁、敞亮,一房难求。有一天在漠河市吃午饭,竟碰到我的两位四川老乡。那是一对年逾七旬的夫妻,说把儿孙安顿好了,想看看大好河山,第一站,就到祖国的北疆来了。除了众多旅行者,还有来自各地的摄影家。旅行者用脚步延伸视野,摄影家用镜头讲述故事——这是时光的故事、森林的故事,更是人的故事。
⑨东北是个令人心生敬意的地方:为反对侵略打响雅克萨之战、李金镛开矿安边、东北抗日联军英勇抗敌、重工业对祖国作出巨大贡献……每宗历史事件,都气势磅礴、顶天立地。近年来,大兴安岭又全面停止了天然林商业性采伐,阵痛之后成功转型,建立起严密的生态保护网,绿色成了这里鲜明的底色,绿水青山成了金山银山,吸引着八方来客。而今,无论是林区,还是城镇、乡村,处处都焕发着蓬勃生机,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用他们的坚毅、勤劳和智慧,绘就了一幅辽阔而壮美的画卷。
⑩每个人认识祖国的辽阔土地,都始于自己出生的地方,始于自己挥洒汗水和热血的地方。因此,每一寸土地都是大地,每一寸土地都令人想到祖国。也就是说,每个具体而细微的事物,包括一株草、一棵树、一条溪流、一片海滩都会让我们深刻地理解“祖国”和“大地”的概念,面对无边无际的大兴安岭和热情善良的当地人,我突然想到了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似乎明白了,大兴安岭地区何以能够浴火重生,也理解了为什么是“高高”的兴安岭。
高高的兴安岭,那高,是情感的饱满,是精神的伟岸。
(选自《光明日报》2024年4月1日,有删改)
13.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③段画横线句中“看见”一词的理解,并写出你的一次“看见”的经历。(3分)
所谓“仔细”,其实只需要“看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波浪线句。(3分)
林子里没有风,鸟儿们也正歇息,却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声响在面前流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有人认为第⑦段花大量篇幅写三位当地的女子显得多余,你赞同吗?为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作者一开始认为“兴安岭的美不在高,而在辽阔”,而在文章第⑩段中却说“理解了为什么是‘高高’的兴安岭”,前后矛盾吗?为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小文打算将这篇文章编入校刊,但对于将其放入下列哪个栏目拿不定主意,请你帮忙做出选择并说明理由。(4分)
A. 《山川志》  B. 《故乡风物》  C. 《烟火人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2025南通启东期中)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8~21题。(17分)
【材料一】
①说到暴力,我们首先想到的会是传统暴力,但有了网络之后,不需要动手打人,敲敲键盘,就能够施暴。
②首先,传统暴力心理成本很高,要动手,而且要直面惨烈的后果;网暴则不同,在施暴人这里发一条评论,就能够完成伤害,过程中,他根本看不到被害人,也看不到严重的后果,所以他的心理成本很低。其次,传统暴力的实施是在一个场地里发生,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网暴则可以一直延续、及时更新,就算某一个施暴者休息了,其他施暴者也会接力施暴。第三,传统暴力中的受害者可以找一个避难所,比如回家躲起来;网暴则不同,数字媒体可以进入一切空间,回家也不会放过你。
③正是因为网暴的成本太低,很多人会不自觉地成为施暴者。还有一些人不认为自己对别人实施了暴力,还以为自己在主持正义。
(选自《给孩子的新闻周刊》,有删改)
【材料二】
未成年网民遭遇网络暴力的处理措施(多选)
【材料三】
①“那个染着粉色头发的女孩走了……”一则新闻刺痛了大家的心。据报道,女孩小郑曾在网上分享自己和亲人的合影,但随后有账号盗用其照片捏造谣言,大量恶劣的人身攻击,最终将她推上了不归路。
②遗憾的是,小郑的悲剧并不是个例,种种事实警示着我们,整治网络暴力,清朗虚拟空间,已刻不容缓。
③有效遏制网络暴力,仅靠网友举报与平台处理是远远不够的,法律更应成为长期悬吊在网络施暴者头上的一柄剑。《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深入推行网络实名制,以法律条文掀掉网暴者匿名的外衣;《关于切实加强网络暴力治理的通知》要求严处借网暴恶意营销炒作等行为,问责处罚失职失责的网站平台。
④青少年网民由于三观尚处于成型期,若接触到海量负面网络信息,容易沦为“集火”的对象,成为网暴的受害者;另一方面,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受泥沙俱下的网络信息影响,也有可能转变为网络暴力的施暴者。因此,在家庭与学校教育中,应更多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告诉孩子们如果不幸遭遇网暴,要勇于使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同时加强对青少年网暴受害者的心理疏导。
⑤惩治网络暴力需多方“出列”。家庭与学校应加强青少年思想引导,让他们明确认识到网络暴力的危害,从小在心中树立道德与法律的红线。全社会需形成合力,重视网络暴力行为对青少年造成的现实危害,勒紧网络暴力躁动的缰绳,让抵制网暴成为社会共识,让施暴者无所遁形,望不再有人沦为网络暴力的受害者。
(选自“共青团中央”公众号,有删改)
18. 阅读材料一,说说网络暴力有哪些特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观察材料二,请说说你提取到了哪两条主要信息。(不出现具体数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阅读材料,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社交平台除了禁言、查封账号等举措,还应防患于未然,及时识别、处理问题,掐灭网络暴力的火苗。
B. 负面网络信息对青少年网民的伤害更大,很容易对他们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C. 很多人之所以大肆在网络上施暴,是因为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
D. 未成年网民容易成为网暴的受害者,但遇到后大多会积极处理。
21. 请你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应如何应对网络暴力。(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没有一朵花,一开始就是花。每一朵花的绽放,必然要从原点开始,发育、萌发、扎根、抽芽、开花。这像极了我们,经过长期的磨砺、坚守……终于破局、蜕变,成为自己。
请以《在________中绽放》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③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④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第三单元测试卷
一、 1. C 2. D 3. B 4. B
5. 芳草萋萋鹦鹉洲 云生结海楼 征蓬出汉塞 牧人驱犊返 将以遗所思 冰霜正惨凄 经纶世务者 窥谷忘反(每空1分)
6. (1) A
(2) ①贺龙(1分) ②[示例]勇敢无畏、爱护部下、平易近人、有出色的领导能力(2分) ③[示例]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了一个苏区;在长征路上背过许多受伤的部下行军;曾经不止一次把一个地方的哥老会全部成员收编进红军;在一次酒宴上,有个客人想试他一下,在桌子底下开了一枪,他面不改色,连眼睛都没有眨一下。(3分)
7. (1) C
(2) [示例]①这么多年来,是什么支撑着您坚守在刘老庄? ②您对“诚信”有什么深刻的理解?(每个1分)
(3) [示例]①仪表端庄,衣着得体,举止大方 ②表情自然丰富,与演讲内容相协调(每空1分)
(4) [示例]一场无人监考的考试 我们从中懂得了守信用、讲道德(每空1分)
二、 (一) 8. D
9. 江水又东/径狼尾滩/而历人滩。(每处1分)
10. (1) A (2) 距离 (3) 断绝 (4) 没有人(每空1分)
11. (1) 即使骑着飞奔的马,乘风飞行,也没有这么快。(2分)
(2) 最外面的高崖间有一山石,样子就像人背着刀牵着牛,人是黑色的,牛是黄色的,轮廓分明。(2分)
12. 李诗:后两联连续重复“三朝”“三暮”,写船行是那样迟缓,三朝三暮还在黄牛山一带,不觉令人感到两鬓已经斑白了。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流放途中备受忧患生活的煎熬而产生对年华已逝、鬓已成丝的无限慨叹,表达了沉痛的心情。(3分)
【丙】文:引用“行者谣”侧面突出了黄牛滩水流湍急、地势高峻、江流迂曲深远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对壮美河山的喜爱之情。(2分)
【丙文参考译文】
江水又向东流,经过狼尾滩,又经过人滩。袁山松说:这两个岸滩相距二里远。人滩的江水非常湍急,江的南岸有青色的大石,夏天被水淹没冬天露出来,这些石头高大险峻,数十步内看去,都是人脸的形状,有的大有的小。那些纹路清晰的,头发胡子全都具备,因此叫作“人滩”。江水又向东流,经过黄牛山,山下有石滩,名叫“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面的高崖间有一山石,样子就像人背着刀牵着牛,人是黑色的,牛是黄色的,轮廓分明。(这个地方)人迹断绝,没有人能探究(实际情况)。这块岩石已经很高了,又加上江流湍急、迂回曲折,即使沿途经过,连宿两夜,还是能够望见此物。所以过路人(编)的歌谣说:“早晨从黄牛山动身,晚上还在黄牛山过夜;经过了三天三夜,黄牛山看起来还像原来一样。”说的就是水路迂回曲折,回望(黄牛山)还是像原来一样。
(二) 13. “看见”一词在这里不仅仅指用眼睛观察,更指用心灵去感知和理解。它要求我们不仅仅要看到事物的外在形态,而且要看到它们背后的意义和价值。[示例]经历:有一次我参观了一座古老的城市,我不仅仅欣赏到了建筑的美,还“看见”了它们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蕴,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精神和灵魂。(理解2分,经历1分)
14. 运用通感,“流淌”一词化无形的声音为有形,以声衬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森林的安详、恬静,表达了作者对眼前美景的喜爱和陶醉之情。(3分)
15. 不赞同。(1分)写大学毕业后回到故乡的三位当地女子向当年参与救火的老郑鞠躬,表现了兴安岭人懂得感恩和对故乡深沉的爱;(1分)引出下文对一位女子的爷爷从当初的伐木工人转行为护林员,每天不辞辛苦守护这片森林,与兴安岭形成真正的生命共同体的描写,突出了兴安岭人的顽强;(1分)丰富了文章内容,表达了对兴安岭人的赞美与崇敬之情,凸显主旨。(1分)
16. 不矛盾。①说“辽阔”是因为“兴安岭几乎是躺着的,只见起伏,不见耸峙,更不见孤峰耸峙”。②说“理解了为什么是‘高高’的兴安岭”是因为兴安岭孕育万千生灵,令人震撼,可它却不张扬,而且节制、静穆;③兴安岭历经火灾得以重生,这里的人坚强、懂得感恩;④从古至今,兴安岭的人们用坚毅、勤劳和智慧为国家作出伟大贡献。(每点1分)
17. [示例]放入C栏目,这篇文章虽然题为《高高的兴安岭》,但主要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赞美了大兴安岭人民的勤劳、朴实、善良、懂得感恩,更赞美了大兴安岭人民为祖国建设作出的伟大贡献。《烟火人间》这个栏目记录的是普通人的生活,所以这篇文章可以放入此栏目。(4分)
(三) 18. ①心理成本很低;②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③网暴受害者无处躲藏;④有一些网络暴力施暴者以为自己在主持正义。(每点1分)
19. ①遭遇网络暴力时,大多数的未成年网民会向外界寻求帮助;②未成年网民遭遇网络暴力的处理措施中,向父母等亲人寻求帮助的比例最高。(每点2分)
20. C
21. ①我们应自觉抵制和举报网络暴力行为;②遭遇网络暴力时,应勇于使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③了解并向周围人宣传网暴的危害,提醒大家要理性面对网络信息,不要不自觉地成为施暴者;④家庭与学校应更多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加强对青少年网暴受害者的心理疏导;⑤让法律成为长期悬吊在网络施暴者头上的一柄剑;⑥加大实施网暴的成本。(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三、 22. 【点拨】“在……中”提示我们要描述一个具体的环境、背景或情境。“绽放”原本是指花朵开放,在题目中指的是在某种环境或背景下,个体或某事物的潜能、才华、品质等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或成长。写作时可以描述个人或某个群体在特定环境、挑战或经历中的成长与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