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义务教育教科书(部编版)
语文/八年级上册
6 国行公祭 为佑世界和平
课程导入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黑暗的一页。而日本右翼分子受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影响,企图抹杀南京大屠杀这段不光彩的历史。日本在1982年、1986 年及2001年审定通过歪曲历史的教科书,这充分说明他们不顾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感情,歪曲和篡改历史的丑恶嘴脸。作为中国人,我们不能忘记这段历史,不能忘记南京大屠杀给中国人民带来的伤害!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侵入南京并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最黑暗的一页。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以立法形式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决议的通过,使得对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纪念上升到国家层面。国家公祭日的设立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2017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0周年,也是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人民日报》发表此文,深切缅怀南京大屠杀中的无辜死难者,并警示世人铭记历史,勿忘伤痛,共同捍卫世界和平!
背景链接
这则时评由2017年12月13日第四次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公祭一事展开论述,阐明了国家公祭的必要性和意义,同时也表达了中国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
问答导入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每年的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
我国政府坚持这样做的初衷是什么呢?
铭记历史,捍卫和平。
这篇新闻评论的标题《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的含义是:国家举行公祭,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
以《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作为标题,既点明了这则新闻评论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目的,而且简明、醒目,能够引起读者的关注。
这篇文章的作者“钟声”并不是某个个人的姓名,它是人民日报的国际评论使用的笔名。“钟声”是“中国之声”的谐音简称,同时,笔名还蕴含了“警世钟声”的寓意。这是人民日报国际部继“国纪平”之后创立的又一个新的署名评论。
“钟声”以正面阐述中国对一些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的立场与主张为重点,在风格上以快速反应、尖锐鲜明见长。该国际评论栏目自2008年11月推出后,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占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我30万中国无辜同胞惨遭杀戮,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最黑暗的一页。这段刻骨铭心的历史,不仅属于南京,属于中国,更属于全世界!
2023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6周年,也是我国第四个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人民日报》针对该事件,发表此文,深切缅怀南京大屠杀的无辜死难者,警醒世人,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这篇新闻评论。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新闻评论这种文学体裁。
新闻评论是社会各界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或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见解的一种新闻文体。新闻评论的目的在于针砭时弊、引导舆论,因此。它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其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
学习目标
1.了解国家公祭的意义;了解新闻评论的文体特征及要素,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重点)
2.把握本文严谨缜密的语言特点,学习在评论中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难点)
3.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的历史观。引导学生坚定信念、热爱和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核心素养)
字音识记
宝鼎( ) 国殇( ) 初衷( )
杀戮( ) 悼念( ) 篡改( )
抵赖( ) 颠倒( ) 妄图( )
辱没( ) 警惕( ) 呓语( )
遁形( ) 抢劫( ) 矢志( )
铭记( ) 缅怀( ) 彰显( )
磅礴( ) 惨绝人寰( )振聋发聩( )
dǐnɡ
lù
zhōnɡ
dào
cuàn
lài
diān
mò
tì
yì
dùn
mínɡ
shǐ
shānɡ
wànɡ
jié
miǎn
zhānɡ
pánɡ bó
huán
kuì
国殇:为国牺牲的人。文中指死难的军民。
初衷:最初的心愿。
惨绝人寰:人世上还没有过的悲惨,形容悲惨到了极点。人寰,人间。
篡改:别有用心地改动或曲解。
抵赖:用谎言和狡辩否认所犯过失或罪行。
丑态百出:各种各样的丑恶样子都表现了出来。
词语集注
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讲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及意义。
第二部分(第2段):列举在南京大屠杀发生80周年之际,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以不同方式纪念死难者的事例,论证了“历史,不可能被忘却”的论点。
第三部分(第3-4段):讲述日本右翼分子妄图否认历史、辱没真相和良知的行径以及正义之士的正确做法。
第四部分(第5-6段):指出南京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强调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是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
说说这篇新闻评论的写作目的。
通过南京命运的变迁,提醒世人要铭记历史,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给中国带来的灾难,引起人们的高度警惕,珍爱和平,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读课文第1段,说说中国政府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的意义。
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开头引用宝鼎铭文有什么作用?
“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
用简洁凝练的语言引出后文新闻报道的内容,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遇难人数
这一句属于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答:插叙。补充说明报道的历史背景。
时间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
课文的第2自然段是对作者提出的核心观点进行论证,段中的哪一句话表明了该自然段的论证观点?本段的论证方法和角度分别是什么?
核心论点:牢记历史,维护和平。
论证论点:历史,不可能被忘却!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论证角度:正面论证
第2段列举了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以不同的方式纪念死难者的事实,有力第论证了“历史,不可能被忘却!”这一论点。
第2自然段中列举“在日本,由高中和大学老师组成的研究会建议将“南京大屠杀”等词语列入教科书…… ”这一事实的好处是什么?句中的省略号的含义是什么?
省略号表示还有无数这样的事例。
这个事例具有典型性和说服力,更能证明人们没有忘却历史的观点。
第3段写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美化侵略战争的事实,有什么作用?
内容上,交代日本右翼势力妄图掩盖历史真相和挑战人类良知的表现,指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设立的必要性;结构上,与上文形成对比,从反面揭示了当前维护世界和平的严峻形势。
读第④自然段,说说这一自然段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去掉。因为这一部分用两个事实具体说明了正义的力量对日本右翼势力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的行为的反击,强调“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使文章论证更有说服力。
“大规模抢劫、侵犯妇女、杀害平民……日军将南京变成了一座恐怖之城。”——纽约时报
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有什么作用?
一方面直接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作为论据,有时间,有报道单位,表明事实清楚,材料真实,无可辩驳。
另一方面与下文南京成为“和平之城”形成对比,突出和平的珍贵。
第5段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有什么作用
直接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作为论据,有时间,有报道单位,事实清楚,材料真实,无可辩驳。另一方面,与下文南京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形成对比,突出和平的珍贵。
文章最后一段介绍了什么内容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介绍了南京命运的变迁,以及中国具有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和磅礴力量。
作用:突出国家公祭的意义以及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深化中心和主题,也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
主题归纳
南京大屠杀虽然已经过去了80多年了,但日本右翼分子却拒绝正视历史,千方百计篡改历史、扭曲历史。世界和平来之不易,对此,我们必须铭记历史,不忘国耻,矢志不渝地捍卫世界和平。
主题:牢记历史,维护和平。
这则新闻评论针对2017年12月13日我国第四次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公祭活动一事展开,紧扣“牢记历史,维护和平”的观点展开评论。点明了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必要性和意义,表达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
课堂总结
拓展延伸
国 祀
“国家公祭日”古已有之,在古代称为“国祀”,在中国,“国祀”向来是先人们精神生活中的大事,《左传》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如果说过去的祭天、祭地、祭祖的祭祀文化,反映的是一个文明成熟程度的话,如今人们对一段历史的复原以及回忆,乃至将其定为“国家公祭日”,反映的则是整个民族的成熟与强大。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更是最好的见证者。阅读本文后,你有怎样的体会?
深入探究
铭记历史,才能继往开来。遗忘历史的民族不可能有凝聚力,也不可能真正从灾难中吸取教训,并开启崭新的时代。在黑暗的南京大屠杀中,我们有30万同胞惨遭杀戮,只有铭记这样血的历史和教训,我们才能有志气不让历史重演。
和平才是人间正道。今天的繁荣不代表永久繁荣,今天的和平更不代表永久和平。面对日本右翼势力丑态百出的表演,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站在国家的高度,从灾难中吸取教训,积淀民族记忆,团结全世界维护和平的正义之士,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南京是个美丽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