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整本书阅读《红星照耀中国》 怎样读红色经典作品 课件+素材-【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整本书阅读《红星照耀中国》 怎样读红色经典作品 课件+素材-【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1 12:03:59

文档简介

(共59张PPT)




耀



整本书阅读
新课导入
我们的美国朋友斯诺是第一个进入我们共产党领导的民主根据地的,也是第一个了解我们的外国人。他是个新闻记者,把我们根据地的情况介绍给全世界,包括国民党统治区的中国人民,使他们了解了共产党是什么性质的政党,红军的奋斗目标是什么,共产党的主张和政策是什么。
——邓颖超
《红星照耀中国》始终是许多国家的畅销书。直到作者去世以后,它仍然是国外研究中国问题的首要的通俗读物。
——胡愈之
斯诺拍摄的毛泽东照片
重走信仰之路,翻开《红星照耀中国》,你将——
穿越八十七年时空,触摸黄土窑洞里的理想温度;对话烽火中的身影,解码红星照耀中国的精神密码;点燃青春的热血,见证一群人为信仰劈开黑暗的壮举!
这趟旅程,你将:见证一段被封锁的真相如何在笔尖重生,理解一群衣衫褴褛的战士如何改写山河,照亮自己心中那颗从未黯淡的星!
此刻启程,让斯诺的镜头带你看清:何为民族的脊梁,何为青春最滚烫的注脚!
素养目标
1.了解《红星照耀中国》的创作背景,熟知各章节主要内容。
2.学习阅读红色经典作品的方法,做好阅读规划。
3.开展专题探究,分享阅读成果,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题目解说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中国工农革命军成立(翌年改名中国工农红军),其红色军旗上印有一枚嵌有镰刀和锤子的白色五角星,而红军的帽子上带有一枚红色的五角星。之后,红星由红军扩展,逐渐成为中国共产党的象征。
书名“红星照耀中国”中,“红星”代指中国共产党,也可以指共产主义。“红星照耀中国”即共产主义之光照耀中国,强调中国共产党给中国带来了光明。
1937年10月,英国出版斯诺的英文初版《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1938年2月,由胡愈之策划,林淡秋、梅益等12人集体承译,以复社名义出版的RED STAR OVER CHINA第一个中文译本在上海问世。当时为了在已沦陷的上海出版方便,曾以《西行漫记》为书名。
创作背景
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大肆迫害屠杀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和革命群众。此后,与中国共产党、红军有关的消息被严密封锁。苏区和红军的存在成了一个难解的谜。为了解开这个谜,给萦绕在心头的问题找到答案,1936年,埃德加·斯诺冒着生命危险,穿越重重封锁,深入保安(今陕西省志丹县),深入根据地,切实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活经历和革命精神。
此书一问世便引起轰动,1937年在伦敦首次出版,几个星期内就加印了5次,销售10万册以上。
作者简介
埃德加·斯诺(1905—1972),美国记者、作家。他于1928年来到中国,1936年访问陕北根据地,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苏区的西方新闻记者。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夕,他完成《红星照耀中国》的写作。主要作品有《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远东前线》、《大河彼岸》等。
促成因素
影响斯诺最终驻留中国、促成《红星照耀中国》的诞生,与两个中国人有关,一是宋庆龄,二是鲁迅。
“鲁迅是教我懂得中国的一把钥匙”
是首先把鲁迅著作介绍到西方的人之一。
“以便到红军地区以后起码作为一个中立者的待遇”
书中分页处——“送给勇敢的革命家宋庆龄同志,你是中国第一位鼓励我写作此书的人,而且是此书的第一位读者。书中的不妥之处请见谅。”
知识竞赛
1.《红星照耀中国》又名《________》,是美国著名记者__________的不朽名著,是一部纪实性很强的红色经典作品,被誉为“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的百科全书”。
2.《红星照耀中国》真实记录了作者______年6月至10月在中国________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的情况。
1.西行漫记 埃德加·斯诺  2.1936 陕北革命根据地
内容概览
红星照耀中国
采访时间
采访路线
采访对象
采访内容
采访感想
1936年6—10月
北平→西安→保安→预旺→保安→西安
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共产党领导人
红军将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等
中国革命的原因和目的
不可征服的力量
全书共12篇,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做了公正报道。主要内容包括:
①描述了众多共产党领袖和红军将领,如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林伯渠、邓发、徐海东等的言谈举止,追溯他们的家庭环境和青少年时代,试图从其出身和成长经历中,找寻他们成为共产党人的原因。
②描述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经过,向全世界全面报道了这一举世无双的军事壮举。
③对共产党的基本政策、根据地的工业和教育等情况做了广泛的调查,为全世界解答了“红军是怎样生存下来并扩大了自己的队伍”的疑问。
④深人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的评价
⑤从多个方面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崇高精神。
目录简介
第一篇  探寻红色中国 第二篇  去红都的道路
第三篇  在保安 第四篇  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第五篇  长征 第六篇  红星在西北
第七篇  去前线的路上 第八篇  同红军在一起
第九篇  同红军在一起(续) 第十篇  战争与和平
第十一篇 回到保安 第十二篇 又是白色世界
主要内容
篇次 篇名 主要内容
第一篇 探寻红色中国 作者开始深入苏维埃红区的冒险;了解张学良、杨虎城同共产党达成一致抗日协议的原因和经过
第二篇 去红都的道路 叙述了作者在进人红区的路途上被白匪追逐的经历以及周恩来、贺龙等红军领导人与红军战士们参加红军、热爱红军的故事
第三篇 在保安 叙述了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给作者的初步印象,以及共产党的基本政策和红军大学、红军剧社的有关情况
第四篇 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叙述了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的人生经历、思想变化以及成长为红军领导人的过程
第五篇 长征 写红军长征的艰难过程,着重记叙了第五次“围剿”,以及长征中强渡大渡河、过大草地等英勇事迹
第六篇 红星在西北 写刘志丹开创西北苏区的历程,西北大灾荒、苛捐杂税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还讲述了苏维埃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货币等各方面政策
第七篇 去前线的路上 叙述了普通农民对红军的拥护和苏区工业的繁荣,以及苏区工人身上具有的乐观的社会主义工业精神
第八篇 同红军在一起 叙述了作者深入到红军内部的实地考察,司令员彭德怀的悲惨童年和生活情况,以及红军采用游击战术的原因和红军战士健康丰富的生活
第九篇 同红军在一起(续) 叙述了共产党军事领导人徐海东的人生历程,残酷的阶级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杀戮和苦难,以及共产党团结回族人民抵抗压迫者的策略
第十篇 战争与和平 叙述了红色中国的少年们在苏区的生活和学习,共产党为建立统一战线所做的努力,以及革命领导人朱德杰出的领导才能和个人魅力
第十一篇 回到保安 叙述了在敌人封锁下的保安地区红军丰富多彩的生活,俄国对于红色中国的影响,以及德国顾问李德指挥作战时出现的失误及其原因
第十二篇 又是白色世界 叙述了“西安事变”的经过和结果及其对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影响,分析了中国社会革命运动的复杂社会背景、面临的挑战及其终将取得胜利的原因
斯诺笔下的“红色中国”
周恩来
贺 龙
毛泽东
刘志丹
彭德怀
徐海东
朱 德
寻特写,识人物
有血有肉的“大人物”
示例:毛泽东
毛泽东的伙食也同每个人一样,但因为是湖南人,他有着南方人“爱辣”的癖并且好。他甚至用辣椒夹着馒头吃。有一次吃晚饭的时候,我听到他发挥爱吃辣的人都是革命者的理论。他首先举出他的本省湖南,就是因产生革命家出名的。他又列举了西班牙、墨西哥、俄国和法国来证明他的说法,可是后来有人提出意大利人也是爱吃红辣椒和大蒜出名的例子来反驳他,他又只得笑着认输了。
——第三篇之《苏维埃掌权人物》
嗜辣、平易近人
有血有肉的“大人物”
示例:毛泽东
我记得有一、二次当他讲到已死的同志或回忆到少年时代湖南由于饥荒引起的大米暴动中发生死人事件的时候,他的眼睛是润湿的。当红军战士没有鞋穿的时候,他也不愿意穿鞋的。在六千英里的长征途中,除了几个星期生病以外,毛泽东和普通战士一样都是步行的。
————第三篇之《苏维埃掌权人物》
感情深邃、与人民同甘共苦的长者。
毛泽东 人物肖像
人物形象
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凸出
成长时期:富有反抗性,善于通过斗争为自己争取合法权益;好学进取,有恒心和毅力;善于思考,有质疑精神
成熟时期:质朴纯真,生活简朴;博览群书,涉猎广泛;精力过人,身体素质好;一丝不苟,有魄力,是一位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同时又是一个感情深邃、爱军爱民的领导者
毛泽东 相关情节
(续表)
①与父亲的矛盾对抗;
②剪辫子、参军;
③自己到湖南省立图书馆看书自修半年;
④谈及牺牲的同志和饥荒引起的死人事件,他总是眼睛湿润;
⑤对当前世界政治惊人地熟悉,提出的世界政局时事问题连斯诺都无法回答;
⑥与斯诺谈论共产党的政策及抗日战争
有血有肉的“大人物”
示例:朱德
朱德爱护他的部下是天下闻名的。自从担任全军统帅以后,他的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早期常常赤脚走路,整整一个冬天以南瓜充饥,另外一个冬天则以牦牛肉当饭,从来不叫苦,很少生病。他喜欢在营地里转,同弟兄们坐在一起,讲故事,同他们一起打球。他乒乓球打得很好,篮球打个“不厌”。军队里任何一个战士都可以直接向总司令告状——而且也常常这样做。朱德向弟兄们讲话往往脱下他的帽子。在长征途中,他把马让给走累了的同志骑,自己却大部分步行,似乎不知疲倦。
性格温和,爱护部下。
有血有肉的“大人物”
示例:朱德
“我的带兵的特殊战术是这样的:我自己体格很强壮,能跟弟兄们共同生活,跟他们密切接触,因而获得他们的信任。每次作战不管大小,我事前总要查勘地形,精密计划一切。我的主要战术一般都很成功,因为我细心处理一切,亲自领导部队。我总是要坚持要从一切角度对敌人的阵地有清楚的了解。我跟民众一般也保持很好的关系,这给我不少帮助。”
亲近民众
朱德 人物肖像
人物形象
相关情节
眼睛很大,身材不高,但很结实,胳膊和双腿都像铁打的一样。是一个沉默谦虚、说话轻声、有点饱经沧桑的人。
沉默谦虚、爱护部下、天性温和、说话朴实,喜欢运动和读书,大勇大智、爱党爱民,是一个为革命甘愿丢弃个人财富和地位的共产党人,同时还是一位作战经验丰富的杰出军事家。
①他喜欢在营地里转,同弟兄们一起讲故事、打球;②他喜欢运动,乒乓球打得挺好,篮球也打个“不厌”;③他也喜欢读书,仔细制订读书计划,熟读政治、经济方面的书籍;④坚持寻找并加入共产党,寻找新的革命道路;⑤在长期的作战中形成自己特殊的战术;⑥在柏林参加共产党为声援五卅运动而召开的大会时被捕;⑦指挥全军打过几百次小仗、几十次大仗,经历了敌人的五次大“围剿”。(注:斯诺在陕北期间,并未见到朱德。书中关于朱德的部分,是依据作者搜集的资料和他人采访朱德的资料写成的。)
贺龙 人物肖像
人物形象
相关情节
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身体健康,不知疲倦。
英勇善战,口才好,威望高,忠诚谦虚。
①传说他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了一个苏区;②不止一次把地方哥老会全部成员收编进红军;③参加共产党后一直忠于党,总希望别人提出批评,听取意见;④行军神出鬼没。(注:书中关于贺龙的部分也是采访他人而写成的)
彭 德 怀 人物形象
相关情节
率直爽朗、乐观爱笑、富有才智、吃苦耐劳、精力旺盛、性格刚烈,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是一位爱惜部下、善于作战的杰出军事家。
①长征中经常步行,把马让给其他同志骑;②青年时带领农民攻打囤粮的大地主;③喜欢孩子,尊重少先队员(“红小鬼”),将棉衣给小号手披;④将国民党的悬赏通缉传单收集起来印刷红军宣传品;⑤童年时在私塾奋起反抗欺负他的老师,将祖母的鸦片烟踢掉;⑥善于总结战术经验,巧妙运用游击战术;⑦从事谍报工作被抓时不屈服,坚决不招供。
学生活动
周恩来 人物肖像
人物形象
相关情节
找出相关情节,填写表格
有血有肉的“大人物”
小结:在斯诺的笔下,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贺龙等大人物,不是高高在上的,也并非只有威严肃穆的一面,他们有血有肉,平易近人,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
任务:请你选择一位“大人物”,为其制作人物卡片。(卡片包含人物肖像、人物生平、人物性格等信息)
寻特写,识人物
有血有肉的“大人物”
人物卡片优秀示例
生动活泼的“小人物”
示例:邓发
斯诺初次见到邓发时,他露出恶作剧的笑容,滑稽地噘起了嘴:“你认出我来了吗?……”最后,他自曝身份:“我是邓发。”还一脸期待地想看斯诺的反应。
热情活泼、勇敢大胆。
寻特写,识人物
生动活泼的“小人物”
示例:徐海东
斯诺在书中这样评价他:
“他的直率的毫不掩饰的回答,是完全可信的。”
“每天早上4点他就起床,他精力充沛和对工作仔细认真的作风,使他的部队勇健、整洁、守纪律。”
“徐海东自豪的热情虽然有点幼稚和天真,但是极其真诚,他的部下对他的拥戴的秘密也许就在这里。”
热情、真诚、直率。
生动活泼的“小人物”
小结:“小人物”在书中着墨虽相当较少,但对于他们的描写,却不可或缺。他们鲜明的性格令读者印象深刻,他们身上的共性亦更能引发读者对于红军的思考。
任务:请你为“小人物”写一份颁奖词,写出他们身上的伟大精神。
颁奖词示例(徐海东):
在国民党眼中,你是最神秘的人物;你打仗十年,八次受伤。为了让战士不被受惊的马摔着,你奋不顾身地勒住了马的缰绳,你也因此失掉了两颗门牙。你大胆无畏,自豪热情得有点天真幼稚,你是中国历史上一颗闪耀的红星——徐海东。
生动活泼的“小人物”
有代表性的“人物群像”
示例:“红小鬼”
书中都写了哪些关于“红小鬼”的故事?
15岁少年参加红军,家人都称赞他。
山西学徒娃娃翻过城墙,参加红军。
15岁瘦少年参加红军,极具演说才能。
14岁上海学徒历经各种危险,到西北参军。
“花花公子”穿戴整洁。
胸怀理想
勤奋向上
积极乐观
小结:书中像“红小鬼”这样的人物群像还有很多,如“青年红军”“长征英雄”等。他们作为一个群体,集中体现了红军身上的某类特质。
任务:小组合作,从书中选择一些情节,改编成小品,通过对“人物群像”的表演,体现红军的精神品质。
有代表性的“人物群像”
知识竞赛
下面句子描述的人物分别是谁?
1.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凸出。 (    )
2.他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讲英语有点迟缓,但相当准确。 (    )
3.他的谈话举止里有一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转弯抹角的作风,这是中国人中不可多得的品质。他动作和说话都很敏捷,喜欢说说笑笑,很有才智,善于驰骋,又能吃苦耐劳,是个很活泼的人。 (    )
4.他貌不惊人——一个沉默谦虚、说话轻声、有点饱经沧桑的人,眼睛很大(“眼光非常和蔼”这是大家常用的话),身材不高,但很结实,胳膊和双腿都像铁打的一样。 (    )
1.毛泽东 2.周恩来 3.彭德怀 4.朱德
阅读指导
(1)阅读红色经典,应借助历史知识去还原历史情境、把握时代特点。
许多作品是以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的,体现出对特定历史阶段中时代精神的准确洞察和深刻把握。如《红星照耀中国》,介绍了红军的创立、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让全世界看到了红军将领及普通战士的成长历史和精神品格。阅读作品时,可以结合在历史课上了解到的有关土地革命斗争和长征的内容,丰富自己对书中相关内容的认知,深化对革命斗争的意义和长征精神的理解。
(2)阅读红色经典,要自觉接受革命精神的熏陶感染,净化、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
红色经典因其题材的特殊性,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强烈的鼓舞作用是我们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宝贵资源。伟大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红岩精神等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是红色经典的精髓,需要我们在阅读中悉心领会。《铁道游击队》中的刘洪,《红日》中的沈振新,《林海雪原》中的杨子荣、少剑波,《红旗谱》中的朱老忠,《红岩》中的江姐、许云峰……数不胜数的英雄形象,是红色经典赠予几代中国人的精神偶像。
在阅读红色经典作品时,要认真体会英雄人物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学习他们英勇顽强、积极乐观、不畏艰难、视死如归的品质,感受他们独特的人格魅力,从经典中汲取精神营养,涵养自身的浩然正气。
(3)阅读红色经典,要注意体会作品的艺术特色。
红色经典往往有“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自觉意识,善于汲取传统文化和民间文艺的精华,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写作形式,语言通俗,故事性强,且富于较强的抒情意味。可以和同学组织读书活动,通过诵读作品精华、宣讲英雄故事、编演情景剧、分享读书心得等形式,在感性的演绎中传达红色经典鼓舞人心的独特魅力。
制订阅读计划
《红星照耀中国》共十二章,建议用三周时间完成阅读,第四周进行阅读总结和交流。
阅读时序 阅读任务 内容 摘要 收获与
困惑
第一周 1.阅读1-6篇,在书中圈画出斯诺的采访行程图(地点、采访人物、重大事件、采访感受等)。 2.用曲线画出斯诺的对事件或采访人物的评价。
第二周 阅读7-12篇,在书中圈画出斯诺的采访行程图(地点、采访人物重大事件、采访感受等)。
第三周 1.回读1-6篇重点篇目。整理书中大人物、小人物和群体人物。 2.重点阅读重要事件——长征
第四周 1.分组绘制思维导图。 2.为本书写一段推荐语。
精彩选读
精彩片段
那是六月初,北京披上了春天的绿装,无数的杨柳和巍峨的松柏把紫禁城变成了一个迷人的奇境,在许多清幽的花园里,人们很难相信在金碧辉煌的宫殿的大屋顶外边,还有一个劳苦的、饥饿的、革命的和受到外国侵略的中国。
(选自《探寻红色中国·去西安的慢车》)
要点批注
语段运用对比手法,写出北京城优美清幽的环境、金碧辉煌的宫殿,与“劳苦的、饥俄的、革命的和受到外国侵略的中国”形成鲜明对比。一边是平和,一边却是水采火热,反衬出外国侵略者的丑恶面目,以及战争中中国人的艰难处境。
精彩片段
在我看来,毛泽东是一个令人极感兴趣而复杂的人。他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甚至在说到自己的时候和苏维埃的缺点的时候他也笑得厉害——但是这种孩子气的笑,丝毫也不会动摇他内心对他目标的信念。他说话平易,生活简朴,有些人可能以为他有点粗俗。然而他把天真质朴的奇怪品质同锐利的机智和老练的世故结合了起来。
(选自《在保安·苏维埃掌权人物》)
要点批注
语段写作者对毛泽东的整体印象。最后一句中,作者将“夭真质朴”与“机智”“世故”合用,形象刻画出一个懂得世故却不玩弄世故,睿智机敏却心地淳朴的人,深刻展现出了人物身上的复杂性。同时,用“奇怪”一词修饰“天真质朴”,反而展现出在特殊环境下这种品质的难得。
精彩片段
但是根据力学原理,历史的洪水必须找到排泄口。它是不能强制倒流到发洪水前的渠道上去的。日本要关上闸门为时已太迟了。共产党人了解即使日本最能干的领导人认识到暂停的必要性,日本也不能在中国转而采取静止政策。共产党的这一预见,在七月八日似乎已得到卢沟桥事变的充分证实。因为在这里,日本改变心意的暂时假面具给戳破了。
(选自《又是白色世界·红色的天际》)
要点批注
作者用理性的思维阐述必然的规律,旨在说明历史如洪水倾泻,不可挽回。红星注定照耀中国,千千万万被蚕食的灵魂,终将裹挟着历史的泥沙,滚滚前去,冲垮敌人苟延残喘的堡垒。
阅读任务
任务1:为革命者写小传
周恩来小传
周恩来出身官僚家庭。祖父曾任清朝官员。父亲是个杰出的教书先生,母亲则不同凡俗,是个博览群书、喜爱现代文学的妇女。他本人自幼便展现出突出的文学天赋。
生于封建社会末期的他,深受民族觉醒思潮的影响。他从小受到开明的教育,后到天津南开学校学习,成绩优异。求学期间,社会风云激荡,深刻影响着这个以天下为己任的进步青年。1915年,袁世凯企图恢复帝制,全国各地爆发了争取民主和社会改革的运动,其间,周恩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忱。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周恩来积极投身其中,成为学生领袖。次年初,周恩来在领导爱国学生运动中被捕,被关了半年监牢。
获释后,周恩来去了法国。他在战后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下,加入了巴黎共产主义小组,从此走上革命道路。1920年至1924年间,周恩来辗转于法国、英国、德国、比利时。1924年秋回国时,他已是一位著名的革命组织者。
国共合作期间,周恩来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在激进学员中影响很大。北伐期间,周恩来奉命去上海准备组织工人起义。他成功组织了工人纠察队,并领导上海工人发动武装起义,赶走了驻守上海的北洋军阀部队。不久,蒋介石发动政变,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周恩来来到南昌,参加组织八一起义。此后,他又在广州组织广州公社。公社失败后,周恩来转入地下活动。1931年,他闯过封锁来到苏区,担任红军总司令朱德的政委,后来任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成为中国共产党、红军中的重要领导人物。西安事变中,他任中共全权代表,前往西安同蒋介石谈判,和张学良、杨虎城一起,迫使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
周恩来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的谈吐缓慢而安详,态度温和,做事深思熟虑,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虽然五年没有说英语了,用英语进行交流有些迟缓,但相当准确。他生活简朴,屋里十分干净,陈设非常简单,唯一可以看到的“奢侈品”是一顶蚊帐。
蒋介石曾悬赏八万元要周恩来的首级,可是在周恩来的司令部门前,只有一个哨兵。
起因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
路线
任务2:制作“长征图册”
重大事件
《湘江·1934》
张庆涛作
突破湘江
1934年11月底,中央红军长征到达湘桂边境,蒋介石集中了三十万兵力,在湘江以东地域布下第四道封锁线,企图全歼中央红军。面对生死存亡,红军将士浴血奋战七昼夜,终于以折损过半的沉重代价突破湘江封锁线,继续北上抗日的征程。
重大事件
遵义会议会址
遵义会议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遵义会议后,成立了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军事指挥小组,负责长征中的军事指挥。
重大事件
《四渡赤水出奇兵》
邵亚川作
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具有战略决定性的运动战战役。毛泽东等党和红军领导人指挥中央红军在三个月内四次穿越赤水河,转战川滇黔三省,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围剿之间,不断创造战机,在运动中大量歼灭敌人,牢牢地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四渡赤水战役是红军长征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
重大事件
《飞夺泸定桥》
刘国枢作
飞夺泸定桥
红军战士一个个站出来愿意冒生命危险,……他们身上背了毛瑟枪和手榴弹,马上就爬到沸腾的河流上去了,紧紧地抓住了铁索一步一抓地前进。红军机枪向敌军碉堡开火,子弹都飞迸在桥头堡上。敌军也以机枪回报,狙击手向着在河流上空摇晃地向他们慢慢爬行前进的红军射击。第一个战士中了弹,掉到了下面的急流中,接着又有第二个、第三个。但是别的人越来越爬近到桥中央……(《红星照耀中国》)
重大事件
《红军过雪山》
艾中信作
《红军过草地》
张文源作
过雪山草地
红军在大渡河以北爬上了一万六千英尺高的大雪山,在空气稀薄的山顶向西望去,只见一片白雪皑皑的山顶——西藏。这时已是六月了。在平原地带天气很热,可是在过大雪山时,这些衣衫单薄、气血不旺的南方战士不习惯于高原气候,冻死不少。(《红星照耀中国》)
在大草地一连走了十天还不见人烟。在这个沼泽地带几乎大雨连绵不断,只有沿着一条为红军当向导的本地山民才认得出的像迷宫一样的曲折足迹,才能穿过它的中心。沿途又损失了许多牲口和人员。许多人在一望无际的一些水草中失足陷入沼泽之中而没了顶,同志们无从援手。沿途没有柴火,他们只好生吃青稞和野菜。没有树木遮阴,轻装的红军也没有带帐篷。到了夜里他们就蜷缩在捆扎在一起的灌木枝下面,挡不了什么雨。但是他们还是胜利地经过了这个考验……(《红星照耀中国》)
重大事件
《三大主力会师》
蔡亮、张自嶷作
红军胜利会师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带领中央红军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历史价值:
①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从1934年开始到1936年结束的长征中,红军战士们突破敌军的包围封锁,唱响战略转移的凯歌,写下人类近现代战争史上的英雄史诗。
②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强大队伍,长征中红军表现出的对革命的必胜信念和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成为激励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前进的巨大动力。
③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
长征精神的内涵
任务3:举行读书分享会
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即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①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②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③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④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⑤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的精神力量。
当代青少年如何传承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是革命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青少年应了解峥嵘岁月,从小培养脚踏实地、勇往直前、从我做起的优秀品质,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精神,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结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解读了这本珍贵的‘历史文物’。它告诉我们,历史不是冷冰冰的文字,而是由有血有肉、有笑有泪的人创造的。课堂的结束,不应是我们与这段历史的告别。我给大家留下一个小任务:
1. 找到书中最打动你的一个人物或细节,下次课分享。
2. 回家问一问家里的长辈,他们心中的‘红星’又是什么样的故事?
让我们成为历史的聆听者和传播者,让这份红色的记忆,不仅仅保存在书里,更流动在我们的生活中。”
谢谢观看
整本书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