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回忆鲁迅先生》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8 《回忆鲁迅先生》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8.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2 11:29: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汇报日期:2025/09/01
作者:萧红
回忆鲁迅先生
目录

课程导入——走近伟人,感受温度

知人论世——作者与背景

基础夯实——字词理解

文本研读——细节中的鲁迅

技法赏析——人物刻画方法

课堂总结与拓展
课程导入——走近伟人,感受温度
01
文学巨匠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
代表作品包括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等。
你心中的鲁迅形象是怎样的?
能想到哪些词句?
设问导入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大文豪
《朝花夕拾》
“你们要找的人是鲁迅,关我周树人何事?”——网络热梗
“现代中国的圣人”“ 五四 以来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强调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毛泽东的评价
热情幽默、平易近人、睿智
萧红的视角
鲁迅其人
鲁迅先生到底是个怎样的人?让我们随着课文《回忆鲁迅先生》的学习来一探究竟!
观看短视频
知人论世——作者与背景
02
萧红,原名张迺莹,黑龙江呼兰人,被誉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一生漂泊,情感坎坷,但才华横溢,代表作有《呼兰河传》《生死场》。1934年她流亡至上海,得到鲁迅先生的倾力扶持与指导,结下深厚的师生情谊。
生平简介
萧红的文学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和真挚的情感著称,她的文字细腻而深刻,展现了女性在动荡时代的命运与抗争。
文学地位
作者:萧红(1911-1942)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9年10月,正值鲁迅先生逝世三周年之际。当时萧红身处战时重庆,生活动荡且孤寂。她目睹一些文章对鲁迅的曲解与攻击,为还原一个真实、亲切的鲁迅形象,驳斥谬误,便以多年来的亲身见闻为基础,选取日常生活的片段,写下了这篇深情而真挚的回忆性散文。
1934年,萧红和萧军抵达上海,得到鲁迅的帮助,鲁迅成为他们的伯乐和知己,这段情谊对萧红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情谊起源
01
鲁迅为萧红的作品作序推荐,像父亲一样关怀她,萧红则成为鲁迅家的常客,两人建立了深厚的情感纽带。
深厚情谊
02
伯乐与知己
文学价值
文章以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打动读者,展现了鲁迅的多面性,让读者感受到一个真实而伟大的鲁迅形象。
艺术魅力
作品介绍
本文节选自《回忆鲁迅先生》散文集,开创了‘散点透视’式描写名人的先河,为研究鲁迅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基础夯实——字词理解
03
拼音:jiàn shǎng
释义:鉴定和欣赏。
例句:鲁迅先生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令人钦佩。
鉴赏
拼音:yōu yù
释义:愁闷。
例句:鲁迅先生在面对社会现实时,常常流露出忧郁的神情。
忧郁
拼音:chóu chú
释义:犹豫不决。
例句:鲁迅先生在决定是否接受某个邀请时,显得有些踌躇。
踌躇
重点字词讲解(一)
拼音:kāi
释义:擦,抹。
例句:鲁迅先生轻轻地揩去桌上的灰尘,显得格外细心。

拼音:hé
释义:全,总共。
例句:阖家欢乐的场景在鲁迅的笔下常常被提及,展现了他对家庭的温暖记忆。
拼音:shēn wù tòng jué
释义:厌恶、痛恨到极点。
例句:鲁迅先生对社会的黑暗现象深恶痛绝,常常在作品中加以批判。
深恶痛绝
重点字词讲解(二)

拼音:zhǎn rán
释义:形容心情舒畅的样子。
例句:鲁迅先生在与友人相聚时,常常展然一笑,显得格外亲切。
展然
拼音:qián jìng
释义:恭敬。
例句:鲁迅先生对待学问的态度十分虔敬,一丝不苟。
虔敬
重点字词讲解(三)
抹杀
拼音:mǒ shā
释义:比喻完全勾销、彻底否定(多指功劳、事实、特点等)。
例句:他为这个项目付出了巨大努力,其贡献是任何人都无法抹杀的。
拼音:bù yǐ wéi rán
释义: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轻视、不在乎。多含轻视意味。
例句:小明认为数学并不重要,对此小红不以为然,因为它是许多科学领域的基础。
不以为然
文本研读——细节中的鲁迅
04
课文朗读
于细微处见精神
文章写了哪些生活片段?
文章并非一篇结构严谨的记叙文,而是由许多生活片段组成。请快速浏览全文,试着为这些片段拟写小标题,并思考作者这样安排结构有何妙处?
(示例)小标题可拟为:明朗的笑、轻捷的走、认真对待来信、深夜陪客、品尝鱼丸、病中工作等。
妙处:这种“散点透视”的结构方式,仿佛一架移动的摄影机,从不同侧面、不同角落捕捉鲁迅的生活细节,全方位、立体化地塑造人物形象,使文章真实、自然、亲切,避免了刻意雕琢的痕迹,更符合生活本身的琐碎与真实。
‘笑与走’精读
文章开篇就写“鲁迅先生的笑声”,这是为什么?文中多次写到他的“笑”,有何作用?
开篇写“笑”是为了定下基调,立刻打破读者对鲁迅“横眉冷对”、严肃刻板的传统印象,展现出一个开朗、真诚、可亲的鲁迅。多次写“笑”(如“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反复强化了鲁迅性格中幽默、乐观、平易近人的一面,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鲜活。
‘笑与走’精读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这句中,“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仅仅是在描写他走路的样子吗?它有什么更深层的含义?
这不仅是对走路姿态的写实描写,更是一个深刻的比喻。它形象地象征着鲁迅先生勇往直前、义无反顾的人生态度和战斗精神。一旦认准了前进的方向和目标,他便毫不犹豫,毅然决然地投身其中,展现出一位思想战士的果决与坚定。
“生活场景”精读
文中写鲁迅先生的饮食偏好以及对包饺子、吃饺子场景的描写,有何作用?
1、用饮食偏好凸显“生活化”特质,拉近与读者的距离。鲁迅先生的饮食偏好朴素、接地气。消解了“伟人”与普通人的距离感。
2、借“饺子”相关场景展现鲁迅先生的温情与包容,丰富性格维度。课文中,当萧红提议做韭菜合子(类似饺子的北方面食,可关联“包饺子”的生活化场景)时,鲁迅立刻赞成;即便萧红手艺欠佳,他仍在饭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广平“我再吃几个吗”。
3、以“日常饮食”呼应主题,体现“伟大藏于平凡”。
“青年人来信”精读
鲁迅对青年人的信件是何态度?
1、对写信草率的“深恶痛绝”:鲁迅反感青年人写信时态度马虎、字迹潦草或内容随意,认为这是不认真、不尊重他人的表现,会直接指出这种草率的问题。
2、对信件本身的“坚持展读”:即便不满青年人的写信态度,他仍会认真对待每一封来信——眼睛不济时就戴上眼镜阅读,常常读到深夜,从不会因“草率”而直接忽略青年的诉求,体现出对青年群体的重视与包容,以及“俯首甘为孺子牛”般的责任感。
“对待校样”精读
鲁迅用校样揩桌子、包油条等做法,体现了他怎样的人物形象?
集中体现了他务实节俭、拒绝形式主义,且对文字工作保有质朴态度的人物形象,朴素接地气,毫无“文坛巨匠”的架子。
“看电影让车”精读
在这一场景中,鲁迅先生两次“一定不坐”汽车,并最终在桥边悠然等待电车。作者为何要浓墨重彩地描写这个“让车”的细节?最后将他比作“和一个乡下的安静老人一样”,又有何深意?
1、品格:这一细节直接体现了他 “俯首甘为孺子牛” 的精神。他毫不犹豫地将舒适让给他人(妇孺、朋友),自己承担辛苦,展现了深植于心的利他主义、绅士风度与无私的爱。
2、比喻的深意:这个比喻是极高的赞誉。它剥去了“伟人”的光环,展现出鲁迅先生最本真的一面:“乡下” 代表了他性情的质朴与纯粹。
“安静” 体现了他内心的沉静、平和与强大。“老人” 蕴含着智慧与慈祥。
这表明,他伟大的人格最终归于一种深沉的、返璞归真的平凡,其所有的斗争都是为了守护这份人间的温情与平静
‘陪客至深夜’精读
在“深夜陪客”这一场景中,明明自己身体不适,鲁迅先生为何坚持陪到底?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分析。
关键语句:“客人一走,已经是下半夜了……他刚要坐下,他又坐在书桌那儿了。”这体现了鲁迅高度的责任感与无私奉献的精神。他对青年无比爱护,不愿扫他们的兴;他对工作极端投入,客人一走立刻投入工作。他是“情愿作薪,哺育青年”的实践者,即使牺牲自己的健康也在所不惜。
‘尝鱼丸’精读
“尝鱼丸”这件事看似平常,却写得一波三折。分析这一细节,它写出了鲁迅怎样的父亲形象?
海婴说鱼丸“不新鲜”,别人都不注意,唯有鲁迅“亲自尝了”。证实后,大家认为是“偶尔”的,而鲁迅“又尝了几个”,并郑重地说:“他说不新鲜,一定也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杀是不对的。”这塑造了一个民主、平等、尊重孩子、凡事认真的慈父形象。他不以家长身份压人,而是尊重事实,尊重孩子的发言权。
“包书”精读
从鲁迅先生亲自包书、追求“方方正正”以及利用旧纸张和绳头的细节中,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性格与精神品质?
这一细节生动刻画了鲁迅先生严谨认真、节俭朴素的性格。他对书籍包装近乎苛刻的整齐要求,体现了他一丝不苟、极度负责的做事态度;而反复利用旧纸和绳头,则展现了他厌恶浪费、注重物尽其用的节俭美德。这些生活小节共同折射出他将认真与节俭内化为人生准则的崇高精神境界。
‘病中工作’精读
文中写道,鲁迅先生在病重时反而更加争分夺秒地工作,这种“要多做,赶快做”的态度,体现了他怎样的人生选择和精神境界?
这体现了他将个人生命价值完全融入对人类文化的奉献之中的崇高选择。面对健康的恶化,他产生的不是对死亡的恐惧,而是为人类文明留下更多精神遗产的强烈紧迫感。这种“赶快做”的决绝姿态,是其“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在生命终点最为悲壮和极致的体现,展现了一位文化巨人超越个体生死、以工作为生命的伟大境界。
人物形象归纳
读完了萧红笔下的鲁迅先生,你对他有什么新的认识呢?
回忆鲁迅先生
1、笑声明朗→真诚,开朗
2、走路轻捷→干练,敏捷
3、陪伴客人→热情,温和
真人
4、读来信→关心扶持青年
5、吃鱼丸、看电影→尊重,慈爱,谦让
6、饮食偏好、吃饺子→质朴、包容
7、包书→一丝不苟、节俭
8、病中工作→殚精竭虑
凡人
伟人
鲁迅形象:可亲可敬、平凡伟大
作者情感:爱戴崇敬、赞美怀念
情感体会
萧红是如何表现她对鲁迅的怀念之情的?
1、以“生活化细节”承载怀念:她不刻意书写鲁迅的文坛成就,反而专注记录独家记忆里的日常——如鲁迅饮食偏好、校对时的神态、看电影时让车给家人的举动、对青年信件的态度等。这些旁人难知的细碎片段,恰恰体现她对鲁迅的记忆深刻,怀念藏在“记得清每一件小事”的珍视里。
2、还原“真实生活场景”寄托思念:她会细致描绘鲁迅的生活环境、动作神态,甚至对话语气(如“好久不见”的问候)。通过这些场景的精准还原,让鲁迅的形象不再是“符号化的斗士”,而是鲜活的、曾真实相处过的长辈与友人,以此寄托“仿佛他仍在身边”的想念。
3、用“克制叙述”流露深情:全文无激烈的抒情语句,多是“他常做……”“他会……”的平实陈述,但字里行间藏着对鲁迅的尊重与眷恋——比如写鲁迅对待家人的温和、对待青年的包容时,叙述的细致度与温度,实则是她对鲁迅人格的认同与怀念的自然流露,克制却更显真挚。
主旨阐述
通过对鲁迅日常生活琐事的回忆,描绘了一个真实、富有人情味、生活化的鲁迅形象,展现了其伟大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风貌。
情感表达
表达了作者对鲁迅的热爱、崇敬和怀念之情,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提升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主旨探究
问题讨论
为什么萧红选择的都是“
小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讨论时间

1、以“生活小事”见“人格大境界”
2、“以私人小事”见“情感大真挚”
3、以“日常小事”见“形象大突破”
萧红萧红聚焦“小事”,本质是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以鲁迅日常生活中细碎、具象的“小事”为载体,折射其宏大、深刻的人格特质与情感内核。
技法赏析——人物刻画方法
05
白描手法是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渲染,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定义讲解
文中例句“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用词简练,精准抓形;
动词连贯,动态传神;
作者不加烘托渲染,仅用寥寥数语,就同时完成了对人物外在特征的精准捕捉和内在精神世界的深刻刻画,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例句分析
白描手法
定义讲解
细节描写是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
例句分析
“……鲁迅先生把书包好了,用细绳捆上,那包方方正正的……”
这是以小见大的经典细节。它让我们看到,鲁迅先生的认真严谨并非空泛的口号,而是渗透到了每一个最微小的行动之中,成为一种深入骨髓的习惯和不可动摇的准则。
细节描写
侧面描写是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
定义讲解
文中通过‘我’的心理活动、许广平的忙碌、海婴的天真等侧面衬托鲁迅为人、工作辛劳和家庭氛围。
例句分析
侧面描写
课后任务
06

仿照本文‘以小见大’手法,写一个片段,描写一位亲人或老师,展现其性格特点,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提升写作能力。

完成课后习题。
课后任务
推荐萧红的《呼兰河传》《生死场》,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萧红的文学风格和创作特点。
萧红作品
01
推荐鲁迅的《朝花夕拾》,引导学生深入阅读鲁迅的经典作品,感受其文学魅力。
鲁迅作品
02
推荐林贤治的《人间鲁迅》(传记),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鲁迅的生平和思想,提升对鲁迅的认识。
鲁迅传记
03
推荐阅读
汇报日期:2025/09/01
感谢您的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