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7张PPT)
天上有颗南仁东星
八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仰望星空——_____---b“天眼”导入
奠基之路---背景及人物介绍
燃梦一生---课文研读
写作解码---人物塑造方法
精神传承---科学家精神
目 录
CONTENTS
仰望星空
01
观看视频
同学们,看完这段视频,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哪个画面最让你感到震撼?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它,你会用什么词?
要建成这样一个领先世界的超级工程,大家猜想一下,背后需要一支怎样的团队?需要一个怎样的总工程师?
全称: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
中文昵称: “中国天眼”
地位: 世界上目前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
地点: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克度镇大窝凼(dàng)洼地。
建设周期: 从1994年提出设想,到2016年9月25日正式落成启用,历时22年。
FAST简介
FAST:世界之最
口径: 500米,相当于30个标准足球场的总面积。
锅盖(反射面): 由4450块三角形面板拼成,像一颗巨大的“银星”嵌入喀斯特洼坑中。
馈源舱: 重约30吨,用于接收宇宙信号,由6根钢索悬吊在高空,其定位精度可达毫米级。
如果用它来装米饭,全球每人可以分到4碗。
FAST简介
FAST:世界之最
人物速写:南仁东
南仁东(1945-2017),“中国天眼”(FAST)工程的发起者、奠基人与首席科学家。他放弃国外优厚待遇,毅然归国,历时22年,将全部心血倾注于FAST的选址、论证和建设之中。他淡泊名利,风餐露宿,殚精竭虑,带领团队将渺茫的设想变为国之重器,被誉为“天眼之父”。2019年被授予“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一颗小行星以他的名字永久命名。
FAST与南仁东
“天眼”之父: 南仁东是FAST工程的发起者、奠基人和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
从构想变为现实: 他从1994年就提出构想,并为之奔走奋斗,直至生命最后一息。
亲力亲为: 从选址、论证、立项到建设,工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他的智慧和心血。他不仅是总设计师,还常常是“现场工程师”和“工人”。
精神象征: FAST不仅是科技的丰碑,更是南仁东胸怀祖国、敢为人先、坚毅执着、无私奉献精神的永恒象征。
奠基之路
02
作者简介
王宏甲,当代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学者。福建建阳人,生于1953年。他的创作以报告文学和长篇纪实作品见长,尤其专注于挖掘和呈现中国重大科技成就、社会变革及时代人物。
其作品以宏大的叙事、深沉的思考和详实的调研著称,善于将复杂的科技话题转化为感人至深的人文故事。代表作《中国天眼:南仁东传》深情记述了“天眼之父”南仁东的卓越一生与科学精神,是其创作风格的集中体现。他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徐迟报告文学奖等多项荣誉。
背景与写作缘起
本文节选自《中国天眼:南仁东传》,其写作缘由主要源于作者 王宏甲 对科学家精神传承的追求,以及对 南仁东 成长历程的深入挖掘。
王宏甲认为,科学家精神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通过创作 《中国天眼:南仁东传》 ,他希望将南仁东“不畏劳苦、勇于攀登”的科研精神传递给更多人,尤其是青少年群体,以此激励年轻一代树立远大志向。
由于南仁东在去世后才被授予“ 时代楷模 ”称号,其生平事迹缺乏系统记录。王宏甲通过采访南仁东的亲友、同事及学生等上百人,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还原了这位科学家从童年到成为“ 中国天眼 ”首席科学家的完整历程。
创作目的
文体知识
人物传记是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等领域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作品要求“真、信、活”,以达到对人物特征和深层精神的表达和反映。人物传记是人物或人物资料的有效记录形式,对历史和时代的变迁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文体特征
字音认读
大窝凼( ) 潜质( ) 尴尬( )
筛选( ) 篝火( ) 目睹( )
严丝合缝( ) 一览无余( )
热泪盈眶( ) 瞠目结舌( )
dàng
qián
gān gà
shāi
gōu
dǔ
fèng
lǎn
kuàng
chēng
词义辨析
瞠目结舌:
严丝合缝:
一览无余:
潜质:
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受窘或惊呆的样子。
原指器物接合处缝隙严密闭合,现延伸为形容事物配合周密无缺漏。
意指一眼望去就看得很清楚,毫无遗漏。
个体内在的、尚未完全显现的能力或天赋。
燃梦一生
03
文章层次划分
第一部分(第 1 至 7 段):介绍南仁东的早年经历。讲述其少年时期心怀对星空的好奇,后在老师启发下立志,以吉林省理科第一名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毕业后于通化无线电厂积累实践经验,直至考入中科院研究生院等内容。
第二部分(第 8 至 20 段):阐述南仁东争取并推进大射电望远镜项目的历程。他于国际会议后向中科院提议将大射电望远镜建在中国,之后主持选址工作,历经十余年,同时受客观因素影响,萌生中国独立建造 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的想法,并最终助力项目获国家立项。
第三部分(第 21 至 39 段):叙述 FAST 正式开工后的情况。南仁东作为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带领众多科学家及数千名建设者推进工程,最终 FAST 落成启用,实现了其科研理想等。
第四部分(第 40 至 42 段):表明南仁东逝世后,国际永久编号第 79694 号小行星被命名为“南仁东星”,以铭记他的卓越贡献。
1、课文第1-7段详细写了南仁东少年时期“对星空充满好奇”“受老师启发立志探索宇宙”,还提到他以吉林省理科第一名考入清华大学,这些内容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课文研读
一是交代了南仁东投身射电天文研究的“初心起点”,让读者明白他后来推进FAST项目并非偶然;二是用“少年立志+学业优秀”的经历塑造人物底色,为后文他数十年坚守科研理想做铺垫,也让人物形象更贴近学生认知。
2、课文第8-20段写南仁东为FAST项目选址“用了十余年时间,走遍了中国西南的山山水水”,还提到他“排查了391个洼地”“无路处用柴刀劈路进山”,从这些内容能看出他在选址时遵循什么原则?又体现了他怎样的工作态度?
课文研读
选址遵循“科学原则”,需满足“无线电环境洁净、地形是洼地、降水少、干扰小”等适合建设射电望远镜的条件;体现了他严谨求真、持之以恒、亲力亲为的工作态度,课文中“十年时间”“391个洼地”“柴刀劈路”等细节,直接印证了他对项目的极致负责。
3、第13段通过哪些具体描写来表现选址环境的艰苦?请找出至少三处。
课文研读
①地形险峻:“高差巨大的山体”、“典型的熔岩地貌”、“弯弯曲曲的石阶”、“河谷幽深”。
②气候恶劣:“寒冬和酷暑,烈日和细雨”。
③行路艰难:“湍急的河水在两山之间的绳索桥下咆哮”、“要用柴刀在丛林中劈出一条路来”。
4、南仁东和同事们的“装备”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课文研读
装备是“解放鞋、雨衣、柴刀、拐杖”。这些根本不是精密的科学仪器,而是最朴素的劳动工具。这说明选址工作异常艰辛,需要像普通山民一样跋山涉水,强调了科学家们身体力行、脚踏实地的一面。
5、12段为什么从省长到村长都认识“穿短裤的天文学家”?这个称号有什么含义?
课文研读
因为他十余年间坚持不懈地奔走于各级政府部门和深山村落之间,只为推进选址工作。这个称号生动地刻画了他不修边幅、朴实无华、埋头苦干的独特形象,他首先是一个不畏艰难的“劳动者”,然后才是一位“天文学家”。
6、第19段在立项这天,南仁东对团队说了什么?这句话有何深意?
课文研读
他说:“我们只是刚刚出发,但是,我们正向宇宙的深处进军。”
“刚刚出发”:体现了他的谦逊和清醒,深知未来的路漫长而艰巨。
“向宇宙深处进军”:展现了宏大的志向和必胜的信念,极具感染力和号召力。
7、第22段南仁东的学生说“那些日子,南老师的头发,每一根都是竖着的”,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有何表达效果?
课文研读
这是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南仁东为工程殚精竭虑、全力以赴、紧张忙碌到了极点的状态,连头发都仿佛在紧张工作,凸显了他的忘我投入。
8、24-26段“吃鱼要剔刺,他没时间”这个细节,为何读来格外令人心酸和感动?
课文研读
这个细节极其微小,却无比真实。它将一个国之巨匠的忙碌与一个普通病人的需求形成强烈对比,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 “惜时如金”、争分夺秒的工作状态和忘我奉献的崇高境界。
9、阅读第29段,请描绘南仁东在馈源舱升空时的动作和神态。从中你读出了他怎样的内心情感?
课文研读
他“举起右手遮在安全帽前,仿佛是在向银光闪闪的馈源舱敬礼”,并“仰起脸”看着。
这个类似敬礼的动作,充满了敬意、庄严和神圣感,仿佛在向自己付出了毕生心血的作品致敬。
仰起的脸和注视,流露出他内心的激动、自豪、欣慰以及如释重负的复杂情感。
10、29段最后特意提到他“花白的胡子”和即将“开眼”的巨眼,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课文研读
形成了强烈的时间对照和情感冲击。
“花白的胡子”:象征着他从青年到老年二十二年的岁月流逝和个人的衰老。
即将“开眼”的巨眼:象征着他毕生追求的事业即将成功,获得永恒的生命。
两者对比,深刻揭示了个人生命的有限与科学事业的永恒,升华了南仁东无私奉献、化身为星的主题,感人至深。
11、在“天眼”落成的前一天傍晚,南仁东做了什么?这体现了他怎样的情感?
课文研读
他最后一次出现在基地,并且执意要先去看‘天眼’完全建成的模样。这体现了他对FAST视若骨肉、难以割舍的深厚情感,这是他22年心血和生命的结晶,他必须第一时间去“见证”。
12、33段作者如何描写南仁东戴上安全帽后的神态?用了什么比喻?有何深意?
课文研读
描写他“兴奋而威严,像一个将军”。这个比喻将他比作检阅自己军队的统帅。“兴奋”是看到毕生梦想成真的喜悦,“威严”则是一位总工程师对自己倾力打造的“国之重器”的骄傲与自信。
13、第34段环境描写“高原的夕阳又大又圆”和“长长的影子”有什么作用?
课文研读
描写他“兴奋而威严,像一个将军”。这个比喻将他比作检阅自己军队的统帅。“兴奋”是看到毕生梦想成真的喜悦,“威严”则是一位总工程师对自己倾力打造的“国之重器”的骄傲与自信。
14、作者是如何描写南仁东的泪水下落的?这样写是否夸张?有何效果?
课文研读
作者用了极其文学化的手法,想象有“电影镜头来追踪那下落的泪珠”,并详细描写泪珠“飞翔”、“穿越70年”、“敲打镜面”、“溅起水花”、“发出金属般的绝响”。
这超越了现实的夸张,是一种诗意的想象和极致的抒情。
效果: 将南仁东此刻的个人情绪,放大为一种足以感天动地、震撼宇宙的宏大叙事。这泪水不仅是个人的,更是一个民族为追求科学梦想而付出的艰辛的象征,具有了史诗般的悲壮色彩。
15、“晚霞浸染的群山看见了!高远的天穹看见了!广袤的宇宙听见了!”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有何含义?
课文研读
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含义是:南仁东的奉献精神和这份成就,天地为之动容,宇宙为之见证。他的伟大已经超越了人间,得到了整个自然的共鸣和回应,从而将文章的情感推向最高潮。
16、文章的最后两句话有何深刻的象征意义?
课文研读
“南仁东,那个曾经爱看星星的少年,变成了让无数少年仰望的星星。”
这句话完成了人物形象的最终升华。
“爱看星星的少年”是他的初心和梦想的起点。
“被仰望的星星”是他人生的终点和精神的永恒。
他从一个科学的追寻者,最终本身化为了指引后来者的科学精神象征,点明了标题“天上有颗南仁东星”的深层含义,余韵悠长,感人至深。
17、课文结尾写道“国际永久编号第79694号小行星被命名为‘南仁东星’”,结合全文,说说“南仁东星”的命名有哪些深层含义?
课文研读
① 表彰南仁东为世界射电天文学(FAST项目)做出的卓越贡献;
② 象征他“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精神将像星辰一样永恒,激励后人;
③ 体现中国乃至国际社会对他个人价值的认可与铭记。
18、课文从南仁东少年时期写起,依次讲了他考大学、工作、推进FAST项目,最后写到他逝世后“南仁东星”命名,这种“时间顺序”的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
课文研读
一是让文章脉络清晰,读者能顺着“人生轨迹”完整了解南仁东的成长与事业,清楚FAST项目从“想法”到“建成”的全过程;
二是从“少年立志”到“精神永存”,形成“个人理想—毕生实践—精神传承”的完整逻辑,自然升华主题,让情感表达更连贯、深刻。
19、结合课文中南仁东的故事(如十年选址、带病建天眼),说说他的经历能给当代中学生在“树立理想”和“实现理想”上带来哪些直接启示?
课文研读
① 树立理想时,可像南仁东一样,将个人兴趣(如对星空的好奇)与更有价值的目标(如探索科学、为国贡献)结合;
② 实现理想时,要学习他“坚持”(十年选址不放弃)和“务实”(亲力亲为查工地、攻难题)的态度,不畏惧困难,从具体行动做起。
文章结构
【中心】
“从追星少年到时代星辰”
↑
———————————— FAST天眼 ————————————
| |
【个人成长】 【事业征程】
梦想萌芽(少年) 构想与立项(知耻后勇→自力更生)
厚积薄发(青年) 建设与攻坚(殚精竭虑→矢志不渝)
| |
———————————— 星光汇聚 ————————————
↓
【底部:精神永恒与升华】
功成与永恒(泪洒天眼→化身为星)
人物形象:爱国|梦想家|工匠|奉献
写作特色:时间|细节|对比|抒情
写作解码
04
塑造人物的方法清单
- 国际项目落户国外 vs 中国独立自主建设
- 62岁高龄 vs “刚刚出发”的雄心
- 晚期肺癌病人 vs 重返工地的总工程师
1. 对比衬托——
①国际项目落户国外 vs 中国独立自主建设
② 62岁高龄 vs “刚刚出发”的雄心
③ 晚期肺癌病人 vs 重返工地的总工程师
通过多重强烈对比,突出了南仁东信念之坚定、意志之顽强和奉献之彻底,使人物形象更具冲击力。
2. 细节描写
①动作细节: “举起右手遮在安全帽前,仿佛敬礼”
②外貌细节: “胡子已经花白了”、“头发每一根都是竖着的”
③语言细节: “吃鱼要剔刺,他没时间”
④场景细节: 阳光照在他仰起的脸上
这些细小而真实的细节,极具表现力和感染力。它们胜过千言万语的空洞赞美,让一个敬业、专注、忘我、深情的科学家形象跃然纸上,令人动容。
塑造人物的方法清单
- 国际项目落户国外 vs 中国独立自主建设
- 62岁高龄 vs “刚刚出发”的雄心
- 晚期肺癌病人 vs 重返工地的总工程师
3. 侧面烘托
①“他的学生说…”
②“令很多心存疑虑者瞠目结舌”
③来自全国近200家单位、数千人的参与
通过他人之口和外界反应,间接地烘托出南仁东的忙碌程度、工程的艰巨与伟大,以及他卓越的领导力和号召力,使人物评价更具客观性和说服力。
4. 比喻象征
①将馈源舱比作“眼珠”和“视网膜”
②将整个FAST工程喻为“观天巨眼”
这些比喻既科学准确地说明了部件的重要性,又赋予了工程以生命力和诗意。南仁东的形象也通过与这些“巨眼”的关联,被升华为了为国家“擦亮眼睛”的“光明使者”。
精神传承
05
科学家精神六维度
南仁东的一生,就是对 “科学家精神” 最生动、最深刻、最完整的诠释。他的事迹是一座精神富矿,完美映射了国家所倡导的六大内涵。学习南仁东,就是学习如何将爱国情怀转化为强国行动,如何用创新勇气挑战未知,如何以务实态度追求真理,如何以奉献精神实现价值,如何以协同智慧共创伟业,如何以育人胸襟开创未来。他是名副其实的“人民科学家”,是照亮后学前进道路的“启明星”。
精神维度
一、 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 二、 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三、 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 四、 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
五、 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 六、 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
传承者:青年天眼人
对话当下:我的星辰梦
1. 如何确立志向?—— 像南仁东一样,将“个人好奇”与“家国所需”相结合。
起点是好奇与发问: 像少年南仁东一样,对你身处的世界(无论是星空还是社会)保持最纯粹的好奇心,并勇敢地追问“为什么”和“怎么样”。你的兴趣点是梦想的种子。
关键是格局与升华: 像那位点燃南仁东理想的老师一样,主动去寻找能提升你格局的榜样和故事。将个人的小兴趣,融入到为国家、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大框架中。真正的志向,是找到了一个既让自己热爱,又能对他人有益的奋斗方向。
对话当下:我的星辰梦
2. 如何追寻梦想?—— 像南仁东一样,以“仰望星空的理想”指引“脚踏实地的行动”。
用“脚踏实地的行动”支撑“远大理想”: 梦想不是空想。南仁东用22年的坚持告诉我们,要把宏大的梦想分解为无数个像“选址12年”、“攻克技术难关”这样的具体行动。从做好手头的每一件小事开始。
用“自力更生的信念”应对一切困难: 在追梦路上,必然会像南仁东一样遇到质疑和挫折。牢记他“正因为落后,才要奋起!”和“怎么不可能!”的信念。把困难视为证明自己的机会,而非退缩的理由。
用“众人拾柴的协作”实现最终目标: 伟大的梦想从来无法独自实现。学会像南仁东凝聚千军万马建设“天眼”一样,懂得合作、信任伙伴,在团队中发光发热,共同成就事业。
推荐《中国天眼:南仁东传》、纪录片《时代楷模·南仁东》等资源。
阅读推荐
通过阅读与观看资源,在课后继续学习南仁东精神,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学习延伸
延伸阅读与观看
THANK
感谢大家观看
汇报时间:2025.09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