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稳态与调节
第1章第2节 内环境的稳态检测试卷
一、单选题
1.(辽宁锦州2025高二上期中)下列关于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B.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指标都能保持不变
C.从平原到高原,有的人出现肺水肿症状,属于机体稳态失调
D.体内多种缓冲物质对维持体液pH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2.(2024贵州毕节期末)如图是内环境稳态的部分调节机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的生存依赖于内环境,细胞还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B.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调节
C.图中1可表示内分泌系统
D.内环境的稳态包括机体温度的相对稳定
3.(2024海南省海南中学期中改编)人们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B.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
C.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目前普遍认为神经—激素—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D.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提出内环境的稳定是生命能独立和自由存在的首要条件,内环境保持稳定主要依赖神经系统的调节
4.(福建部分高中2025高二上期中)2024年11月4日,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航天员叶光富、李聪、李广苏身体状况良好。太空环境中,航天器和航天服为航天员们提供了一个类似于地面的环境,以维持机体的稳态。下列有关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上,普遍存在着稳态的现象
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内环境的稳态被破坏时,必将引起酶促反应速率减慢
D.剧烈运动时,肌细胞的代谢产物会使组织液pH降低
5.班氏丝虫是我国常见的丝虫病病原体,病原体的寄生部位是淋巴。丝虫可通过蚊虫叮咬进行传播,被感染者严重时会出现毛细淋巴管堵塞、下肢肿胀等症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液
B.下肢肿胀是血液流通受阻引起的
C.该类疾病不会引起血浆化学成分或含量变化
D.保持环境卫生可预防丝虫病
6.(2025四川遂宁月考)初上高原的人可能会产生头痛、乏力、失眠、呕吐等高原反应。人体缺氧会引发代偿反应,导致机体血红蛋白增高,以适应高原缺氧环境。但是高原反应中有一种比较严重的症状——高原肺水肿,此类患者需及时就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红细胞中运输氧气的血红蛋白不属于内环境中的组成成分
B.肺部组织液的渗透压降低导致肺部组织液减少,造成肺水肿
C.内环境中氧气含量的相对稳定是生物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D.高原反应的人呼吸困难导致体内含量偏高
7.(2024浙江宁波期中)初上高原的人因缺氧引发“代偿反应”,导致机体血红蛋白增多,以适应高原缺氧环境。长期在高海拔地区工作的人,重返平原居住后也会不适应,出现疲倦、无力、嗜睡、胸闷、头昏、腹泻等“醉氧”症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和氧气都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B.“代偿反应”说明内环境的变化会引发机体的自动调节
C.“醉氧”是外界环境的变化导致内环境稳态失调的结果
D.“醉氧”说明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8.(黑龙江哈尔滨2024高二上期中)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如果某器官的功能出现障碍可能会引起稳态失调。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某人长期节食减肥,不可能引起组织水肿
B.夏天长时间在空调房中可能引起“空调病”
C.肺气肿病人呼吸不畅,会使其内环境的pH升高
D.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肾功能衰竭时出现的尿毒症与内环境稳态失调无关
9.取甲、乙两支试管,向甲中加入血浆,乙中加入等量蒸馏水,用pH试纸检测。然后,向甲、乙试管中各滴入等量的稀盐酸或NaOH溶液,摇匀后,再检测pH。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等量”是对照实验中对无关变量的要求,在这种条件下,实验结果才可靠
B.“摇匀”使酸性或碱性物质与试管中的血浆或蒸馏水充分混匀,确保pH检测结果准确
C.结果是乙试管中蒸馏水的pH变化不明显,甲试管中血浆的pH变化明显
D.可见血浆中有缓冲物质,使pH稳定不变
10.(2025广东省实验中学期中改编)正常人的血浆pH为7.35~7.45,变化不大的原因是( )
①/、/等多对缓冲物质对血浆pH起调节作用
②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
③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经肾随尿排出体外
④食物中的碱性物质与新陈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所构成的缓冲对调节了血浆pH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二、多选题
11.(河南新乡2024高二上月考)如图表示某人从初进高原到完全适应,其体内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对AB段和BC段变化原因的分析,错误的是( )
A.AB段上升是人初进高原,呼吸频率加快造成的
B.BC段下降的原因是乳酸被血液中缓冲物质转化为其他物质或造血功能增强使红细胞数量增多
C.AB段上升是因为此段时间内,人体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大量的乳酸进入血液
D.AB段产生的乳酸,在BC段与反应
12.(2025江苏徐州月考)血浆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对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有重要意义。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是人体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不参与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B.过量出汗、体液丢失过多会导致低血压,血浆中甘油三酯含量过多易导致高血压
C.正常人血浆pH为7.35~7.45,这主要与血浆中的/等缓冲对有关
D.血浆组成成分或理化性质的变化都可能影响酶的活性,导致细胞代谢发生紊乱
三、非选择题
13.(浙江台金七校联盟2025高二上期中联考)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是最具破坏性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脑水肿是患者发生HICH后的重要并发症之一,也是加重病情并诱发死亡的重要原因。请回答相关问题。
(1)脑水肿的发病机制主要是脑外伤时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蛋白质从血浆进入脑脊液,导致脑脊液渗透压 (填“增大”或“减小”),进而引起脑组织水肿。
(2)进一步研究发现,模型大鼠脑水肿与水通道蛋白AQP-4、血管活性物质NO有关,如图1、图2。
①由图中数据可知,脑组织含水量与AQP-4的表达水平呈现 ;而NO的含量越 ,脑水肿越严重。
②NO对血管舒张有重要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压,能 高血压性脑出血。而AQP-4是一种水通道蛋白,当脑组织AQP-4水平发生异常,血脑屏障受到严重破坏时,细胞内外渗透压变化使AQP-4表达水平 ,是诱发脑水肿的重要机制。
(3)脑出血会使脑部神经元代谢紊乱,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含量发生剧烈改变。由此可知内环境的 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目前普遍认为 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14.(2025广东湛江期中)机体摄入酒精(主要成分是乙醇)可能引发酒精中毒,酒精中毒导致的酒精性肝损伤和脑损伤对机体健康影响极大。机体摄入的酒精大部分在肝脏细胞中通过氧化代谢而清除,酒精的代谢途径:乙醇乙醛酶乙酸→。回答以下问题。
(1)酒精经机体摄入后到达肝脏中被氧化代谢,需要经过的内环境有 。
(2)酒精代谢生成的会进入血浆,但血浆的pH一般能维持相对稳定,原因是 。
(3)一次性服用过量酒精会导致急性酒精中毒。古书籍中记载葛根具有解酒保肝功能。为探究葛根解酒保肝的作用机制,研究人员设置了三组实验:空白对照组以健康小鼠为实验材料,实验组以急性酒精中毒小鼠模型为实验材料,并分为模型组和治疗组,治疗组灌胃适量葛根提取液,一段时间后检测相关指标,结果如图所示
①空白对照组的处理方法是 ;
②根据实验结果推测葛根提取物解酒保肝的作用机制可能是 。
15.(2024四川宜宾测试)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代谢等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稳态的维持需要调节。请利用新鲜鸡血完成下列与稳态调节有关的问题。
(1)为了探究血浆中的无机盐含量对红细胞形态的影响,现提供加入柠檬酸钠溶液的新鲜鸡血、生理盐水、质量分数为10%的溶液、蒸馏水、试管、滴管、显微操作器材等。请设计实验,并预期实验结果:
①方法步骤:
a. ;
b. ;
c.分别取3支试管内的混合液各1滴滴于3张洁净的载玻片上,制成临时装片;
d. 。
②预期结果: 。
(2)为了研究血浆能否维持pH的稳定,某同学将血浆等量分装到甲、乙两组试管中(每组3支),分别测定pH并记录,再向甲组试管中滴1滴质量分数为5%的盐酸溶液,乙组试管中滴1滴质量分数为5%的氢氧化钠溶液,振荡1 min,之后分别测定pH并记录。
①试评价并完善此方案: 。
②有同学猜想血浆通过缓冲物质的缓冲作用来维持pH的相对稳定,为验证他的观点,请在以上实验(完善后)的基础上写出相应的实验设计: 。
一、单选题
1.B
解析:稳态是内环境各项理化指标的相对稳定,而非“保持不变”;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A正确),高原肺水肿是稳态失调(C正确),缓冲物质维持pH稳定(D正确)。
2.B
解析: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而非仅神经—体液调节(B错误);细胞依赖内环境生存,且参与内环境形成(如细胞代谢产物进入内环境,A正确);图中1可表示内分泌系统(参与体液调节,C正确);内环境稳态包括温度、pH等理化性质的稳定(D正确)。
3.C
解析:目前普遍认为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而非“神经—激素—免疫调节网络”(C错误);器官系统协调运行是稳态基础(A正确),坎农提出神经—体液共同调节(B正确),贝尔纳提出内环境稳定依赖神经系统调节(D正确)。
4.C
解析:内环境稳态破坏时,酶促反应速率可能加快(如体温过高使酶活性升高),并非“必将减慢”(C错误);生命系统各层次均存在稳态(如细胞、个体,A正确),稳态是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B正确),剧烈运动时肌细胞产生乳酸,使组织液pH降低(D正确)。
5.D
解析:保持环境卫生可减少蚊虫滋生,从而预防丝虫病(D正确);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液和组织液(A错误);下肢肿胀是毛细淋巴管堵塞导致组织液回流受阻(B错误);丝虫病会影响淋巴循环,进而改变血浆化学成分或含量(C错误)。
6.B
解析:高原肺水肿是肺部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导致组织液增多(B错误);血红蛋白在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A正确),氧气含量稳定是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C正确),呼吸困难使排出减少,体内含量偏高(D正确)。
7.A
解析: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氧气需进入细胞内被利用,二者均不属于内环境成分(A错误);“代偿反应”是内环境变化引发的机体自动调节(B正确),“醉氧”是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的稳态失调(C正确),“醉氧”症状说明稳态是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D正确)。
8.B
解析:夏天长时间在空调房,温差大、空气不流通,可能导致内环境稳态失调,引发“空调病”(B正确);长期节食减肥可能因血浆蛋白不足导致组织水肿(A错误);肺气肿病人呼吸不畅,堆积使内环境pH降低(C错误);尿毒症是肾功能衰竭导致代谢废物无法排出,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D错误)。
9.CD
解析:血浆含缓冲物质,加入酸碱后pH变化不明显;蒸馏水无缓冲物质,pH变化明显,故C选项“乙(蒸馏水)变化不明显,甲(血浆)变化明显”错误;缓冲物质使pH相对稳定,而非“稳定不变”,故D选项错误。
10.C
解析:血浆pH稳定的原因包括:①/、/等缓冲对调节(正确);②呼吸系统排出,减少生成(正确);③肾脏排出过多碳酸氢盐(正确);④缓冲对存在于内环境中,而非“食物中的碱性物质与代谢酸性物质”(错误)。
二、多选题
11.ACD
解析:AB段上升是初进高原缺氧,无氧呼吸增强(非只进行无氧呼吸) ,乳酸生成增多(A错误,C错误);BC段下降是乳酸被缓冲物质(如,非)转化,或红细胞增多提高供氧(D错误,B正确)。
12.BCD
解析:可参与内环境pH调节(如与水反应生成,构成缓冲对),并非不参与稳态(A错误);过量出汗导致血容量减少引发低血压,血浆甘油三酯过多易致高血压(B正确);血浆pH稳定主要依赖/等缓冲对(C正确);血浆成分或理化性质变化可能影响酶活性,导致代谢紊乱(D正确)。
三、非选择题
13.(1)增大
(2)①正相关;低 ②减少(或降低发生风险);升高
(3)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神经—体液—免疫
14.(1)组织液、血浆
(2)血浆中存在/等缓冲对,可与反应调节pH
(3)①灌胃等量生理盐水(或蒸馏水),其余处理与模型组、治疗组一致 ②提高ADH酶和ALDH酶的相对活性,加速乙醇和乙醛的氧化代谢
15.(1)①a. 取3支洁净试管,分别编号为甲、乙、丙,向3支试管中依次加入等量的生理盐水、质量分数为10%的溶液、蒸馏水;b. 向3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加入柠檬酸钠溶液的新鲜鸡血,轻轻振荡摇匀;d. 在显微镜下观察并记录3支试管中红细胞的形态变化
②甲试管中红细胞形态正常;乙试管中红细胞皱缩;丙试管中红细胞吸水破裂
(2)①方案缺少对照组,应增设两组对照实验:一组加入等量蒸馏水,滴加1滴质量分数为5%的盐酸溶液;另一组加入等量蒸馏水,滴加1滴质量分数为5%的氢氧化钠溶液,测定并记录pH变化
②增设两组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已知缓冲液(如/缓冲液),一组滴加1滴质量分数为5%的盐酸溶液,另一组滴加1滴质量分数为5%的氢氧化钠溶液,振荡后测定pH并记录,与血浆组pH变化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