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钟 声
1.了解历史史实,把握本文观点。
2.掌握新闻评论这一文学体裁的基本知识。
3.坚定信念和立场,爱好和平与正义。
学习目标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
你知道国家公祭日吗?
1937年的12月13日,侵华日军侵入当时的中国首都南京实施长达40多天灭绝人性的大屠杀,30万生灵惨遭杀戮,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最黑暗的一页。
为祭奠英灵,每年12月13日被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南京大屠杀(Nanjing Massacre)
是指1931至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国在南京保卫战中失利、首都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学术界认为开始于12月5日)沦陷后,在华中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长谷寿夫指挥下,侵华日军于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6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和奸淫、放火、抢劫等血腥暴行。在南京大屠杀中,大量平民及战俘被日军杀害,无数家庭支离破碎,南京大屠杀的遇难人数超过30万。
作者介绍
“钟声”是“中国之声”的简称,暗中蕴含有“警世钟声”的寓意。它是《人民日报》国际评论。以“钟声”为笔名的国际评论自2008年推出后产生了较大影响,以正面阐述中国对一些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的立场与主张为重点,在风格上以快速反应、尖锐鲜明见长。参与“钟声”文章写作的是人民日报国际部的编辑和记者,每篇文章都经过多人讨论修改,因此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新闻评论
文体知识
新闻评论是就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 ,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评述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
新闻评论一般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和思想性的特点。即:
①因时而评,新闻性强;②缘事而发,寓理于事;
③内容贴近,题材广泛;④大众视角,公民写作。
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
不同点 新闻报道 新闻评论
内 容 传播事实信息 发表意见信息
表达方式 以叙述为主 以议论为主
写作目的 告知信息 针砭时弊、引导舆论
作 用 传播信息 引导、监督、表态、深化
文体知识
常见新闻体裁的一般特点:
杀
lù
戮
dǐng
鼎
宝
国
殇
shāng
miǎn
缅
怀
cuàn
篡
改
yì
呓
语
hàn
捍
卫
zhōng
衷
初
huán
寰
惨绝人
悼
dào
念
dùn
遁
形
shǐ
矢
志
预习任务 字音字形
预习任务 明确词义
国殇:为国牺牲的人。课文中泛指死难的军民。
缅怀:怀念;追想(已往的人或事)。
初衷:最初的心愿。
杀戮:杀害(多指大量地);屠杀。
悼念:怀念死者,表示哀痛。
篡改:别有用心地改动或曲解。
抵赖:用谎言和狡辩否认所犯过失或罪行。
呓语:梦话。
预习任务 明确词义
妄图:狂妄地谋划。
辱没:玷污;使不光彩。
遁形:隐藏形体。
捍卫:保卫(多用于抽象事物)。
铭记:深深地记在心里。
彰显:鲜明地显示。
磅礴:(气势)盛大。
预习任务 明确词义
惨绝人寰:人世上还没有过的悲惨,形容悲惨到了极点。人寰,人间。
丑态百出:各种丑恶的样子都表现出来了。
振聋发聩:发出很大的声响,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聩,聋。
沧海桑田:比喻人世间事物变化很大。
一以贯之:泛指用一种思想理论贯穿于始终。贯,贯穿。
课文梳理
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请简要概述并初步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
第一部分(1)
第四个国家公祭日隆重举行
第三部分(5~6)
南京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
第二部分(2~4)
表达国际社会和中国政府对南京大屠杀的立场
日本右翼势力还很顽固
文章开头引用公祭鼎上的铭文有什么作用?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铭文
泱泱华夏,赫赫文明。仁风远播,大化周行。
洎及近代,积弱积贫。九原板荡,百载陆沉。
侵华日寇,毁吾南京。劫掠黎庶,屠戮苍生。
卅万亡灵,饮恨江城。日月惨淡,寰宇震惊。
兽行暴虐,旷世未闻。同胞何辜,国难正殷。
哀兵奋起,金戈鼍鼓。兄弟同心,共御外侮。
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
乙酉既捷,家国维新。昭昭前事,惕惕后人。
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
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文章开头引用公祭鼎上的铭文有什么作用?
引用国家公祭鼎铭文中语句引出评论的话题,开篇显示出一种庄重的气氛,吸引读者的关注。
第二段“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于2017年10月通过有关‘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美国圣地亚哥市的图书馆举办活动,为民众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通过列举加拿大、美国、日本等国媒体和组织的做法,具体阐明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不可能被忘却的观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属于举例论证。
论证方法探讨
举例论证
论证方法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的纽带。论点解决“需要论证什么”的问题,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论证”的问题,而论证解决“怎样进行论证”的问题。
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
论证方法
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选择有代表性的
事例,来证明论
点正确性的一种
方法。用事实来
证明论点,论点
更具说服力
运用名言警句、
科学公理以及人
们皆知的常理来
证明论点的方法
可使论证更具有
权威性。
用具体生动的事物
来比喻,从而证明
一个比较抽象的道
理的论证方法。能
使论述深入浅出,
把抽象的道理说
得生动形象。
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相对
或相反的事物放在一起进
行比较,或把一个事物的
两面进行对照分析来证明
论点的方法。能更突出证
明论点的正确性,使论证
严密,更具说服力。
比喻论证
第三段论述“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用意何在?
在内容上,交代日本右翼势力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的表现,指出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设立的必要性。
在结构上,与上文形成对比,从反面揭示了当前维护世界和平的严峻形势。
论证角度
对比论证
第4段中交代日内瓦、联合国对待日本的态度有何用意?
用这两个事实具体印证了日本右翼势力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的行为,以正义的力量对之反击,进而阐明了“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的论断,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第5段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有什么作用?
直接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作为论据,有时间、报道单位,表明了事实清楚,材料真实,无可辩驳。同时,与下文南京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形成对比,突出了和平的珍贵。
课文最后一段写了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最后一段介绍了南京的命运变迁,以及中国具有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和磅礴力量。
作用:突出了国家公祭的意义及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深化了课文的中心和主题,也使课文的结构更加完整。
思想深刻,说理性强。
写作特色
文章围绕第四次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纪念活动展开,阐明了国家公祭的意义和必要性,既有全世界正义之士的纪念,又有日本右翼势力的痴心妄想,摆事实,讲道理,站在维护世界和平的高度阐明观点,认识有高度,思想针对性强。
事实清楚,准确性强。
这篇新闻评论中作者大量运用事实,特别是美国、加拿大以及日本等国的相关事实来阐明自己的认识,印证观点,并且引用原材料,大大增强了评论的真实性和说服力,使文章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对这篇新闻评论的学习,我们对历史有了更深的思考,对和平与正义有了更多的热爱。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南京大屠杀惨案铁证如山,不容篡改。我们记住历史不是为了打击报复,而是为了反思历史,不让悲剧重演,珍爱和平。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要牢记南京大屠杀给我们带来的伤害,牢记历史,不忘爱国责任!身为学生的我们,要立志成才,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而努力。
概括国家公祭的主要内容,提出观点
详细介绍举行国家公祭的背景和意义。
介绍南京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的命运转变,传达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信念。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铭记历史
维护和平
板书设计
补充资料
阅读下面的几则资料,谈谈你的感想。
补充资料
1970年12月7日,时任西德总理的勃兰特来到波兰华沙犹太隔离区起义纪念碑前敬献花圈,这位57岁的反法西斯老战士突然跪在纪念碑前,为在纳粹德国侵略期间被杀害的死难者默哀。
补充资料
2005年5月19日,一位名叫本多立太郎的91岁日本老兵在卢沟桥跪下,为他当年侵华所犯下的罪行谢罪。
补充资料
2016年12月7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问美国珍珠港并祭奠了在“偷袭珍珠港”事件中的牺牲者,但并没有表示道歉。在当天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陆慷表示:“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那场侵略战争给本地区国家,特别是亚洲受害国人民造成了深重灾难。直到今天,国际社会一直都关注日方能否对那段历史有一个诚恳、正确的认识。……日本方面端正历史态度、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反人类罪行拿出一个正确认识,以实际行动取信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受害国人民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