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第7课 藤野先生
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哪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是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说到道:“读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寿镜吾先生
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也被称为“民族魂”
《朝花夕拾》收录了鲁迅于1926年2月至11月间写作的十篇回忆性散文。这些散文最初在《莽原》半月刊上发表时,总题为“旧事重提”;这是鲁迅回忆青少年时代生活经历的一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都是选自这一本集子。
背景材料
鲁迅初到日本 “梦很美满,预备毕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他怀着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理想,去日本留学,在东京的弘文学院补习日文。
1904年,转赴仙台,进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藤野先生这时正在该校任解剖学教授。在日本军国主义影响下,当时的日本人对中国人民抱有狭隘的民族偏见。但藤野先生并不如此,并以自己的高尚品质给鲁迅以极大的影响。
这篇散文写于1926年10月12日,当时鲁迅正遭受北洋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迫害,从北京南下,来到厦门大学任教,作者作此文怀念藤野先生。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宛如( ) 烂熳( ) 芦荟( )
杳无消息( ) 油光可鉴( )
深恶痛疾( ) 抑扬顿挫( )
·
·
·
·
·
·
·
wǎn
màn
huì
yǎo
jiàn
wù
cuò
剖
驿
瞥
畸
诲
逊
诘
2.根据拼音写汉字。
解pōu( ) yì( )站 piē( )见
jī( )形 教huì( ) 不xùn( )
jié( )责
①不正常的形状。 ( )
②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
③不具名或隐藏真名。( )
④很快地看一下。( )
⑤(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
⑥厌恶、痛恨到极点。( )
畸形
不逊
匿名
瞥见
抑扬顿挫
深恶痛疾
3.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划分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3)
写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所感,交代去仙台的原因。
第二部分(4-35)
描写了作者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和离别,并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德。
第三部分(36-38)
描写了作者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高精神对作者的激励和鼓舞。
文章标题是对全文思想内容鲜明精炼的概括。
你认为课文是以什么为中心记叙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选 材
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
叙事线索
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相识—相处—离别—怀念)
速读课文,思考: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在这段经历中,作者所写的事情都发生在哪里 请找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重点写了发生在哪里的事情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
“我离开仙台之后”
重点写了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课文除直接写藤野先生外,还写了哪些内容
①在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的恶浊、庸俗的生活;
②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
③受到仙台医专的职员的优待;
④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看电影事件;
⑤弃医从文的思想的转变。
李永强
如何理解“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无非”是“只,不外乎”的意思。文章第一句就表露出作者对东京的失望之情,为下文作者离开东京去仙台埋下了伏笔。
3.第3段有什么作用?
①结构上:承上启下,照应课文开头
②内容上:强调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失望。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丑态百出,作者对他们厌恶之极,不屑与之为伍
爱国
去仙台途中的哪两个地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仙台
日暮里、水户
为什么会特别提到“日暮里”和“水户”这个地名,反映了什么?
“日暮里”这个地名引起了作者对“日暮乡关何处是”(唐·崔颢《黄鹤楼》诗句)的联想,当时清政府的时局就像“日落”(暮即落日),反映的是对清政府无能的失望之情。当时作者正是为拯救灾难深重的祖国到日本、到仙台的,所以20年后还记得这个触发自己忧国之思的地名;
为什么会特别提到“日暮里”和“水户”这个地名,反映了什么?
记得“水户”,是由于这里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朱舜水反抗满清,百折不挠……鲁迅一向崇拜他的人格”(许寿裳语)。沿途只记得这两个地方,反映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
到仙台后“我”受到了怎样的优待?
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说说你对“大概物依稀为贵罢”这一段话的理解。
对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留学生给予特殊待遇,反映了藤野以及日本人民善良的心地和友好的情谊。而作者却把这些善意统统推断为“物以稀为贵”,从作者看来,他感受到的不仅是尊重,也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内心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添改讲义
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
严格要求
关心解剖实习
热情诚恳
了解裹脚
求实精神
正直热忱
治学严谨
没有民族偏见
人物评价
本文写了作者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哪几件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
请同学们思考:藤野先生最使我感激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当时鲁迅身处异国他乡,在他最孤独、失望、迷茫、遭受歧视的时候,毫无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给予了他真诚的关心、关爱,学业上的帮助,督促,让他感受到了温暖,所以,鲁迅对这样的恩师充满感激。
20年前
匿名信事件
看电影事件
默读24-31段,这部分写了哪两件事?带给鲁迅怎样的刺激?又写了哪两种人?这又和写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
日本“爱国”青年:肆无忌惮地侮辱中国人。
中国看客:麻木不仁,愚昧无知。
弃医从文的直接原因
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特意写明呢
文中看电影事件中所叙述的中国人的情形,是按照一个要被枪毙的中国人、一群围着看枪毙的中国人和一个“我”的次序来说的。特意写明“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说明作者没把自己看作.局外人,旁观者。
“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在什么时候“我”的意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为何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在仙台“看电影”事件使鲁迅决定弃医从文。因为鲁迅认为医学只能解除病人躯体上的苦痛,要救中华民族,首先要救治国人的精神,唤醒国人愚昧、麻木的灵魂,而文学可以做到这一点。
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对作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第一件事写弱国国民受人歧视,激发作者树立使自己的祖国富强起来的志向;
第二件事写中国人的不觉悟——这是造成中华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两件事深深地刺激了作者,使他认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为什么他的想法出现了变化?
那些愚昧的民众,就是需要唤醒的人群
《药》是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鲁迅创作的一篇小说,鲁迅先生在他的文章中对人血馒头进行了讲述,写的是茶馆主人华老栓买人血馒头为儿子小栓医病,但小栓并没有因为吃了人血馒头而治愈痨病,这就是封建统治长期以来麻痹人民、使他们陷入愚昧和无知;小栓成了封建迷信的牺牲者,而鲁迅先生把被杀蘸血的犯人夏瑜设为一个革命者,这位没有正式出场的革命者夏瑜抱着解放群众的心愿,为群众献出自己的生命,但是群众不仅不理解他,完全不知道他是为大家而牺牲。
纵观全文,可见作者的爱国之情和对藤野先生的深厚怀念。
①对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和厌恶——作者爱国思想;
②往仙台途中记得的“日暮里” ——家国愁思;
③记得“水户”——作者爱国感情;
④对藤野先生的敬仰,也主要是因为他能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帮助中国学生;
⑤最后,把怀念藤野先生的深情化为实际行动,作文怀念。
把握线索:本文构思巧妙,采用了叙事线索与情感线索双线并行的结构,其中叙事线索和情感线索分别是什么?
艺术特色
叙事线索:作者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
情感线索:作者爱国主义思想的变化。
艺术特色
我们从作者对藤野先生的刻画中学习到哪些好的写作方法?
①学会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②叙事应该有详略;
③叙事时要注意刻画人物的神态、语言;
④可以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刻画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