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学习描写景物》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在初中语文学习中,景物描写是记叙文、散文写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内容。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写作基础,但在景物描写时往往存在内容单薄、手法单一、缺乏情感融入等问题。本课程基于教材中经典写景篇目,如朱自清《春》、宗璞《紫藤萝瀑布》等,系统梳理景物描写方法,帮助学生突破写作瓶颈,提升写景能力,为后续复杂文体写作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对自然景物有较强的感知力,但在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的写作技巧时存在困难。他们能简单描述景物的外观,却难以调动多感官、运用修辞手法展现景物特色,也容易混淆 “叙述” 与 “描写”,更缺乏 “情景交融” 的意识。此外,学生对家乡景物的关注度不足,未能将写作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明确 “景物描写” 的定义,了解其在文章中的作用(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
2、准确区分 “叙述” 和 “描写” 两种表达方式,避免写作中混淆使用。
3、掌握景物描写的五种核心方法:悉心观察突出特征、调动多感官描写、巧用修辞与表现手法、确定合理描写顺序、情景交融融入情感。
4、能运用至少三种写景方法完成一段不少于 300 字的家乡景物描写片段。
5、通过赏析《春》《紫藤萝瀑布》等经典篇目,小组合作探究写景方法,培养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经典写景作品的语言美与意境美,培养文学审美素养。
养成主动观察生活、关注自然与家乡景物的习惯,激发对自然、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愿意用文字宣传家乡美景,为家乡文旅发展贡献力量,增强社会责任感与文化认同感。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掌握景物描写的五种核心方法,尤其是 “调动多感官描写”“巧用修辞与表现手法”“情景交融”。
能将写景方法灵活运用到实际写作中,写出内容具体、手法多样、富有情感的景物片段。
(二)教学难点
区分 “叙述” 与 “描写”,避免在写作中用叙述代替描写。
理解 “情景交融” 的内涵,学会在描写中自然融入情感,避免 “景” 与 “情” 脱节。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播放自然风景纪录片、展示校园 / 家乡美景图片,创设写景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合作探究法:以小组为单位,分析经典篇目写景技巧,共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培养合作能力。
案例分析法:通过赏析《春》《答谢中书书》等案例,提炼写景方法,结合反面案例(如单纯叙述景物的片段),强化知识理解。
实践练习法:设计校园观察、片段写作、互评修改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操中巩固知识。
讲授法:针对重难点(如 “叙述与描写的区别”“情景交融的技巧”),教师进行精准讲解,帮助学生突破认知障碍。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 PPT 课件(包含经典篇目片段、影视资料链接、写景方法思维导图、校园 / 家乡美景图片);准备 “景物描写方法卡片”(每种方法配案例);设计 “片段写作评价表”。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中《春》《紫藤萝瀑布》《答谢中书书》等篇目;携带笔记本、笔,记录观察与学习心得;提前收集 1-2 张家乡美景照片(或绘制家乡景物简笔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感知写景魅力,掌握核心方法
(一)新课导入:情境激趣,引出主题(10 分钟)
播放 5 分钟自然风景纪录片(如《地球脉动》中 “四季风光” 片段),提问:“同学们,纪录片中哪些景物让你印象深刻?如果让你用文字描述这些景物,你会怎么写?”
展示学生课前收集的家乡美景照片,邀请 2-3 名学生用 1-2 句话描述照片中的景物,教师点评:“大家的描述很真实,但如果想让读者‘身临其境’,还需要更细腻的技巧。今天我们就走进‘景物描写小课堂’,解锁让文字‘活起来’的秘密。”
板书课题:学习描写景物。
(二)新知讲授:明确定义,初识作用(10 分钟)
提问:“什么是景物描写?它在文章中能起到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结合预习内容回答。
教师结合茅盾名言(“作品中的景物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地联系着人物的思想和活动,为文章中心服务”),明确景物描写的定义:对自然环境(名山大川、四季风光等)和社会环境(校园、街道等)中的风景、物体的描写。
结合教材案例,梳理景物描写的作用:
交代背景: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百草园的描写,交代了 “我” 童年活动的场所。
渲染气氛:如《记承天寺夜游》中 “庭下如积水空明” 的月色描写,渲染了宁静清幽的氛围。
烘托心情:如《春》中对春雨的描写,烘托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板书:定义 + 作用(交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心情、表现性格、推动情节)。
(三)合作探究:赏析经典,提炼方法(25 分钟)
分组:将学生分为 5 组,每组领取 1 张 “景物描写方法卡片”(对应 “悉心观察”“调动感官”“巧用手法”“确定顺序”“情景交融”)。
任务布置:每组结合教材中指定篇目片段,探究对应方法的具体运用,完成 “方法 + 案例 + 分析” 的表格,15 分钟后小组展示。
组 1:结合《春》中 “雨是最寻常的…… 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探究 “悉心观察,突出特征”(抓住春雨 “细、密、亮” 的特征,用比喻展现)。
组 2:结合《紫藤萝瀑布》中 “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 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探究 “调动感官,多角度写”(视觉:形状、色彩;嗅觉:芳香;听觉:“我在开花” 的嚷嚷)。
组 3:结合《与朱元思书》中 “水皆缥碧…… 猛浪若奔”,探究 “巧用手法,生动形象”(比喻 “猛浪若奔”、夸张 “千丈见底”、动静结合)。
组 4:结合《答谢中书书》“高峰入云…… 沉鳞竞跃” 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必说碧绿的菜畦…… 轻捷的叫天子”,探究 “确定顺序,合理布景”(《答谢中书书》:仰观 — 俯视 — 平视,朝 — 夕;《百草园》:整体 — 局部,空间顺序)。
组 5:结合《记承天寺夜游》“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探究 “情景交融,感染力强”(月色触发欣喜,结尾抒发贬谪中闲适之情)。
小组展示:每组派 1 名代表分享探究成果,教师补充点评,引导学生明确每种方法的核心要点(如 “调动感官” 需覆盖视、听、嗅、味、触;“情景交融” 需 “景”“情” 一致)。
教师总结:结合学生展示,绘制 “景物描写方法思维导图”,明确五种方法的逻辑关系(观察是基础,顺序是框架,感官和手法是技巧,情感是灵魂)。
(四)课堂小结与作业(5 分钟)
小结:回顾本节课学习的景物描写定义、作用及五种核心方法,强调 “观察是前提,技巧是手段,情感是核心”。
作业:课后观察校园中的一处景物(如操场旁的大树、教学楼前的花坛),用 100 字左右记录其特征,尝试调动至少两种感官,下节课分享。
第二课时:突破重难点,实践运用提升
(一)复习回顾:温故知新,衔接新知(5 分钟)
抽查 3-4 名学生分享课后校园景物观察记录,其他学生点评:“他调动了哪些感官?是否突出了景物特征?”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提到‘叙述’和‘描写’不同,大家能举例说说吗?” 引导学生结合观察记录区分(如 “校园里有一棵大树” 是叙述,“校园里的大树有三层楼高,树干粗得要两个同学才能抱住,树皮像老人的皱纹,摸起来糙糙的” 是描写)。
明确 “叙述” 与 “描写” 的区别:叙述是 “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 / 有什么”,简洁概括;描写是 “让读者看到 / 听到 / 感受到什么”,具体生动。
(二)难点突破:聚焦 “情景交融”,深化理解(15 分钟)
案例对比:展示两段秋雨描写(刘湛秋《雨的四季》“当田野染上了一层金黄…… 田野上几乎总是金黄的太阳”;张爱玲《秋雨》“那潮湿的红砖…… 只有它是唯一的充满愉快的生气的东西”)。
小组讨论:“两段文字描写的都是秋雨,作者的情感有何不同?从哪些词句能看出来?”(组 1:《雨的四季》“端庄而沉静”,情感是喜爱;组 2:《秋雨》“潮湿”“发霉”“沉闷”,情感是沉闷)。
教师总结:“景” 与 “情” 的关系 —— 景寄托情,情依附景(王国维 “一切景语皆情语”),写作时需根据情感选择景物特征(如喜悦时选 “阳光、鲜花”,悲伤时选 “落叶、阴雨”)。
小练习:给出两种情感(“开心”“失落”),让学生分别列举 3 个能体现该情感的景物特征(如开心:小鸟欢唱、花瓣飘落;失落:乌云密布、落叶飘零),强化 “景情一致” 意识。
(三)实践写作:运用方法,描写家乡(30 分钟)
写作任务:以 “家乡的______”(如 “家乡的小河”“家乡的秋天”“家乡的古桥”)为题,写一段 300 字左右的景物片段,要求:
突出景物的独特特征;
调动至少两种感官;
运用至少一种修辞手法;
融入对家乡的情感。
写作指导:教师提醒学生参考 “景物描写方法思维导图”,先确定描写顺序(如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再选取典型景物特征,最后自然融入情感(如 “看到家乡的老桥,我想起小时候和爷爷在桥上钓鱼的时光,心里暖暖的”)。
学生写作:教师巡视,针对个别学生问题进行指导(如 “如何让情感不生硬”“如何避免只写视觉”)。
(四)互评修改:交流提升,总结拓展(15 分钟)
互评:学生以 4 人小组为单位,根据 “片段写作评价表”(从 “特征突出、感官调动、手法运用、情感融入、语言流畅”5 个维度评分,满分 10 分)互评片段,每组选出 1 篇优秀片段。
展示:邀请 3-4 组分享优秀片段,作者朗读后,其他学生点评 “该片段运用了哪些写景方法?情感如何体现?”,教师最后总结点评,肯定优点,提出改进建议(如 “如果能加入触觉描写,会更生动”)。
课堂总结:
回顾本节课重难点(区分叙述与描写、情景交融);
鼓励学生:“希望大家以后多观察、多练习,用文字记录家乡的美,成为家乡的‘小小宣传家’。”
拓展作业:
修改课堂写作片段,将其扩展为 600 字左右的短文,可加入家乡人的活动(如 “奶奶在河边洗菜”“小朋友在古桥边玩耍”);
尝试向当地文旅公众号投稿,分享家乡美景。
【板书设计】
学习描写景物
一、定义与作用
定义:自然环境 + 社会环境中的风景、物体
作用:交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心情、表现性格、推动情节
二、核心方法(思维导图形式)
基础:悉心观察 —— 抓特征(如春雨 “细、密、亮”)
框架:确定顺序 —— 空间(远 - 近、仰 - 俯)、时间(朝 - 夕)
技巧:①调动感官(视、听、嗅、味、触);②巧用手法(比喻、拟人、动静结合)
灵魂:情景交融 —— 景情一致(“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关键区分
叙述:概括(“有什么”)
描写:具体(“像什么、是什么样”)
【教学反思】
需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对写作基础较弱的学生,可提供 “景物描写句式模板”(如 “的(视觉),地(听觉),闻起来______(嗅觉)”),降低写作难度。
课堂时间分配可进一步优化,第一课时 “合作探究” 环节若学生讨论超时,可适当压缩展示时间,确保后续环节完整。
可增加 “写景误区” 辨析环节(如 “面面俱到无重点”“只写景无情”),结合学生常见错误案例,帮助学生规避问题。
拓展作业可增加实践性,如组织 “家乡美景摄影 + 文字解说” 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写景的理解,进一步激发对家乡的热爱。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6张PPT)
写作
学习描写景物
新课导入
如何用眼睛捕捉色彩与形状,用耳朵聆听声音,用鼻子分辨气味,再把这些细腻的感受变成生动的文字。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 “景物观察小课堂”,说不定下一个能写出 “让读者身临其境” 的小作家,就是你哦!
这节课我们就来解锁 “景物描写” 的秘密
影视资料
素养目标
学会将景物描写的方法灵活运用到实际写作中,提升景物描写的能力。
尝试运用多种写作手法,注意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
准确区分 “叙述” 和 “描写” 这两种表达方式的不同,避免在写作中混淆使用。
体会 “情景交融” 的表达效果,学会在描写景物时恰当融入情感,让景物更鲜活。
主动养成观察习惯,掌握从多方面观察景物的技巧,通过观察抓住景物的独特特征。
清楚 “景物描写” 的定义是什么,在阅读优秀范文的基础上,掌握描写景物的基本方法。
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物体的描写。好的作品离不开成功的景物描写,它可以起到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
“作品中的景物描写 ,不论是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 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 , 而是密切地联系着人物的思想和活动,为文章中心服务。”
—— 茅盾
什么是景物描写?
学习景物描写方法
(一)悉心观察:突出特征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朱自清《春》
这段描写中,朱自清抓住春雨特征,巧用比喻,突出春雨既细且密、闪闪发亮的特点,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春雨特征。
回忆课文《紫藤萝瀑布》,想一想,作者用了哪些感官描写?
景物的特征,常常表现在形状、色彩、声音等方面。所以描写景物,除了描述人的视觉感受,还可调动听觉、嗅觉、触觉等其他感官,采用修辞,描写多种感受。
学习景物描写方法
(二)调动感官,多角度写
视觉(形状、色彩)
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紫色,浅紫色
嗅觉(味道)
淡淡的芳香
听觉(声音)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学习景物描写方法
(三)巧用手法:生动形象
要想把景物的特征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还需要运用一定的手法。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通感、对比…表现手法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侧面烘托、对比衬托…
回忆课文《与朱元思书》,想一想:作者用了哪些手法表现了水和山的什么特点?
学习景物描写方法 —— (三)巧用手法:生动形象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作者抓住“异”和“奇”两个字来写水和山。
写“异水”,先抓住其“缥碧”的特点写江水之色,接着用“千丈见底”写江水之清,再用“游鱼细石”侧面烘托江水之净。然后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勾勒急湍猛浪的激越美。这样描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显示出富春江水的秀丽、壮美,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异”字。
回忆课文《答谢中书书》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想一想:作者是如何描写景物的
为了使景物描写更加丰满、生动,对某一景物可以仰观俯察、近望远眺,或动静结合,或抓住同一景物不同时段中的不同形态进行描写。
学习景物描写方法 —— (四)确定顺序,合理布景
学习景物描写方法 —— (四)确定顺序,合理布景
文段采用了仰观和俯察两种视角,从高到低,从远到近;随之又改用平视的视角极目远眺;由静转写动,描绘了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 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本段先用两句“不必说……”写百草园的整体,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这是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
第一个“不必说”由低到高写静物(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第二个“不必说”由高到低写动物(鸣蝉—黄蜂—叫天子),这是空间顺序。
几种顺序配合起来,使写景不仅有序,而且活泼多姿。
学习景物描写方法 —— (五)情景交融,感染力强
“一切景语皆情语。”相同的景物在不同人笔下往往是不同的,而同一人笔下的景物在不同的心境下,也会发生改变。在描写景物时恰当地融入情感,能使客观的景物鲜活起来,更具有感染人心的力量。
1
2
回忆课文《记承天寺夜游》,想一想:哪几处描写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举例说明。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作者见“月色入户”,则“欣然起行”,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念无与为乐者”“遂”“寻”等无不显露出
作者微妙的感情变化。
结尾更是用点睛之笔表达了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心情。写月夜美景,又由眼前之景推展开去,兼及遭际“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作者不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而是寻求解脱。
学习景物描写方法 —— (五)情景交融,感染力强
阅读下面语段,试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赏析文段。
夜,好静谧,柔和的月光洒了一地银白;夜,好深沉,父亲那时起时落的鼾声犹如一首动人的月光曲,回荡在夜色上空。望着熟睡中父亲的脸,我的思绪也飘向那片圣洁的夜空……
赏析:运用比喻修辞,由“夜空”这一景象自然引出父亲的鼾声,勾起我的思绪表达了对父亲的思念,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这是普通的夜,也是难忘的夜,更是醉人的夜!
比较下面同是对秋雨的描写,注意体会作者不同的情感。
当田野染上了一层金董,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铛的时候,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妇人,显得端庄而又沉静了。这时候,雨不大出门。田野上几乎总是金黄的太阳。 ——刘湛秋《雨的四季》
语段1
那潮湿的红砖,发出有刺激的猪血的颜色和墙下绿油油的桂叶成为强烈的对照。灰色的癞蛤蟆,在湿烂发霉的泥地里跳跃着;在秋雨的沉闷的网底,只有它是唯一的充满愉快的生气的东西。 ——张爱玲《秋雨》
语段2
语段1:喜爱
语段2:沉闷
“景”和“情”之间有什么关系?
景寄托着情,情依附于景。景中有我,景中见情。王国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句话说出了景和情的关系。你高兴时,小鸟为你唱歌;你悲痛时,乌云为你哭泣。一切景物都承载人的思想感情。
如何多角度地描写景物
例如《答谢中书书》,仰观“高峰入云”,俯视“清流见底”,平视“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这样,观景的点各有变化,景物形态、色彩、情状也会各不相同,从而写出了景物的不同特点。
定点观察
如何多角度地描写景物
例如《社戏》写“我”得到家长的同意之后,跟小伙伴们乘船“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沿途所见夜景,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一一展现。写返程时所见景物,有清晰之景,有虚幻之景,有远景,有近景……
移步换景
如何多角度地描写景物
例如《春》中的这段描写:“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一段调动了视觉、听觉、味觉等不同的感官,描绘了三种有代表性的春花,表现其繁华似锦,给人一种互不谦让、竞相开放、争奇斗艳的感觉。
动用多种感官
如何多角度地描写景物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巧妙的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如何多角度地描写景物
例如《安塞腰鼓》:“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文中开头的静态描写好,它为文章后面写动做了铺垫,使文章静中有动,动静结合,充满画面美。
第五,动静结合地进行观察。
抓住特征
调动感官,用心感受: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定点观察,移步换景:
远观、近看、仰视、俯视、平视
常常表现在形状、色彩、声音等方面。
确定顺序
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
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四周到中间……
讲究方法
运用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季节、早晚……
比喻、拟人、排比等。
动静结合、正侧面描写、对比、衬托、虚实结合等。
融情于景
把主观感情投射到景物上,写出特定心境下看到的景色
学习描写景物
校园景物:阳光、树、花、草坪、池塘……
师生活动:运动、读书、游戏……
从形状、色彩、声音等方面细心观察,抓住其特征,如:美丽、静谧、富有生机……
游览的顺序
视线的移动顺序:远——近、高——低……
修辞:比喻、拟人……
角度:远(近)、俯(仰)、动(静),视、听、嗅……
融情于景:对景色的喜爱、赞叹,或由此引发的思考、感悟……
思维流程图
选取景物
抓住特征
安排顺序
构思写法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无数文人雅士在欣赏壮丽山河与四季风光时,总会提笔创作,留下众多文辞优美的佳作。这些作品中蕴含的独特构思与精湛笔法,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深入钻研。
经过这节课的学习,希望大家都能熟练运用这些描写景物的技巧,为自己的家乡宣传特色美景,进而为家乡的文化旅游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