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消息二则
1.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1)~(4)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 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xiǔ,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 ,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zhí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摧枯拉xiǔ( ) 溃.( )退
荻.( )港 zhí( )行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渡过 风平浪静
B.熬过 风平浪静
C.渡过 水平如镜
D.熬过 水平如镜
(3)电头交代了 、 、 ,体现出新闻的 、 、 的特点。
(4)用“ ”画出文中导语部分,它的作用是什么?
2.下列对文中词语或语句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中,“不到”“即已”突出时间短,充分说明了人民解放军的锐不可当。
B.“……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中的“均”在这里的意思是“都”,它在这里表示战线之长、胜利之大。
C.“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藐视敌军,赞扬我军的思想感情。
D.“……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巧妙地交代战役的结果,揭示了敌军溃退的原因,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
3.文学常识填空。
(1)消息是 、 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件的一种 体裁。消息写作的“六要素”分别是 、 、 、 、 、 。
(2)一篇新闻稿主要包括 、 和 三个部分。从表达方式上看,它以 为主,也可以适当穿插 。消息、 、特写和 属于广义的新闻。狭义的新闻专指 。
(3)毛泽东(1893—1976),字 ,湖南湘潭人,我国伟大的 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
4.八年级(1)班开展“薪火传承,不忘历史”专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小明在朗诵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时,遇到一些困难,请你帮助解决。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①请用“/”给下面的诗句标出一处停顿。
②朗诵最后两句时,应采用的语调是( )
A.紧凑、急促 B.缓慢、坚定
C.低沉、舒缓 D.急促、坚定
(2)下面是李华同学参观香山革命纪念馆后写的一段文字,其中有一些问题,请你按要求完成。
[甲]我们走进主题展览厅,看见了“毛泽东同志在香山”大型雕塑映入眼帘。展厅内,班驳的纪念章、渡江战役期间使用过的木船、[乙]共产党人被关押在狱中时绣制的五星红旗、西苑阅兵时毛泽东乘坐的同型吉普车、国旗图案原稿……一件件历史文物,把人们带回那段惊心动魄、激荡人心的岁月。
①文段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正确写法是“ ”。
②[甲]处画线句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③调整[乙]处画线句子,使之与前后句句式一致。
◆课内精读
阅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回答问题。
5.结合全文,请你简要说说下列句子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6.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2)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7.下列句子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结合选文内容试分析其作用。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8.选文在写三路大军的战况时,详写东路军,略写西路军和中路军。请你结合全文,说说这样的详略安排有什么好处。
◆类文荐读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渡江支前立功劳
蒋同明
①4月21日夜,滂沱大雨下得让人睁不开眼睛,安庆长江江面一时间突然炮吼枪鸣、万船竞.渡,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第十七军在大渡口强.渡长江,并一举成功。肥东支前第一团紧随其后,乘风破浪,跨越长江。解放军登岸后即紧追仓皇逃跑的国民党部队,他们猛打猛冲,前仆后继,顾不上吃饭和休息。担架队员个个气喘吁吁,扛着空担架跟随部队前进。
②邵华良的任务是边行军边解决全连100多人的吃饭问题。进入石台、绩溪山区后,沿途村庄稀少。即使遇上几户人家,也听信国民党“共军共产共妻”的谣传,躲得不见踪影。在绩溪山区的一个夜晚,有人实在饿得招架不住,从一个财主家的箩筐里找到几个黄澄澄的大油果。一位医生说是山果,并带头尝了一口,觉得又香又甜,口感很好。于是,几个人就把果子分吃了。当邵华良叫大伙开饭时,几位吃山果的队员全部头晕目眩、呕吐不止。后来才知道,这是桐树上结的桐油果,吃了易中毒。那位医生中毒最严重,第二天行军时,成了第一位被担架队抬着走的伤病员。
③山路崎岖,云遮雾绕。解放军一边轻装前进,一边翻山越涧抄近道,欲用双脚超过敌人的汽车轮。这时,部分担架员改做运输员,用担架抬着弹药器械随军行动。队伍前行一个月,几乎天天风雨相伴,白天冒雨行军,浑身湿透,夜晚宿营,架柴烤衣。偶尔遇上好天气,敌机就来跟踪侦察、扔炸弹、低空扫射。夜晚,敌机发射的照明弹将天空照得如同白昼。支前队伍中,有少数意志薄弱者,悄悄地不辞而别。作为预备党员的邵华良,既要解决全连的生活问题,还要照顾其他队员,他鼓励大家,咬紧牙关,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④随着部队越来越深入南方,粮草供应越来越困难。荒山野岭,人烟稀少,很难满足过境大军的需求。邵华良走东家串西家,找村长问保长,人家只认银元,邵华良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银元购买,人家没有大米只有稻谷,担架队员就自己舂米。队员们大部分都是农村庄稼汉,舂米做饭,个个是行家里手。至于蔬菜供应,在兵荒马乱之际,有钱无货,能搞点盐水泡饭,即为奢侈生活了。
⑤5月上旬,部队进入皖浙交界的高山峡谷,困难接踵而至。尤其是要攀越拦路虎摩天岭,上山15里,峭壁丛林,下山15里,悬崖荆棘。他身背行军餐具带头爬山,大谢村刘玉林紧随其后,肩扛一箱足有100公斤重的机枪子弹,下山后,两人都累得坐在地上起不来。5月中旬,支前队伍经浙江转至江西玉山,解放军第十七军后勤部首长带来汽车,将担架团的弹药器械等辎重装车运走。至此,第一民工团完成渡江支前的光荣任务。
(选自《党史纵览》,有删改)
9.本文以 为写作顺序;在表达方式上,以 为主。
10.文中第①段中的加点词“竞”和“强”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
11.本文主人公邵华良具有怎样的品质?
12.[新考法·关联教材]《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所选择的材料,都突出了解放军渡江战役之顺利,而本文所选材料则突出了战斗过程中所遇到的重重困难。两文作者从不同的角度选材,分别有什么作用?
13.读完本文后,你能从中找到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国民党军所谓“固若金汤”的长江防线时所向无敌的原因吗?
14.[核心素养·思维能力]阅读下面的新闻,为本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并用“ ”画出这则新闻的导语部分。
解放军报巴基斯坦卡拉奇2月11日电 2月11日,在举行国际阅舰式后,由巴基斯坦海军组织的“和平 2025”多国海上联合演习落幕。中国海军派出包头舰、高邮湖舰组成舰艇编队参加此次演习。中方参演官兵良好的军事素质和训练水平得到各方高度评价。据介绍,中国、印度尼西亚、日本、意大利、马来西亚、美国等10余个国家派出舰艇参加此次多国联合演习。此次联演分为港岸、海上两个阶段。据了解,此次多国联演进一步深化了中国海军与其他参演方的交流合作,提升了各方共同维护海上安全的能力。1 消息二则
1.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1)~(4)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 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xiǔ,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 ,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zhí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摧枯拉xiǔ( 朽 ) 溃.( kuì )退
荻.( dí )港 zhí( 执 )行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
A.渡过 风平浪静
B.熬过 风平浪静
C.渡过 水平如镜
D.熬过 水平如镜
(3)电头交代了 时间 、 地点 、 新闻社 ,体现出新闻的 准确 、 及时 、 真实 的特点。
(4)用“ ”画出文中导语部分,它的作用是什么?
作用:概括了消息的主要内容。
2.下列对文中词语或语句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中,“不到”“即已”突出时间短,充分说明了人民解放军的锐不可当。
B.“……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中的“均”在这里的意思是“都”,它在这里表示战线之长、胜利之大。
C.“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藐视敌军,赞扬我军的思想感情。
D.“……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巧妙地交代战役的结果,揭示了敌军溃退的原因,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
3.文学常识填空。
(1)消息是 迅速 、 简要 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件的一种 新闻 体裁。消息写作的“六要素”分别是 when(何时) 、 where(何地) 、 what(何事) 、 who(何人) 、 why(何故) 、 how(如何) 。
(2)一篇新闻稿主要包括 标题 、 导语 和 主体 三个部分。从表达方式上看,它以 记叙为主,也可以适当穿插 议论 。消息、 通讯 、特写和 报告文学 属于广义的新闻。狭义的新闻专指 消息 。
(3)毛泽东(1893—1976),字 润之 ,湖南湘潭人,我国伟大的 无产阶级 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
4.八年级(1)班开展“薪火传承,不忘历史”专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小明在朗诵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时,遇到一些困难,请你帮助解决。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①请用“/”给下面的诗句标出一处停顿。
宜将剩勇/追穷寇
②朗诵最后两句时,应采用的语调是( B )
A.紧凑、急促 B.缓慢、坚定
C.低沉、舒缓 D.急促、坚定
(2)下面是李华同学参观香山革命纪念馆后写的一段文字,其中有一些问题,请你按要求完成。
[甲]我们走进主题展览厅,看见了“毛泽东同志在香山”大型雕塑映入眼帘。展厅内,班驳的纪念章、渡江战役期间使用过的木船、[乙]共产党人被关押在狱中时绣制的五星红旗、西苑阅兵时毛泽东乘坐的同型吉普车、国旗图案原稿……一件件历史文物,把人们带回那段惊心动魄、激荡人心的岁月。
①文段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班驳 ”,正确写法是“ 斑驳 ”。
②[甲]处画线句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删去“看见了”或“映入眼帘”。
③调整[乙]处画线句子,使之与前后句句式一致。
被关押在狱中时共产党人绣制的五星红旗
◆课内精读
阅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回答问题。
5.结合全文,请你简要说说下列句子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这是新闻的导语部分,其作用是简明扼要地概括了全文的核心内容(或“是对全文内容的整体概括”)。
6.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至发电时止”强调时间仅限制在发电文的时间之前,这里适当采用文言词,使句子不拖沓,体现了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精练、铿锵有力。
(2)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首先“歼灭”与“击溃”词义有所区别,经过一整天激战,敌军一部分被歼灭,另一部分被击溃,不是一概说歼灭或者一概说击溃,而是说歼灭及击溃,充分体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
7.下列句子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结合选文内容试分析其作用。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议论。 作用:这种议论既交代了我军取胜、敌军失败的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原因,又使读者进一步了解整个国民党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8.选文在写三路大军的战况时,详写东路军,略写西路军和中路军。请你结合全文,说说这样的详略安排有什么好处。
①详略处理得当,不平均用笔力,更能突出文章中心。②详写东路军战况是因东路遭遇之敌防线巩固、抵抗较为顽强,该地区战略意义重要,这种详略的安排更能突出解放军英勇善战。
◆类文荐读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渡江支前立功劳
蒋同明
①4月21日夜,滂沱大雨下得让人睁不开眼睛,安庆长江江面一时间突然炮吼枪鸣、万船竞.渡,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第十七军在大渡口强.渡长江,并一举成功。肥东支前第一团紧随其后,乘风破浪,跨越长江。解放军登岸后即紧追仓皇逃跑的国民党部队,他们猛打猛冲,前仆后继,顾不上吃饭和休息。担架队员个个气喘吁吁,扛着空担架跟随部队前进。
②邵华良的任务是边行军边解决全连100多人的吃饭问题。进入石台、绩溪山区后,沿途村庄稀少。即使遇上几户人家,也听信国民党“共军共产共妻”的谣传,躲得不见踪影。在绩溪山区的一个夜晚,有人实在饿得招架不住,从一个财主家的箩筐里找到几个黄澄澄的大油果。一位医生说是山果,并带头尝了一口,觉得又香又甜,口感很好。于是,几个人就把果子分吃了。当邵华良叫大伙开饭时,几位吃山果的队员全部头晕目眩、呕吐不止。后来才知道,这是桐树上结的桐油果,吃了易中毒。那位医生中毒最严重,第二天行军时,成了第一位被担架队抬着走的伤病员。
③山路崎岖,云遮雾绕。解放军一边轻装前进,一边翻山越涧抄近道,欲用双脚超过敌人的汽车轮。这时,部分担架员改做运输员,用担架抬着弹药器械随军行动。队伍前行一个月,几乎天天风雨相伴,白天冒雨行军,浑身湿透,夜晚宿营,架柴烤衣。偶尔遇上好天气,敌机就来跟踪侦察、扔炸弹、低空扫射。夜晚,敌机发射的照明弹将天空照得如同白昼。支前队伍中,有少数意志薄弱者,悄悄地不辞而别。作为预备党员的邵华良,既要解决全连的生活问题,还要照顾其他队员,他鼓励大家,咬紧牙关,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④随着部队越来越深入南方,粮草供应越来越困难。荒山野岭,人烟稀少,很难满足过境大军的需求。邵华良走东家串西家,找村长问保长,人家只认银元,邵华良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银元购买,人家没有大米只有稻谷,担架队员就自己舂米。队员们大部分都是农村庄稼汉,舂米做饭,个个是行家里手。至于蔬菜供应,在兵荒马乱之际,有钱无货,能搞点盐水泡饭,即为奢侈生活了。
⑤5月上旬,部队进入皖浙交界的高山峡谷,困难接踵而至。尤其是要攀越拦路虎摩天岭,上山15里,峭壁丛林,下山15里,悬崖荆棘。他身背行军餐具带头爬山,大谢村刘玉林紧随其后,肩扛一箱足有100公斤重的机枪子弹,下山后,两人都累得坐在地上起不来。5月中旬,支前队伍经浙江转至江西玉山,解放军第十七军后勤部首长带来汽车,将担架团的弹药器械等辎重装车运走。至此,第一民工团完成渡江支前的光荣任务。
(选自《党史纵览》,有删改)
9.本文以 时间 为写作顺序;在表达方式上,以 记叙 为主。
10.文中第①段中的加点词“竞”和“强”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
这两个词写出了解放军战士争先恐后、英勇无畏的磅礴气势。
11.本文主人公邵华良具有怎样的品质?
邵华良具有英勇、不怕困难、敢于吃苦的品质。
12.[新考法·关联教材]《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所选择的材料,都突出了解放军渡江战役之顺利,而本文所选材料则突出了战斗过程中所遇到的重重困难。两文作者从不同的角度选材,分别有什么作用?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突出渡江之顺利是为了显示人民解放军的能征善战和国民党反动派的不堪一击,从而达到鼓舞士气和鼓舞全国人民、瓦解敌人的目的;而本文突出战斗过程中所遇到的重重困难则是为了显示以邵华良为代表的支前民工们不怕困难、不怕吃苦的精神。
13.读完本文后,你能从中找到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国民党军所谓“固若金汤”的长江防线时所向无敌的原因吗?
原因:①我军渡江成功的队伍有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②支前队伍与沿线人民的友好相处,用行动破了国民党的谣言,赢了民心。
14.[核心素养·思维能力]阅读下面的新闻,为本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并用“ ”画出这则新闻的导语部分。
标题:“和平 2025”多国海上联合演习落幕
解放军报巴基斯坦卡拉奇2月11日电 2月11日,在举行国际阅舰式后,由巴基斯坦海军组织的“和平 2025”多国海上联合演习落幕。中国海军派出包头舰、高邮湖舰组成舰艇编队参加此次演习。中方参演官兵良好的军事素质和训练水平得到各方高度评价。据介绍,中国、印度尼西亚、日本、意大利、马来西亚、美国等10余个国家派出舰艇参加此次多国联合演习。此次联演分为港岸、海上两个阶段。据了解,此次多国联演进一步深化了中国海军与其他参演方的交流合作,提升了各方共同维护海上安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