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1.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1)~(3)题。
路透社斯德哥尔摩1901年12月10日电
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今天首次 了诺贝尔奖。根据诺贝尔的遗zhǔ,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作出最大gòng献的人。
今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有:德国的伦琴 (物理学奖),他发现了X射线;荷兰的范托夫(化学奖),他发现了化学动力学定律和渗.透压定律;德国的贝林(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在血清疗法的研究方面卓有 ;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 。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有:瑞士的迪南,他于1864年建立了红十字会;经济学家帕西,他建立了促进国际仲裁的各国议会联盟。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挪.( nuó )威 遗zhǔ( 嘱 )
gòng( 贡 )献 渗. ( shèn )透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C )
A.颁发 成效 建功
B.颁奖 成效 建树
C.颁发 成就 建树
D.颁奖 成就 建功
(3)第2段列举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主要成就,有什么作用?
列举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主要成就,体现了新闻内容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2.文学常识填空。
(1)本文在体裁上是 消息 ,其最大的特点是 时效性 和 真实性 。
(2)诺贝尔是 瑞典 (国家)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军工装备制造商和 炸药 的发明者。诺贝尔一生拥有 355 项专利发明。诺贝尔奖最初分设 物理 、化学、 生理学或医学 、 文学 及和平五个奖项。
3.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诺贝尔奖,八年级(2)班准备出一期“诺贝尔奖与我们”的专题板报。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宣传委员准备根据以下材料,为板报栏目拟写一个标题,他写了前一句,请你补出后一句。(要求:与前一句语意相关、句式一致、字数相等)
材料一: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共同特点是:①对自然界和科学现象具有广泛而浓厚的兴趣;②从小具有一种自发的探索、创新精神和丰富的想象力;③具有刻苦、顽强、百折不挠的精神。
材料二:中国的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想象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只有14.9%。
栏目标题:展开想象翅膀, 示例一:点亮创新火炬 示例二:高举创新旗帜
(2)下面是明明同学为板报写的《中国为什么很少有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文章片段,其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帮助修改。
[甲]说起来还真有点不甘心,我们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建造了十分璀璨的文明。古代的四大发明更是让外国人称赞不已。为什么到了现代,中国诺贝尔奖获得者却如此之少呢?
我认为一部分原因是很多家长只考虑未来收入问题,[乙]至于孩子所学的专业和领域,孩子感兴趣或擅长,他们都不在乎。在他们看来,科学家、作家等职业前期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等投入。[丙]在这种大环境下,如果有人有点天赋和研究、创新精神,也很容易被扼杀在摇篮之中。
①[甲]处画线句搭配不当,应将“ 建造 ”改为“ 创造 ”。
②[乙]处画线句不合逻辑,请提出修改意见: 在“感兴趣”前加“是否” 。
③[丙]处画线句中关联词使用不当,应将“ 如果 ”改为“ 即使 ”。
◆课内精读
阅读《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回答问题。
4.找出这则消息的导语,说说其交代了哪些内容。
导语:瑞典国王和挪威……遗嘱,诺贝尔奖每年……作出最大贡献的人。 交代了颁奖方、奖项名称、奖励的对象。
5.消息的语言指用来简明扼要、准确及时报道新闻事实的语言,其基本表达方式是叙述,特征是客观、准确、简练、朴实和通俗。请根据下面句中的加点词分析其体现了消息语言的什么特征。
(1)德国的伦琴(物理学奖),他发.现.了X射线;荷兰的范托夫(化学奖),他发.现.了化学动力学定律和渗透压定律。
加点词“发现”写出了这两位科学家在发现新事物、新规律方面的贡献,体现了消息语言的客观性。
(2)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
“颇有”一词有分寸感地、恰当地评价了普吕多姆的诗歌创作,体现了消息语言的客观性与严谨性。
6.第4段是新闻结构中的哪一部分?有什么作用?
新闻背景。 这一部分内容介绍了颁奖资金的来源,补充说明了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分离的情况。这体现了诺贝尔奖的公平公正性。
7.“路透社斯德哥尔摩1901年12月10日电”在消息中叫什么?有什么作用?
电头。 表明新闻稿的发出单位,显示消息的“身份”,以此承担发表新闻作品的责任,接受社会监督;著有发稿的时间、地点,用来说明新闻的来源、时效。
◆类文荐读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①2023年2月21日,诺贝尔可持续发展基金会主席彼得·诺贝尔宣布,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获得诺贝尔可持续发展基金会颁发的“可持续发展特别贡献奖”,指出解振华特使参与了诸多气候变化行动,连续参加了15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为世界气候控制和促进中国与世界在可持续领域合作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国驻瑞典大使崔爱民出席诺贝尔可持续发展基金会颁奖仪式,代表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领取“可持续发展特别贡献奖”并在颁奖仪式上致辞。
②解振华特使发表视频获奖感言,指出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生态脆弱、能源资源相对短缺的发展中国家,面临发展、民生、减贫、环保等多重任务,要在几十年内走过发达国家二三百年的工业化、城镇化之路,还要在更短时间内把污染、排放控制住、降下来,从碳达峰到碳中和,难度超乎想象。中国领导人富有远见,比较早就明确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相继治理酸雨、沙尘暴、江河流域和城市空气污染,效果显著。习近平主席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近十年来,中国完成了全面脱贫目标,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平均6.5%的经济增长。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老百姓幸福感越来越高。中国实践表明,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非但不会阻碍经济发展,相反能培育新的增长动能,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我们愿同其他发展中国家分享经验,尽己所能提供帮助。解特使表示,自2007年起,与团队、各国同事一起见证了全球气候治理在曲折中不断前行,达成了里程碑意义的巴黎协定并付诸实施。自担任国家环境保护局局长起三十年里,从环保到经济部门,一直从事生态环保、资源节约,循环经济和气候变化相关工作,亲身经历了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在中国从理念到实践的过程。愿意继续尽己所能,为所热爱的事业作出贡献。
③崔大使致辞对解振华特使获奖表示热烈祝贺,对诺贝尔可持续发展基金会充分肯定解特使所作贡献表示感谢。崔大使指出,获奖不仅是对解振华特使的表彰,也是对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推进可持续发展方面贡献的高度认可。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共同事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近几十年来,中国不断深化对人与自然基本规律的认识,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确立为基本国策,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宣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努力推动能源结构转型,不断优化产业能源结构,单位GDP煤炭消费量大幅下降,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居世界第一。2022年,风电、光伏年发电量首次突破1万亿千瓦时,接近全国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中国大力推进绿色低碳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7年世界第一,保有量占全球一半。2021年与2012年相比,中国能耗强度下降了26.4%,碳排放强度下降了34.4%。中国努力为绿色科技创新作出中国贡献,在储能、氢能源、太阳能等领域世界前10%的论文中,中国学者的论文数居世界第一。在材料科学、化学、计算机、工程技术等领域,中国论文被引用次数居世界第一。展望未来,中国愿继续与各方一道,务实合作,携手前行,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原则,共同解决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选自《中国能源报》2023年2月22日)
8.浏览全文,给上面的新闻补写一个标题。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获颁诺贝尔“可持续发展特别贡献奖”。
9.用“ ”画出文中表明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获奖原因的句子。
10.品读第③段,说说崔大使的致辞包含了哪几层意思。
①表达对解振华特使获奖的祝贺和对诺贝尔可持续发展基金会肯定解特使所作贡献的感谢。②指出获奖的意义。③阐述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共同事业。④介绍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推进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⑤展望未来,提出愿景。
11.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生态脆弱、能源资源相对短缺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推进可持续发展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
首先,中国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治理环境污染,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高老百姓的幸福感。其次,中国实现了全面脱贫目标,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平均6.5%的经济增长。此外,中国还积极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分享经验,尽己所能提供帮助。
12.[新考法·开放探究]假如你是记者,请你设计两个问题分别采访彼得·诺贝尔和崔爱民。
问题一:(彼得·诺贝尔)您认为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有哪些具体行动和贡献? 问题二:(崔爱民)中国如何在推进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13.[核心素养·思维能力]给下面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20个字)
新华社斯德哥尔摩10月10日电 瑞典文学院10日宣布,将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韩国女作家韩江,她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韩国作家。
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马茨·马尔姆当天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韩国作家韩江,以表彰她“用强烈的诗意散文直面历史创伤,揭露人类生命的脆弱”。马尔姆说,已与韩江通电话告知其获奖消息,她没有料到自己会获奖,感到非常荣幸。
示例:韩国女作家韩江获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 3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1.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1)~(3)题。
路透社斯德哥尔摩1901年12月10日电
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今天首次 了诺贝尔奖。根据诺贝尔的遗zhǔ,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作出最大gòng献的人。
今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有:德国的伦琴 (物理学奖),他发现了X射线;荷兰的范托夫(化学奖),他发现了化学动力学定律和渗.透压定律;德国的贝林(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在血清疗法的研究方面卓有 ;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 。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有:瑞士的迪南,他于1864年建立了红十字会;经济学家帕西,他建立了促进国际仲裁的各国议会联盟。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挪.( )威 遗zhǔ( )
gòng( )献 渗. ( )透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颁发 成效 建功
B.颁奖 成效 建树
C.颁发 成就 建树
D.颁奖 成就 建功
(3)第2段列举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主要成就,有什么作用?
2.文学常识填空。
(1)本文在体裁上是 ,其最大的特点是 和 。
(2)诺贝尔是 (国家)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军工装备制造商和 的发明者。诺贝尔一生拥有 项专利发明。诺贝尔奖最初分设 、化学、 、 及和平五个奖项。
3.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诺贝尔奖,八年级(2)班准备出一期“诺贝尔奖与我们”的专题板报。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宣传委员准备根据以下材料,为板报栏目拟写一个标题,他写了前一句,请你补出后一句。(要求:与前一句语意相关、句式一致、字数相等)
材料一: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共同特点是:①对自然界和科学现象具有广泛而浓厚的兴趣;②从小具有一种自发的探索、创新精神和丰富的想象力;③具有刻苦、顽强、百折不挠的精神。
材料二:中国的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想象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只有14.9%。
栏目标题:展开想象翅膀,
(2)下面是明明同学为板报写的《中国为什么很少有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文章片段,其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帮助修改。
[甲]说起来还真有点不甘心,我们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建造了十分璀璨的文明。古代的四大发明更是让外国人称赞不已。为什么到了现代,中国诺贝尔奖获得者却如此之少呢?
我认为一部分原因是很多家长只考虑未来收入问题,[乙]至于孩子所学的专业和领域,孩子感兴趣或擅长,他们都不在乎。在他们看来,科学家、作家等职业前期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等投入。[丙]在这种大环境下,如果有人有点天赋和研究、创新精神,也很容易被扼杀在摇篮之中。
①[甲]处画线句搭配不当,应将“ ”改为“ ”。
②[乙]处画线句不合逻辑,请提出修改意见: 。
③[丙]处画线句中关联词使用不当,应将“ ”改为“ ”。
◆课内精读
阅读《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回答问题。
4.找出这则消息的导语,说说其交代了哪些内容。
5.消息的语言指用来简明扼要、准确及时报道新闻事实的语言,其基本表达方式是叙述,特征是客观、准确、简练、朴实和通俗。请根据下面句中的加点词分析其体现了消息语言的什么特征。
(1)德国的伦琴(物理学奖),他发.现.了X射线;荷兰的范托夫(化学奖),他发.现.了化学动力学定律和渗透压定律。
(2)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
6.第4段是新闻结构中的哪一部分?有什么作用?
7.“路透社斯德哥尔摩1901年12月10日电”在消息中叫什么?有什么作用?
◆类文荐读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①2023年2月21日,诺贝尔可持续发展基金会主席彼得·诺贝尔宣布,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获得诺贝尔可持续发展基金会颁发的“可持续发展特别贡献奖”,指出解振华特使参与了诸多气候变化行动,连续参加了15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为世界气候控制和促进中国与世界在可持续领域合作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国驻瑞典大使崔爱民出席诺贝尔可持续发展基金会颁奖仪式,代表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领取“可持续发展特别贡献奖”并在颁奖仪式上致辞。
②解振华特使发表视频获奖感言,指出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生态脆弱、能源资源相对短缺的发展中国家,面临发展、民生、减贫、环保等多重任务,要在几十年内走过发达国家二三百年的工业化、城镇化之路,还要在更短时间内把污染、排放控制住、降下来,从碳达峰到碳中和,难度超乎想象。中国领导人富有远见,比较早就明确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相继治理酸雨、沙尘暴、江河流域和城市空气污染,效果显著。习近平主席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近十年来,中国完成了全面脱贫目标,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平均6.5%的经济增长。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老百姓幸福感越来越高。中国实践表明,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非但不会阻碍经济发展,相反能培育新的增长动能,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我们愿同其他发展中国家分享经验,尽己所能提供帮助。解特使表示,自2007年起,与团队、各国同事一起见证了全球气候治理在曲折中不断前行,达成了里程碑意义的巴黎协定并付诸实施。自担任国家环境保护局局长起三十年里,从环保到经济部门,一直从事生态环保、资源节约,循环经济和气候变化相关工作,亲身经历了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在中国从理念到实践的过程。愿意继续尽己所能,为所热爱的事业作出贡献。
③崔大使致辞对解振华特使获奖表示热烈祝贺,对诺贝尔可持续发展基金会充分肯定解特使所作贡献表示感谢。崔大使指出,获奖不仅是对解振华特使的表彰,也是对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推进可持续发展方面贡献的高度认可。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共同事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近几十年来,中国不断深化对人与自然基本规律的认识,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确立为基本国策,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宣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努力推动能源结构转型,不断优化产业能源结构,单位GDP煤炭消费量大幅下降,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居世界第一。2022年,风电、光伏年发电量首次突破1万亿千瓦时,接近全国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中国大力推进绿色低碳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7年世界第一,保有量占全球一半。2021年与2012年相比,中国能耗强度下降了26.4%,碳排放强度下降了34.4%。中国努力为绿色科技创新作出中国贡献,在储能、氢能源、太阳能等领域世界前10%的论文中,中国学者的论文数居世界第一。在材料科学、化学、计算机、工程技术等领域,中国论文被引用次数居世界第一。展望未来,中国愿继续与各方一道,务实合作,携手前行,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原则,共同解决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选自《中国能源报》2023年2月22日)
8.浏览全文,给上面的新闻补写一个标题。
9.用“ ”画出文中表明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获奖原因的句子。
10.品读第③段,说说崔大使的致辞包含了哪几层意思。
11.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生态脆弱、能源资源相对短缺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推进可持续发展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
12.[新考法·开放探究]假如你是记者,请你设计两个问题分别采访彼得·诺贝尔和崔爱民。
13.[核心素养·思维能力]给下面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20个字)
新华社斯德哥尔摩10月10日电 瑞典文学院10日宣布,将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韩国女作家韩江,她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韩国作家。
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马茨·马尔姆当天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韩国作家韩江,以表彰她“用强烈的诗意散文直面历史创伤,揭露人类生命的脆弱”。马尔姆说,已与韩江通电话告知其获奖消息,她没有料到自己会获奖,感到非常荣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