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藤野先生
1.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1)~(4)题。
他所 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七年前 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lǎn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cuò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 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偷lǎn( 懒 ) 瞥.( piē )见
抑扬顿cuò( 挫 ) 深恶.( wù )痛疾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
A.改正 迁居 而且
B.修订 迁居 但是
C.改正 迁徙 但是
D.修订 迁徙 而且
(3)选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 反语 的修辞手法。
(4)选段中,作者怀念藤野先生的具体行动有哪些?
收藏讲义;悬挂照片;努力写作。
2.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
(1)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 外貌描写 )
(2)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语言描写 )
(3)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心理描写 )
(4)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神态描写 )
3.文学常识填空。
鲁迅(1881—1936),原名 周树人 ,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 文学家 、 思想家 和 革命家 。为救国救民,一生“三易其志”,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 《彷徨》 ,散文诗集 《野草》 ,回忆性散文集 《朝花夕拾》 等,为中国革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4.班级要举行“走近鲁迅”专题学习活动,要求至少结合两篇课文确定一个研究专题。请参考示例,简要介绍你的研究活动。
示例:
[专题名称]鲁迅小说中的“小人物”
[研究依据]《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故乡》中的闰土
[我的发现]他们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人,既老实善良,又愚昧落后。鲁迅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同时对造成他们人生悲剧的社会根源进行了深入思考。
我的研究:
[专题名称] 示例:[专题名称]鲁迅散文的特点
[研究依据] [研究依据]《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
[我的发现] [我的发现]鲁迅的散文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他的散文写作题材广泛,如《藤野先生》中既写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又写了自己留学的感慨,还写了“清国留学生”的不学无术,但都被怀念线和爱国线紧紧聚在一起;《阿长与〈山海经〉》零零碎碎写了对阿长的诸多讨厌,又写了她买《山海经》,一条怀念与敬仰线将诸多素材一线串珠,体现了鲁迅先生散文形散神聚、有的放矢的特点。
◆课内精读
阅读《藤野先生》,回答问题。
5.选文记叙了鲁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的什么思想品质?请完成下面的表格。
典型事例 人物品质
①添改“我”的讲义 对学生关心,认真负责
纠正“我”的解剖图 ②对学生的认真、严格、循循善诱,对科学的尊重
③关心“我”的解剖实习 ④对不同文化的尊重,没有民族偏见,关心学生思想意识的进步
想了解中国女人裹脚情况 ⑤严谨求实的精神
6.“我”看到藤野先生改过的讲义,为什么“吃惊、不安、感激”?
“我”“吃惊”是因为藤野先生亲自为“我”这个中国学生改讲义;“不安”是因为讲义中有那么多的脱漏和错误让先生费神;“感激”则是因为藤野先生对自己的热情关心。
7.作者是如何把对藤野先生的崇敬和怀念化作斗争的勇气和力量的?
一是装订收藏他改正的讲义来作为“永久的纪念”,但因丢失,非常惋惜;二是把藤野先生的赠照挂在寓居的东墙上,时时可以看到,以此来激励自己,增强自己的斗争勇气和力量,用自己战斗的笔“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8.下面句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表现了作者对藤野恩师的深深怀念,表明了藤野先生的精神鼓舞着作者,作者把怀念化为斗争的力量,决心以笔作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
9.纵观全文,有不少“我”的见闻似乎都与藤野先生关联不大,比如“我”经历的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因此有人说这些内容游离了本文的题目,请谈谈你的看法。
回忆性散文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回忆对象与叙事者经历的交织。本文写的就是作者“以藤野先生为中心的一段人生经历”。文中所写“我”经历的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既具体表现了“我”弃医从文的心路历程和爱国之情,也衬托出了藤野先生公正真诚、没有民族偏见的可贵品质,这样就更深沉地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思念之情。
10.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请举例分析。
①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嘲讽和厌恶,是他爱国主义情感的表现。②记得去往仙台途中一处驿站的名字叫“日暮里”,是因为他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的家国愁思。③记得“水户”,是因为这里是抗清志士朱舜水客死之地。④对初到仙台受到优待的非同寻常的理解,也是作者强烈民族自尊心和强烈爱国主义情感的表现。⑤对藤野先生的敬仰,也主要是因为他没有民族偏见,真诚帮助中国学生的高尚品质。⑥把怀念藤野先生的深情转化为实际斗争的勇气和力量,也是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的体现。
◆类文荐读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怀李叔同先生
丰子恺
①距今二十九年前,我十七岁的时候,最初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里见到李叔同先生,即后来的弘一法师,他是我们的音乐教师。李先生一生的最大特点是“认真”。他对于一件事,不做则已,要做就非做得彻底不可。
②他出身于富裕之家,他坠地后就遭父丧,又逢家庭之变,青年时就陪了他的生母南迁上海。当时上海文坛有著名的沪学会,李先生应沪学会征文,名字屡列第一。当时在上海的他:丝绒碗帽,正中缀一方白玉,曲襟背心,花缎袍子,后面挂着胖辫子,底下缎带扎脚管,双梁厚底鞋子,头抬得很高,英俊之气,流露于眉目间。真是当时上海一等的翩翩公子。这是最初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认真。他立意要做翩翩公子,就彻底地做一个翩翩公子。
③后来他到日本。他赴日本留学的时候,作一首《金缕曲》,词曰:“披发佯狂走,莽中原,暮鸦啼彻,几株衰柳。破碎河山谁收拾?零落西风依旧。便惹得离人消瘦……长夜西风眠不得,度群生那惜心肝剖。是祖国,忍孤负?”读这首词,可想见他当时豪气满胸,爱国热情炽盛。在日本时,看见明治维新的文化,就渴慕西洋文明。他立刻放弃了翩翩公子的态度,改做一个留学生。他对于西洋艺术全面进攻,绘画、音乐、文学、戏剧都研究。后来他在日本创办春柳剧社,并演当时西洋著名的悲剧《茶花女》。他自己把腰束小,扮作茶花女,粉墨登场。卷发,白的上衣。白的长裙拖着地面,腰身小到一把,两手举起托着后头,头向右歪侧,眉峰紧蹙,眼波斜睇,正是茶花女自伤命薄的神情。后来,我见过李先生在日本时的照片:高帽子、硬领、硬袖、燕尾服、史的克、尖头皮鞋,加之长身、高鼻,没有脚的眼镜夹在鼻梁上,竟活像一个西洋人。由此可以想见,当时他是彻头彻尾的一个留学生。这是第二次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认真。学一样,像一样。
④他回国后,在上海太平洋报社当编辑。不久,就被南京高等师范请去教图画、音乐。后来又应杭州师范之聘,同时兼任两个学校的课,我就是杭州师范的学生。这时候,李先生已由留学生变为教师。这一变,变得真彻底:漂亮的洋装不穿了,却换上灰色粗布袍子、黑布马褂、布底鞋子。金丝边眼镜也换了黑的钢丝边眼镜。他是一个修养很深的美术家,所以对于仪表很讲究。他穿布衣,全无穷相,而另具一种朴素的美。“淡妆浓抹总相宜”,这诗句原是描写西子的,但拿来形容我们的李先生的仪表,也很适用。他一时代的服装,表出着一时代的思想与生活。各时代的思想与生活判然不同,各时代的服装也判然不同。这是第三次表示他的特性:认真。
⑤我读二年级时,图画归李先生教。他本来常读性理的书,后来忽然信了道教,案头常常放着道藏。但他学道的时候很短。不久他就学佛。李先生告诉我,他不久要出家为僧。我愕然不知所对。过了几天,他果然辞职,到了虎跑寺。我们再去望他时,他已光着头皮,穿着僧衣,俨然一位清癯的法师了。法师的僧腊(出家时间)二十四年。这二十四年中,他一贯到底,而且修行功夫愈进愈深。他的生活非常认真。举一例说:有一次我寄一卷宣纸去,请弘一法师写佛号。宣纸多了些,他就来信问我,多余的宣纸如何处置?有一次他到我家。我请他藤椅子里坐。他把藤椅子轻轻摇动,然后慢慢地坐下去。起先我不敢问。后来看他每次都如此,我就启问。法师回答我说:“这椅子里头,两根藤之间,也许有小虫伏着。突然坐下去,要把它们压死,所以先摇动一下,慢慢地坐下去,好让它们走避。”读者听到这话,也许要笑。但这正是做人极度认真的表现。
⑥现在弘一法师在福建泉州圆寂了。我和李先生在世间的师徒尘缘已经结束,然而他的遗训——认真——永远铭刻在我心头。
1943年4月作于四川客寓
11.李叔同人物性格的突出特征是什么?文章是从哪几个阶段表现这个特征的?
性格特征是“认真”。 第一,青年时期在上海,好学上进,大展才华,认认真真做一个翩翩公子。第二,留学日本,刻苦钻研西洋文化,认认真真做一个将来报效祖国的留学生。第三,回国后,认认真真教学,把所学的知识回报给祖国的人民。第四,出家之后,更是认认真真做人,做任何事情都一丝不苟。
12.文章第③段中写李叔同在日本留学,引用了他写的《金缕曲》词,有什么作用?
《金缕曲》一词表现了祖国当时惨痛的现实,表达了李叔同的爱国热情;表明其热爱学习西洋文明是因为爱国,是为了探索救国救民之路。
13.文中多次写到李叔同的仪表,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①讲究仪表,突出他是一个修养很深的美术家。②突出他不同时代的服装,代表不同时代的思想与生活。③表现他的性格特性:认真。
14.请简述文章第①段的作用。
点明文章主题:李先生的最大特点是认真;引出下文,与下文具体内容相照应。
15.[核心素养·审美创造]文中说“我和李先生在世间的师徒尘缘已经结束,然而他的遗训——认真——永远铭刻在我心头。”请分析这句话的含义。
①李先生在福建泉州圆寂了,而作为学生的“我”再也无法与老师再续师生之缘,表达对老师去世的遗憾之情。②老师虽然去世了,但他的教导永远记在学生心中,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无限怀念之情。
16. [核心素养·语言运用]有同学从网上摘录了下面的内容,请你根据其语言特点,将短文补充完整。
多味的作家——鲁迅
苦:成了“名人”“正人君子”的仇敌是苦,父亲的逝世是苦,永别藤野先生是苦,跳进旧社会的“大染缸”而不得解脱更是苦。革命苦,百姓苦,苦了鲁迅,也苦了这本在暴虐、阴暗、乌烟瘴气中走过来的《朝花夕拾》。
咸:朴实感人的散文催人泪下。点滴的旧事,是《朝花夕拾》可歌可泣的盐分,染咸的是回忆,溅起的是读者心灵的深思。
辣: 示例:鲁迅的本色是辣。辛辣的笔风,自然会有其笔尖直指的人群。他“横眉冷对千夫指”,在《朝花夕拾》中忆起儿时所遇反动、守旧势力,对他们的抨击与批判毫不留情。 7 藤野先生
1.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1)~(4)题。
他所 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七年前 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lǎn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cuò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 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偷lǎn( ) 瞥.( )见
抑扬顿cuò( ) 深恶.( )痛疾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改正 迁居 而且
B.修订 迁居 但是
C.改正 迁徙 但是
D.修订 迁徙 而且
(3)选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4)选段中,作者怀念藤野先生的具体行动有哪些?
2.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
(1)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 )
(2)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
(3)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
(4)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
3.文学常识填空。
鲁迅(1881—1936),原名 ,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 、 和 。为救国救民,一生“三易其志”,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 ,散文诗集 ,回忆性散文集 等,为中国革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4.班级要举行“走近鲁迅”专题学习活动,要求至少结合两篇课文确定一个研究专题。请参考示例,简要介绍你的研究活动。
示例:
[专题名称]鲁迅小说中的“小人物”
[研究依据]《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故乡》中的闰土
[我的发现]他们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人,既老实善良,又愚昧落后。鲁迅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同时对造成他们人生悲剧的社会根源进行了深入思考。
我的研究:
[专题名称]
[研究依据]
[我的发现]
◆课内精读
阅读《藤野先生》,回答问题。
5.选文记叙了鲁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的什么思想品质?请完成下面的表格。
典型事例 人物品质
① 对学生关心,认真负责
纠正“我”的解剖图 ②
③ ④
想了解中国女人裹脚情况 ⑤
6.“我”看到藤野先生改过的讲义,为什么“吃惊、不安、感激”?
7.作者是如何把对藤野先生的崇敬和怀念化作斗争的勇气和力量的?
8.下面句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9.纵观全文,有不少“我”的见闻似乎都与藤野先生关联不大,比如“我”经历的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因此有人说这些内容游离了本文的题目,请谈谈你的看法。
10.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请举例分析。
◆类文荐读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怀李叔同先生
丰子恺
①距今二十九年前,我十七岁的时候,最初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里见到李叔同先生,即后来的弘一法师,他是我们的音乐教师。李先生一生的最大特点是“认真”。他对于一件事,不做则已,要做就非做得彻底不可。
②他出身于富裕之家,他坠地后就遭父丧,又逢家庭之变,青年时就陪了他的生母南迁上海。当时上海文坛有著名的沪学会,李先生应沪学会征文,名字屡列第一。当时在上海的他:丝绒碗帽,正中缀一方白玉,曲襟背心,花缎袍子,后面挂着胖辫子,底下缎带扎脚管,双梁厚底鞋子,头抬得很高,英俊之气,流露于眉目间。真是当时上海一等的翩翩公子。这是最初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认真。他立意要做翩翩公子,就彻底地做一个翩翩公子。
③后来他到日本。他赴日本留学的时候,作一首《金缕曲》,词曰:“披发佯狂走,莽中原,暮鸦啼彻,几株衰柳。破碎河山谁收拾?零落西风依旧。便惹得离人消瘦……长夜西风眠不得,度群生那惜心肝剖。是祖国,忍孤负?”读这首词,可想见他当时豪气满胸,爱国热情炽盛。在日本时,看见明治维新的文化,就渴慕西洋文明。他立刻放弃了翩翩公子的态度,改做一个留学生。他对于西洋艺术全面进攻,绘画、音乐、文学、戏剧都研究。后来他在日本创办春柳剧社,并演当时西洋著名的悲剧《茶花女》。他自己把腰束小,扮作茶花女,粉墨登场。卷发,白的上衣。白的长裙拖着地面,腰身小到一把,两手举起托着后头,头向右歪侧,眉峰紧蹙,眼波斜睇,正是茶花女自伤命薄的神情。后来,我见过李先生在日本时的照片:高帽子、硬领、硬袖、燕尾服、史的克、尖头皮鞋,加之长身、高鼻,没有脚的眼镜夹在鼻梁上,竟活像一个西洋人。由此可以想见,当时他是彻头彻尾的一个留学生。这是第二次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认真。学一样,像一样。
④他回国后,在上海太平洋报社当编辑。不久,就被南京高等师范请去教图画、音乐。后来又应杭州师范之聘,同时兼任两个学校的课,我就是杭州师范的学生。这时候,李先生已由留学生变为教师。这一变,变得真彻底:漂亮的洋装不穿了,却换上灰色粗布袍子、黑布马褂、布底鞋子。金丝边眼镜也换了黑的钢丝边眼镜。他是一个修养很深的美术家,所以对于仪表很讲究。他穿布衣,全无穷相,而另具一种朴素的美。“淡妆浓抹总相宜”,这诗句原是描写西子的,但拿来形容我们的李先生的仪表,也很适用。他一时代的服装,表出着一时代的思想与生活。各时代的思想与生活判然不同,各时代的服装也判然不同。这是第三次表示他的特性:认真。
⑤我读二年级时,图画归李先生教。他本来常读性理的书,后来忽然信了道教,案头常常放着道藏。但他学道的时候很短。不久他就学佛。李先生告诉我,他不久要出家为僧。我愕然不知所对。过了几天,他果然辞职,到了虎跑寺。我们再去望他时,他已光着头皮,穿着僧衣,俨然一位清癯的法师了。法师的僧腊(出家时间)二十四年。这二十四年中,他一贯到底,而且修行功夫愈进愈深。他的生活非常认真。举一例说:有一次我寄一卷宣纸去,请弘一法师写佛号。宣纸多了些,他就来信问我,多余的宣纸如何处置?有一次他到我家。我请他藤椅子里坐。他把藤椅子轻轻摇动,然后慢慢地坐下去。起先我不敢问。后来看他每次都如此,我就启问。法师回答我说:“这椅子里头,两根藤之间,也许有小虫伏着。突然坐下去,要把它们压死,所以先摇动一下,慢慢地坐下去,好让它们走避。”读者听到这话,也许要笑。但这正是做人极度认真的表现。
⑥现在弘一法师在福建泉州圆寂了。我和李先生在世间的师徒尘缘已经结束,然而他的遗训——认真——永远铭刻在我心头。
1943年4月作于四川客寓
11.李叔同人物性格的突出特征是什么?文章是从哪几个阶段表现这个特征的?
12.文章第③段中写李叔同在日本留学,引用了他写的《金缕曲》词,有什么作用?
13.文中多次写到李叔同的仪表,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14.请简述文章第①段的作用。
15.[核心素养·审美创造]文中说“我和李先生在世间的师徒尘缘已经结束,然而他的遗训——认真——永远铭刻在我心头。”请分析这句话的含义。
16. [核心素养·语言运用]有同学从网上摘录了下面的内容,请你根据其语言特点,将短文补充完整。
多味的作家——鲁迅
苦:成了“名人”“正人君子”的仇敌是苦,父亲的逝世是苦,永别藤野先生是苦,跳进旧社会的“大染缸”而不得解脱更是苦。革命苦,百姓苦,苦了鲁迅,也苦了这本在暴虐、阴暗、乌烟瘴气中走过来的《朝花夕拾》。
咸:朴实感人的散文催人泪下。点滴的旧事,是《朝花夕拾》可歌可泣的盐分,染咸的是回忆,溅起的是读者心灵的深思。
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