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白杨礼赞
1.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1)~(4)题。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bá,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róng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 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 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 ?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婆娑.( ) 挺bá( )
积雪初róng( ) 宛.( )然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连想 进步 意志
B.联想 上进 意志
C.联想 进步 意识
D.连想 上进 意识
(3)选段运用的修辞手法有 、 、 。
(4)选段画线句子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是什么?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古人写诗讲究炼字,一个生动传神的词语看似妙.手.偶.得.,实则需要深厚的生活和文学积淀。
B.家乡的田野如此美丽,热爱它、眷恋它、呵护它的想法在我们的心头潜.滋.暗.长.。
C.老城区现在已开始拆迁,许多建筑物旁.逸.斜.出.,甚至垮塌了。
D.呼伦贝尔大草原坦.荡.如.砥.,辽阔广大,没有山峦起伏,没有沟壑纵横,唯有缓缓的坡度在无限地逶迤、延伸。
3.文学常识填空。
《白杨礼赞》的作者是 ,原名 ,字 ,现代作家。本文体裁是 ,选自《 》。“礼赞”含有 之意。
4.阳光中学八年级(6)班开展“礼赞平凡生命中的美好品质”专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请根据对课文的理解以及你对白杨树的了解对出下联。
上联:观翠竹仰慕谦逊品节
下联:
(2)[新考法·微写作]春节,在中华民族的传统里是万家团圆的日子。然而,这样的节日对军人来说,更意味着坚守与责任。在这灯火阑珊、爆竹声声的时刻,我们的人民子弟兵正坚守岗位,或在雪山之巅站岗执勤,或在边防戈壁巡逻放哨,或在深山林海枕戈待旦……请你写一段话对他们表示感谢。(语言连贯得体,100字以内)
(3)胡敏同学为本次主题活动搜集到一则材料,准备在班会活动上朗读,画线的句子均有语病,请你帮她修改。
[甲]冬小麦必须在冬季来临之前播种完毕,因为出土的幼苗必须经历一整冬的雪压霜欺,最后才能在来年大约5月左右扬花吐穗,孕出果实。倘若要躲掉那个刺骨的冬天,执意把它播种在温暖的春天,最终也只能徒长枝叶,永远不会结出一粒果实。[乙]雪压霜欺对冬小麦来说,是一段不能缺失的。人的成长也离不开种种磨难,倘在逆境中仍能保持执着和不屈,生命之花定会开得更加美丽。
◆课内精读
阅读《白杨礼赞》,回答问题。
5.“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句中的破折号有什么作用?
6.“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句中的“扑”字用得好吗?为什么?
7.作者描写白杨树之前,用详尽的笔墨描写了西北高原的景象,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
8.第7段中,作者一连用了四个反问句构成排比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它们是怎样逐步加深的?
9.第8段中,作者认为白杨树与北方的农民有哪些相似之处?此处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类文荐读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萧萧白杨
许冬林
①白杨树是我见过的生长得最专注的树了。树干挺拔向上,像毛笔的中锋,笔直指向天空。那些丫枝里,没有一个逃兵,哪怕一点异心都没有。看着那样统一步调的丫枝,在主干的统领下,奔向同一个方向,会让人心底涌起“忠诚”两字。
②和白杨相比,感觉南方的树木是娇生惯养的。南方有佳木,它们枝叶蓊郁,八方伸展,一副柔媚多情的姿态。而白杨呢,它大约是乔木中的君子,行坐端庄,穆穆临风。
③以前读到“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我以为白杨秋风是一幅仓皇晦暗的画面。“萧萧”是白杨在风里落叶的声音——长风浩荡,秋色肃杀,和落叶一起沉寂于大地的,还有永不复返的生命。《古诗十九首》里,白杨就这么萧条冷落,似乎一直在很悲剧地落叶。
④后来做中学老师,给学生上《白杨礼赞》,依旧将信将疑,以为作者是怀着主观偏见,生生把晦暗苍凉的白杨给提亮了。直到亲眼看见,才惊觉白杨原来不那么萧索。
⑤在新疆,秋日朗照的天空下,看到水渠边的一排白杨树,我竟然也和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的茅盾先生一样,惊奇地叫了一声。
⑥白杨实在英挺,是纤尘不染的那种英挺伟岸。
⑦“微风吹,吹得绿叶沙沙响,太阳照得绿叶闪银光。”风吹白杨,万叶翻动,萧萧有声。西北地区的树木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叶子要稀一点。叶子的间隙里,风可以张开膀子穿过去。不像南方的树,叶子太密太厚,永远是荷尔蒙旺盛的青春期,风一吹,声音模糊得没有重点。
⑧我喜欢白杨,喜欢它的这种疏朗与简洁,就像难得一遇的谦谦君子,儒雅,低调,懂得节制欲望,与攘攘①尘世总是保持一段距离,可又是有力量的。我站在白杨下,听风吹白杨,感觉像是站在楼兰遗址的颓墙前,虔诚地倾听古人浑厚庄严的歌谣。
⑨白杨入画。但不是中国水墨,而是西洋油画。西北无边无际的阳光下,白杨被照得通体明亮,气宇轩昂。叶子翠绿,树干纯白,色彩饱和度强。而西洋油画,用色饱满,适宜画白杨。在油画框里,白杨用枝干和茂盛的叶子,来表达阳光醇厚,表达天空高远。
⑩去交河故城时,我在吐鲁番的一条路边停下,特意下车,亲手抚摸了一棵白杨。
11交河故城是唐朝安西都护府遗址,在吐鲁番。安西都护府是唐代西域的最高军政机构,首任都护是乔师望,他是唐朝将领,庐陵公主的驸马。后来接任的郭孝恪击败龟兹后,把安西都护府从交河城迁到了龟兹,即今天的新疆库车县。此后,都护府在唐蕃战火中几失几守,最后府衙基本稳定在龟兹。王维有《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诗里的安西,已经是位于龟兹的安西都护府了。
12在唐代,从长安望向安西都护府,那是山长水阔,黄沙漫天。那些远赴西北镇守边塞的文武官员,那些鞍马风尘夜夜望乡的中原士兵,一定在不遇故人的孤独中,用白杨的葱茏喂养着乡思和希望。
13“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边塞诗人岑参写出了边地苦寒却也雄奇的大观。那时,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岑参第二次出塞任职。新的守边人来了,老的守边人回去,一拨拨人马轮换,用人之颠沛换国之长安。岑参来给他的前任武判官送行,“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那时,西北的白杨一定落光了叶子,在漫天风雪中伫立成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样子。
14当春天来临,交河故城的城墙下桃花盛开。一千多年前的春天,白杨也在春风里萌发新叶。我想,那些一拨拨来过西北、驻守过西北、穿越过古丝绸之路的人们,是否在深深孤独中,慢慢就散发出白杨的气质?
15如果有白杨,又何惧大地空旷。
(有删改)
[注]①攘攘:世人追名逐利的样子。
10.[核心素养·审美创造]请谈谈作者认为西洋油画比中国水墨更适合画白杨的原因。
11.作者和茅盾看到白杨树都“惊奇地叫了一声”,茅盾是因为恹恹欲睡之感被傲然挺立的白杨惊醒,而作者是为什么?请结合文本分析原因。
12.第11段作者为什么要引用王维的诗?
13.[新考法·关联教材]选文第14段画线句中提到的“白杨的气质”与茅盾笔下的白杨树的“气质”有什么不同?说说你的理解。
14.[新考法·微写作]请你展开联想,运用象征手法写一段话,赞颂生活中你最喜欢的一种事物。(150字左右)
16 白杨礼赞
1.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1)~(4)题。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bá,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róng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 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 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 ?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婆娑.( suō ) 挺bá( 拔 )
积雪初róng( 融 ) 宛.( wǎn )然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B )
A.连想 进步 意志
B.联想 上进 意志
C.联想 进步 意识
D.连想 上进 意识
(3)选段运用的修辞手法有 对比 、 比喻 、 反问 。
(4)选段画线句子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是什么?
这是“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作者用两个否定和一个假设似乎是说白杨树不美,但接着又用“好女子”和“伟丈夫”两个比喻形成对比,突出了白杨树具有伟丈夫的美。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C )
A.古人写诗讲究炼字,一个生动传神的词语看似妙.手.偶.得.,实则需要深厚的生活和文学积淀。
B.家乡的田野如此美丽,热爱它、眷恋它、呵护它的想法在我们的心头潜.滋.暗.长.。
C.老城区现在已开始拆迁,许多建筑物旁.逸.斜.出.,甚至垮塌了。
D.呼伦贝尔大草原坦.荡.如.砥.,辽阔广大,没有山峦起伏,没有沟壑纵横,唯有缓缓的坡度在无限地逶迤、延伸。
3.文学常识填空。
《白杨礼赞》的作者是 茅盾 ,原名 沈德鸿 ,字 雁冰 ,现代作家。本文体裁是 抒情散文 ,选自《 茅盾全集 》。“礼赞”含有 尊敬和赞美 之意。
4.阳光中学八年级(6)班开展“礼赞平凡生命中的美好品质”专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请根据对课文的理解以及你对白杨树的了解对出下联。
上联:观翠竹仰慕谦逊品节
下联: 示例:赏白杨敬仰不屈精神
(2)[新考法·微写作]春节,在中华民族的传统里是万家团圆的日子。然而,这样的节日对军人来说,更意味着坚守与责任。在这灯火阑珊、爆竹声声的时刻,我们的人民子弟兵正坚守岗位,或在雪山之巅站岗执勤,或在边防戈壁巡逻放哨,或在深山林海枕戈待旦……请你写一段话对他们表示感谢。(语言连贯得体,100字以内)
示例:尊敬的军人叔叔,你们好!军装赋予你们使命与责任,让你们舍小家为大家!你们的坚守,换来的是全中国人民的祥和新年。你们辛苦了,这份伟大的付出,值得我们铭记于心,向你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3)胡敏同学为本次主题活动搜集到一则材料,准备在班会活动上朗读,画线的句子均有语病,请你帮她修改。
[甲]冬小麦必须在冬季来临之前播种完毕,因为出土的幼苗必须经历一整冬的雪压霜欺,最后才能在来年大约5月左右扬花吐穗,孕出果实。倘若要躲掉那个刺骨的冬天,执意把它播种在温暖的春天,最终也只能徒长枝叶,永远不会结出一粒果实。[乙]雪压霜欺对冬小麦来说,是一段不能缺失的。人的成长也离不开种种磨难,倘在逆境中仍能保持执着和不屈,生命之花定会开得更加美丽。
[甲]处画线句子语意重复,可去掉“大约”或“左右”。[乙]处画线句子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句末加上“经历”。
◆课内精读
阅读《白杨礼赞》,回答问题。
5.“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句中的破折号有什么作用?
表示语意的递进。
6.“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句中的“扑”字用得好吗?为什么?
好。 “扑”与“奔驰”照应,准确地表现了“奔驰”的汽车速度之快,也反映了黄土高原的辽阔平坦,一望无际。
7.作者描写白杨树之前,用详尽的笔墨描写了西北高原的景象,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
①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它傲然挺立的形象。②暗写陕甘宁边区这个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提示象征意义做铺垫。
8.第7段中,作者一连用了四个反问句构成排比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它们是怎样逐步加深的?
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后面的三个“难道”,由浅入深依次点明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守卫家乡的哨兵、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9.第8段中,作者认为白杨树与北方的农民有哪些相似之处?此处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相似之处:极普遍,不被人重视;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 表现手法:运用了象征手法。
◆类文荐读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萧萧白杨
许冬林
①白杨树是我见过的生长得最专注的树了。树干挺拔向上,像毛笔的中锋,笔直指向天空。那些丫枝里,没有一个逃兵,哪怕一点异心都没有。看着那样统一步调的丫枝,在主干的统领下,奔向同一个方向,会让人心底涌起“忠诚”两字。
②和白杨相比,感觉南方的树木是娇生惯养的。南方有佳木,它们枝叶蓊郁,八方伸展,一副柔媚多情的姿态。而白杨呢,它大约是乔木中的君子,行坐端庄,穆穆临风。
③以前读到“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我以为白杨秋风是一幅仓皇晦暗的画面。“萧萧”是白杨在风里落叶的声音——长风浩荡,秋色肃杀,和落叶一起沉寂于大地的,还有永不复返的生命。《古诗十九首》里,白杨就这么萧条冷落,似乎一直在很悲剧地落叶。
④后来做中学老师,给学生上《白杨礼赞》,依旧将信将疑,以为作者是怀着主观偏见,生生把晦暗苍凉的白杨给提亮了。直到亲眼看见,才惊觉白杨原来不那么萧索。
⑤在新疆,秋日朗照的天空下,看到水渠边的一排白杨树,我竟然也和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的茅盾先生一样,惊奇地叫了一声。
⑥白杨实在英挺,是纤尘不染的那种英挺伟岸。
⑦“微风吹,吹得绿叶沙沙响,太阳照得绿叶闪银光。”风吹白杨,万叶翻动,萧萧有声。西北地区的树木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叶子要稀一点。叶子的间隙里,风可以张开膀子穿过去。不像南方的树,叶子太密太厚,永远是荷尔蒙旺盛的青春期,风一吹,声音模糊得没有重点。
⑧我喜欢白杨,喜欢它的这种疏朗与简洁,就像难得一遇的谦谦君子,儒雅,低调,懂得节制欲望,与攘攘①尘世总是保持一段距离,可又是有力量的。我站在白杨下,听风吹白杨,感觉像是站在楼兰遗址的颓墙前,虔诚地倾听古人浑厚庄严的歌谣。
⑨白杨入画。但不是中国水墨,而是西洋油画。西北无边无际的阳光下,白杨被照得通体明亮,气宇轩昂。叶子翠绿,树干纯白,色彩饱和度强。而西洋油画,用色饱满,适宜画白杨。在油画框里,白杨用枝干和茂盛的叶子,来表达阳光醇厚,表达天空高远。
⑩去交河故城时,我在吐鲁番的一条路边停下,特意下车,亲手抚摸了一棵白杨。
11交河故城是唐朝安西都护府遗址,在吐鲁番。安西都护府是唐代西域的最高军政机构,首任都护是乔师望,他是唐朝将领,庐陵公主的驸马。后来接任的郭孝恪击败龟兹后,把安西都护府从交河城迁到了龟兹,即今天的新疆库车县。此后,都护府在唐蕃战火中几失几守,最后府衙基本稳定在龟兹。王维有《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诗里的安西,已经是位于龟兹的安西都护府了。
12在唐代,从长安望向安西都护府,那是山长水阔,黄沙漫天。那些远赴西北镇守边塞的文武官员,那些鞍马风尘夜夜望乡的中原士兵,一定在不遇故人的孤独中,用白杨的葱茏喂养着乡思和希望。
13“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边塞诗人岑参写出了边地苦寒却也雄奇的大观。那时,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岑参第二次出塞任职。新的守边人来了,老的守边人回去,一拨拨人马轮换,用人之颠沛换国之长安。岑参来给他的前任武判官送行,“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那时,西北的白杨一定落光了叶子,在漫天风雪中伫立成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样子。
14当春天来临,交河故城的城墙下桃花盛开。一千多年前的春天,白杨也在春风里萌发新叶。我想,那些一拨拨来过西北、驻守过西北、穿越过古丝绸之路的人们,是否在深深孤独中,慢慢就散发出白杨的气质?
15如果有白杨,又何惧大地空旷。
(有删改)
[注]①攘攘:世人追名逐利的样子。
10.[核心素养·审美创造]请谈谈作者认为西洋油画比中国水墨更适合画白杨的原因。
因为阳光下,白杨被照得通体明亮,叶子翠绿,树干纯白,色彩饱和度强。而西洋油画,用色饱满,所以适宜画白杨。
11.作者和茅盾看到白杨树都“惊奇地叫了一声”,茅盾是因为恹恹欲睡之感被傲然挺立的白杨惊醒,而作者是为什么?请结合文本分析原因。
因为终于亲眼见到了喜欢的白杨,看到了它的挺拔高峻,见证了它毫无晦暗苍凉之色,且它的“疏朗与简洁”深深吸引了“我”。一声惊叫,完全是兴奋喜悦之声。
12.第11段作者为什么要引用王维的诗?
引用王维的诗,证明“此时的安西,已经是位于龟兹的安西都护府了”;引用诗句,增强了文章的文学韵味。
13.[新考法·关联教材]选文第14段画线句中提到的“白杨的气质”与茅盾笔下的白杨树的“气质”有什么不同?说说你的理解。
茅盾笔下的白杨树紧密团结、力争上游,象征着北方抗战军民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本文中的白杨傲岸挺拔、疏朗简洁,象征着坚守岗位、默默奉献、忠诚于事业的“君子”。
14.[新考法·微写作]请你展开联想,运用象征手法写一段话,赞颂生活中你最喜欢的一种事物。(150字左右)
示例:落叶,奉献了七八个月的绿色,也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现在以金黄谢幕,也算是一种圆满。你看它们,来时欣欣向荣,走时充满希望。所谓“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诗意,正是它最乐于表达的真情。树叶的一生只有大半年,它没有愧对这一生。它的一生都是为他人而活。春天,它以嫩绿装点世界;夏天,它以浓荫给人凉爽;秋天,它或以颜色悦人心情,或零落给大地增添营养。它潇洒来去,可谓是活得自豪而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