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群文阅读训练 第二单元 生活的记忆 课件(共4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语文上册群文阅读训练 第二单元 生活的记忆 课件(共4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3 19:59: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6张PPT)
第二单元|生活的记忆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
目标导航
单元目标 1.了解回忆性散文、传记呈现的各式各样的人生经历,从文中人物的生平事迹中汲取精神营养,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
2.抓住回忆性散文和传记内容真实、事件典型、注重细节等特点,掌握阅读方法
3.学习课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尝试在自己的写作中借鉴运用;品味风格多样的语言,提高赏析文章的能力
中考考点链接(回忆性散文 或传记) 1.概括事件或内容(★★★★)
2.分析刻画人物的方法及其作用(★★★)
3.分析概括人物形象(★★★★)
4.从用词或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语言(★★★★)
5.理解句子的含义(★★★★)
6.理解标题的含义(★★★)
7.分析段落的作用(★★★)
8.分析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9.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10.分析插叙的作用(★★★)
任务一 群文阅读训练
  历史不可“穿越”,却能在回忆性散文或传记中得以再现。让我们走进下面的群文,去了解别样的人生,品味真挚的情感。
【第一篇】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17分)
老舍的父子情
舒 乙
①父爱如山,多年以后回忆起来,仍然令我泪流。
②我的父亲,既不是典型意义上的慈父,也不是那种严厉得令孩子见而生畏的人。他是个新旧时代交替之际的人,所以他比较复杂,当然也是个复杂的父亲。
③我的第一次记忆是一岁多有的。那是在青岛,门外来了个老道,对我父亲说,14号那天,往小胖子(我当时比较胖)左手腕上系一圈红线就可以消灾,我当时吓得哇哇大哭,父亲却听从了老道的安排。他说:“看看小胖子手腕的红线,我觉得比写两本伟大的作品还骄傲。”
④父亲在后来写的幽默小文中,多次提到他的一儿一女“均狡猾可喜”:他常常要当马当牛,在地上爬来爬去,还要学牛叫。小胖子常常下令让他“开步走”,可是永远不喊“立正”,走起来没完。无数个刚想起来的好词好句就在这些“命令”中飞到了九霄云外,所以至今也没有成为莎士比亚。
⑤在我两岁零三个月的时候,父亲南下武汉加入抗战洪流。再见到父亲时,我已经8岁了。见头一面时,我觉得父亲很苍老,他刚割完阑尾,腰直不起来,我怯生生地喊了他一声“爸”,他抬起一只手臂,摸摸我的头,叫我“小乙”。我发现,在家里他很严肃,并不和孩子随便说笑,
也没有什么特别亲昵的动作。他当时严重贫血,整天抱怨头晕,
但还是天天离不开书桌,坚持写《四世同堂》。
⑥当朋友来看他的时候,他的话才多了起来,变得非常健谈,往往一张嘴就是一串笑话,逗得大家笑得前仰后合。我总是静静地在一旁听,也免不了跟着傻笑,父亲从不赶我走,还常常指着我亲切地叫我“傻小子”。他对我的功课和成绩毫无兴趣,一次也没问过,也没辅导过,完全不放在心上。他十分欣赏我对画画有兴趣,对刻图章有兴趣,对收集邮票有兴
趣,他知道我上五年级时被选为小学学生会主席时,禁不住大笑起来,以为是件很可乐的事,而且还是那句评语:这傻小子!
⑦他很爱带我去拜访朋友,坐茶馆,上澡堂子。走在路上,总是
他拄着手杖走在前面,我紧紧地跟在后面,他从不拉我的手,也
不和我说话。后来他去了美国。
⑧我15岁时,他从美国回来,给我带回来的礼物是一盒矿石标本,里面有二十多块可爱的小石头,闪着各种异样的光彩,每一块都有学名,还有简单的说明。他见到我,不再叫“小乙”,而是称呼“舒乙”,而且伸出手来和我握手,好像彼此是朋友一样。握着他伸过来的手,我内心充满了惊奇,顿时感觉自己长大了,不再是他的小小的“傻小子”了。
⑨高中毕业后,我通过了留学苏联的考试,父亲很高兴。他三次到苏联去,都要专程看我。他很少给我写信,但是常常得意地对朋友们说:
“儿子是学理工的,学的是由木头里炼酒精!”
⑩对我的恋爱和婚事,父亲表示完全尊重我的选择。婚礼当天,他请了两桌客,招待亲家和老友,他还送给我们一幅亲笔写的大条幅,红纸上写着八个大字:“勤俭持家,健康是福。”可惜,后来条幅遭到了意外破坏,残破不堪,但却是我最珍贵的宝贝。
1.文章第④段属于插叙部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分)
答案:这样写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
2.文章结尾句言简意丰,耐人寻味,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悲伤”是因为父亲去世了,难免悲痛;“幸运”是庆幸自己有这样一位学识渊博、严厉而又不失慈爱的父亲。
3.结合语境,依据括号里的要求赏析句子。(6分)
(1)父爱如山,多年以后回忆起来,仍然令我泪流。(从修辞手法角度)
答案:该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父爱比作山,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和感激之情。
答案:“狡猾”一词贬义褒用,在这里是“聪明”的意思,表达了老舍
对子女的喜爱之情。
答案:风呜咽叹息,盘旋在我的周围,似窸窸窣窣的薄纱,小心翼翼地,不愿扰人清静
【第二篇】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20分)
时间不等人
毕啸南
①意识到爸妈老去,是一个模糊而漫长的过程。第一次有这样的具体感知,是十四年前,我出发去济南念大学的那天。
②舅舅开车送我和我爸去火车站,妈给我准备了六大包的行李,我坚持只带一个皮箱。她像雨前忙着搬家的蚂蚁,左右摇晃着略显圆实
的身体,自顾自地来来回回,连拖带抱,硬生生地把大大小小的包
裹都塞进了车里。
③临行前,妈逐一把包裹拆开来检查一遍。少年的我觉得脸上有些挂不住了,冲妈大声嚷嚷:“哎呀,别翻了,说了不带不带,跟逃荒似的。”说着,我便转身蹿进车里。“哪里像逃荒,满嘴胡诌。”妈见我恼了,笑中有些歉意,随即又笑呵呵地招呼着亲戚邻里。她天生一张鹅蛋脸,嵌了一双美丽的大眼睛,笑起来嘴巴像弯月挂在满是晚霞的天空中。
④车快发动了,妈突然大喊了一声:“糟了糟了,到底是忘了东西。”她跑进院子,又跑了回来,手里拎着一大袋子煮熟的花生。她一只手托着袋子从车窗递给我说:“差点就忘了,刚刚煮好的,别烫着,带着路上
吃。”热腾腾的花生冒着热气,蒸得我眼前发白。妈的脸挤进了
车窗里,我望着她,竟感觉有些陌生。
⑥爸说:“走吧,时间不等人。”
⑦车终究还是开动了。我坐在车里,整张脸贴在车窗的玻璃上,目光透过车窗看妈离我远去,越来越远。她的身影越来越小,我有些困惑,有些懊恼,妈怎么突然变得这样矮小了呢 直到视线里再也看不到她,
我才意识到,远去的人原来是我啊,而妈只是停留在了原地。
⑧上了火车,爸从威海到济南送我入校。等我安顿好,天已经渐渐暗了,落日刚刚垂入山间。【A】为了省钱,爸订了当晚回老家的火车票。我送他到校门口的路上,他似乎又想起了些什么,拐弯去了学校的超市,【B】给我在大学刚刚认识的舍友一人买了一袋苹果,挨个儿放在大家的桌子上。
⑨在我念大学以前,我与爸很少交流。每次放学一回家,我最常跟他说的一句话就是:“爸,我妈呢 ”爸性格内敛,常常沉默,我并不知道,也从来没有关心过他在想些什么。来济南的路上,我们坐了一夜的绿
皮火车,老式的火车晃晃荡荡,一直摇晃了七个小时,我与他也就
这样彼此沉默了一整夜。
⑩送爸去校门口的路上,我们依然沉默,他在前,我在后。那条校园的小路,我们走了很久很久,路并不长,再放慢步子也有终点。送我爸到了校门口,我仍只是缓缓吐出几个字:“爸,路上注意安全。”爸说:“你先回去,我在这儿看着你回去再走。”我的泪水开始在眼眶里打转,第一次,对爸,对眼前这个男人,我心里涌动着一股巨大而微妙的情绪,我想说点什么,却又不知如何开口。我只能先转身往回走,一转身,泪就“啪嗒”掉了下来。
1.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4分)
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母亲比作蚂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搬运行李时忙碌的样子,表现了母亲的细心周到和对远行孩子的担忧、
不舍。
2.品析第⑤段中加点词语“泪汪汪”的表达效果。(4分)
答案:“泪汪汪”指眼里充满了泪水,写出了“我”与母亲分别的不舍,对日益变老的母亲的心疼,因自己对母亲的关爱和理解不足而感到自责、愧疚。
3.选文第⑧段中【A】【B】两处是否矛盾 为什么 (4分)
【A】为了省钱,爸订了当晚回老家的火车票。
【B】给我在大学刚刚认识的舍友一人买了一袋苹果,挨个儿放在大家的桌子上。
答案:不矛盾,“订了当晚回老家的火车票”体现了父亲节俭的美德,但他却舍得花钱给“我”的舍友买苹果,是为了让舍友关照陌生环境中的“我”,体现了其无微不至的父爱。
4.联系全文,说说文题《时间不等人》的含义。(4分)
答案:既指已经到了该出发的时间,又指岁月流逝,父母老去之快,“我”感悟到回报父母要及时。
答案:(示例)“我”终会长大成人,离家远去,父母却会留在原地,默默守候,“我”意识到无论时间和空间如何变化,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
不变的。
【第三篇】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6分)
母亲的月台
陈世旭
  ①母亲会烧菜,能把豆腐和大白菜帮子烧出红烧肉的色香味。但她很少有时间做饭。全家五口全靠她一个人在一家废品加工厂做工养活,她每天天亮前出门,晚上快半夜才到家。
  ②念完了初中,赣北一个农场来招工,说是去了就是工人,每月可以拿工资。我知道母亲无论如何不肯让我去吃那份苦的,便瞒着母亲报了名。直到出发前一天我才告诉母亲,她半夜回家措手不及,一边流着眼泪一边帮我收拾了一个简单到寒酸的小包。我这一走,就是小半年。
  ③半年后过年的几天假期,母亲整天在忙,除了忙一天两顿饭,就是料理我从农场带回的棉花:找弹花匠打棉被。除了忙活这些,母亲还有些事做得很秘密,总是在我们几个都睡熟以后才做。到我动身返回农场的那天早上,她指着一只堆得老高的竹篓说:这是给你带去农场的。什
么啊 这么多!我很惊讶。母亲淡淡地说:就是一床棉被,还能有
什么。
  ⑤离最后下天桥还有几个台阶了,母亲忽然腿一软,栽倒了,瘫坐在地上:“快,儿呀!就几步了!”我冲到前面扯起竹篓,冲进车厢。
  ⑥母亲已经站起。抱着月台上的站牌柱,站在那里。列车刮起的风,卷起她破旧的衣服和已经花白的稀疏的头发,她失神地站在那里。
  ⑦下了火车,当天傍晚到农场,打开竹篓,那床棉被下面居然有那么多的瓶瓶罐罐:砂糖,猪油,酱油……其中居然有那么大的一罐霉干菜红烧肉!最让我莫名其妙的是红烧肉:吃年饭的时候,姐姐偷偷告诉我,别怪母亲没有给我们烧肉,你去农场之后,母亲把定量肉票都拿去换钱
了。原来这是母亲的一个借口。
  ⑧不幸的是,那些瓶瓶罐罐都已破碎,是母亲跌倒时摔碎的。好在整个竹篓上上下下包得严严实实,连汤汁都没有漏出来。当夜一帮弟兄大呼小叫,挑出了玻璃碎屑,风卷残云,扫荡了个精光。给母亲去信时,我没有说那些瓶瓶罐罐的破碎,我怕母亲的心会跟着破碎。
  ⑨再次回家过年,我才知道,一年前送我那次在火车站跌倒,母亲胫骨韧带撕裂,在家里只躺了3天就一瘸一拐地去上工了——她怕丢了那份工。而在这一年我收到的家信里,有关她受伤的事只字不见。她不许姐姐透半个字给我。她怕我的心会跟着撕裂。难怪母亲当时抱着月台
的站牌柱。
  ⑩在那之后,不管走到哪里,不管是在陆地、在海上、在天空,旅途上都会有一个母亲跌倒的月台,都会有一个母亲抱着的站牌柱,都会有一个抱着站牌柱的母亲在为我送行。
1.请简要分析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答案:交代了母亲的忙碌,为下文写母亲在棉被下藏了很多瓶瓶罐罐以及月台摔倒做铺垫,表现了母亲的勤劳以及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
答案:“缩成一团”,通常是因为寒冷、紧张、恐惧而蜷缩身体,这里形象地写出了母亲拼尽全力帮“我”抬竹篓爬天桥时艰难、努力的样子,也表现了母亲听到火车汽笛响了之后的急切,凸显了母爱的伟大。
3.结合全文,理解文章结尾画横线的句子的含义。(4分)
答案:不管自己身居何处,都忘不了母亲为自己送行而摔倒的情景,忘
不了母亲忍痛站立的样子,忘不了母亲对自己牵肠挂肚的关爱。
4.文章以《母亲的月台》为题,有何作用 (4分)
答案:①作为线索,贯串全文,使文章结构清晰,情节紧凑。②点明中心,突出主题,深刻地表达了母爱的伟大以及对母亲的怀念,让读者能更直观地感受到文章的主旨。③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探究其中的内容和情感。
任务二 中考考点对接训练
考点一 概括事件或内容
点拨 角度 点拨内容
考题 形式 1.概括文本的主要内容(或主要事件)
2.概括某一段落的主要内容
3.概括文本(或某段)主要写了哪几件事情
答题 方法 1.文章标题法。即在文章标题的基础上,根据原文内容补充必需的要素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答题 方法 2.要素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叙事性散文,把主要事件的各个要素找出来,然后加以提炼、概括。即
(什么时间)什么人(在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或:起因、经过、结果)。时间和地点是次要因素,可根据文章的实际来添加或删减
3.提取中心句法。有些文章的主要段落有中心句,我们可以提取中心句,进而把几个中心句加以综合、概括。有的文章有提示全文内容的中心句,找出这一中心句即可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4.叠加法。就是把文章主要段落的大意加以综合、概括
答题 方法 5.要概括文章或某段主要写了哪几件事,首先需要通观全局,找出各件事情的起止,然后按照要素法来概括
【答题规范】
概括全文或某段内容:本文(或某段)主要描写了(描述了∕叙述了)……内容
概括主要事件:(××时间、××地点,)××人物做了××事情,结果××
如果需要概括多件事,就要用序号加以标注
答题 示例 依次概括《藤野先生》中“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四件事。
答案:①为“我”添改讲义;②纠正“我”的解剖图;③关心“我”的解剖实习;④询问“我”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
对点训练
1.阅读《老舍的父子情》,请概括第⑧—⑩段写了与父亲有关的哪几件事情。
答案:①“我”15岁时,父亲从美国回来,给“我”带来矿石标本礼物,叫“我”舒乙并与“我”握手。②“我”高中毕业后去苏联留学,父亲三次到苏联去,都要专程看“我”。③“我”结婚时,父亲请客招待亲家和老友,还送给“我们”一幅亲笔写的大条幅。
2.阅读《时间不等人》第②—④段,概括妈妈为“我”做的事情。
答案:①妈妈为“我”准备、搬运六大包行李。②妈妈逐一拆开包裹检查一遍并对因此恼火的“我”表示歉意。③妈妈给“我”拿花生并叮嘱路上吃。
3.《母亲的月台》中,“怕”与“瞒”是母亲与“我”之间情深的体现,
“我们”彼此“瞒”了对方哪些事
(1)“我”瞒着母亲报名去农场当工人。
(2)  .
 。
(3)   。
(4)母亲怕“我”牵挂,摔伤了还坚持上班的事一直瞒着“我”。
(示例)母亲怕“我”不肯接受,瞒着“我”准备了许多吃的给“我”带回农场
“我”怕母亲难过,装好吃的的瓶瓶罐罐摔碎了却瞒着她
考点二 分析刻画人物的方法及其作用
点拨 角度 点拨内容
考题 形式 1.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2.分析某个句子所运用的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答题 方法 1.细节描写使人物性格鲜明突出,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这里说的细节,是生活中很细微的事或人物细微的神态、动作,但由于这些细节选取得典型,描写得细致,往往能够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
2.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答题 方法 3.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人物的心理
(心情),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情节的发展
4.心理描写:生动形象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答题规范】
本句运用了……描写(细致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描写等),生动形象(真切细腻)地描写出人物……的情态,表现了人物……的特点、心情或性格品质,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 示例 《藤野先生》一文中对藤野先生外貌和语言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通过对藤野先生外貌和语言的描写,塑造了一个生活俭朴、正直热忱、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人物形象,表达了鲁迅先生对他的尊敬和怀念。
对点训练
1.《老舍的父子情》一文中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有什么作用
  他抬起一只手臂,摸摸我的头,叫我“小乙”。
答案:运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生动传神地描写出老舍先生对儿子的亲昵行为,表现了老舍先生对儿子的疼爱之情。
答案:外貌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为送“我”上大学特意准备的穿着,表现了父亲对送“我”上大学这件事的重视,表达了父亲对“我”深沉的爱。
3.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母亲的月台》第⑥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答案:运用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生动地展现了母亲生活的艰辛与操劳,突出了家庭的贫困和母亲对孩子深沉的爱,也为后文揭示母亲受伤的情节埋下伏笔,使母亲的形象更加丰满感人。
考点三 分析概括人物形象
点拨角度 点拨内容
考题 形式 1.概括文章中某个人物的性格品质
2.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答题 方法 第一,要把人物放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人物性格
第二,要抓住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来分析人物形象。①着重分析人物的肖像变化和那些富有特征的细节。②分析人物语言,要抓住最能表现其性格的语言。③抓住最能表现人物个性的动作。④抓住人物的心理活动
第三,要抓住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注意分析人物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通过比较把握人物形象
答题 示例 阅读《藤野先生》一文中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部分,说说为什么藤野先生“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答案: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教学认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
见,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而且给予作者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做到这些难能可贵。他是一个同情、尊重弱国学生,而且矢志于医学事业的正直学者。所以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对点训练
1.联系《老舍的父子情》,说说作者为什么说老舍是一个“复杂”的
父亲。
答案:老舍,既不是典型的慈父,也不是那种严厉得令孩子见而生畏的人,所以是个“复杂”的父亲。“我”跟父亲出门,“他从不拉我的手,也不和我说话”,说明老舍不是“典型的慈父”;然而父亲常常指着“我”不无亲切地叫“我”“傻小子”,慈爱之情又见笔端,说明老舍也不是那种严厉得令孩子见而生畏的人。
2.通读《时间不等人》全文,你认为文中的妈妈(或爸爸)是一个怎样
的人
答案:(示例一)妈妈是一个细心、勤劳、乐观、疼爱孩子的人。(示例
二)爸爸是一个内敛、节俭、细心、疼爱孩子的人。
3.《母亲的月台》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答案:①心灵手巧。如母亲会烧菜,能把豆腐和白菜帮子烧出红烧肉的色香味。②勤劳能干。如她一人在废品加工厂做工养活全家五口。③坚强隐忍。如受伤了也不告诉“我”,也不许姐姐透半个字给“我”。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