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群文阅读训练 第四单元 情感哲思 课件(共4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语文上册群文阅读训练 第四单元 情感哲思 课件(共4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3 20:01: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第四单元|情感哲思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
目标导航
单元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2.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着重把握各类散文在写法上的独特之处
3.反复朗读课文,品味、欣赏各具特色的语言,培养对散文语言的赏析能力
中考考点链接 (散文) 1.从用词或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语言(★★★★)
2.理解标题的含义(★★★★)
3.分析段落的作用(★★★★)
4.辨析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5.理解句子的含义(★★★)
6.概括内容或事件(★★★★)
7.赏析词语的妙处(★★★)
8.理解文章的主题或情感(★★★)
9.概括人物性格或品质(★★★★)
任务一 群文阅读训练
  散文,可以写人记事,可以托物言志,可以阐发哲理,可以借景抒情。下面选取了三篇散文组成群文阅读篇,让我们学习欣赏、品味作品的语言、形象等,交流审美感受,体会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第一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16分)
雪落菘叶
高 方
  ①第一次听说白菜别名叫“菘”时,心里跃起一个激灵。
这让我想为新认识的“菘”写点什么。
  ②中国是白菜的原产地。古老诗集《诗经》中曾唱道:“采葑采菲,无以下体①。”“葑”逐渐变身为“菘”,是为白菜的古称。千百年来,当园圃里的菜蔬们渐次退场,只有白菜坚守到小雪时节,它更像是大地的呼吸,与松一般有不畏霜寒的傲骨。
  ③当第一场冬雪覆盖大地,白菜便已整理好行李,准备要离开土地了。虽然最外层的叶子依然舒展如裙摆般松散,但内层已包裹紧密,捏一捏顿感踏实,如此瓷实便可承受长途运输之颠簸。
  ④别看白菜窝在垄间其貌不扬,叶子并无精致讲究的姿态,但是从离地几米的视角俯视它们,却有震撼的观感。一朵朵花苞葱葱翠翠、
圆圆滚滚、层层叠叠,像浸染了青汁,颜色顺着鼓胀的曲线,由浓
而淡滑落。
  ⑤每年收白菜的季节,奶奶伛偻的腰更弯了。她将背拉成一道弓,面向泥土蓄力,拢起白菜外层散乱的叶子,拉住根部轻轻一拽。片刻前还直挺挺的白菜,立刻倒在一旁。
  ⑥爷爷有时会抡起锄头,把白菜根从泥土里钩拽出来,白菜顺势在地垄里打个滚,被爷爷的大手一把捉住,丢进柳条筐,手推车上摞起、坐稳,白菜们便跟着农人回了家。
  ⑦带着泥土的白菜要先晾晒三四天,直到外层的绿叶萎蔫,变得像纸一样皱而干,形成一层天然的保护膜。那些秋虫的浅吟低唱、寒生
露凝、弯月银霜等自然风物统统封进心里,从此缄口。
  ⑧晒过的白菜可以在室外任一处背风的地方堆放,不论放在何处都不需用纸张、棉被、塑料膜等物覆盖。它喜欢与自然天生天长,风、雪、寒霜才是它愿意接受的披风。
  ⑨物资匮乏的年代里,入冬后家家户户都要存上百余斤大白菜。它在最寒冷的季节受命,承担起果腹之重任。年幼正在长身体的我,总是不满足单一食物的摄入,于是在奶奶弯腰拾起一棵白菜时,便开始嘟囔着抗议:我不想吃炖白菜。
  ⑩拢上套袖,奶奶横起面板,竖起擀面杖,烧旺炉火。双手交错间,便烙好一张酥香的葱油饼。有了饼的加持,炖白菜果然又变得别有滋
味。有时,奶奶也会把肥肉炼成脂渣,和着白菜做成包子、饺子、烙
饼,味道各有不同,味蕾再次沦陷。
  【注】①采葑采菲,无以下体:采摘葑和菲,不要因为其根、茎有苦味,就连其叶子也不要了。②雪霰(xiàn):下雪时,还没凝成雪花的雪
粒子。
1.从全文来看,白菜有哪些可贵之处 请简要概括。(4分)
答案:白菜在寒冬坚守,有不畏霜寒的傲骨,喜欢与自然天生天长;瓷实,能承受长途运输的颠簸;有震撼的观感;在最寒冷的冬季能承担起果腹的重任;味甘性平,可与任何菜搭配,甘当配菜;清白淡雅,深得文人墨客的偏爱。(任答四点即可)
2.从描写方法角度赏析第⑤段画横线的句子。(4分)
  她将背拉成一道弓,面向泥土蓄力,拢起白菜外层散乱的叶子,拉住根部轻轻一拽。
答案:运用动作描写,通过“拉”“蓄”“拢”“拽”等一系列动词的使用,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奶奶拔白菜动作的熟练,表现了奶奶的勤劳能干(或“我”对奶奶的敬佩)。
3.从选文第⑨段和第⑩段中,可以了解到“我”的心理从“抗议”到“沦陷”。分析“我”产生这种心理变化的原因。(4分)
答案:“抗议”是因为年幼正在长身体的“我”不满足单一地摄
入白菜;“沦陷”是因为白菜经过奶奶的精心搭配,变得别有滋味。
4.本文适合作为以下哪篇课文的拓展阅读篇目 请选择并简述理由。
(4分)
A.《白杨礼赞》  B.《昆明的雨》
答案:(示例)适合作为《白杨礼赞》的拓展阅读篇目。两文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白杨礼赞》用白杨树象征北方军民以及抗日战争中坚贞不屈的精神和意志,表达了对白杨树及其所象征的人与精神的崇敬与赞美。本文以物喻人,以白菜比喻质朴坚忍的劳动者,赞美了人们面对生活的风霜依然顽强不屈,甘奉献、有担当的精神。
【第二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14分)
与美邂逅
梁 衡
①去参加一场活动,主办方准备的一次性茶杯是我没见过的。色泽、弧线和比例都是那么完美,让人不自觉地生出饮水的欲望。我没舍得扔掉,而是像装饰品一般摆在了家里。虽然当时犹豫是否值得,但是对于美的迷恋还是让我忽视了它的廉价,这就是美的力量。
②一谈到美,我们就想到那些名扬中外的绘画、歌曲、诗词。但这些都是艺术之美,其实还有自然和生活中的美。它们分布于我们日常的角角落落,就像路边可爱的孩子在扬起笑脸,挥动小手,而那些为生活疲于奔命的大人总是无暇顾及,匆匆而过。享受这种美不要多少成本,只要你在匆忙的行走中,用眼角的余光轻轻一扫,就可以收入心中。这是一种淘宝、一种捡漏。
③我便常有这种邂逅。有一年去宁波访友,他领我在院里散步。地锦盘绕在墙角、墙头,勾线填缝,喷薄出浓艳的红。一时间,好似有一位身着红衣的女子,在墙头舞起了红袖,在墙角甩起了红绸。院角蹲着一口石井,圆润的鹅卵石铺展在井口四周,被向晚的暮色轻轻晕染。一道引水用的竹槽从花木中探出来,潺潺清水泛着点点微光,在淡蓝色的小花儿里涓涓流淌。静看一院秋意浓,既有水墨画般素净的石井,      ,相映成趣,生出一种( )之美。
B
④又一年,我去渑池寻访一棵闻名的乌桕树。车行深山大涧之中,阒寂无人。崖畔路边的柿子树挂着火红的果子,黑色的粗杆细枝蜿蜒曲折。冷风一过,仰头看去,宛如向大海撒出了一张旧渔网,网里一尾尾小红鱼儿扑腾。车行山顶,隔了这张“树网”眺望谷底,山下房屋隐约,炊烟人家,田间忙于劳作的农人依稀可见,沟底秋播的小麦已经绿意一片。本为寻访名树,不想却在途中看见了一幅( )的生活画卷。正道是“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天人相通,心境大好。
A
⑤当然,美也不都是去远方寻找。我家楼下有一只石雕的小老虎,半蹲在地,撑起两条前腿,歪头看着前方。一颗大脑袋与肩同宽,一双大眼睛似两个铜环,最俏皮的是抿嘴一笑,两道唇线划过整个脸蛋。通体胖墩墩,圆滚滚,虎头虎脑,可爱极了。每次见到它,我都像儿时那样,想去摸一摸,与它亲近。童年的引力像天体中的黑洞,谁能逃脱吸引 成长难免让我们遇到一些烦恼,突然能重温童趣,这是多大的惊喜!只要看着它对你歪头微笑,就能卸下所有的沉重,像“清风拂山岗,明月照大江”,然后什么也别想,无问,不往,一种( )的美,自然涌上心头。
⑥“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美真的没有价格,无
谓东西。只需要你有爱心、常留心,随缘收获,总有美能扑入怀。
(有删改)
C
1.作者认为我们应该去哪里寻找美 (2分)
答案:我们可以去远方和身边寻找美。(我们可以去自然和生活中寻
找美。)
2.第②段中,为什么作者说享受这种美“是一种淘宝、一种捡漏”
(4分)
答案:享受这种美不要多少成本,只要你在匆忙的行走中,用眼角的余光轻轻一扫,就可以收入心中。(享受这种美不要多少成本,只需要你有爱心、常留心,随缘收获,总有美能扑入怀。)
3.请将下列词语还原至文中的括号内。(3分)
A.写意  B.反差  C.天真
4.请结合语境,在第③段画横线处补写一句话。(2分)
答案:(示例)又有油画般浓艳的地锦
5.不少艺术品都被明码标价,梁衡却说“美真的没有价格”。你认为美是否有价 为什么 (3分)
答案:(示例一)我认为美是没有价格的。因为享受美不要多少成本。
(示例二)我认为美是没有价格的。因为美的价值是极大的,无法用价格去衡量。
(示例三)我认为美是有价格的。像《清明上河图》这样伟大的艺术
品具有巨大的艺术价值,为这样的艺术品标示价格,更能显现伟
大的艺术品无可匹敌的美。
【第三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15分)
桂湖中①
肖复兴
  ①桂湖在成都之北,湖面开阔,号称“川西第一湖”。
②桂湖,相传是因杨升庵年轻时在湖边遍植桂花树而得名,又有人说桂湖是杨升庵的读书处,也有人说是他的故居。当然,这样的传说,本不必较真儿。当年,湖是官湖,并不是杨家的私家花园,杨升庵中第入仕之前,怎么可以有权跑进湖中遍植桂花树 他家那时候在城里的状元巷(这个名字也是因为杨升庵中了状元后改的),离着湖还有段距离,他可以跑到湖边来玩,也可以到这里读书,怎么可以绕湖沿堤种植一圈桂花树
③其实,任何传说都表达着百姓心中对历史、对人物的评判尺度,是人们代代口口相传中渗透进来的感情。杨升庵是四川是成都更是新都人的骄傲。在明代,四川仅出过他一个状元。自然,杨升庵值得人们为之骄傲。杨升庵不仅成为明代文学家,还曾经在京为官时刚正不阿,因直言进谏而遭受贬黜,乃至发配充军,最后客死他乡。如此颠沛流离的命运,自然更会博得人们的同情和敬重。这样两重原因,成都人让桂湖归属于杨升庵名下,并让他植桂花树于满园之中,便可以理解了。
④事实上,桂湖中最重要的建筑升庵祠,是清代道光十九年一个叫张韦书的县官到新都上任后,因敬重杨升庵而修建的。至于澄心阁、绿漪亭等亭台楼阁,更是后建的。
⑤桂湖,最值得看的,其实不是湖,而是春天里大门口的紫藤和秋天里满园的桂花。
⑥那两架紫藤,左拥右抱,纵横交错。春天的时候,绿叶如盖,紫藤花如蝶飞舞,更似紫瀑倾泻,或似一条紫龙腾空,是园中最为触目惊心的景象。在全国所有园林中,我从未见过这样巨大的古藤。同为明朝时的古藤,与杨升庵、解缙并称“明代三才子”的徐渭绍兴老宅里,他亲手种植的那架古藤,也难与之比抵。不要说徐渭没有杨升庵那样的骨气,投降在严嵩严党门下当走狗,而后又翻云覆雨,甚至连自己的妻子都杀了,就是古藤本身也难敌桂湖的这样铺天盖地的壮观。或许,花品里有人品,便忍不住想起美国生物学家迈克尔·波伦的话,他称郁金香、百合、兰花是植物界里的莎士比亚、密尔顿和托尔斯泰。那么,桂湖里的紫藤就
应该是植物界里泽畔长吟的屈原,起码也是和杨升庵命运相似的
苏东坡,或是路谪八千的韩愈吧
⑦十多年前的秋天,我第一次来桂湖,正赶上桂花盛放,仿佛赶上了一场新嫁娘隆重的婚礼。花香馥郁,水流一样,弥散到园子里的四面八方。举目之处,身临之处,向往之处,处处都是桂花之香。金桂、银桂和四季桂,仿佛小姑娘、少妇和老夫人,齐齐地都跑进园中看新娘,个个裙袂叮当,衣襟带香。我从来没有闻过这样浓郁的花香,几近醉人。同为花香,桂花香味浓郁,要香就搅得周天香透,绝不遮遮掩掩,不屑于扭扭捏捏的小家子气和故作姿态的含蓄状,是花中的烈性子,迸发如潮,按捺不住,如烈酒。这一点,暗合了杨升庵的心性与品性。
⑧想想,桂湖这样一座园林,实属难得。
(有删改)
  【注】①题目为编者所加。
1.文末说“桂湖这样一座园林,实属难得”,桂湖“难得”之处有哪些 请联系全文,分条概括。(3分)
答案:①桂湖关联着令成都人敬重并感到骄傲的有骨气的文学家杨升
庵;②桂湖有开花时极其壮观、花品高的巨大紫藤;③桂湖有花香极其浓郁、暗合杨升庵刚正品性的满园桂花。
2.文章第②段在谈及桂湖的传说后,连用了两个反问句,目的是什么 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两个反问句分别表明杨升庵既无权,也不可能在桂湖遍植桂花树,连用两个反问句来强调他在湖边种植桂花树的传说不可信;
②将它们放在传说之后,引人思考,引出下文对传说产生原因的
分析。
3.作者认为“成都人让桂湖归属于杨升庵名下,并让他植桂花树于满园之中”的原因是什么 (4分)
答案:杨升庵是明代文学家,曾在京为官时刚正不阿,因直言进谏而遭受贬黜,乃至发配充军,最后客死他乡。如此颠沛流离的命运,自然会博得人们的同情和敬重。
4.如果要将这篇文章编入一本文集,请从下面四本文集中选出最合适的一项,并结合文章内容简述理由。(4分)
A.《故事成都》 B.《古迹成都》
C.《风骨成都》 D.《文化成都》
答案:选C。①文章重点写的与成都桂湖有关的人与物都展现出“风骨”:杨升庵为官刚正不阿,紫藤的花品如同屈原等人的人品,桂花是花中的烈性子。②文章表达了对这些人与物“风骨”的赞美,以及对“风骨”的推崇。
任务二 中考考点对接训练
考点一 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句子
点拨角度 点拨内容
考题形式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2.自选角度对某句话进行赏析
答题方法   每一种修辞手法的运用都是为了表现事物或人物的特点、性格、心情,所以解答时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出这方面的作用,然后结合每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来作答
  比喻、拟人: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人物)的……特点(性格),表达了人物的……感情
  排比: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增强了文章气势和感染力
  对比:通过对比,突出了事物(人物)的……特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答题方法   反复:强调了人物(事物)的……特点,或突出了人物的……感情
  夸张:突出了事物(人物)的……特点,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
  对偶:描写了事物的……特点,或阐述了作者的……观点,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反问: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内容(观点),语气、情感强烈,发人深省
  设问: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揭示了……内容(观点),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和思考
答题示例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答案: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赋予白杨树以人的品质,又将白杨树比喻为伟丈夫,生动形象地写出白杨树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与挺拔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对点训练
1.请从修辞角度赏析《雪落菘叶》第③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当第一场冬雪覆盖大地,白菜便已整理好行李,准备要离开土地了。
答案: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白菜以人的情态,白菜成熟后像人一样整理行李,准备离开,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菜成熟后淡然优雅、有条有理、从容自若的特点。
2.《与美邂逅》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答案:比喻。把盘绕在墙角、墙头的艳红的地锦比作身着红衣的女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地锦的红艳美丽,表达了“我”的赞叹、喜爱之情。
3.《桂湖中》第⑦段中画线的句子有哪些妙处 请简要赏析。
  金桂、银桂和四季桂,仿佛小姑娘、少妇和老夫人,齐齐地都跑进园中看新娘,个个裙袂叮当,衣襟带香。
答案: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不同品种的桂花比作不同年龄的女性,写出了它们开放时的不同样子;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它们都跑来“看新娘”的热闹情形,生动地表现出桂花开放的繁盛与芬芳;③表
达出“我”对桂湖桂花的喜爱,且与前文“婚礼”的比喻形成
呼应。
考点二 分析段落的作用
点拨角度 点拨内容
考题形式 1.分析某段的作用
2.删掉某段是否可以 请说明理由
答题方法 1.内容上,先概括出段落的内容,然后分析这一内容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情感、人物的性格或品质等,是否点明或深化主题。如果是环境描写,还要分析是否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了气氛、衬托了人物心情或性格
答题方法 2.结构上的作用,与段落的位置有关:
(1)开头段: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引起下文;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做铺垫
(2)中间段: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起下文,为下文做
铺垫
(3)结尾段:前后照应,照应标题,总结全文,篇末点题,引人深思等
答题示例 《背影》第1段有什么作用
答案:内容上,表达“我”对父亲的思念之情,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结构上,总领全文,引出下文“我”对父亲的回忆;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对点训练
1.《雪落菘叶》中第⑨⑩段能否删去 为什么
答案:不能删去。第⑨⑩段运用插叙,插叙了“我”年幼时奶奶变着法儿将普通的白菜做成美食的经过;写出了白菜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丰盈了农家几近惨淡的餐桌,体现了白菜对于那个年代的人们的重要意义,表达对奶奶的怀念之情,引出了下文白菜味甘性平、甘当配角的特点。使文章结构完整,富有变化,内容丰富。
2.《与美邂逅》的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第①段写在一次活动中,“我”在廉价的一次性茶杯上发
现了美,强调了美的力量,引起下文具体描写“我”与美的邂逅。
3.《桂湖中》第⑤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内容上,强调桂湖最值得看的是春天里大门口的紫藤和秋天里满园的桂花,表达了作者对紫藤和桂花的喜爱之情;结构上,承上启下,自然引出下文对紫藤和桂花的描写。
考点三 分析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点拨角度 点拨内容
考题形式 1.文章标题的含义是什么
2.从选项中选择一个作为文章的标题,并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答题方法 1.题目的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表层含义是和文章内容相关的基本意思(本义),深层含义指和文章中心有关的比喻义、象征义
2.题目的作用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事件;(2)点明或暗示文章的中心;
(3)是文章的线索;(4)点明写作对象(或主人公);
(5)设置悬念,新颖别致,吸引读者;(6)如果运用了象征手法或修辞手法,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其作用
答题示例 简要分析《背影》这一标题的作用。
答案:①点明文章的中心;②“背影”是文章的线索,贯串全文;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对点训练
1.文章以《雪落菘叶》为题,有什么好处
答案:题目《雪落菘叶》中,“雪落”点明了白菜成熟的时令为冬天,
“菘叶”富有诗意,美好而含蓄,既涵盖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分析《与美邂逅》标题的作用。
答案:“与美邂逅”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贯串文章的线索,同时设置了悬念,新颖别致,能够激发出读者的阅读兴趣。
3.标题《桂湖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点明描写对象——桂湖;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