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第五单元|文明的印迹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目标导航
单元目标 1.感受说明文求真求实的理性精神,激发学生对自然与社会的探索兴趣
2.把握说明文的文体特征,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学会抓住特征来说明事物
3.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周密,增强思维的条理性与严密性
中考考点链接 (说明文) 1.提炼、概括信息(★★★★)
2.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赏析说明文的语言(★★★★)
4.判断说明顺序,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
5.分析标题的作用(★★★)
6.分析段落的作用(★★★★)
7.开放性试题(★★★)
任务一 群文阅读训练
2022年《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叙事性和说明性文本,发现、欣赏、表达和交流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的美好,热爱生活,感恩生活。下面所选择的两篇说明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前人的非凡智慧和大自然的美好。
【第一篇】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9分)
物勒工名
庄华峰
①当今的“3·15”晚会让人们越来越关注产品质量问题,那么在古代也会出现产品质量问题吗 古人又是如何保证产品质量的呢 如果你了解了物勒工名制度,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②《礼记·月令》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其中提到的“物勒工名”是我国最早的手工业管理制度。它要求手工业制造者把自己的名字刻在器物上,以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从某种意义来说,物勒工名也是我国最早的问责制。
③我国早在商周时期就有在青铜器上刻记人名的现象,但此时多是标明物品的所有者,并非制造者,将制造者名字刻上器物则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些器物上甚至还出现了主造人和监造人的名字。此时物勒工名制度才真正出现。到了秦朝,物勒工名制度以法定形式固定了下来。如秦简《工律》中规定:“公甲兵各以其官名刻久之。”可以说,正
因为有了这种相对比较完善的产品追溯制度,秦国才可能在列
国纷争中以富国强兵之势一统天下。
④到了汉代,这种制度的实施已深入官营手工业的各个方面。目前在一些出土的汉代器物上均发现有铭文,铭刻内容较为丰富,涉及的信息更加全面,标志着这一时期物勒工名制度已相当成熟。
⑤唐朝对该制度进行了丰富和发展。一方面,政府为了确保官营手工业技术领域后继有人,为工匠设立匠籍,子弟要世袭。另一方面,政府把这一制度和工匠的培养考核结合起来,从技艺培训,到产品制造、管理等方面均有严格规定,使得这一时期涌现了大批技艺精湛的工匠和工匠家族。
⑦作为一种手工业管理制度,物勒工名既保障了产品质量,也对
传统工匠精神的形成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⑧中国古代工匠极为重视生产技术的精益求精。勒名制度下,工匠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声誉,对产品质量要求很高。如在制作车辆时,对两个轮子沉入水中的深度是否相等这样的问题,他们都认真对待,一丝不苟。
⑨物勒工名还充分体现着诚实守信精神。勒名制度要求每一件产品都有明确的责任人,政府对不合格产品的追查处理十分严格,让以次充好的行为没有生存空间,彰显了对消费者的诚信。
⑩勒名制度长期约束着工匠群体,久而久之,这种约束内化为工匠敬业专一的意识,从而演化为一种社会文明和自觉精神。
1.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物勒工名制度源远流长,其真正出现应该是在商周时期。
B.因为秦国国富兵强,一统天下,所以物勒工名制度得到长足发展。
C.在汉代器物铭文中,你可能会看到器物制造的地点、制造者、监造者等信息。
D.明清时期,勒名制度更加规范,南京明城墙就在每一块砖上记录了十一级烧砖责任人。
C
导析:C A项,有误,结合第③段可知,物勒工名制度源远流长,其真正出现应该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并非“商周时期”;B项,有误,结合第③段可知,比较完善的物勒工名制度是促进秦国强大且一统天下的因素,选项表述于文无据;D项,有误,结合第⑥段可知,是一块“黄州府蕲水县”铭文城砖上记录了十一级烧砖责任人,而不是南京明城墙的每一块砖上都记录了十一级烧砖责任人。
2.第⑦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分)
答案:第⑦段是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把物勒工名制度的发展和这一制度对工匠精神的推动作用连接了起来。
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物勒工名制度对当今社会加强产品质量管理有何借鉴意义。(答出两点即可)(2分)
答案:(示例)①建立健全产品追溯制或追责制,明确责任;②培育大国工匠精神,培养优秀技术工人。
【第二篇】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10分)
天星桥
梁 衡
①天星桥的美和其他地方一样,还是跑不脱石美、水美、树美。但是它却能够化平淡为神奇,将几个最普通的音符谱成一首天上的仙乐。
③天星桥景区的前半部是石在水中,浅浅的水面托起无数错落的石山、石壁,又折映出婆娑多姿的影。有的平光如洗,在水里是一面立着的镜子;有的中裂一缝,在水里就是一道飞来的剑影。而在这很多但并不太高的群峰之间则是365块踏石,游人踩着这些石头,鞋底贴着水面,在绿波上荡漾。当你看着水里的青山倒影时,也就惊奇地发现了自己什么时候也变得这样美。因为这石的数目暗合了一年的天数,所以在这里总会有一块正是你的生日,此园就名“数生园”。你站在生日石上可以体会一下降世以来这最美丽的一天。景区的中部是两座对峙的山峰,
相距数十米之遥,它们各探出一只手臂呼唤对方。但就在相差
一拳之远时,臂长莫及,徒唤奈何。这时一块巨石从天而降,上大
下小,正好卡在其间,于是两手以石相连,成一座云中石桥,千年万年,苍松杂树扎根其上,枯藤野花牵挂其旁。石头能变到这等花样也算是中外奇观。这景区的名字大概就是因它而取,就像我们一本散文集取名,就拣其中最得意的一篇。
1.理解第①段画横线句子的含义。(2分)
答案:用最普通的石头、水和树木,创造出了只有天上才有的最美景色。
2.天星桥的“石”美在哪些方面 请简要概括。(4分)
答案:①能变出别的形态,具有神韵;②它不世俗,不肯媚身媚脸地去像什么,是什么;③各具情态,能化平淡为神奇;④与水相互映衬,到处错落有致。
3.桥,体现着人类的智慧,并给人以美感。现实生活中有“梁桥、浮桥、吊桥、立交桥”,人们还赋予“桥”更多含义并造出了不少新词,如“商桥、书桥、鹊桥、汉语桥”等。请用作诠释的说明方法对“汉语桥”进行解说,不少于20字。(4分)
答案:(示例)“汉语桥”是指通过学习汉语,搭建起中国人民和
其他国家人民相互交流、沟通的平台。
任务二 中考考点对接训练
考点一 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点拨角度 点拨内容
考题形式 1.概括本文(某段或某句)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
2.选文第×段画线句子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有何作用
答题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画图表、列数字、引资料等
(1)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子
作用:通过举×××的例子,具体真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或事理)
(2)分类别。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有的事物的特征、本质需要从几点或几个方面来说明,也属于分类别
作用:文章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从×××方面分门别类地说明事物的×××特征,使文章条理清晰
答题方法 (3)列数字。运用具体的数字介绍事物特点的说明方法,就是列数字
作用: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使文章具有权威性和科学性,令人信服
(4)作比较。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事理,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事理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作用: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点,通俗易懂,给人鲜明深刻的印象
答题方法 (5)列图表。为了把复杂的事物或事理说清楚,可以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
作用:便于进行比较,将事物或事理解说得更直观、更具体
(6)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常用格式:×××是什么;或……叫作×××
作用:简明准确地说明了事物×××本质特征
(7)作诠释。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进行解释,这种方法为作诠释
作用:具体说明事物的×××特点,浅显易懂
答题方法 (8)打比方。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说明事物特征,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作打比方
作用: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9)摹状貌。通过描写事物的形貌来表现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叫摹状貌
作用:形象、具体、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答题方法 (10)引资料。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以引资料进行说明。引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名言、公式定律、谚语、典故、神话传说、诗词歌赋等
作用:引用名言、公式定律、谚语、俗语,可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引用神话传说、典故、新闻、逸事等可增强趣味性,吸引读者的注意;引用诗词歌赋,可增加文章的诗情画意
答题示例 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约9米。
答案: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科学地说明了赵州桥雄伟的特点,使文章具有权威性和科学性,令人信服。
1.《物勒工名》第⑧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答案:举例子。这句话举中国古代工匠制作车辆时的情况,具体有力地说明了中国古代工匠极为重视生产技术,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天星桥》第②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哪些说明方法 各有什么
作用
答案:举例子、打比方。举石的表面经常会隆起一簇簇的皱褶这一例子,具体说明了石头的形态特征;把石头的皱褶比作裙裾之褶、秋水之
纹、美人蹙眉、枯荷向空,生动形象地写出石头形神各异的特征。
对点训练
考点二 辨析说明顺序的类型及其作用
点拨角度 点拨内容
考题形式 辨析说明顺序的类型或作用
答题方法 1.时间顺序:以时间先后作为说明顺序,也就是按照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安排顺序,这种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的文章。常以时间词为标志,如年月、时代、朝代等
2.空间顺序:说明某事物的构造或建筑物的构造时,往往用空间的转换顺序进行介绍。多按照从外到内、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等顺序依次介绍
答题方法 3.逻辑顺序:说明文在介绍事物的特征、种类、成因和功能时,常按逻辑顺序进行说明。逻辑顺序包括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等
作用:使思路清晰,结构井然,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便于读者理解
答题示例 《苏州园林》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有什么作用
答案:文章围绕着“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总特点,从几个方面加以说明: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然后后文前四段与这四方面一一对应,进行详细说明,可见文章是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逻辑顺序介绍的。思路清晰,结构井然,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便于读者理解。
对点训练
1.《物勒工名》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有什么作用 试简要分析。
答案:逻辑顺序。由当今的“3·15”晚会让人们越来越关注产品质量问题引出物勒工名制度,接着介绍物勒工名制度的发展和这一制度对工匠精神的推动作用,最后总结指出这一制度的借鉴意义。全文思路清晰,结构井然,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便于读者理解。
2.《天星桥》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 有什么作用
答案:逻辑顺序。使文章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考点三 赏析说明文的语言
点拨角度 点拨内容
考题形式 1.分析句中加点词语的准确性、严密性
2.加点词语能否删掉 请说明理由
3.赏析选文的语言特点
答题方法 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所谓准确性,是指使用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的词语时要字斟句酌,注意分寸,准确无误
常见题型1.某句话中加点词语有何作用(好在哪里)
答题思路:
(1)确定加点词语在句中的作用(表修饰、限制、程度、范围、时间、推测等)。如:“比较”
答题方法 “几乎”“相当”等词语表示程度,“大约”“可能”“左右”等词语表示估计,“多”“有余”等词语表示数量
(2)阐述该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3)点明该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常见题型2.××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为什么
答题思路:
(1)表态(一般不删)
(2)解释该词语的一般意义或确定该词语在句中的作用
(3)结合相关内容,先从正面说明该词语在语境中表达的意思,再从反面说明去掉这个词语后句子就变成了什么意思,不符合实际
答题方法 (4)扣住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回答
常见题型3.某段文字或选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分析
答题思路:说明文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需要品读原文来判断。但无论是哪一种语言风格,都以“准确”为前提。在解答这类问题时,首先概括出原文的语言特点,常见的语言风格有:平实准确,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幽默风趣;逻辑严密,凝练概括;等等。然后在原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具体说明
答题示例 下面的加点词语能否删掉 为什么
答案:不能删掉。“几乎”表示程度,准确地说明了我国石拱桥分布范围之广,但又留有余地;若删掉,表述太过绝对,不符合实际情况。“几乎”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对点训练
1.《物勒工名》第⑥段中加点词“目前”能否删去 为什么
答案:不能。“目前”在句子中从时间上进行了限制,说明了截止到现在这是南京城墙上发现的责任层级最多的一块。如果去掉,表述太过绝对,与事实不符。“目前”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2.《天星桥》第②段中加点词“大约”能否去掉 请简述理由。
答案:不能去掉。“大约”表示不确定,或表示不很准确的估计,如去掉就成了肯定的说法,与实际不符。“大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
确性、严密性。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